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复兴的道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走向复兴的道路
  • 李乐刚,陈金清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0360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走向复兴的道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落伍8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8

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8

二、“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10

第二节 古代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12

一、领先世界的社会生产力12

二、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15

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18

四、彪炳史册的盛世辉煌22

五、上古诸种文明中的仅存硕果25

六、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影响28

第三节 近代中华民族的落伍和衰败31

一、近代中华民族走向衰败的世界历史背景31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4

第二章 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追求37

第一节 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37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37

二、实现民族复兴: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39

三、洋务派的救国主张和实践不能挽救民族危亡42

四、中日甲午战争: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开始44

五、戊戌维新派救国主张和实践的价值与局限46

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局限48

七、清政府的宪政改革不能挽救民族危亡50

八、孙中山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52

九、辛亥革命: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59

十、五四运动:近代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重要里程碑61

十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64

十二、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6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69

一、中国共产党:一个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党69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71

三、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贡献73

第三节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与爱国主义76

一、爱国主义是启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76

二、现代化:近代以来一切开明的爱国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79

三、爱国主义是推动现代化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82

四、在爱国主义激励下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86

第三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探索90

第一节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90

一、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90

二、迈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93

三、“告别革命论”:对近代以来历史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96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成就98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所做的有益探索9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民族复兴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100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民族复兴事业遇到的重大挫折103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值得认真总结、牢记的教训105

五、毛泽东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108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12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12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20

二、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12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其重大意义126

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128

五、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3

第二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37

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37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40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42

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145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148

六、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资本主义150

七、“全盘西化论”和“儒学复兴论”不能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154

八、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57

九、“中国变色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160

第五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出164

第一节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164

一、中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讨164

二、罗荣渠的现代化理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171

三、钱乘旦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175

四、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及其重要影响179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84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提出和不断丰富184

二、邓小平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意义189

三、江泽民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意义194

四、胡锦涛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意义197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201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的主要目标201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制定的重大发展战略20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必经发展阶段207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210

五、“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213

六、“中国崩溃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216

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220

第六章 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226

第一节 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226

一、一个世纪以来先后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226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30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233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238

五、党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242

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247

第二节 当代爱国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50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250

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动力261

第三节 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任务极其艰巨271

一、我们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271

二、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273

三、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276

四、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279

第四节 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82

一、新世纪、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282

二、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285

三、继续加快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288

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90

五、科教兴国:加快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293

六、解决台湾问题: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95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98

八、大力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01

九、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03

第七章 辉煌的业绩和光明的前景31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312

一、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312

二、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315

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19

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322

五、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并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329

六、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332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335

八、社会事业发展由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336

九、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340

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了重大步伐342

十一、全方位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345

十二、党的执政能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347

第二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既定道路不动摇350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50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54

三、坚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357

四、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59

五、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362

六、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66

主要参考文献375

后记3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