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 著
-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ISBN:711412723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758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7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道路网络规划1
1.1 道路网络结构与功能分级1
1.1.1 路网的结构和特性1
1.1.2 公路等级划分和技术标准3
1.1.3 城市道路功能分级11
1.2 道路交通量预测14
1.2.1 道路交通量调查与分析14
1.2.2 交通量预测方法23
1.2.3 交通预测模型26
1.3 公路网规划32
1.3.1 公路网规划体系32
1.3.2 公路网规划方法33
1.3.3 公路网规划评价方法43
1.4 城市道路网规划51
1.4.1 道路网规划51
1.4.2 道路交叉口与立交规划67
1.4.3 公交专用道路系统规划73
1.4.4 行人与非机动车系统规划80
1.5 道路附属设施规划设计90
1.5.1 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90
1.5.2 城市道路地下空间规划设计93
1.5.3 加油(气)站规划96
第2章 道路几何设计106
2.1 道路设计的原则与标准106
2.1.1 道路分级106
2.1.2 设计速度107
2.1.3 设计车辆及行人108
2.1.4 道路建筑限界109
2.1.5 设计年限112
2.1.6 荷载标准113
2.1.7 防灾标准113
2.2 平面设计115
2.2.1 一般规定与要求115
2.2.2 平面设计方法137
2.2.3 平面布置145
2.3 纵断面设计149
2.3.1 一般规定与要求149
2.3.2 设计方法152
2.3.3 竖曲线设计157
2.3.4 纵断面图160
2.3.5 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163
2.4 横断面设计174
2.4.1 一般原则174
2.4.2 道路通行能力176
2.4.3 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198
2.4.4 路拱曲线、路拱横坡及缘石208
2.4.5 横断面的综合布置211
2.5 桥梁线形设计221
2.5.1 桥梁分类221
2.5.2 桥梁线形设计一般原则222
2.5.3 桥下净空及桥面建筑限界224
2.5.4 横断面设计226
2.5.5 平面设计231
2.5.6 纵断面设计232
2.5.7 无障碍设计233
2.6 道路交叉233
2.6.1 一般规定233
2.6.2 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233
2.6.3 平面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238
2.6.4 平面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243
2.7 隧道设计243
2.7.1 隧道类型及组成243
2.7.2 隧道施工方法244
2.7.3 与隧道设计有关的调查内容247
2.7.4 隧道设计基本原则253
2.7.5 隧道选线与隧道洞口位置确定254
2.7.6 隧道横断面布置257
2.7.7 隧道平面线形设计262
2.8 人行过街设施设计267
2.8.1 设计原则267
2.8.2 通行能力269
2.8.3 净宽269
2.8.4 净高270
2.8.5 梯(坡)道与平台设计271
2.8.6 排水271
2.8.7 无障碍设计272
2.8.8 附属设施280
第3章 快速路设计282
3.1 概述282
3.1.1 快速路定义282
3.1.2 路网结构282
3.1.3 快速路功能与特点283
3.1.4 快速路形式284
3.1.5 设计速度取用285
3.1.6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287
3.1.7 主要技术标准296
3.2 横断面设计298
3.2.1 一般原则298
3.2.2 横断面布置299
3.2.3 车行道设计301
3.2.4 分车带设计302
3.2.5 路肩设计303
3.2.6 道路横坡设计303
3.3 平面设计304
3.3.1 一般原则304
3.3.2 平面线形设计304
3.3.3 超高设计306
3.3.4 加宽设计307
3.3.5 视距要求307
3.4 纵断面设计308
3.4.1 一般原则308
3.4.2 纵坡限制309
3.4.3 坡长限制310
3.4.4 竖曲线限制310
3.4.5 合成坡度311
3.4.6 线形组合设计311
3.5 出入口设计313
3.5.1 一般原则313
3.5.2 出入口间距313
3.5.3 集散车道设置317
3.5.4 变速车道设置318
3.5.5 辅助车道设置319
3.6 快速路设计思路及基本步骤321
3.6.1 设计思路321
3.6.2 基本步骤323
3.7 高架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及设计示例324
3.7.1 高架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324
3.7.2 常州市高架道路工程设计示例327
3.8 地面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及设计示例335
3.8.1 地面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335
3.8.2 上海市中环线西段地面快速路工程设计示例337
3.9 路堑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及设计示例345
3.9.1 路堑设计注意事项345
3.9.2 南京市河西地区滨江大道南段路堑式快速路工程设计示例347
第4章 立体交叉设计354
4.1 概述354
4.1.1 立体交叉的定义354
4.1.2 立体交叉的分类354
4.1.3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357
4.2 立体交叉的选型359
4.2.1 立交选型的因素359
4.2.2 立交选型的基本原则359
4.2.3 立交选型的基本要求360
4.2.4 互通式立交的选型分析361
4.2.5 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条件363
4.3 立体交叉的基本规定367
4.3.1 一般规定367
4.3.2 控制要素371
4.4 立交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374
4.4.1 设计交通量374
4.4.2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375
4.5 立体交叉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377
4.5.1 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377
4.5.2 一般互通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382
4.5.3 分离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386
4.6 匝道的基本形式及适用范围387
4.6.1 匝道的组成387
4.6.2 匝道的运行特征387
4.6.3 匝道的基本形式387
4.6.4 喇叭形立交的环形匝道389
4.6.5 环形立交的环道设置391
4.6.6 菱形立交的匝道设置393
4.7 立交主线设计395
4.7.1 主线线形技术指标395
4.7.2 平面线形设计398
4.7.3 纵断面线形设计398
4.7.4 主线横断面设计399
4.7.5 其他设计要点399
4.8 立交匝道设计400
4.8.1 匝道线形技术指标400
4.8.2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403
4.8.3 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411
4.8.4 匝道平纵线形组合414
4.8.5 匝道横断面设计414
4.8.6 匝道曲线部分的加宽419
4.8.7 匝道曲线部分的超高422
4.9 匝道端部设计429
4.9.1 匝道端部设计要点429
4.9.2 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434
4.9.3 分合流设计438
4.9.4 立交范围内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441
4.10 变速车道设计444
4.10.1 变速车道的一般形式444
4.10.2 变速车道的长度及相关参数446
4.10.3 变速车道的横断面设置457
4.10.4 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的线形458
4.10.5 变速车道的超高及其过渡设置458
4.11 辅助车道设计461
4.11.1 辅助车道设置原则461
4.11.2 辅助车道设计要点463
4.12 交织车道设计465
4.12.1 交织车道类型465
4.12.2 交织车道设计要点467
4.13 集散车道设计469
4.13.1 集散车道设置原则469
4.13.2 集散车道设计要点469
4.14 互通式立交间距470
4.14.1 互通式立交间距构成470
4.14.2 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472
4.15 互通式立交的系统性设计475
4.15.1 出入口形式的统一性475
4.15.2 路线的连续性476
4.15.3 重叠路线478
4.15.4 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平衡479
4.15.5 辅道系统的立交设置480
4.15.6 标志标线与信号480
4.15.7 立交范围的人非系统设置480
4.15.8 立交范围的公交站点设置480
4.15.9 立交范围内的附属设施481
4.16 分离式立交设计485
4.16.1 分离式立交一般形式485
4.16.2 分离式立交设置条件485
4.16.3 分离式立交设计要点486
4.17 立体交叉安全性评价488
4.17.1 道路交通安全概述488
4.17.2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490
4.17.3 安全性评价工作阶段492
4.17.4 设计阶段立交安全评价492
4.18 立体交叉设计流程496
4.18.1 收集资料496
4.18.2 立交设计步骤496
4.18.3 立交分析方法497
4.19 立体交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应用499
4.19.1 国内外道路CAD技术的发展499
4.19.2 道路与立交CAD现状501
4.19.3 国内外代表性道路CAD软件介绍502
4.19.4 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504
4.20 立交设计示例515
4.20.1 上海市中环路—申江路互通式立交515
4.20.2 上海市延安路—南北高架路互通式立交526
4.20.3 上海市中环路—真北路互通式立交528
4.20.4 南京市绕城公路—花神庙互通立交和双龙街互通立交538
4.20.5 上海市S32高速公路—S4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544
4.20.6 上海市S32高速公路—朱枫公路互通式立交547
4.20.7 上海市外环线—蕴川路互通式立交550
4.20.8 徐州市东三环—古州飞虹互通式立交553
4.20.9 徐州市东三环—和平路互通式立交563
4.20.10 上海市杨高南路—浦建路互通式立交569
4.20.11 南京市铁路南站地区市政道路与铁路分离式立交574
4.20.12 江西省新余市浙赣铁路分离式立交579
第5章 道路路基设计582
5.1 概述582
5.1.1 路基受力及工作区582
5.1.2 路基强度及稳定性585
5.1.3 公路自然区划587
5.1.4 路基土的分类594
5.1.5 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及路基临界高度602
5.2 一般路基设计608
5.2.1 设计原则和一般要求608
5.2.2 路基设计调查619
5.2.3 填方路基设计621
5.2.4 挖方路基设计624
5.2.5 路堤稳定性验算627
5.2.6 粉煤灰路堤632
5.2.7 路基边坡防护设计635
5.3 软土地基路堤设计647
5.3.1 概述647
5.3.2 设计原则及勘测要点652
5.3.3 软土地基路堤的极限高度及稳定性分析654
5.3.4 软土地基路堤的沉降计算660
5.3.5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675
5.4 特殊路基设计711
5.4.1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711
5.4.2 滨海路堤设计722
5.4.3 沿河路基设计730
5.4.4 膨胀土地区路基733
5.4.5 黄土地区路基741
5.4.6 盐渍土地区路基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