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国学,用国学 修德、修道、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国学,用国学 修德、修道、修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622114.jpg)
- 刘方成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同心出版社
- ISBN:978754770961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国学-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国学,用国学 修德、修道、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修德3
为政以德,众星共之3
德 惟 治3
行仁政而王4
行不忍人之政4
仁者安仁5
仁爱,即爱人6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6
惟仁人能受正谏7
修道以仁7
大仁与大恶8
大哉,尧之为君8
虽穷居,仍施仁9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10
亲亲,敬长,仁义也10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11
克己复礼12
利天下之事,做12
树德莫如滋13
富润屋,德润身13
富而可求14
大学之道15
明明德于天下15
太上贵德16
德,福之基也17
吾儒之美德17
只留清气满乾坤18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19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19
君子取者远20
君子道人以言21
君子之交淡如水21
君子爱人以德22
君子役物22
圣贤无私,可白天下23
公正无邪,谗人不入24
名正则治24
去私,立公25
只有寡欲,才能真为公25
君子安而不忘危26
修身为本27
人要会自爱27
自是者不彰28
有身不治,奚待于人29
先行于纤微之事29
博厚载物30
知者不惑30
礼之用,和为贵31
恭而无礼则劳32
富而好礼与为富不仁32
一言而有益于智者33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34
舟循川则游速34
学者务要俭约35
俭以养性,静以修身36
无志,一事做不得36
贫,气不改37
止谤莫如自修37
仁之本是孝38
孝,事心为上39
使父母舒畅39
养其亲40
上善若水41
视其善者为师41
见善,修然42
圣人于善无不举42
善小而为43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44
为人日行一善44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45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45
舜之居深山之中46
劝善不以福祥47
因人之不善以自警47
善恶要知更要断48
百善而不足49
万善来同与百邪乘衅49
见恶不疾,是为长恶50
崇人之德,扬人之美50
责人之心责己51
见利争让51
好本与好利52
闻难思解53
义利不容并立53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54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54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55
根不固勿求木之长56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56
舜,大知也5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58
吾有所耻58
为小人所荐,耻辱59
士志于道60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1
为君之道61
为政之道62
苟无民,何以有君62
政在养民63
利民为本64
民之所好好之64
邻国亲之,天下信之65
得志,泽加于民65
古之人与民偕乐66
以乐乐民67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67
以富乐民为功68
一言而万民齐68
心正无不是福69
察民疾苦69
举事,先审民心70
以万民之忧乐为本70
取子民有度71
圣人无常心72
以百姓心为心72
君,舟也;人,水也73
邦之兴与亡73
民存与民亡74
凡事必期便民74
治国,先富民75
使民富且寿75
治不必同,斯于利民76
相怜之道,非唯情也77
利于国利于民者77
不以贵贱尊卑论是非78
为人君止于仁78
托国于仁人79
仁则荣,不仁则辱80
君人以正在民80
养德与远害8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1
民存则社稷存82
以正压邪,民则服83
得百人之力,得千人之心83
为天下,非为君也84
保天下,匹夫有责85
老者安之85
君子五美86
善罪身,民不责86
民不会,官要助87
天时·地利·人和88
修道91
政者,身必行之91
吏者,民之本91
从政不可不慎92
政莫善于简92
明王纳谏93
君臣相须,事同鱼水93
主欲知过,必借忠臣94
唯公心可以奉国95
易简而弊无从生95
行之无私96
如此,天下太平96
上之为,民归之97
居上不骄98
海能下与君能下98
百姓不命而敬恭99
以道正己99
父不父,则子不子100
学舜,责己重以周101
欲人敬己,先自敬101
胜人者,必先自胜102
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103
人必其自爱也103
克己可以治怒104
非所言勿言104
慎始,敬终105
学贵端容貌106
君子贵乎道者三106
各自责,则天清地宁107
贤君治国108
用圣臣者王108
尊贤任能109
观古来人君110
知贤之谓明110
为政以得人为要111
官在得人111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112
才者,材也113
才竭其力,识竭其谋113
吾能用人杰114
善为人者114
善用人,可用人无数115
以人治人116
怎么能使天下治理好?116
置将不善,一败涂地117
骄溢之君无忠臣117
用贤与用不肖118
贵人而贱禄118
好,而知其恶119
不以一恶忘其善120
需知人之长,知人之短120
不可求全责备121
不责人所不及121
力弱者勿任其厚负122
节欲·敬贤·使能123
马不伏枥难趋道123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124
治身者以积精为宝124
畏友、密友、昵友、贼友125
取友宜慎126
不知而交,惮也126
有人才不用,败127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8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128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129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129
所谓五善知130
善言之言131
相形不如论心131
有定理,无定法132
处世不必邀功132
求远者不可失于近133
“倒而顺”与“顺而倒”134
有无相生134
实干而能有济135
要富贵,取之有道135
量入为出,用之有度136
财散则民聚137
寒者不贪尺玉137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138
民无信不立138
听言不可不察139
以言取士,士饰其言140
忠言逆耳利于行140
集思广益141
天行有常142
预图则有余142
先谋后事者,逸143
兵不可一日不备战143
知者见祸福远144
谋莫难于周密145
不虑则不生145
无备难御敌146
有以待之,千万若一146
处事的五个第一法147
子 绝 四148
习而用之,一可当百148
谋物之成149
五不争149
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50
君子知其可知151
君之视臣如手足152
事君数,斯辱152
士君子之处世153
不知而言与知而不言153
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154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155
疑人者为人所疑155
人生,如白驹过隙156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157
赏罚无私157
赏善,罚恶158
赏所以存劝158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159
赏、罚都不准带私心160
有志,无须言160
大有为者须磨炼161
受挫受辱时须厉志16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162
人一能之,己百之163
不患无位163
积力之所举164
事成在敬165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165
严密能有成166
民生在勤167
常心不可失,常度不可改167
日久见人心168
为山者,凿井者169
早成者未必有成169
法者,治之正也170
非礼勿视、听、言、动170
出淤泥而不染171
任尔东西南北风17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172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73
法败则国乱173
刚者,不屈于欲174
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175
任贤必治175
吏不良与法不善176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176
贤者节之,愚者纵之177
君子慎其独178
悔前莫如慎始178
以白为黑,臣不能听179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179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180
不可乘喜而多言181
吉莫吉于知足181
知足,自戒182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182
为善如负重登山18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84
愚之患,在必自用184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185
无忧者寿185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186
一念之非即遏之187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187
拒不认错,又加一错188
过而不改,何利之有?188
一马之奔,无一毛不动189
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189
要避免重蹈覆辙190
成由勤俭破由奢191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191
王者知俭则天下富192
智愚、祸福、贪富192
为官忌贪位、贪名193
不耽逸豫,不喜谀悦194
圣人之于声色滋味194
自古女祸195
玩物丧志195
要节欲、节劳、节食196
人之所取畏者197
做人应避“奢”、“佚”、“骄”197
祸人者,贪多198
乐不可极,乐极成哀198
贪爱沉溺即苦海199
非吾所有,一毫莫取200
言悖而出,亦悖而入200
禄过其功者,削201
忧劳可以兴国201
廉者,民之表也202
廉者常乐无求202
贪者能言廉203
小人不耻不仁204
知过不改,小人也204
与小人处205
门内有君子205
义胜欲则昌206
有私视,故不见206
名心盛者,必作伪207
仕之患也208
捕雀掩目,盗钟掩耳208
拂人性,灾必逮209
忧患生于所忽209
不干誉,斯无毁210
患在不预定谋211
燕安溺人,甚于洪波211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212
信耳而疑目者212
树天下之怨者213
自作孽,不可活214
多行不义,必自毙214
修学219
人不可以不闻道219
为学大益219
好学近乎知220
胸中有见识221
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221
读书观圣贤意222
君子学而成德222
有志尚者与无履立者223
丈夫为志224
木受绳则直224
人于文学,犹玉琢磨225
将者,必独见独知226
仕者必如学226
学知识,若登梯227
所缺者,学也227
教不立,学不传228
为学在于穷理致知229
为学之心229
所读之书,句句贴己230
学本于立志231
非有志者不能至231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232
学士简练于学233
学者志正而不息233
山,至阻也234
知止而后有定235
失于盛年,犹当晚学235
立志欲坚不欲锐236
博学,笃行237
闻先王遗言,知学问之大237
为学务日益238
日新其故238
循序渐进239
学问不深可渐深240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240
师法重要241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242
圣人无常师242
明王圣帝犹须勤学243
师友,学问之资244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244
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245
人各有能有不能245
以能问于不能246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247
学之弗能,弗措也247
读书如行路248
不可随人脚跟249
学不至于圣贤249
学,务求在己250
学贵反己251
学问以知人251
增益其所不能252
才学,便须知著力处253
学之为道253
书须成诵254
读书必求背诵255
口不绝吟六艺之文255
读书出入法256
君子贵体认257
余暇须批阅史籍257
读书不求甚解258
居近识远259
得之不难,失之易259
多知而无亲260
疾读,如不读260
尽信《书》不如无《书》261
识没字理262
义理当融会262
千虚不博一实263
须做迟钝工夫263
读书,须教有疑264
学则须疑265
不疑人之所疑265
大疑可大进266
后生家每临事267
回也不愚267
不思,故有惑268
学者须是务实269
知者不博269
为学须持心牢固270
听不顺,不审不聪271
知不知,上矣271
圣贤书教你做人方法272
学之,知之,行之272
知一句,行一句273
学之易,降伏难274
可言学者274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275
学而行,上也275
知轻行重276
学者要知世务277
中人以上,可语上277
敬教劝学278
学校,育才之地278
学即教,教即学279
因其性而教280
教人至难280
文章如药281
文章无定格281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82
文章当从三易283
如何使诗不俗283
学问有利钝284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285
文章地理,必须惬当285
文章最忌百家衣286
文章最忌随人后286
学,求益耳287
为学大病288
功利二字害道288
学者忌谋利计功289
人之患:好为人师290
学者有二病290
心不在焉291
学规重节291
玉不琢,是废玉292
不学问,无正义293
蒙以养正,盛年力学293
自败与自力294
人不学,才智腐于心胸295
不学便老而衰295
学数有终296
不学,如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