图书介绍
中国的力量 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的力量 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0726510.jpg)
- 谢和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4778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国家行政机关-紧急事件-公共管理-对比研究-中国、海地;社会主义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的力量 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力量的彰显3
1.震后20天: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比较3
1.1建立基于本国宪政体制的应急管理领导核心3
1.1.1消极等待外援:海地政府未及时承担应急领导责任4
1.1.2积极组织救援:中国政府是人民抗震救灾的中流砒柱4
1.2建立专门机构和常设机构联动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9
1.2.1政府机构瘫痪:海地地震救援处于无政府状态9
1.2.2政府机构联动:注川地震救援高效有力10
1.3建立基于灾情信息报道的透明高效应急管理疏导机制28
1.3.1集体沉默:海地政府较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28
1.3.2公开透明:中国政府推动汶川地震灾情信息的及时报道28
1.4建立统一安排和主动担当相结合的区域间应急管理互助机制31
1.4.1自救无方:海地灾区民众深陷困境31
1.4.2对口帮扶:“汶川”有难,八方支援32
1.5建立以自愿奉献和社会动员互补为基础的应急管理参与机制36
1.5.1政府无力:海地民众自发的仁爱行为难成燎原之势36
1.5.2一呼百应:中华民族的慷慨善举使世界为之动容37
1.6建立以应急操作和及时疏缓相衔接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39
1.6.1杂乱无章:海地救援缺乏应急管理环节的有序展开39
1.6.2有条不紊:注川救援实现了应急操作和及时疏缓的有效衔接40
结语42
2.震后20天: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比较43
2.1中国和海地在地震后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展现44
2.1.1动员速度比较44
2.1.2动员规模比较47
2.1.3动员水平比较53
2.2中国和海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系比较54
2.2.1中国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系55
2.2.2海地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系57
2.3中国和海地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比较58
2.3.1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衡量指标58
2.3.2政府动员能力比较59
2.3.3经济发展水平比较61
2.3.4公共应急体系比较63
结语64
3.震后20天:国家灾难危机传播管理能力的比较67
3.1两次地震灾难危机传播中的媒体呈现比较67
3.1.1震后12小时的媒体聚焦:全国聚焦与信息孤岛68
3.1.2震后24小时的媒体关注:直播现场与呼吁援助69
3.1.3震后72小时的媒体重心:捕捉感动与呈现阴暗70
3.1.4震后一星期的媒体热点:同一声音与众声喧杂71
3.1.5震后20天的媒体呈现:常态演进与乱象环生72
3.2两次地震灾难中媒体危机传播的功能分析73
3.2.1国家形象的提升与削弱73
3.2.2民众力量的凝聚与瓦解76
3.2.3情感表达的真挚与冷漠77
3.2.4民族精神的积淀与流失79
3.3从两国对比中看中国新闻体制的优势80
3.3.1“服务大局”的新闻党性要求同一声音对外传播80
3.3.2“引导與论”的新闻职责要求开放与控制有机结合81
3.3.3“以人为本”的新闻原则要求发挥情感宣导抚慰81
3.3.4“与时俱进”的新闻特性要求媒介制度不断创新82
结语82
4.震后20天:世界部分国家政府反应与社会舆论的比较84
4.1美国政府、民众及舆论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85
4.1.1美国政府的反应85
4.1.2美国民众和與论的反应87
4.1.3观察与思考94
4.2英国政府、民众及舆论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97
4.2.1英国政府的反应97
4.2.2英国民众和與论的反应98
4.2.3观察与思考102
4.3法国政府、民众及舆论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03
4.3.1法国政府的反应103
4.3.2法国民众和舆论的反应105
4.3.3观察与思考107
4.4日本政府、民众及舆论对两次地震的反应比较108
4.4.1日本政府的反应108
4.4.2日本民众和與论的反应108
4.4.3观察与思考109
4.5俄罗斯政府、民众及舆论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10
4.5.1俄罗斯政府的反应110
4.5.2俄罗斯民众和舆论的反应111
4.5.3观察与思考114
4.6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15
4.6.1德国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15
4.6.2意大利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16
4.6.3西班牙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17
4.6.4荷兰对地震后两国灾区的反应比较118
4.6.5观察与思考119
结语121
下篇:力量的源泉125
5.从两次大地震应对的比较看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125
5.1执政党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两国抗震救灾不同的领导能力125
5.1.1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执政党在抗震救灾中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行为126
5.1.2政党的地位决定了执政党在抗震救灾中的社会动员能力127
5.1.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了执政党在抗震救灾中的政治生命力128
5.1.4政党各级组织的运作状况决定了执政党在抗震救灾中的社会管理能力130
5.2不同的民主政体展现出两国抗震救灾不同的社会效应132
5.2.1羸弱无力的海地民主政治体制受到国内外的多方批评132
5.2.2集中高效的中国民主政治体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同132
5.3不同的政治基础彰显两国抗震救灾不同的制度力量135
5.3.1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力量源泉135
5.3.2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力量依托136
5.3.3坚实的组织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力量展现138
5.4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了两国抗震救灾不同的道德追求139
5.4.1海地所谓的民主理念与中国“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139
5.4.2不同政治理念的践行呈现出迥异的抗震救灾社会表现141
5.5政治独立与否是两国抗震救灾社会效应差异的外部条件142
5.5.1具有政治依附性的海地政府难以承担起抗震救灾的领导职能142
5.5.2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展全民族的自救自助活动144
结语145
6.从两次大地震应对的比较看中国法治的强大保障力147
6.1从地震后两国灾区社会治理的比较看法治水平的差异147
6.1.1地震后两国灾区社会治安状况比较147
6.1.2地震后两国灾区司法系统实际情况比较150
6.1.3地震后两国灾区控制犯罪情况比较152
6.1.4地震后两国灾区人权保护情况比较153
6.1.5地震后两国灾区损毁财产处理措施比较154
6.2海地法治建设:徒有其形156
6.2.1海地震后发生宪政制度危机及其原因156
6.2.2海地震后行政法律制度失灵及其原因158
6.2.3海地震后刑事秋序和治安的混乱及其制度成因159
6.2.4海地震后民商事救济无力及其制度不公的缘由160
6.2.5海地法治弊端积重难返致其震后法治系统全面崩溃161
6.3中国法治建设:卓有成效163
6.3.1不断完善的法治体系促进了人权的全面保障164
6.3.2不断健全的各项防灾减灾法规增强了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165
6.3.3不断规范的捐赠法律制度提升了“有难共担”的社会责任感166
结语167
7.从两次大地震应对的比较看中华文化的高度凝聚力169
7.1地震中民族文化精神的呈现与对比169
7.1.1地震灾难中民族精神的塑造与比较169
7.1.2注川抗震救灾与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彰显171
7.2中国文化救灾传统与灾难记忆的文化重建174
7.2.1多难兴邦与灾难记忆174
7.2.2注川地震遗址:民族文化精神的记忆176
7.3文艺界凸显的文化精神与文艺救灾的力量178
7.3.1文学界的社会责任感178
7.3.2灾难与文化:以艺术的名义190
结语197
8.中国与海地:大地震折射出的不同历史轨迹和发展道路199
8.1对汶川与海地震后不同反应的历史解释199
8.1.1中国与海地:历史上的相似之处199
8.1.2中国与海地:历史选择的差异205
8.2海地的历史与命运208
8.2.1早期历史与独立战争(1492—1804)208
8.2.2海地独立后第一个百年的发展(1804 —1915)209
8.2.3美国占领对海地的影响(1915 —1956)212
8.2.4杜瓦利埃父子的独裁统治(1957—1986)215
8.2.5后杜瓦利埃时代的动荡(1986—2009)220
8.3海地之灾,谁人之过?222
8.3.1奴隶贸易与海地的殖民活动222
8.3.2法国人的统治224
8.3.3美国在海地的早期努力225
8.3.4后杜瓦利埃时代的美国与海地228
8.3.5 历史的悲剧232
结语233
中国的力量: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234
一、国家的主权与独立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235
二、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力量得以发挥的强大支撑236
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应对各种灾难与危机的物质基础238
四、有效的法治是民众生存、发展与尊严的基本保障239
五、先进的民族文化是社会凝聚力的黏合剂240
主要参考文献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