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风景园林文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风景园林文汇
  • 张国强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6297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园林艺术-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风景园林文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夏、商、周(公元前22~前11世纪)1

一、《诗经》(公元前11~前6世纪)3

1.定之方中3

2.淇奥4

3.考槃5

4.将仲子5

5.溱洧6

6.七月7

7.吉日9

8.斯干10

9.绵11

10.灵台13

11.卷阿13

12.殷武14

13.时迈14

二、《周易》(战国至秦汉)15

1.下经16

2.说卦16

3.系辞上17

4.系辞下17

5.上经17

三、《尚书》(虞、夏、商、周)18

1.舜“望于山川”18

2.诗言志,歌永言19

3.禹“奠高山大川”19

4.所过名山大川19

5.玩物丧志19

四、《左传》(公元前722~前454年)19

1.和与同异20

2.子产论礼20

3.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20

4.季札观乐21

5.季梁论民本21

五、《国语》(周末至春秋)21

1.伍举论美22

2.政象乐,乐从和22

3.声一无听,物一无文23

4.单子知陈必亡《国语中》23

六、管子(公元前716~前645年)24

1.国有四维24

2.顺天与逆天25

3.树木树人25

4.以时禁发25

5.凡立国都25

6.地之级数25

7.审三度、权举措25

8.聪明以知则博26

9.天时地利人事26

10.观田野、山泽、国邑26

11.有时、有度、有正26

12.民本地德26

13.知地图26

14.水地26

15.四时27

16.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27

17.古今时俗27

18.修心正形,性将大定27

19.六务四禁27

20.难易,天地人27

21.各行所欲、安危异28

22.凡人之情28

23.五害五水28

24.堤防植树28

25.草土之道29

26.术数理义有道29

27.国轨租税29

28.奖励科技30

29.谨守山林30

30.与天壤争30

31.务在四时,守在倉廪30

32.四者从道而生30

33.以人为本,人道、天道、地道30

七、老子(公元前571~?)31

1.众妙之门32

2.知美即恶32

3.天地之间,不如守中32

4.上善若水32

5.有之为利,无之为用32

6.五色目盲32

7.道之为物,唯恍唯忽33

8.道法自然33

9.自胜者强33

10.一生二、三33

11.无为而无不为33

12.以百姓之心为心33

13.治大国若烹小鲜34

14.图难于其易34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4

16.信言不美34

八、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34

1.智水仁山35

2.尽善尽美35

3.诗文礼乐35

4.学识逻辑36

5.节用爱人36

九、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37

1.法仪37

2.辞过37

3.法天兼爱38

4.节用38

5.非乐38

6.食必常饱然后求美38

十、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39

1.充实之谓美39

2.目之于色有同美39

3.与民同乐故能乐39

4.文王之囿与民同之,民以为小40

5.顺天者存,逆天者亡40

6.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41

7.浩然之气41

8.论观水之术41

十一、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41

1.大树无用、树之于野42

2.美与大42

3.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42

4.天籁、地籁、人籁43

5.天乐、人乐、至乐43

6.“真”能动人44

7.道枢、环中、无穷44

8.万物与我为一44

9.论庄周文辞风格45

十二、《楚辞》45

1.离骚46

2.卜居47

3.宋玉对楚王问47

十三、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48

1.人为天下贵,能群、分、义48

2.管分之枢要48

3.谨其时禁49

4.节用裕民,节流开源49

5.天时、地利、人和49

6.明天人之分49

7.制天命而用之50

8.制名以指实50

9.正名实善,约定俗成50

10.移风易俗,美善相乐50

11.众异不得相蔽而乱其理50

12.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51

13.论观水51

14.耳目之辨,生而有之;声色之好,人所同欲51

15.重己轻物,方能养乐52

16.宽容、兼术52

十四、周礼(周初,战国,西汉)52

1.大宰52

2.大司徒53

3.载师53

4.遗人53

5.山虞54

6.林衡54

7.川衡54

8.泽虞54

9.迹人54

10.囿人54

11.场人54

12.掌固54

13.司险54

14.山师54

15.川师55

16.国有六职55

17.知者创物55

18.画缋之事55

19.梓人55

20.匠人56

十五、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57

1.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57

2.客有为周君画荚者57

3.上古、中古、近古、当今57

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58

十六、《吕氏春秋》(战国末)58

1.物以养性,非以性养58

2.苑囿园池与养性59

3.适音59

4.古乐60

5.论知美恶61

十七、《礼记》(战国至秦汉间)61

1.王制61

2.月令61

3.天下为公、大同与小康63

4.学记63

5.乐记63

6.经解64

7.大学64

8.中庸65

十八、《列子》(战国)65

1.愚公移山65

2.孔子见两小儿辩斗65

十九、《山海经》66

1.山海经叙录66

2.昆仑神话66

3.盘古开辟神67

4.昆仑之虚67

5.昆仑67

6.附禺之山67

第二章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68

一、秦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9~前210年)70

1.琅邪台刻石70

二、《淮南子》(公元前179~前122年)71

1.共工71

2.黄帝治天下71

3.女娲补天72

4.姮娥奔月72

5.后羿射日72

6.夏禹治水72

7.武王伐纣72

8.以时种树,各因其宜72

9.知万物知人道73

10.论美丑73

11.论无形与无声73

12.人得其得之谓乐,以内乐外之谓乐74

13.昆仑山(现海拔6973米)74

三、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75

1.山水之观75

四、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75

1.云梦泽76

2.上林赋76

3.司马相如上书谏猎77

五、《史记》——司马迁78

1.轩辕黄帝:修德振兵78

2.舜:舜耕历山79

3.禹:大禹治水79

4.汤:网开三面79

5.纣:益广沙丘苑台79

6.秦始皇本纪80

7.封禅书81

8.始皇议大苑囿82

9.农虞工商82

10.太史公论六家83

11.太史公自序84

12.报任少聊书85

六、枚乘(?~前140年)《七发》88

1.纵欲恣安,今病无药88

2.周游览观89

3.田猎壮观89

4.观涛解惑89

5.要言妙道90

6.菟园观览相物90

7.枚乘为柳赋91

七、《说苑》——刘向(约公元前79~前8年)91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91

八、班彪(3~54年)92

1.瞻淇澳之园林92

九、王充(27~约97年)92

1.疾虚妄,立真伪93

2.外内表里,自相副称93

3.为世用者,百篇无害93

4.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93

十、班固(32~92年)94

1.西都赋94

十一、张衡(78~139年)95

1.平乐广场,角抵妙戏96

2.东京赋(东汉洛阳)9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97

一、曹操(155~220年)99

1.观沧海99

2.龟虽寿99

二、羊祜(221~278年)100

三、石崇(249~300年)100

1.金谷诗序100

2.思归引序100

3.金谷集作诗101

四、左思(约250~约305年)101

1.美物者,贵依其本101

五、郭璞(276~324年)102

1.山海经叙102

六、葛洪(283~364年)103

1.非染弗丽,非和弗美103

2.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美多也103

3.美玉出乎丑璞104

4.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104

5.见美然后悟丑104

6.论好恶之不同104

七、《西京杂记》104

1.萧相国营未央宫104

2.武帝作昆明池105

3.乐游苑105

4.上林名果异树105

5.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105

6.袁广汉园林之侈106

7.哀帝为董贤起大第106

8.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106

9.董仲舒答鲍敞问京师雨雹107

八、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108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108

2.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108

3.兰亭集序108

九、顾恺之(约346~约407年)109

1.论画109

2.以形写神109

3.魏晋胜流画赞109

十、陶渊明(365~427年)110

1.归园田居110

2.饮酒111

3.桃花源记111

十一、宗炳(375~443年)111

1.论画山水112

十二、谢灵运(385~433年)《山居赋》112

1.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113

2.始宁别业及其远山近水113

3.谢家临江旧宅园113

4.田地庄稼经济自给114

5.潭涧洲渚取欢娱114

6.水草荷花,感物致赋114

7.草药良医,增灵斥疵114

8.竹景之美,胜于上林与淇澳114

9.树木花果叶皮材质,各随所如114

10.游鱼飞禽走獸,备列山川115

11.悟万物好生之理115

12.名景难觅意恒存,理不绝可温故知新115

13.当初持杖选址,营建台堂室房115

14.山作水役,采拾收割诸事115

15.南北两居随时取适,别有山水旷矣悠然116

16.山川涧石洞穴,皆咸善而俱悦116

17.既耕亦桑,研书赏理116

18.二园三苑,畦町所艺,果蔬备列116

19.采摘摭拔益寿药物116

20.远僧近众聚萃,传古今之不灭117

十三、谢惠连(407~433年)117

1.雪赋117

十四、木华(生平不详)118

1.海赋118

十五、《世说新语》——刘义庆119

1.风景不殊119

2.山水与名园欣赏(上)119

3.山水与名园欣赏(下)120

十六、陶弘景(456~536年)121

1.答谢中书书121

2.《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121

十七、刘勰(约465~532年)121

1.原道122

2.宗经123

3.神思123

4.体性123

5.风骨124

6.通变124

7.情采125

8.时序126

9.物色126

10.知音127

十八、钟嵘(约468~约518年)127

1.诗的本源与作用128

2.古今胜语皆由直寻128

十九、郦道元《水经注》(469~527年)128

1.水经注叙128

2.昆仑129

3.孟门129

4.三峡129

5.华山129

6.庐山130

7.大明湖130

8.邺城三台130

9.平城苑囿楼塔130

10.平城明堂机轮131

11.洛阳园圃山池131

二十、杨衒之《洛阳伽蓝记》132

1.洛阳伽蓝记序132

2.瑶光寺 西林园132

3.华林园132

4.张伦宅133

5.景明寺134

二一、谢赫134

1.论图绘六法134

2.画品134

二二、《文选》——萧统(501~531年)135

1.文选序136

二三、庾信(513~581年)136

1.春赋136

2.小园赋137

3.枯树赋137

第四章 隋、唐、宋(公元581~1279年)139

一、《艺文类聚》——欧阳询(559~641年)141

1.行旅141

2.游览142

二、王勃(649~676年)142

1.滕王阁序142

三、王维(701~761年,一作698~759年)143

1.凡画山水,意在笔先143

2.先看气象,后辨清浊144

3.春夏秋冬四景之画题144

4.见山之秀丽,显树之精神144

四、李白(701~762年)144

1.诗贵清真144

2.春夜宴桃李园序145

五、颜真卿(709~785年)145

1.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145

六、杜甫(712~770年)146

1.戏为六绝句146

2.寄题江外草堂146

七、张怀瓘(生卒年不详)147

1.书的起源与作用147

八、张璪(生卒年不详)148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48

九、皎然(生卒年不详)148

1.论比兴149

2.诗有四不149

3.诗有二要149

4.诗有二废149

5.诗有四离149

6.诗有六迷149

7.诗有七至149

十、韩愈(768~824年)150

1.文为世所珍爱者必非常物150

2.文与道151

3.不平则鸣151

十一、白居易(772~846年)152

1.论诗152

2.论画154

3.草堂记154

4.池上篇155

5.白蘋洲五亭记156

6.冷泉亭记156

7.养竹记156

8.太湖石记157

9.沃洲山禅院记157

10.修香山寺记158

十二、李勃(772~831年)159

1.《留别隐山》159

2.《南溪诗》序159

十三、刘禹锡(772~842年)159

1.天论上160

2.天论中161

3.天论下162

4.陋室铭162

十四、柳宗元(773~819年)162

1.文以明道163

2.论奇味164

3.种树郭橐驼传164

4.梓人传165

5.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166

6.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166

7.永州韦使君新堂记167

8.零陵三亭记167

9.永州龙兴寺东丘记168

10.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168

11.永州龙兴寺西轩记169

12.始得西山宴游记169

13.钴鉧潭记169

14.钴鉧潭西小丘记169

15.至小丘西小石潭记170

16.石渠记170

17.石涧记170

18.小石城山记171

19.柳州东亭记171

20.愚溪诗序171

十五、李德裕(787~849年)172

1.平泉山居草木记172

十六、杜牧(803~852年)173

1.阿房宫赋173

十七、张彦远(815~875年)173

1.叙画之源流174

2.论画六法175

3.论画[体]175

十八、司空图(837~908年)176

1.诗品二十四则176

十九、荆浩(生卒年不详)178

1.画有六要179

2.论神、妙、奇、巧179

3.笔有四势179

4.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179

5.论华实179

6.论似真179

二十、范仲淹(989~1052年)179

1.岳阳楼记180

二一、欧阳修(1007~1072年)180

1.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181

2.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181

3.君子与小人181

4.醉翁亭记181

5.秋声赋182

6.洛阳牡丹记——花品序第一182

7.洛阳牡丹——风俗记第三183

二二、苏洵(1009~1066年)183

1.木假山记184

二三、《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年)184

1.城郭中宅不树艺者185

2.独乐园记185

二四、张载(1020~1077年)186

1.世界都由气构成186

2.知识从耳目感受来186

3.天人合一186

4.充内形外之谓美186

5.为万世开太平187

二五、王安石(1021~1086年)187

1.世上奇伟之观,常在险远之地187

2.半山春晚即事187

3.泊船瓜洲188

二六、郭熙(1023~约1085年)188

1.爱山水者,旨在快人意获我心188

2.画者、鉴者,万事有诀189

3.山水意态,每看每异189

4.欲夺造化,需饱游饫看,执笔有四所190

5.山水之布置,山有三远191

二七、陆游192

1.阅古泉记192

2.南园记192

二八、《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年)193

1.日月之形193

2.滉柱193

3.巧为长堤194

4.静中有动,动中有静194

5.鹳雀楼诗194

6.识画当以神会194

7.山水之法,以大观小194

8.活笔195

9.活板印刷195

10.海市195

11.海陆变迁195

12.雁荡山195

13.指南针196

14.北岳恒山196

15.验量地势196

16.木图197

17.采药不可限以时月197

18.扬州二十四桥197

19.梦溪自记197

二九、苏轼(1037~1101年)198

1.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199

2.物之无常形者必有常理,画者须得其理199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00

4.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200

5.论大小字之难处200

6.书必有神、气、骨、肉、血200

7.超然台记200

8.石钟山记200

9.前赤壁赋201

10.后赤壁赋202

三十、苏辙(1039~1112年)202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203

2.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03

3.洛阳古都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203

4.黄州快哉亭记203

三一、李格非《洛阳名园记》204

1.李格非序言204

2.十九座园名204

3.湖园204

三二、艮岳205

1.艮岳记205

2.华阳宫记206

3.艮岳记208

4.艮岳208

三三、范成大(1126~1193年)209

1.桂林峰林和岩洞209

2.峨眉山四大奇观(佛光、神灯、日出、云海)209

3.吴郡园亭210

4.范村梅谱212

5.范村菊谱212

三四、周密(1232~1298年)215

1.吴兴园圃——吴兴园林志215

2.假山216

3.艮岳217

4.游阅古泉217

5.种竹法217

6.西湖天下景217

三五、吴自牧(生卒年不详)《梦粱录》218

1.西湖218

2.园囿220

第五章 元、明、清(公元1271~1911年)222

一、宋濂(1310~1381年)224

1.西南山水、好奇者恨224

二、陶宗仪(1314~1405年)224

1.万寿山琼花岛224

2.太液池225

3.元大都图225

三、王履(1332~?)227

1.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227

四、《武当山志》——任自垣228

1.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1412年)228

2.命官统率军夫修建宫宇(1412年)229

3.着法司拨佃户,专一耕种供赡(1416~1417年)229

4.尔即备细画图进来,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1419年)229

5.常用心巡视,随即修理,许那好善作福的人都来修理(1424年)230

6.今特命尔职专提督本山一切事物(1428年)230

7.敕建宫观把总提调官员碑230

五、文徵明(1470~1559年)232

1.王氏拙政园记233

六、王守仁(1472~1528年)233

1.天下无心外之物234

2.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234

七、王世贞(1526~1590年)234

1.弇山园记234

2.游金陵诸园记235

3.市居不胜嚣,壑居不胜寂,托于园可以畅目而怡性237

八、李贽(1527~1602年)237

1.童心说238

2.化工与画工239

3.世之真能文者,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239

4.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240

九、《西湖游览志》(1547年)240

1.西湖总叙240

十、汤显祖(1550~1616年)243

1.因情成梦,因梦成戏244

2.文以意趣神色为主244

3.士奇则心灵,心灵则文章有生气245

十一、董其昌(1555~1636年)245

1.画当以天地造化为师245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45

3.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246

4.画与山水246

5.画之高手246

十二、袁宏道(1568~1610年)246

1.世人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246

2.花之清赏247

3.花之整齐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247

4.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247

5.虎丘记247

6.满井游记248

7.晚游六桥待月记248

十三、袁中道(1570~1623年)249

1.情与景249

2.情景之新故249

3.园圃之胜,天地之美,大都有其缺陷249

4.神愈静而泉愈喧,泉愈喧而神愈静249

5.自然与人工,野逸与浓丽250

6.峰岩之色、骨、态、饰250

7.太和山如一美丈夫,诸胜皆全250

8.水予石以色,石予水以声250

9.岳阳楼之观,得山而壮,得水而妍250

十四、《园冶》——计成251

1.斯千古未闻见者251

2.今日之“国能”即他日之“规矩”252

3.兴造论252

4.园说253

5.相地253

6.立基254

7.屋宇254

8.铺地255

9.掇山255

10.借景255

十五、《长物志》——文震亨256

1.室庐257

2.水石258

3.花木258

4.盆玩259

5.位置259

十六、徐霞客(1586~1641年)259

1.写景托出意境260

2.桂林东郊峰林平原260

3.写景重主观感受260

4.硫磺塘景象260

十七、《帝京景物略》——刘侗261

1.太学石鼓261

2.香山寺263

3.碧云寺264

4.卧佛寺264

5.水尽头265

6.玉泉山265

7.云水洞265

十八、张岱(1597~1679年)266

1.西湖、鉴湖、湘湖三者之性情风味不同267

2.为亭榭楼台曲径回廊而山水风月益增其妙267

3.山水之间以石胜者妙,以土胜者亦妙267

4.西湖七月半之看月者,亦可作五类看之267

5.瓜州龙船的装饰趣味268

6.鲁藩烟火之妙,妙在与灯互为变幻268

7.青藤诸画,苍劲中姿媚跃出268

8.空灵妙诗难于入画,有诗之画未免板实268

十九、金圣叹(1608~1661年)268

1.《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269

2.词家写景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269

3.学剑、游山、行文,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269

4.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270

5.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270

二十、李渔(1611~约1679年)271

1.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272

2.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272

3.途径要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272

4.房舍须有高下之势,总有因时制宜之法272

5.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272

6.窗棂栏杆坚而后论工拙,宜简不宜繁272

7.取景在借273

8.一花一石之位置,能见主人之神情274

9.山大要气魄胜人,无补缀穿凿之痕274

10.土山带石,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274

11.山石之美,俱在透、漏、瘦275

12.峭壁之设,要有万丈悬崖之势275

13.假山皆可作洞275

14.草木之娱观者,或以花胜,或以叶胜275

15.鸟声之悦人者,以其异于人声276

16.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276

二一、《尺牍新钞》276

1.同是园趣而有荡乐悲戒之不同276

2.西湖之妙与西湖之病277

3.牡丹花以干大者为佳277

4.山林宫阙之美与文章之美277

二二、《历代宅京记》——顾炎武277

1.贞观长安种杨槐柳277

2.开元长安种果树278

3.永泰长安种六街树278

4.建康种好树美竹278

5.开封种杨柳榆278

二三、王夫之(1619~1692年)278

1.情与景,比与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279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281

二四、叶燮(1627~1703年)281

1.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282

2.物之美本乎天282

3.天地之至文282

二五、《名山图》、《天下名山图咏》283

1.《名山图》选录283

2.《天下名山图咏》选录284

二六、石涛(1642~约1718年)285

1.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285

2.变化285

3.笔墨286

4.境界286

5.蹊径286

6.林木286

7.海涛286

8.四时287

9.法无定相,气概成章287

二七、郑板桥(1693~1765年)287

1.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288

2.写其神,写其生,不拘成局288

3.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画288

二八、《广群芳谱》(1709年)288

1.王象晋原叙288

2.御制佩文斋序289

3.总目录289

4.木谱289

二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1711年)290

1.李一氓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序291

2.芝径云堤 并序292

3.水芳岩秀 并序293

4.云山胜地 并序293

5.四面云山 并序294

6.曲水荷香294

7.水流云在295

三十、《圆明园图咏》(1723~1735年)295

1.正大光明296

2.水木明瑟297

3.蓬岛瑶台298

三一、《日下旧闻考》(1775~1788年)298

1.燕山八景299

2.南苑300

3.畅春园301

4.圆明园302

5.长春园302

6.清漪园302

7.静明园303

8.静宜园303

三二、《宸垣识略》——吴长元辑(1788年)304

1.景山304

三三、袁枚(1716~1797年)305

1.论山水园林305

2.峡江寺飞泉亭记306

3.随园记306

4.西碛山庄记307

三四、《履园丛话》——钱泳(1759~1844年)307

1.周石鼓文307

2.造园308

3.营造308

4.堆假山309

三五、《扬州画舫录》——李斗(1749~1817年)309

1.白塔睛云310

2.蜀冈311

3.蜀冈保障河全景图311

4.图说烫样312

5.平基唯土作是任312

6.喻皓造“木经”312

7.工段营造做法名录312

三六、曹雪芹(?~1763年,一作?~1764年)313

1.敷彩之要,光居其首313

2.曲径通幽314

3.稻香村314

三七、魏源(1794~1857年)315

1.游山学316

2.五岳行坐立卧飞316

3.十诗九山水316

4.天台观瀑歌316

三八、蔡元培(1868~1940年)316

1.美的普遍性与超脱性317

2.美育为世界观教育的津梁318

三九、梁启超(1873~1929年)318

1.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319

四十、王国维(1877~1927年)320

1.优美与壮美321

2.观物、造境、境界322

第六章 现代(1912~2012年)324

一、郭沫若(1892~1978年)《石鼓文研究》326

1.汧沔第一327

2.作原第四328

3.吾水第五329

4.汧沔石之近况及其拓墨 甲·石影 乙·拓墨330

二、《毛泽东诗集》——毛泽东(1893~1976年)331

1.沁园春·长沙 1925年331

2.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331

3.念奴娇 昆仑 1935年10月331

4.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332

5.浪淘沙 北戴河 1954年夏332

6.七律 登庐山 1959年7月1日332

7.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332

8.附:陆游原词 卜算子 咏梅332

三、刘敦桢(1897~1968年)333

1.苏州古典园林发展因素333

2.布局335

3.理水336

4.叠山337

5.建筑338

6.花木339

四、陈植(1899~1989年)340

1.筑山考341

2.重印《园冶》序348

3.《园治注释》序350

4.《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自序350

五、童寯(1900~1983 年)351

1.造园351

2.造园要素353

3.假山354

六、梁思成(1901~1972年)358

1.举世无匹的杰作358

2.将城墙建成“环城立体公园”360

七、钱学森(1911~2009年)360

1.园林学360

2.园林空间六层次361

3.园林发展的新技术因素361

4.中国园林是L.G.H三方面的综合艺术产物362

5.山水城市362

八、汪菊渊(1913~1996年)363

1.园林学363

2.园林学的性质和范围364

3.园林学发展简史364

4.园林学的研究内容与展望367

5.中国山水园369

6.城市公园369

7.艺术的发展370

九、陈俊愉(1917~2012年)370

1.大地园林化的提出370

2.城市园林化是大地园林化的重点371

3.传承文明和与时俱进371

4.国花的概念372

5.国花之特质372

6.中国的国花评选问题——新中国成立前373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花问题373

十、陈从周(1918~2000年)374

1.以情悟物374

2.自然美与人工美374

3.构园374

4.立意375

5.园林艺术的少而精375

6.还我自然376

7.园林是综合艺术376

十一、周维权(1927~2007年)377

1.名山风景区377

2.名山风景简介378

3.名山风景鉴赏380

4.名山风景魅力381

5.中国园林独树一帜381

6.园林发展动力382

7.园林发展阶段383

8.中国园林的类型385

9.中国园林的特点386

十二、张钧成(1930~2002年)387

1.河姆渡文化387

2.黄帝驯兽387

3.大禹治水388

4.国土区划388

5.夏代城邑与瑶台390

6.商王“沁阳狩猎区”390

7.园林的发端391

8.周文王的“和德”、“仁德”与“归德”392

9.周代的城邑393

10.周代的宫室台榭393

11.栈道394

12.尔雅395

13.物候与四时教令395

14.宴乐攻战壶纹397

15.春秋战国八种植树397

16.《石鼓文》与秦畤园囿399

十三、东湖风景区(1950年)401

1.东湖建设委员会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