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
  • 叶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994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公民教育-中国-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当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9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价值困境:公共价值的“遮蔽”11

一、公民教育的公共德性与个体善性的混淆12

二、公民教育的“应然规范”与“实然规范”的分裂19

三、公民教育的权利导向与责任导向的失衡22

四、公民教育的公共价值与公共生活的背离26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30

一、学校组织的权力运作:“权力”对“权利”的压制31

二、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控制”对“治理”的取代36

三、学校组织的“工厂”隐喻:私益性与公益性的失衡41

四、学校组织成为公民生活的障碍44

第三节 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公民认知与实践的疏离47

一、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的疏离48

二、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疏离53

第四节 公民教育的个体化困境: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59

一、现代学校与竞争性个人主义60

二、“孤独的公民”与公共冷漠63

三、学校生活空间:公共关怀的“隐退”67

第五节 公民教育的教师观念困境:教师职业“公共使命”的式微70

一、教师职业的“私事化”对“公共性”的贬斥71

二、教师职业的“技术理性”对“公共理性”的压抑74

三、教师职业的“阐述者”角色对“批判者”角色的取代78

第二章 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公共交往的分析84

第一节 “公共交往”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内涵85

一、“公共交往”的学术渊源87

二、“公共交往”的理论内涵97

三、“公共交往”作为公民教育的实践基础102

第二节 公共交往的四维功能及其公民教育意蕴107

一、公共交往的“对话一理解”功能与公民教育的理解性108

二、公共交往的“理性一行动”功能与公民教育的行动性111

三、公共交往的“客我一主我”功能与公民教育的转化性114

四、公共交往的“反思一批判”功能与公民教育的批判性117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120

一、学校“公共交往”的类型分析120

二、学校公共交往的“四维”建构125

三、通过公共交往促进公民品质的培育129

第四节 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公共领域理论的分析134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134

二、学校交往空间作为“准公共领域”140

三、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145

第三章 公共交往与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变革152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治理”构想153

一、“治理”的理论内涵154

二、学校组织的“治理”理念158

三、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的交互关系163

四、“治理”视域下的公民教育建构167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从“控制”走向“治理”170

一、学校组织的治理逻辑:对控制逻辑的反抗171

二、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基于治理的分析175

三、走向治理的学校组织:公民交往生活的建构178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权力分享:从“独占性权力”走向“共享型权力”182

一、学校组织的“独占性”权力结构与公民教育的困境183

二、“治理”的愿景:多元互动的权力共享观186

三、向学生“赋权”:学校组织权力共享的实践策略190

第四章 公共交往与师生关系的公共性建构194

第一节 师生交往的公共性建构: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195

一、扭曲的师生交往与学校生活的“去公共性”195

二、师生交往的协商民主性: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198

三、师生的协商交往:理性规则的分析201

四、师生交往: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206

第二节 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担当210

一、教师作为有限度的“转化性知识分子”211

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担当217

三、教师通过“转化性”重建学校生活空间的公共性222

第三节 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建构:超越“技术理性”旨趣226

一、师生交往的“技术理性”旨趣227

二、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实践:超越“技术理性”旨趣231

三、走向对话性实践:师生交往关系的三维建构234

第五章 公共交往与公民共同体的培育242

第一节 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与公民共同体的构建243

一、整体主义和产业主义的教育路径:“虚幻的”共同体意识244

二、公民共同体:公共价值的沟通与共享248

三、公民共同体:重建自我、他者与学校生活253

第二节 超越“孤独”的公民:构筑学校的公民共同体257

一、构筑课堂生活的共同体实践258

二、构筑民主的学校公共生活263

三、构筑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268

第三节 对抗“公共冷漠”:参与式公民教育与共同体精神的培育273

一、公共冷漠与公民不参与274

二、参与式公民教育:内涵、意义与必要性277

三、参与式公民教育与共同体精神的培育282

第六章 公共交往与公民课程287

第一节 公民课程作为一种交往实践活动288

一、对公民课程内涵的两种不同理解288

二、对公民课程的“学科知识模式”的反思290

三、公民课程作为一种交往实践活动295

四、公民课程:构筑公共性的交往生活实践299

第二节 协商交往与协商课程304

一、“协商课程”的提出及其意义304

二、协商课程的基本理念308

三、协商课程的实践建构312

第三节 服务式交往与公民服务课程316

一、“公民服务课程”的内涵与意义316

二、“公民服务课程”的公民教育功能320

三、基于“社区服务”理念的公民课程建构324

第四节 社团交往与公民社团课程328

一、公民社团课程的内涵与意义330

二、公民社团课程的公民教育功能333

三、基于“社团交往”理念的公民课程建构336

附录346

参考文献355

索引364

后记3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