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605122.jpg)
- 王一军主编;田雨泽,徐永安,薛裕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170224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74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张圣才-传记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伍 大政方略类463
《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庆桂、董诰、章煦等463
(一)嘉庆皇帝责问郧县、郧西白莲教农民军事&嘉庆元年三月十九日阅宜绵奏折463
(二)竹溪腊玉河之战&嘉庆元年三月初八日阅秦承恩奏折463
(三)竹山被农民军攻破&嘉庆元年三月十一日阅毕沅、惠龄奏折464
(四)两竹、房县战事&嘉庆元年三月十五日阅恒瑞、秦承恩奏折464
(五)清军攻克竹山县城,农民军落水死者数千&嘉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阅秦承恩奏折465
(六)农民军首领武明山、翁明元死难&嘉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阅恒瑞奏折465
(七)两郧兵事筹划&嘉庆元年二月二十九日阅宜绵奏折465
(八)嘉庆皇帝亲为两郧筹划兵事&嘉庆元年四月初一日465
(九)清军收复房县,郧阳知府王正常率乡勇大显身手&嘉庆元年四月初一日阅毕沅奏折466
(十)筹划郧阳汉南收复事宜&嘉庆元年四月初十日阅恒瑞、永保奏折466
(十一)竹溪农民军被俘押解兴安被处死之情形&嘉庆元年四月初五日阅秦承思奏折466
(十二)房县鬼子沟、三里坪、五虎垭战役&嘉庆元年四月十一日阅恒瑞、永保奏折467
(十三)农民军首领曹海扬遇难&嘉庆元年四月十四日阅恒瑞、永保奏折467
(十四)郧县泥河口、孤山之战&嘉庆元年四月二十三日阅宜绵奏折468
(十五)关于竹山知县刘大成失城自尽事&嘉庆元年五月初四日阅宜绵奏折468
(十六)宜绵镇压郧县白莲教甚为得力,嘉庆皇帝大为褒奖&嘉庆元年五月初十日阅宜绵奏折469
(十七)嘉庆皇帝对房县一份神密传单甚为关注&嘉庆元年九月十二日阅秦承恩奏折469
(十八)房县神秘传单揭迷&嘉庆二年正月二十日阅毕沅奏折470
(十九)郧阳危急,嘉庆皇帝亲自筹划郧阳防务事宜&嘉庆二年正月十七日阅汪新奏折470
(二十)清军部署增援郧阳&嘉庆二年四月十九日阅惠龄等奏折471
(二十一)郧县、郧西战事&嘉庆二年四月十九日阅汪新、庆成奏折472
(二十二)郧西兵灾惨重&嘉庆二年四月二十八日阅惠龄、舒亮奏折473
(二十三)汪新详报郧西兵难及重建事宜&嘉庆元年五月十六日阅汪新奏折474
(二十四)汪新在郧西处理善后事宜,农民军复由东而来&嘉庆三年五月二十日阅汪新奏折475
(二十五)嘉庆皇帝部署郧西兵事&嘉庆二年五月初十日阅宜绵等人奏折475
(二十六)汪新部署郧阳及荆、襄兵事并筹划用骡马运送军粮&嘉庆二年五月二十二日阅汪新奏折475
(二十七)明亮等在均州丁家营、孙家湾等处与农民军激战&嘉庆二年九月初三日阅明亮等人奏折476
(二十八)汪新奏报竹、房乡勇战绩&嘉庆二年九月初八日阅汪新奏折477
(二十九)惠伦、福苏等四名清军军官在郧县花果与黄龙、柏林之间阵亡&嘉庆二年九月十一日阅明亮、德楞泰奏折477
(三十)竹山田家坝之战,清兵佐领永恪布阵亡&嘉庆二年九月二十日阅明亮、德楞泰奏折478
(三十一)清兵在竹溪水坪、黄龙寨、青草坪、敖家寨等地与农民军激战&嘉庆二年九月二十七日阅明亮、德楞泰奏折479
(三十二)明亮、德楞泰在楚、川、陕交界州县合村筑堡坚壁清野,以困农民军&嘉庆二年十月初四日阅明亮等人奏折480
(三十三)嘉庆皇帝得报王聪儿在郧西被剿灭,传谕嘉奖勒保、德楞泰等&嘉庆三年三月十三日阅勒保、德楞泰奏折481
(三十四)嘉庆皇帝为郧西捷报赋诗并作附注481
(三十五)清兵在十堰、白浪、黄龙一带与农民军周旋&嘉庆三年六月十一日阅景安等人奏折482
(三十六)清军在竹溪围剿张汉潮部&嘉庆三年七月初四日阅景安奏折483
(三十七)景安上奏竹溪兵事,嘉庆帝斥其所言不实&嘉庆四年二月二十九日阅景安奏折483
(三十八)嘉庆帝嘉奖倭什布、勒保在竹溪所为&嘉庆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阅倭什布奏折484
(三十九)倭什布在竹山、竹溪实战有功,嘉庆帝予以嘉奖,并传谕兵防&嘉庆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阅倭什布奏折485
(四十)农民军李淑部在竹、房官渡、两河口、章洛河、黄龙堰、狮子岩等处与官军激战&嘉庆四年七月阅倭什布奏折486
(四十一)倭什布在竹、房大显其军事才能&嘉庆四年七月十七日阅倭什布奏折487
(四十二)农民军张汉潮部在郧县以东白浪和荆子关等处与官军周旋&嘉庆四年八月初六日阅明亮等奏折488
(四十三)高均德、樊人杰部由四川入竹溪,官兵谕居民结寨清野&嘉庆四年八月初六日阅明亮等奏折488
(四十四)农民军头领龚文玉父子、兄弟、妻女及卜三聘子姪、儿媳在竹溪与四川交界处被官军俘获&嘉庆四年八月十九日阅德楞泰奏折489
(四十五)德楞泰在竹山、竹溪俘获农民军头目龚文玉等,嘉庆皇帝大为嘉奖&嘉庆四年八月十九日阅德楞泰奏折490
(四十六)竹山县周家湾之战&嘉庆四年八月二十四日阅倭什布奏折490
(四十七)嘉庆皇帝特别关注郧阳的行政军事建置&嘉庆四年十一月十一日490
(四十八)倭什布在竹、房功高劳苦,只因奏折用语不当,即遭嘉庆皇帝指责&嘉庆四年十一月十五日阅倭什布奏折491
(四十九)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与大学士共商郧阳兵灾后增添文武大员及开设郧阳兵备道事&嘉庆四年十二月初七日阅庆桂等奏折491
(五十)倭什布在两竹稍有疏误,嘉庆即予严厉惩处&嘉庆五年正月二十三日阅倭什布奏折492
(五十一)嘉庆帝阅奏生疑&嘉庆五年二月初五日阅松筠奏折493
(五十二)农民军头目樊人贵落难实情&嘉庆五年二月初五日阅倭什布奏折493
(五十三)农民军由竹、房入均州东进,倭什布围堵不及&嘉庆五年二月十九日阅倭什布奏折494
(五十四)农民军杨开甲部入郧西,郧西乡勇伤亡严重&嘉庆五年五月初一日阅姜晟奏折495
(五十五)农民军在郧西与官军周旋&嘉庆五年五月二十七日阅额勒登保等奏折496
(五十六)农民军徐添德部由东入郧县黄龙、鲍家店一带活动&嘉庆五年七月初八日阅姜晟奏折496
(五十七)农民军取道郧县、十堰入二竹,嘉庆帝拨军费二十五万两,命姜晟务加堵剿&嘉庆五年七月初八日阅姜晟奏折497
(五十八)徐添德部由北入郧县十堰一带活动,嘉庆皇帝对明亮严加指责,欲以军法处之&嘉庆五年七月初八日阅姜晟奏折497
(五十九)明亮奏言徐添德部在均州孙家湾以及郧县白浪、黄龙、皮鼓滩等地活动&嘉庆五年七月十一日阅明亮奏折497
(六十)清军副将佛宁在郧县花果园阵亡&嘉庆五年七月二十日阅倭什布奏折498
(六十一)嘉庆帝追究郧西关卡守备修永宏受伤为民人抢救不报事&嘉庆五年七月阅倭什布奏折498
(六十二)明亮在竹、房五条岭、九道梁、阴条岭等处围堵徐添德部&嘉庆五年七月二十三日阅明亮奏折499
(六十三)嘉庆皇帝谕姜晟实奏明亮在郧阳所为,姜据实奏报&嘉庆五年七月二十六日阅姜晟奏折500
(六十四)倭什布奏言竹、房兵事,嘉庆皇帝明示倭如何布阵用兵&嘉庆五年八月十九日阅倭什布奏折501
(六十五)农民军一部由草店、老营、十堰、黄龙入陕西,沿途死伤严重&嘉庆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阅明亮奏折501
(六十六)明亮奏言清剿竹房农民军事&嘉庆五年九月初六日阅明亮奏折502
(六十七)嘉庆皇帝痛斥明亮虚辞掩饰,剿办不力&嘉庆五年九月初五日阅明亮奏折504
(六十八)姜晟总算为明亮说了公道话&嘉庆五年九月三十日阅姜晟奏折504
(六十九)明亮在竹房上龛一带追剿获胜,嘉庆皇帝好不容易说了几句嘉奖的话&嘉庆五年十月初一日阅明亮奏折505
(七十)倭什布与明亮追击农民军至房县荷花朵、上龛一带,嘉庆皇帝予以嘉奖&嘉庆五年十月初二日阅倭什布奏折507
(七十一)农民军高二、马五部由陕西入郧县汉南鲍家店、黄龙、大坪一带活动&嘉庆五年十月十七日阅长龄奏折507
(七十二)倭什布在郧县鲍家店、黄龙滩以及汉南竹、房一带堵剿农民军情况&嘉庆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阅倭什布奏折508
(七十三)额勒登保入楚,在两竹西南进剿农民军&嘉庆五年十一月十三日阅额勒登保奏折509
(七十四)额勒登保布置汉南竹、房兵事,语涉此处民生民风&嘉庆五年十一月十三日阅额勒登保奏折510
(七十五)姜晟奏称郧县鲍家店、黄龙、花果园地势重要并详述竹、房卡隘防御事&嘉庆五年十一月十三日阅姜晟奏折510
(七十六)农民军在郧县黄龙滩涉渡,游击富庆、郧县知县孙光先和巡检黄士杰一并革职&嘉庆五年十一月十三日阅姜晟奏折511
(七十七)郧阳改设镇道,嘉庆皇帝下旨姜晟悉心筹议&嘉庆五年十一月十三日阅姜晟奏折512
(七十八)农民军高二部在竹、房与官军周旋&嘉庆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阅长龄奏折512
(七十九)官兵在竹、房秦口、官渡、两河口等地与农民军激战,嘉庆皇帝指示劝谕居民筑寨立堡&嘉庆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阅长龄等奏折513
(八十)官军在竹山田家坝过年,大年正月初一清晨四更即出兵进剿&嘉庆六年正月二十日阅书麟等奏折514
(八十一)书麟等奏言官兵在两郧、竹、房进剿极为艰辛劳苦以及此地民生凄苦、民风淳朴的情况&嘉庆六年正月二十日阅书麟等人奏折515
(八十二)竹溪马鹿寨和竹溪县城之战,徐添德部战斗力仍然很强&嘉庆六年二月初一日阅书麟等奏折516
(八十三)农民军苟文明、李彬由陕入竹溪活动,在狮子岩处,总兵卜兴昂、先锋魏钟钧死难,嘉庆皇帝嘉奖有功官兵&嘉庆六年二月初十日阅书麟等人奏折517
(八十四)嘉庆皇帝传谕速报均州及竹山、竹溪军情&嘉庆六年二月初十日阅书麟等人奏折519
(八十五)官府对被裹胁随农民军行动的民众采取发放路费鼓励回籍从业的优恤办法&嘉庆六年四月二十二日阅长龄奏折519
(八十六)四川农民军入两竹作战情形&嘉庆六年五月初七日阅吴熊光等人奏折520
(八十七)农民军多部在陕、川、楚边界与官军周旋&嘉庆六年七月初九日阅额勒登保奏折520
(八十八)农民军陈士学、戴四、张添伦部入竹、房活动,与官军在梯子沟、獐洛河、党家沟等处激战&嘉庆六年十月十九日阅吴熊光奏折521
(八十九)农民军青、蓝、白号各部在竹房上元岭、红岩沟等处与官军激战&嘉庆七年正月二十三日阅吴熊光等人奏折522
(九十)房县北乡东浪之战,游击高承耀阵亡&嘉庆七年三月初六日阅吴熊光等人奏折523
(九十一)农民军领袖樊人杰在竹山官渡情急抢过堵河,被水卷走,尸首不获&嘉庆七年六月十二日阅吴熊光奏折524
(九十二)关于竹山兵捷歼毙农民军首领多人的奏报,嘉庆帝表示怀疑,严令复查奏上&嘉庆七年六月十二日阅吴熊光奏折524
(九十三)吴熊光再次奏明樊人杰死状,嘉庆皇帝仍敕必须以尸首为证,必在官渡下游上紧搜索&嘉庆七年六月二十二日阅吴熊光奏折525
(九十四)农民军蒲添宝部进入两竹马塘、云雾溪、百河等地活动&嘉庆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阅吴熊光奏折526
(九十五)官兵在竹、房或着便装,或扮农民军,分小股搜山捕杀农民军余部,生活十分艰苦,虽是夏天,犹着棉衣&嘉庆七年九月初一日阅德楞泰奏折526
(九十六)农民军首领崔宗和只身入武当山为道,途中被官军抓获&嘉庆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阅吴熊光奏折527
(九十七)嘉庆皇帝嘉奖在均州官冒山侦俘农民军首领崔宗和有功人员&嘉庆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阅吴熊光奏折528
(九十八)嘉庆帝亲询歼毙齐王氏之情形&嘉庆八年六月十三日阅吴熊光奏折528
(九十九)郧西知县孔继檊办事干练,多次受到朝廷升赏&嘉庆八年六月十二日阅吴熊光奏折529
(一○○)嘉庆帝下旨重奖郧西知县孔继檊,乡勇郭友、桂荣等&嘉庆八年六月二十日阅德楞泰奏折529
(一○一)官府赏恤在围剿农民军战争中伤亡人员&嘉庆九年六月初九日阅吴熊光奏折529
陆 杂史笔记类531
一、《明季北略》&清·计六奇531
(一)乔应甲酿祸531
(二)农民军陷湖广531
(三)卢象升进剿农民军531
(四)卢象升战功532
(五)农民军焚竹山532
(六)胡光翰战死532
(七)张献忠请降533
(八)农民军由郧南下焚皇陵533
(九)罗汝才乞抚534
(十)张献忠复叛534
(十一)房景春父子死节536
(十二)杨嗣昌代熊文灿536
(十三)李自成败而复振536
(十四)王永祚投江537
(十五)李自成杀罗汝才537
(十六)郧阳古剑537
(十七)斗枢谋高538
(十八)嗣昌谋周538
二、《明季南略》&清·计六奇539
(一)郧阳孤危539
(二)王应熊请节制楚、郧、贵、广539
(三)楚蜀会剿539
(四)楚师堵剿539
(五)王一正招降农民军540
三、《湖北旧闻录》&清·陈诗541
(一)所谓明置清撤郧阳府541
(二)王世贞、徐学谟笔下的郧阳城542
(三)郧县历史建置与编里乡保542
(四)郧西历史建置与编里乡保543
(五)房县历史建置与编里团保544
(六)竹山历史建置与编里乡保546
(七)竹溪历史建置与编里社寨547
(八)均州历史建置与乡里村镇548
(九)郧阳的置邮与铺塘550
(十)均州的置邮与铺塘555
(十一)郧县、郧西、房县的江河水程557
(十二)郧阳的特产558
(十三)两竹、均、房的民风559
(十四)房陵、郧县两奇人560
(十五)竹、房怪异二则560
(十六)上津寿星张元始561
(十七)四省交会图碑记561
四、《鸿猷录》&明·高岱563
郧阳两次平叛记详563
五、《涌幢小品》&明·朱国桢565
米万春激起兵变565
六、《烈皇小识》&明末·文秉566
(一)崇祯六年,农民军攻陷郧西、上津566
(二)崇祯七年,高嘉计围均州567
(三)崇祯七年,张外嘉兵变遇害567
(四)卢象升在竹山、竹溪击败农民军567
(五)崇祯八年,李自成潜迹郧阳山中568
(六)崇祯十年,张献忠假降驻谷城569
(七)崇祯十二年,熊文灿袒护张献忠被戮尸570
(八)崇祯十三年,左良玉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571
(九)崇祯十三年庚辰,张献忠西走四川572
(十)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兵败奔自成不纳573
七、《守郧纪略》&明·高斗枢574
八、《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582
为朝廷杀刘长子鸣不平582
九、《濯缨亭笔记》&明·戴冠582
杨濬巡抚荆襄,危言流民以动朝廷582
十、《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583
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583
十一、《闲署日钞》&明·舒荣都587
荆襄流民587
十二、《广志绎》&明·王士性588
(一)李宾与郧阳588
(二)楚人到贵州采大木之艰难状况588
(三)关于楠木588
十三、《噩梦》&明·王夫之589
论流民589
十四、《玉堂丛话》&明·焦竑590
处置荆襄流民,朝廷意见不一590
十五、《野语》&明·伏虎道场行者591
流民犯禁的原因591
十六、《天下郡国利病书》&明·顾炎武591
流民之患591
十七、《圣武记》&清·魏源592
(一)嘉庆元年592
(二)嘉庆二年593
(三)嘉庆三年593
(四)嘉庆四年594
(五)嘉庆五年594
(六)嘉庆六年594
(七)嘉庆七年597
(八)嘉庆八、九年597
十八、《启祯野乘初集》&清·邹漪599
郧县诸生之伟烈599
十九、《从征图记》&清·唐训方600
(一)武当山之战和武当山600
(二)平襄郡碑记601
二十、《顾氏家集》&清·顾燮光602
武当怪道602
二十一、《绥寇纪略》&清·吴伟业604
(一)崇祯六年冬郧地官兵连连失守604
(二)崇祯七年郧地官兵连连大捷604
(三)崇祯七年秋冬郧阳战事紧迫604
(四)农民军假降养锐605
(五)农民军焚武当山太和宫605
(六)农民军绐苗祚土605
(七)农民军十五家说与十三家说606
(八)张献忠、罗汝才复叛,王光恩与之分道606
(九)金曹材为徐启元立传607
(十)张献忠在房县罗英山大败左良玉,良玉军符印信尽失607
二十二、《戡靖教匪述略》&清·石香村居士608
卸花坡之难608
二十三、《明代轶闻》&清·林慧如609
卢象升深得兵民爱戴609
二十四、《捻军》&中国近代资料丛刊610
捻军在郧活动情况610
染 文集奏疏类613
一、《王端毅公奏议》&明·王恕613
(一)查勘失机官员功罪奏状613
(二)处置地方奏状618
二、《白恭敏奏疏》&明·白圭621
处置荆襄疏621
三、《弇州山人四部稿》&明·王世贞622
(一)地震疏622
(二)荐举迁谪官员疏622
(三)议处缺官以裨吏治疏623
(四)患病日久恳放生还疏624
(五)查参纵肆宗室骚扰地方疏625
(六)进士温如玉墓志铭626
四、《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627
(一)御史陈省劾太和山守备太监七罪627
(二)御用监王瑞等赍送玄武神像之武当山,群臣交章谏止,不允627
(三)上命太监韦兴往太和山司香兼分守湖广行都司,群臣力谏,不听628
五、《弇州史料后集》&明·王世贞628
国家户口登耗有绝不可信者628
六、《卢象升疏牍》&明·卢象升630
(一)到任谢恩疏630
(二)兵食寇情疏631
(三)入山会剿疏633
(四)为客兵乞饷疏634
(五)请设主兵疏636
(六)郧楚贼氛渐靖疏638
(七)保任道臣请补要地守令疏640
(八)保留推官江禹绪疏642
(九)请令川兵北援疏643
(十)停征修城积谷疏644
(十一)筹饷疏647
(十二)募军开屯疏650
(十三)题复增兵措饷疏652
(十四)借本屯田鼓铸修城疏654
(十五)应援汉、商疏655
(十六)援商奏捷疏657
(十七)续报商、洛剿贼疏658
(十八)立寨、并村、清野、设伏、增兵、筹饷疏660
(十九)治郧十议663
(二十)靖寇绥民八则664
(二十一)兵船巡江十二则667
(二十二)募军屯田十议669
(二十三)立寨并村七款671
(二十四)运粮五则672
(二十五)牌示郧阳军民19事674
1、侦寇674
2、禁参谒674
3、添设塘兵674
4、查饬守御675
5、申饬侦探粮料675
6、取官评676
7、接济兵粮676
8、行查流寇焚掠地方677
9、查取堪任官员677
10、发标兵剿贼678
11、禁止词讼示678
12、亲剿流寇678
13、清伏戎除土寇679
14、严饬将领示679
15、申明军律680
16、禁约680
17、鼓练乡勇681
18、扼要设防681
19、恤录死事官员682
七、《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等683
(一)议处郧阳流逋疏&明·潘旦683
(二)处置地方官员疏&明·王学夔684
(三)务陈民瘼疏&明·吴桂芳686
(四)善后十事疏&明·项忠692
(五)抚流民疏&明·项 忠693
八、《明会典》&明·申时行等694
成化七年对“团聚为非”流民的政策694
九、《皇明文衡》&明·程敏政694
流民日众之原因694
十、《图书编》&明·章潢695
历数川、陕、楚交界处叛乱为首者695
十一、《张太岳集》&明·张居政696
(一)答郧阳巡抚凌洋山696
(二)答郧阳巡抚杨本菴696
十二、《续藏书》&明·李贽697
(一)项忠697
(二)王恕698
(三)戴珊698
(四)王以旂698
十三、《文肃集》&明·赵贞吉699
郧阳追祀抚治吴公记699
十四、《张之洞全集》&清·张之洞701
查办郧阳总兵綦高会701
捌 类书辞书类703
一、《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蒋廷锡703
(一)郧阳府建置沿革703
(二)郧阳府属县建置略况704
1、郧县704
2、竹山县704
3、竹溪县704
4、房县704
5、郧西县704
(三)郧阳府的城池705
(四)郧阳府的户口706
(五)郧阳府的田赋706
(六)郧阳兵制707
(七)郧阳府的山、川、井、洞708
(八)郧阳府的关防和桥渡713
(九)郧阳府各县水利塘堰715
(十)郧阳府传道驿铺716
(十一)郧阳府公署718
(十二)郧阳府学校719
(十三)郧阳府物产721
(十四)郧阳府形胜721
(十五)郧阳府封建722
(十六)郧阳府古迹考723
(十七)郧阳府祠庙725
(十八)郧阳府风俗728
(十九)郧阳的古代陵墓729
(二十)汉水多名730
(二十一)汉江水灾略记730
(二十二)均州交通驿铺及财费730
(二十三)均州知州王家业注重水利731
(二十四)均州古迹732
(二十五)均州古墓732
(二十六)明成祖朱棣多次遣人遍访张三丰732
(二十七)永乐十年武当开工庆典盛况733
(二十八)永乐皇帝致书张三丰733
(二十九)武当建筑略况733
(三十)太监王瑞舟运真武神像至武当734
(三十一)陈抟隐居武当记事两则734
(三十二)汉光武帝与武当734
(三十三)姚简、房长须隐居武当734
(三十四)武当隐者田蓑衣735
(三十五)武当采石压死数十人735
(三十六)当事者极力为武当真武添描神秘色彩735
(三十七)武当玉虚宫正殿大梁之由来735
(三十八)武当山玉虚宫金钟之由来735
(三十九)武当榔梅735
二、辞书736
关于“郧”“郧关”“郧县”的诠释736
玖 地理方志类739
一、《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739
(一)均州739
(二)郧阳府740
(三)郧县741
(四)房县742
(五)竹山县744
(六)竹溪县745
(七)上津县746
(八)郧西县746
二、《三省边防备览》&清·严如熤748
(一)清代中期以后郧阳的兵制748
(二)清代中期郧阳各地的道路749
(三)郧阳治守谋略752
(四)清代中期郧阳的农业与民食754
三、《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清·严如熤756
荆襄流民生活纪实五则756
四、《湖北通志》&清末民国·张仲炘、杨承禧757
(一)清代郧县的乡勇和民团757
(二)清代郧西的乡勇和民团757
(三)清代竹山的乡勇和民团758
(四)清代竹溪的乡勇和民团759
五、《郧阳府志》&清·吴葆仪等761
(一)吴葆仪择评明清郧抚五十三人761
1、明代四十八人(1—48)761
2、清代五人(49—53)765
(二)吴葆仪择评明清下荆南道官员三十七人767
1、明代二十四人(1—24)768
2、清代十三人(25—37)769
(三)吴葆仪择评郧阳明清知府官员三十九人770
1、明代二十人(1—20)770
2、清代十九人(21—39)772
(四)吴葆仪择评郧阳府武职官员四十四人775
1、明代七人(1—7)775
2、清代三十七人(8—44)775
(五)古代郧阳灾异记779
1、周代1事779
2、汉代4事779
3、晋代3事779
4、宋代1事779
5、唐代4事779
6、宋代4事779
7、元代1事780
8、明代10事780
9、清代8事780
(六)清同治九年以前郧阳进士名录784
(七)清同治九年以前郧阳举人名录784
(八)清同治九年以前郧阳武进士、武举人名录786
(九)明代至清同治九年郧阳兵事787
六、《续辑均州志》798
(一)均州地理沿革798
(二)明代均州名宦事略799
(三)清代均州名宦事略800
七、《商州志》803
(一)刘千斤活动范围803
(二)郧阳曾是“司燎击柝弃而不守”之地803
八、府志、县志序言选804
(一)《郧阳府志》叙&明·徐学谟804
(二)郧志类编序&清·刘作霖807
(三)《郧阳府志》序&清·杨廷耀810
(四)《郧阳府志》序&清·王正常811
(五)重修《郧阳府志》序&清·吴葆仪812
(六)《郧县志》序&清·侯元勋815
(七)《郧县志》序&清·张杞815
(八)《郧县志》略序&清·侯世忠817
(九)《郧县志》序&清·定熙817
九、府志、县志艺文选821
(一)创置郧阳府志记&明·周洪谟821
(二)处置郧阳流民疏&明·原杰822
(三)郧阳追祀抚治大理少卿吴公记&明·赵贞吉824
(四)镇郧楼记&明·吕楠826
(五)重修郧阳府武阳、盛水二堰记&明·王鉴之827
(六)湖广行都司题名记&明·丁世美829
(七)重修迎恩观记&清·凌云翼830
(八)保釐堂题名记&明·湛若水830
(九)郧阳城十井记&明·沈晖831
(十)天马亭记&明·许论832
(十一)修建郧阳府学孔子庙记&明·李东阳834
(十二)郧阳府迁学记&明·鲁铎835
(十三)龙门书院记&明·郭正城838
(十四)郧阳藏书记&明·王世贞840
(十五)重建提督军务行台记&明·王世贞842
(十六)督抚郧阳都御史题名后记&明·王世贞844
(十七)重修上津县治碑记&明·无名氏846
(十八)郧西千工堰记&明·何春847
(十九)郧西脩城碑记&明·刘春芳847
(二十)郧西城隍庙碑记&明·洪文翼849
(二十一)郧西建庙碑记&明·洪文翼849
(二十二)创建郧西县治碑记&明·洪文翼851
(二十三)郧西县新治天河记&明·黄元吉851
(二十四)郧西开河碑记&明·梁天润852
(二十五)上津县征税记&明·宁邦智853
(二十六)创竹溪县治记&明·曾熙854
(二十七)竹溪县增修城记&明·陈希欧855
(二十八)重修竹山县碑记&明·张宗政856
(二十九)重修房县谯楼记&明·无名氏857
(三十)重修房县庙学记&明·李穆858
(三十一)房县潵澥堰斗门碑记&明·王世贞859
(三十二)平定吴三桂叛军杨、谢部五议&清·刘作霖860
(三十三)明卢忠烈公传&清·储欣862
(三十四)郧县贤令叶治&清·王正常867
(三十五)郧县东乡创建大龙寨暨四乡寨事记&清·赵守荃868
(三十六)郧县黄龙虎尾、久经坪二堰碑记&清·余漋廷869
(三十七)太平军大雾过黄龙&清·余漋廷870
(三十八)郧西学产为人合谋侵占记&清·陈之斌870
(三十九)仆张献忠上津关圣庙碑记&清·张道南871
(四十)郧西营兵&清·张道南872
(四十一)种竹示&清·张道南872
(四十二)郧西黄龙洞三百民众死难状&清·无名氏873
(四十三)郧西拾骨塔地基志&汪·杨卿云873
(四十四)郧西县西山民众受盘剥惨重状&清·郑晃874
(四十五)郧西县忠义祠记&清·林瑞枝876
(四十六)郧、竹道中纪险&清·黄晖烈877
(四十七)清初竹溪的困顿状况&清·黄晖烈879
(四十八)竹溪独山寨避难记&清·贺寿德880
(四十九)记竹溪宾兴义举始末&清·李荣竹881
(五十)新建竹溪鼓楼记&清·徐如浩882
(五十一)守城记&清·胡齐仑882
(五十二)城东南石堤记&清·李世源883
(五十三)竹溪民杰甘继芳&清·无氏名884
(五十四)平叛四策&清·李昌平884
募勇士884
饬战守885
结寨民886
广粮饷886
(五十五)房县九道梁巡检黄诏山事略&清·田浩887
(五十六)咸丰六、七年间房县金、郑二知县组织乡勇与官军协力平叛纪事&清·无名氏888
(五十七)嘉庆元年至九年房县组织乡勇与官军协力进剿白莲教纪事&清·无名氏889
附录文选895
一、“郧阳”语源与司马迁&王一军895
二、“武当”语源研究&王一军901
三、徐霞客鄂西北之行路线考&田雨泽906
四、徐霞客揭示的鄂西北自然与人文景观信息价值初探&田雨泽910
五、十堰地区古代部族与方国探源&徐永安915
六、郧县五峰肖家河古墓铭文再考&王一军919
七、明代外来流民对郧阳的开发&王一军926
八、《辞源》、《辞海》匡误二则&王一军931
九、《郧台志》与《郧阳府志》迥异辨&王一军932
十、十堰地区古代的学校和科举&王一军934
十一、明末郧阳攻守战及郧阳和平归清&王一军940
后记946
人名地名索引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