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609726.jpg)
- 李迎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 ISBN:978783002167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绪论2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
一、心理学的概念2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5
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5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7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8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1
一、心理学的产生11
二、心理学的发展11
第四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4
一、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4
二、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4
案例分析15
反思与探究15
第二章 心理及其发展17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17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7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0
三、心理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21
第二节 心理的发展25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25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26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9
四、心理发展的理论31
案例分析34
反思与探究34
第三章 注意36
第一节 注意概述36
一、注意的概念36
二、注意的功能37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37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39
五、注意的种类39
第二节 注意的品质42
一、注意的广度42
二、注意的稳定性43
三、注意的分配44
四、注意的转移45
第三节 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46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46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47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49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49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50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52
案例分析52
反思与探究52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54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54
一、感觉的概述54
二、知觉的概述57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规律65
一、感觉的规律65
二、知觉的规律67
第三节 中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72
一、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72
二、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75
第四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76
一、正确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76
二、遵循感觉和知觉规律,提高学生感知效果78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79
案例分析80
反思与探究80
第五章 记忆82
第一节 记忆概述82
一、记忆的概念82
二、记忆表象82
三、记忆的分类83
四、元记忆87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88
一、识记88
二、保持和遗忘89
三、再认和重现91
第三节 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92
一、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92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95
第四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96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96
二、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97
三、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98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99
案例分析99
反思与探究100
第六章 想象102
第一节 想象概述102
一、想象的概念102
二、想象的方式102
三、想象的作用103
四、想象力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04
第二节 想象的种类106
一、无意想象106
二、有意想象107
第三节 中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09
一、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09
二、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10
第四节 想象力的培养112
一、告诉学生模仿的重要112
二、扩展学生阅读的广度112
三、引导学生细心观察113
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113
五、教会学生训练的方法113
案例分析114
反思与探究114
第七章 思维116
第一节 思维概述116
一、思维的概念116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116
三、思维的形式117
四、思维的过程118
五、思维的品质119
第二节 思维的种类120
一、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20
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21
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123
四、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23
五、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24
六、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25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25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125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126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126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28
第四节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32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32
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33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34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134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34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35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36
案例分析138
反思与探究138
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140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140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140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40
三、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141
四、情绪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142
五、情绪与情感的功能145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146
一、情绪的分类146
二、情感的分类149
第三节 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50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50
二、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50
第四节 情绪的调节151
一、健康情绪的标志151
二、不良情绪的来源152
三、不良情绪与健康152
四、情绪的调节153
案例分析157
反思与探究157
第九章 意志160
第一节 意志概述160
一、意志的概念160
二、意志与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的关系162
三、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163
第二节 意志的品质167
一、自觉性167
二、果断性168
三、坚持性169
四、自制力169
第三节 中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70
一、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70
二、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71
第四节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73
一、教会学生有关意志的知识和理论,强化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知173
二、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174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174
四、发挥榜样和班集体的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175
五、组织实践活动,磨炼意志品质176
六、教会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能力177
案例分析178
反思与探究178
第十章 需要、动机与兴趣180
第一节 需要180
一、需要的概念180
二、需要的种类180
三、需要的理论181
四、需要的培养183
第二节 动机185
一、动机的概念185
二、动机的种类185
三、动机的功能186
四、动机的理论187
五、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191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192
第三节 兴趣195
一、兴趣的概念195
二、兴趣的种类196
三、兴趣的品质197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197
案例分析198
反思与探究199
第十一章 能力201
第一节 能力概述201
一、能力的概念201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201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202
四、智力203
五、能力的种类203
第二节 能力的理论与测量204
一、能力的理论205
二、能力的测量208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211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11
二、能力的个体差异211
第四节 能力的形成与培养214
一、能力形成的原因及条件214
二、能力的培养216
案例分析217
反思与探究217
第十二章 气质219
第一节 气质概述219
一、气质的概念219
二、气质的特征220
第二节 气质类型与鉴定221
一、气质类型的学说221
二、气质的鉴定226
第三节 气质的研究意义230
一、有利于消除人们对气质类型的偏见230
二、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类型与社会成就的关系230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类型与身心健康的关系231
四、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231
五、有利于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232
案例分析233
反思与探究234
第十三章 性格236
第一节 性格概述236
一、性格的概念236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236
三、性格的特征237
四、性格结构的特征238
第二节 性格的种类与测定239
一、性格的种类239
二、性格的测定241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与培养244
一、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244
二、良好性格的培养248
案例分析249
反思与探究249
第十四章 学校中的群体心理251
第一节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251
一、学校群体的概念251
二、学校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学校群体动力252
第二节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257
一、学校人际关系的概念257
二、在学校中调适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法261
第三节 课堂心理气氛262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概念262
二、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264
第四节 学校班集体的管理265
一、班主任在班集体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265
二、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心理标志266
三、培养优秀班集体的方法267
案例分析268
反思与探究269
第十五章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271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7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71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72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75
第二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及实施途径276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276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277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278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279
第三节 中小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80
一、认知障碍280
二、个性障碍281
三、情绪障碍282
四、行为障碍284
五、性偏差284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285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285
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287
案例分析288
反思与探究289
第十六章 学习心理291
第一节 学习概述291
一、学习的概念291
二、学习的类型292
第二节 学习理论294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94
二、认知学习理论298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02
第三节 知识的学习过程303
一、知识的领会303
二、知识的应用与迁移304
第四节 学习策略306
一、认知策略306
二、元认知策略308
三、资源管理策略309
案例分析311
反思与探究311
参考文献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