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下
  • 乔清举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7254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829页
  • 文件大小:231MB
  • 文件页数: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章 极端政治化:中国哲学史研究进一步陷入歧途(1966~1976)393

第一节 “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对教育界与知识分子的估计393

第二节 冯友兰等学者在“文革”中的遭遇395

第三节 “批林批孔”和杨荣国、冯友兰等人对孔子的批判414

一、批林批孔415

二、杨荣国、冯友兰、赵纪彬等学者对孔子的批判417

第四节 评法批儒与儒法斗争史观的形成430

一、儒法斗争史观的形成430

二、杨荣国对《简明中国哲学史》的修订435

三、赵纪彬对《论语新探》的修订437

四、任继愈等学者的中国哲学史通史的写作443

第五节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材讨论稿444

第五章 认识史:改革开放后的新探索(1977~1989)448

第一节 1977年至1989年的社会变动448

第二节 对冯友兰的批判和冯友兰的复出451

第三节 对建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反思457

一、对儒法斗争史和影射史学的批判458

二、对建国后新范式运用的反思462

三、中国哲学史的科学化501

四、建立“中国哲学史学”507

五、关于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区别509

第四节 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512

一、哲学与哲学史512

二、“促进中国哲学史的科学化”514

三、哲学史研究的阶级分析法515

四、哲学史研究的理论分析方法518

五、“历史的”与“逻辑的”之统一520

六、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522

第五节 关于孔子、孟子哲学的再评价524

一、孔子思想的再评价525

二、孟子哲学的再评价539

第六节 关于老子、庄子哲学的再评价与研究543

一、关于老子哲学研究543

二、关于庄子哲学研究552

三、若干道家哲学著作通论561

第七节 关于汉—唐、宋明哲学的再评价与研究563

一、汉代哲学再评价565

二、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568

三、关于道教哲学研究575

四、宋明理学研究581

第八节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614

第九节 若干中国哲学史通史、教材的比较研究628

一、认识史: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630

二、理论思维锻炼: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34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和“圆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636

四、对中国哲学史的若干特点的认识638

五、关于诸哲学通史的几点反思639

第十节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640

一、旧邦新命: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内在驱动640

二、《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方法论642

三、《中国哲学史新编》古代部分的一些研究特点与成果652

第十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和人的价值问题657

一、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657

二、关于中国哲学史上价值思想和人的价值的讨论665

第六章 方法论的多样化展开与中国哲学生命的复兴(1990~1999)670

第一节 “国学热”的兴起和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深入671

一、“国学热”的兴起与辩难672

二、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凝聚力的研究676

三、传统、现代化、文化转型与市场经济678

四、天人合一问题686

五、“和”的讨论694

六、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697

七、思维方式研究继续深入704

八、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706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708

第三节 易学哲学方法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716

一、“易学热”的反省和对易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反思717

二、陈鼓应的“《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及其论争719

三、帛书《易传》学派归属的争论723

四、《易》与思维方式及传统文化726

五、深沉的宇宙意识与浓郁的人文情怀——余敦康的易学哲学研究730

六、张立文的“和合易学”732

七、董光璧等人对易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733

八、象数易学、图书易学研究735

第四节 朱伯崑的易学哲学研究736

第五节 儒家哲学、儒学史研究与重建仁学的提出741

一、儒家哲学新论:人学与重建仁学741

二、孔、孟、荀研究745

三、儒学史研究753

第六节 道家、道教哲学研究与“新道家”的提出757

一、道家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的形上学传统758

二、道家生死观760

三、稷下、黄老道家761

四、道家哲学主干论763

五、道家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开展与“当代新道家”的提出771

第七节 两汉哲学780

一、汉代哲学大势780

二、董仲舒研究783

三、《淮南子》研究785

四、王充研究786

第八节 宋明理学研究788

一、宋明理学通论789

二、朱熹哲学研究797

三、王阳明哲学研究798

四、关于陈献章、湛若水、刘宗周的研究803

五、关于明清之际805

结束语:理性的成熟与“中国哲学”的期待807

人名索引809

后记826

补记8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