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监测评价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 朱孔来,安文,王如燕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74953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经济评价-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监测评价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理论问题1

1.1 资源节约型社会概述2

1.1.1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利用2

1.1.2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4

1.1.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及模式初探7

1.2 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述13

1.2.1 环境友好概念的由来13

1.2.2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14

1.2.3 环境友好型社会复合体初探15

1.3 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18

1.3.1 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18

1.3.2 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基础19

1.3.3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并行的两个理念19

1.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有关社会建设理论的关系20

1.4.1 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20

1.4.2 与循环经济的关系21

1.4.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关系23

1.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24

第2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分析29

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条件29

2.1.1 自然资源状况29

2.1.2 经济基础概况37

2.1.3 社会发展条件39

2.2 我国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1

2.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45

2.3.1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观念45

2.3.2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主体45

2.3.3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制度46

2.3.4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体制46

2.3.5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机制46

2.3.6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体系47

2.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结构分析47

2.4.1 系统分析的概念47

2.4.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系统结构49

第3章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与优势70

3.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70

3.1.1 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70

3.1.2 主要资源储存量与生态系统多样性72

3.1.3 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及开发利用72

3.1.4 土地资源基本特点及利用现状74

3.1.5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75

3.1.6 典型的生物资源,多样的生态系统75

3.2 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76

3.2.1 名列前茅的经济指标76

3.2.2 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77

3.2.3 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77

3.2.4 日益提高的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79

3.3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期建设实践80

3.3.1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80

3.3.2 突出生态保护理念,开展八项创建活动82

3.3.3 重点抓好生态省建设规划83

3.3.4 确立促进节能降耗的重点工作思路83

3.3.5 围绕结构调整建设重大资源节约项目84

3.3.6 抓住机遇推进环境污染防控84

3.3.7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85

3.3.8 突出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修复85

3.4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86

3.4.1 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占有量低87

3.4.2 主要自然资源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87

3.4.3 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层次较低89

3.4.4 产业结构性污染明显90

3.4.5 环境污染防治任务艰巨91

3.4.6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功能衰退91

3.4.7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92

3.4.8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滞后93

3.4.9 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93

第4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95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论96

4.1.1 指标体系的定义96

4.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97

4.1.3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方法98

4.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99

4.2.1 总目标的系统分解100

4.2.2 预选指标体系的建立100

4.2.3 筛选指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103

4.3 单个指标分析106

4.3.1 资源节约子系统106

4.3.2 社会发展子系统108

4.3.3 经济发展子系统109

4.3.4 科技支持子系统110

4.3.5 环境保护子系统111

4.4 选择敏感性指标建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112

4.4.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预警的意义112

4.4.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114

第5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衡量标准116

5.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衡量标准制定的基础——行为、制度和观念116

5.1.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行为117

5.1.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119

5.1.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122

5.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衡量标准的制定依据125

5.2.1 参照“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基本目标125

5.2.2 参照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125

5.2.3 参照农村20%最高收入农户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125

5.2.4 参照城镇居民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126

5.2.5 参照部分大城市郊区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126

5.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项指标数量静态标准的确定127

5.3.1 能源消耗弹性指数127

5.3.2 万元GDP用水量127

5.3.3 万元GDP能耗127

5.3.4 人均耕地面积128

5.3.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28

5.3.6 “三废”综合利用贡献率128

5.3.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29

5.3.8 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耗量的比重129

5.3.9 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130

5.3.10 森林覆盖率130

5.3.11 城市化率131

5.3.12 恩格尔系数131

5.3.13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131

5.3.14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132

5.3.1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

5.3.16 人均GDP133

5.3.17 环保投资率133

5.3.18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占GDP比重133

5.3.19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134

5.3.20 科技贡献率134

5.3.21 单位GDP废水排放量135

5.3.22 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135

5.3.23 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35

5.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项指标动态标准的确定——进程指数法137

5.4.1 方案设计137

5.4.2 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测算与分析142

5.4.3 结论145

第6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146

6.1 资源节约与经济的关系评价146

6.1.1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147

6.1.2 节约行为对资源的影响分析149

6.2 相关综合评价理论150

6.2.1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方法150

6.2.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152

6.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简介——以全国为例153

6.3.1 数据的无量纲或标准化处理154

6.3.2 计算5个子系统的综合得分155

6.3.3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得分162

6.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预警研究165

6.4.1 预警指标权重确定165

6.4.2 预警警限确定171

6.4.3 预警系统检验与系统运行预测172

第7章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74

7.1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农业建设174

7.1.1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176

7.1.2 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82

7.1.3 农业残留物的资源化利用188

7.2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筑194

7.2.1 基本原则195

7.2.2 目标任务195

7.2.3 关键环节196

7.2.4 注意问题196

7.2.5 具体措施199

7.3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筑施工206

7.3.1 施工环节控制206

7.3.2 运行环节控制210

7.3.3 强化促进节约、环保的政策措施217

7.4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远措施及建议218

7.4.1 加强知识化投资体制的建设,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打好基础218

7.4.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战略上建设再生资源的区域化循环和社会化循环体系223

7.4.3 加强宣传倡导,采取行政措施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228

7.4.4 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指导城市化发展233

7.4.5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走创新之路237

7.4.6 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再规划对我国的启示243

7.4.7 社区的规划245

7.4.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49

第8章 山东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52

8.1 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253

8.1.1 生产体系253

8.1.2 消费体系257

8.1.3 服务体系259

8.1.4 文化体系262

8.1.5 科技创新体系264

8.2 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271

8.2.1 环境友好型城市274

8.2.2 环境友好型城市应达到的主要目标276

8.3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友好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278

8.4 环境友好型农村283

8.4.1 环境友好型农业典型模式284

8.4.2 生态家园建设289

8.5 发展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293

8.5.1 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293

8.5.2 生态农业建设297

第9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304

9.1 法律与政策保障305

9.1.1 继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305

9.1.2 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框架307

9.1.3 完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312

9.2 科学和技术障碍314

9.2.1 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规划保护315

9.2.2 制度创新,科学管理316

9.2.3 依靠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319

9.2.4 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出发点,突破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瓶颈320

9.2.5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322

9.3 公众参与和生态文明建设323

9.4 生态文化和文明建设329

参考文献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