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太阳系演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太阳系演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686482.jpg)
- 胡中为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2083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太阳系演化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太阳系演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太阳系的结构和主要特征2
1.1.1太阳2
1.1.2三类行星体2
1.1.3行星的卫星和环系6
1.2太阳系起源的研究意义和主要问题7
1.2.1太阳系起源的研究意义7
1.2.2太阳系起源研究的主要问题9
1.3太阳系起源的研究简史9
1.4太阳系演化学的研究方法15
第2章 恒星的形成与早期演化20
2.1分子云和恒星形成区20
2.1.1观测事例21
2.1.2理论研究27
2.2原恒星33
2.2.1原恒星的形成演化时标33
2.2.2原恒星的形成与早期演化34
2.3金牛T型星37
2.4原行星盘40
2.4.1原行星盘的演化过程和现象40
2.4.2原行星盘的气体和尘埃44
2.4.3原行星盘的结构45
第3章 太阳系原始星云49
3.1太阳系原始星云的由来49
3.1.1陨石分析得到的线索49
3.1.2原始星云的性质53
3.2原太阳及其星云盘54
3.2.1原太阳54
3.2.2星云盘55
3.3角动量转移机制57
3.3.1湍流黏滞机制58
3.3.2超声湍动对流机制59
3.3.3磁耦合机制60
3.3.4沙兹曼机制61
3.3.5磁流波机制和双极扩散62
3.3.6太阳系角动量问题的简要评论63
3.4星云盘的环和螺旋结构与引力不稳定性65
3.5从固态颗粒到星子68
3.6坡印亭-罗伯逊效应72
第4章 行星的形成76
4.1行星形成的基本物理过程76
4.1.1希尔球77
4.1.2碰撞率78
4.1.3速度的演变79
4.1.4质量和速度的演变:总结与推广82
4.2行星的增长84
4.2.1约束条件84
4.2.2演变方程的两群近似解85
4.2.3行星增长的三大阶段89
4.2.4原行星的轨道迁移93
4.3类地行星的形成100
4.3.1原行星的吸积增长100
4.3.2从原行星到类地行星101
4.3.3地球和金星的形成106
4.3.4水星和火星的形成107
4.4巨行星形成的星核吸积模型109
4.4.1木星和土星形成的星核吸积模型110
4.4.2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的星核吸积模型113
4.5星云盘不稳定模型116
第5章 行星之性质和特征的成因121
5.1行星之轨道特征和物理特性的成因121
5.1.1行星之轨道特征和物理特性的成因121
5.1.2尼斯模型123
5.1.3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成因124
5.2行星自转的起源与演化125
5.2.1行星自转的现状与演化问题125
5.2.2行星自转起源理论127
5.2.3行星自转及其起源研究展望133
5.3行星磁场的起源134
5.3.1行星的磁场135
5.3.2行星磁场的起源136
5.4行星大气的起源和演化145
5.4.1行星大气的主要现状146
5.4.2类木行星大气的起源和演化149
5.4.3类地行星大气的起源和演化150
第6章 矮行星和小天体的起源157
6.1小行星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157
6.1.1三类假说157
6.1.2我们的小行星起源研究159
6.2小行星起源的计算机模拟162
6.3彗星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165
6.4近年的彗星起源模拟研究167
6.4.1柯伊伯带和弥散盘的形成168
6.4.2奥尔特云的形成170
6.4.3类地行星形成的晚期严重陨击(LHB)起因与研究展望175
6.4.4彗星样品与彗星起源176
6.5冥王星及其卫星的起源178
第7章 行星之卫星和环系的起源185
7.1月球的起源185
7.1.1模型的约束186
7.1.2地球吸积晚期的巨撞击187
7.1.3巨撞击模拟187
7.1.4撞击模拟示例188
7.1.5盘演化与月球吸积191
7.1.6月球轨道倾角问题193
7.1.7最新的巨撞击模拟196
7.1.8结论200
7.2火星卫星的起源201
7.3木星和土星之卫星和环系的起源203
7.3.1木星的卫星和环系204
7.3.2土星的环系和卫星205
7.4巨行星的卫星系起源研究简要回顾207
7.4.1我们对巨行星之卫星和环系起源的研究207
7.4.2普伦蒂斯对巨行星的卫星和环系起源的研究209
7.5木星和土星之卫星和环系起源的模拟211
7.5.1规则卫星的起源211
7.5.2不规则卫星的起源217
7.5.3木星和土星之环系的起源219
7.6天王星之卫星和环系的起源221
7.6.1天王星的卫星和环系221
7.6.2天王星卫星的起源223
7.6.3天王星环系的起源223
7.7海王星之卫星和环系的起源224
7.7.1海王星的卫星和环系224
7.7.2海卫一的起源225
7.7.3其他不规则卫星的起源228
7.7.4规则卫星和环系的起源231
第8章 恒星之行星的起源235
8.1环绕恒星的行星235
8.2行星形成的基本理论模型237
8.3行星轨道偏心率的起源理论243
8.3.1行星-行星弥散243
8.3.2行星-盘相互作用243
8.3.3Kozai回旋244
8.3.4平均运动共振244
8.3.5恒星的相遇245
8.3.6类恒星的N体弛豫245
8.3.7恒星喷流导致的激发245
8.3.8结语253
8.4行星轨道偏心率分布的起源253
8.4.1数值模拟的积分技术要求254
8.4.2数值模拟的初始条件254
8.4.3行星的平均数255
8.4.4行星轨道偏心率的分布256
8.4.5活动系综的行星轨道倾角261
8.4.6动力学活动的量度262
8.4.7总结与讨论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