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伤骨科学 basic science, mana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伤骨科学 basic science, mana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 (美)Bruce D. Browner等主编;王学谦等主译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4332042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121页
  • 文件大小:318MB
  • 文件页数:1163页
  • 主题词:骨损伤-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创伤骨科学 basic science, mana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骨折治疗的历史3

第一节 早期的夹板固定技术3

上卷3

第一篇 总论3

第二节 石膏绷带的先驱者6

第三节 石膏绷带及其衍生物7

第四节 牵引9

第六节 开放性骨折10

第五节 功能支架10

一、金属丝固定11

第七节 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11

三、钢板固定13

二、螺丝钉固定13

第八节 外固定18

第九节 髓内固定22

第十节 Robert Danis和AO的发展23

第十一节 Gavriil A.Ilizarov和牵张成骨的发现26

第十二节 Emile Letournel及骨盆和髋臼骨折外科27

一、骨的结构特点30

第一节 骨的结构和功能30

第2章 骨折修复生物学30

二、骨细胞的组织生理学32

三、骨生成34

四、网状骨的发育和生长36

五、皮质骨的发育和生长37

六、骨重建40

二、骨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45

一、骨缺损修复的基本方式45

第二节 骨修复和骨折愈合45

三、自然骨折愈合:生物学稳定的价值49

四、直接骨愈合:对坚强固定的反应57

五、间接骨愈合:对不坚强或活动固定的反应65

六、骨不连的发病机制与愈合67

一、概述75

第一节 对损伤的反应75

第3章 软组织损伤的生物学机制75

一、凝血期76

第二节 伤口愈合分期76

二、损伤的代谢反应76

二、炎症期77

三、肉芽形成期78

四、瘢痕形成期82

第三节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83

一、韧带的愈合84

第四节 特殊组织的损伤和修复84

二、肌腱的愈合85

三、肌肉的损伤和修复86

第五节 临床意义88

四、神经损伤88

第一节 骨的性能和骨折危险度91

第4章 骨折的生物力学91

一、骨的材料性能92

二、整体骨的结构性能94

三、年龄相关的病理性骨性能改变97

四、骨折的危险度98

三、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阶段101

二、骨痂形成愈合101

第二节 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101

一、直接皮质骨重建愈合101

第三节 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103

一、内固定104

二、外固定架固定111

三、不同固定类型的骨折愈合比较研究114

第四节 骨折愈合的监测115

一、历史观点121

第一节 创伤系统121

第5章 多发伤病人的评估与治疗121

二、结构122

一、气道123

第四节 一级程序123

第二节 创伤严重程度评价123

第三节 院内复苏123

三、循环125

二、呼吸125

一、颅脑损伤127

第五节 二级程序127

四、伤残127

五、暴露或环境控制127

三、胸部损伤128

二、颈部损伤128

四、腹部损伤129

五、腹膜后损伤130

第六节 三级程序131

七、肌肉骨骼系统损伤131

六、泌尿生殖系统损伤131

第一节 MIP的认定133

第6章 多发伤病人的骨科治疗133

第二节 临床观察:骨折治疗与多发伤病人134

五、简要解剖学评分(AP)134

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4

二、改良创伤评分标准(RTS)134

三、简要创伤评分(AIS)134

四、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34

第三节 临床经验:合并脑外伤的骨折病人138

一、创伤后系统变化139

第四节 多发伤病人:基础生理学139

二、凝血机制140

第五节 骨科治疗方法141

四、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141

三、麻醉141

三、治疗的分类、时间确定和定性142

二、高争议治疗142

一、目标142

五、最终的治疗143

四、毁坏的肢体143

第一节 为什么要治疗疼痛146

第7章 创伤后的疼痛处理146

第二节 非甾体类消炎药147

一、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148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149

二、毒副作用149

一、阿片类药物的选择150

二、阿片类药物的给药151

三、阿片耐受个体的疼痛治疗153

二、抗惊厥药154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154

第四节 辅助镇痛药154

三、神经阻滞剂155

第五节 硬脊膜外镇痛156

二、短缩和成角158

一、治疗骨干骨折的费用158

第8章 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原则158

第一节 概述和理论基础158

第二节 骨折的愈合159

四、骨折治疗后的功能恢复159

三、骨折的愈合和稳定159

第三节 外周骨痂160

三、功能锻炼和症状160

一、功能锻炼的作用160

二、功能锻炼和血管分布160

第四节 炎症过程的改变162

影像学与症状162

二、骨折的固定163

一、肢体的制动163

三、软组织在骨折稳定性中的力学作用165

二、关节制动和活动165

三、功能锻炼的效果165

第五节 力学稳定性165

一、骨牵引165

四、软组织加压166

五、内在的支持167

三、材料和装置168

二、确定愈合的阶段168

第六节 临床治疗应用168

一、进行功能锻炼168

二、闭合复位的原则171

一、闭合复位和制动171

第七节 闭合骨折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71

第八节 非手术治疗的失败和失败有关的因素173

第一节 外固定器的组件和结构178

第9章 外固定的原理178

第二节 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180

第三节 针-骨界面松动的影响因素186

第五节 解剖学注意事项187

第四节 外固定治疗骨折187

第六节 使用外固定的适应证188

第八节 外固定器的去除191

第七节 外固定器的护理191

第九节 外固定器的选择和设计192

一、冶金学基础知识194

第一节 冶金学194

第10章 内固定的原理194

三、金属的钝化195

二、金属的加工过程195

五、力学196

四、腐蚀196

六、金属的类型197

七、不同金属的比较200

一、螺钉202

第二节 内固定物202

八、小结202

二、钻孔205

四、螺钉的类型207

三、丝锥207

五、钢板212

六、髓内钉224

一、内固定的基本形式230

第三节 内固定方法230

二、骨质疏松骨的固定240

三、术前计划241

第二节 病因学247

第一节 历史回顾247

第11章 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247

第三节 血管损伤的部位及类型248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249

第四节 诊断249

一、急诊室251

第五节 血管损伤的治疗251

二、影像学检查251

五、手术治疗252

四、血管内支架252

二、动脉血管损伤的非手术治疗252

三、血管栓塞疗法252

六、术后监护259

七、术后并发症259

第一节 历史回顾264

第12章 筋膜室综合征264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265

第三节 诊断:临床评估266

一、适应证268

第四节 组织压测定268

二、组织压监测技术270

三、筋膜切开术的间室内压标准272

一、早期筋膜室综合征274

第五节 治疗274

二、典型的筋膜室综合征276

第六节 骨折的处理283

第一节 历史观点和见识287

第13章 伴有软组织损伤的骨折287

第三节 损伤的分类288

第二节 病因、发病机制和特征288

二、受伤的肢体289

一、开放性骨折289

第四节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学290

三、闭合性骨折290

一、概述291

第五节 治疗计划和早期护理291

一、伤口污染292

第六节 伤口感染和抗微生物制剂292

二、院前和急诊室的救护292

二、梭状芽胞杆菌感染293

三、抗微生物治疗294

二、评估创伤范围297

一、伤口冲洗和清创297

第七节 伤口护理297

四、截肢300

三、血管损伤和筋膜室综合征300

五、伤口覆盖301

第八节 骨折的固定303

二、内固定治疗304

一、吊带、夹板、石膏和牵引304

第九节 骨折愈合的获得307

三、外固定架307

第十一节 干预措施的协调和分期310

第十节 肢体功能的恢复310

第一节 时机的选择314

第14章 软组织覆盖314

二、皮瓣分类316

一、植皮术316

第二节 伤口覆盖技术316

一、上肢319

第三节 局部软组织覆盖319

二、下肢332

第四节 撕脱伤336

第五节 骨髓炎:带血管肌皮瓣覆盖的作用337

第二节 处理原则344

第一节 弹道学344

第15章 肌肉骨骼系统的枪弹伤344

第三节 血管神经损伤346

一、血管损伤347

二、神经损伤349

一、肱骨近端和肩关节损伤350

第四节 上肢损伤350

三、肘部损伤354

二、肱骨干和臂损伤354

四、前臂损伤355

五、腕和手部损伤356

一、股骨干骨折359

第五节 下肢损伤359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361

三、股骨远端髁上和髁间骨折362

四、股骨枪弹骨折及动脉损伤365

六、足部枪弹伤366

五、胫骨枪弹骨折366

七、髋、膝以及踝关节枪弹伤367

第16章 病理性骨折374

第一节 骨转移瘤的诊断379

第二节 治疗381

一、骨盆和肢体的病变384

二、上肢病变387

三、下肢病变389

四、脊柱转移性疾病397

第二节 骨骼也是代谢器官418

第一节 流行病学418

第17章 骨质疏松的脆性骨折418

第三节 骨质减少骨折的机制419

第五节 骨质疏松的定义和诊断420

第四节 骨质疏松与骨折愈合420

一、雌激素422

第六节 药物治疗与预防422

四、二膦酸盐423

三、降钙素423

二、雷洛昔芬423

第七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424

一、脂肪栓塞综合征428

第一节 全身性并发症428

第18章 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428

二、血栓栓塞性病症432

三、多器官功能不全和衰竭442

一、软组织和血管问题448

第二节 骨折的局部并发症448

二、创伤后关节病449

三、外周神经损伤452

四、创伤后反射交感性营养不良(RSD)456

第三节 并发症的处理462

三、并发症的记录463

二、遗漏的损伤463

一、风险管理463

第二节 流行病学475

第一节 命名学475

第19章 慢性骨髓炎475

二、慢性骨髓炎476

一、血源性骨髓炎476

第三节 病理机制476

三、细菌学477

第四节 分类478

一、初步评估479

第五节 诊断479

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480

一、决策概述482

第六节 治疗482

二、截肢483

三、保留肢体484

第二节 骨折修复499

第一节 定义499

第20章 骨不连:评估与治疗499

一、骨不连的易感因素:不稳定、血供不足和骨接触不良500

第三节 骨不连的病因500

一、骨痂愈合500

二、直接骨愈合500

三、间接骨愈合500

二、其他相关因素502

二、体格检查504

一、病史504

第四节 骨不连的评估504

三、放射学检查506

四、实验室检查515

五、会诊515

二、治疗方案517

一、目的517

第五节 治疗517

三、治疗方法544

第一节 总的适应证594

第21章 Ilizarov方法594

第二节 骨折的处理595

第三节 实验背景596

第五节 插入固定针600

第四节 固定针600

第六节 固定针技术603

一、近关节安装605

第八节 外固定器的安装方法605

第七节 固定针和皮肤的接触面605

一、骨皮质截骨术607

第九节 肢体环形外固定器技术607

二、混合式安装607

三、牵开骨端609

二、等待期609

四、迁移针610

五、定向针611

四、有短缩的斜行骨不连612

三、无短缩的斜行骨不连612

第十节 骨不连的处理612

一、无短缩的横向骨不连612

二、有短缩的横向骨不连612

五、无短缩的成角骨不连613

七、无短缩有移位的成角骨不连615

六、有短缩的成角骨不连615

八、有移位和短缩的成角骨不连616

十、骨段缺损617

九、有旋转错位的骨不连617

十一、化脓性骨不连621

第十一节 并发症626

外固定器本身引起的问题627

一、力学刺激629

第一节 物理方法增强骨修复629

第22章 骨修复的增强629

二、电刺激631

三、超声632

一、局部增强作用633

第二节 生物学方法增强骨修复633

二、全身增强作用640

一、新鲜骨折641

第三节 临床应用641

四、伴有骨缺失的新鲜骨折及节段性干骺端或骨干骨缺损重建642

三、骨不连642

二、骨延迟愈合642

第四节 对未来的展望643

三、第三方赔偿650

二、医生的作用650

第23章 骨折后的机体损害分级650

第一节 伤残的常见问题650

一、概念650

第二节 对损害判定的有益指导651

四、工作限制651

二、活动受限和卧床652

一、骨折发生率652

第三节 流行病学652

第四节 以往的观点653

四、损害653

三、工作丧失天数653

二、暂时性部分劳动能力丧失655

一、暂时性全部劳动能力丧失655

第五节 现代损害分级655

第六节 暂时性损害655

六、关节内受累656

五、感染656

第七节 损害和骨折656

一、势利手的习惯656

二、骨不连656

三、肢体长度656

四、畸形愈合656

九、原先存在的骨生关节炎657

八、神经损伤657

七、原先存在的病情与比例评估657

十、脊柱骨折658

第一节 治疗结果评估659

第24章 肌肉骨骼损伤治结果评估659

第二节 临床治疗结果:应用现状创伤登记660

第三节 肌肉骨骼问题常用的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评价方法662

第四节 肌肉骨骼损伤疗效研究工具的开发664

第五节 对临床疗效研究及评估的建议665

一、发生率、病因与统计数字673

第一节 基础研究673

第二篇 脊柱第25章 脊柱损伤病人的早期评估与急症处理673

二、解剖与病生理674

三、脊髓神经损伤的分类677

二、复苏681

一、受伤现场的处理681

第二节 治疗681

三、评估682

四、特殊检查685

五、治疗686

三、多发伤病人692

二、老年病人692

第三节 特殊考虑692

一、儿科病人692

二、颈椎X线平片检查696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回顾696

第26章 脊柱影像学696

第一节 颈椎影像诊断学696

一、多发伤病人脊柱影像学检查方法:回顾704

第二节 颈椎潜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704

二、依据临床表现对颈椎潜在损伤建议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706

二、腰椎X线摄影709

一、胸椎X线摄影709

第三节 颈椎以外脊柱潜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709

一、脊柱CT检查710

第四节 脊柱创伤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与不足710

三、骶尾椎X线摄影710

二、CT椎管造影712

三、螺旋CT和CT三维重建713

四、脊柱磁共振成像715

七、骨放射生核素成像725

六、导管介入性血管造影725

五、磁共振血管造影725

第五节 病理性脊柱创伤影像学728

第一节 颈椎牵引733

第27章 脊柱损伤的处理方法733

二、halo环牵引734

一、颅骨牵引734

三、颈椎牵引的重量736

二、脊柱矫形器737

一、halo背心矫形器737

第二节 脊柱支具737

第三节 脊柱损伤病人专用床744

一、枕颈损伤745

第四节 特殊脊柱损伤的非手术处理745

四、创伤性枢椎脱位(hangman骨折)747

三、齿突骨折747

二、寰椎骨折747

五、低位颈椎损伤749

六、单侧或双侧关节突关节的复位750

七、椎体骨折751

九、胸腰椎骨折753

八、胸椎损伤753

一、手术处理的目的754

第五节 颈椎和胸腰椎损伤的手术处理754

二、手术时机755

四、手术体位757

三、麻醉757

五、术中监测758

六、术后护理759

七、并发症760

第一节 解剖学764

第28章 颅椎区损伤764

第二节 枕髁骨折765

第三节 枕寰脱位766

第四节 寰椎骨折768

第五节 寰枢不稳定772

第六节 寰枢旋转性半脱位和脱位773

第七节 齿突骨折775

第八节 老年病人的骨折779

第九节 C2侧块骨折780

第十节 创伤性枢椎前滑移781

三、枕颈固定融合术785

二、骨牵引785

第十一节 手术方法785

一、支具785

四、寰枢关节固定融合术786

五、前路齿突固定787

六、C1-C2的经口入路789

七、上颈椎的侧方咽后入路791

一、下颈椎损伤的解剖学特征799

第一节 损伤类型799

第29章 下颈椎损伤799

二、与外科相关的解剖801

三、颈椎损伤的机制804

四、下颈椎损伤的临床类型810

三、CT和MRI823

二、动力学研究823

第二节 颈椎的影像823

一、标准片823

一、临时处理824

第三节 治疗824

三、最终处理826

二、闭合复位826

四、手术方法834

五、常见的陷阱847

第四节 结果850

六、并发症850

一、脊髓挫伤851

第五节 特殊考虑851

第六节 损伤的预防852

四、老年病人852

二、枪弹伤852

三、儿科病人852

第一节 历史背景859

第30章 胸椎和上腰椎外伤859

第二节 解剖860

二、屈曲864

一、轴向压缩864

第三节 损伤机制864

四、屈曲旋转865

三、侧方压缩865

五、屈曲分离866

第四节 脊柱稳定性867

七、伸展867

六、剪切867

一、脊柱损伤的Denis分类869

二、“全面”分型871

三、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比较873

一、轻微损伤876

第五节 特殊损伤类型的治疗876

二、压缩骨折877

三、爆裂骨折881

四、屈曲分离伤886

五、骨折脱位888

七、椎间盘损伤890

六、软组织损伤890

第六节 手术治疗893

三、节段固定系统894

二、棒套管牵开内固定系统894

一、钩棒系统894

四、椎板下节段钢丝900

五、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901

六、后外侧减压906

七、前路经胸减压和融合908

第七节 并发症911

一、神经症状恶化912

四、合并的临床病症919

三、感染919

二、硬膜撕裂919

第31章 下腰椎骨折926

第一节 解剖特性927

第二节 腰椎损伤的类型929

一、软组织损伤、撕脱骨折及韧带损伤930

三、爆裂骨折931

二、楔形压缩骨折931

四、屈曲分离损伤932

第三节 神经功能损害935

五、剪切伤和混合性不稳定935

一、适应证936

第四节 处理936

二、治疗选择939

三、特殊类型损伤的标准治疗方法943

四、其他可供选择的技术953

五、手术治疗的并发症955

第二节 枪伤弹道学961

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961

第32章 脊柱枪伤961

一、子弹的成分962

二、脊柱枪伤的病理964

二、脊柱稳定性:评估与治疗967

一、伤口护理967

第三节 评估967

第四节 脊柱枪伤的治疗967

五、椎管内的子弹969

四、椎间隙中的子弹969

三、相关损伤969

一、神经损伤972

第五节 脊柱枪伤的并发症972

六、神经恢复率972

三、脑脊液瘘道973

二、脊髓损伤合并疼痛973

四、脊柱感染974

一、脊柱戳伤976

第六节 其他脊柱贯穿伤976

二、脊柱刺伤978

第一节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982

第33章 强直性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982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984

第三节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大987

一、头胸背心外固定990

第一节 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990

第34章 脊柱损伤治疗中的并发症990

一、手术体位992

第二节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992

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992

二、术后的脊柱畸形993

四、晚期的脊柱畸形994

三、内固定失败994

五、相邻节段病变999

六、假关节形成1000

一、颈椎1001

第三节 血管和软组织并发症1001

三、术后感染1002

二、胸腰椎1002

四、代谢改变1003

五、硬膜撕裂1004

第一节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1009

第三篇 骨盆第35章 骶骨骨折1009

第二节 解剖学特征1010

一、小关节骨折和脱位1011

第三节 骶骨损伤的类型1011

二、骶骨骨折1012

第四节 评估1014

一、神经功能损害1015

二、放射学评价1017

二、治疗选择1018

一、适应证1018

第五节 治疗1018

三、特殊类型损伤的外科处理技术1020

第六节 并发症1024

第一节 解剖1028

第36章 骨盆环骨折1028

第二节 骨盆稳定性1032

二、侧方压迫暴力机制1033

一、前后暴力机制1033

第三节 骨盆环破裂的病理力学及机制1033

二、损伤机制的分类(Young及Burgess)1035

一、解剖学分类1035

三、外旋-外展暴力机制1035

四、剪力暴力机制1035

第四节 骨盆分离的分类1035

三、全面骨盆损伤分类(修正Tile分类)1036

一、紧急处理1038

第五节 骨盆环损伤的评估1038

三、影像学检查评估1047

二、最终治疗1047

第六节 治疗决策1048

五、麻醉下检查1048

四、CT检查1048

一、骨盆固定的生物力学1050

第七节 复位及固定技术1050

三、骨盆外固定器的应用1052

二、耻骨联合复位及稳定1052

五、耻骨联合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法1053

四、耻骨联合分离的切开复位1053

六、骶髂关节复位和固定1056

第八节 术后处理计划1074

第十节 开放性骨盆骨折1076

第九节 泌尿生殖器损伤1076

一、早期并发症1077

第十一节 并发症1077

一、评估1077

二、处理1077

三、护理1077

二、晚期并发症1078

第十二节 结果1079

二、放射学诊断1083

一、骨解剖1083

第37章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1083

第一节 要考虑的主要问题1083

三、髋臼骨折的分类1084

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087

六、手术入路的类型1088

五、手术入路的选择1088

八、手术区域皮肤的准备和悬吊包扎1094

七、手术床和体位1094

九、复位和内固定技术1095

十、经皮固定1098

一、后壁骨折1099

第二节 特殊类型骨折的手术治疗1099

五、T形骨折1106

四、髋臼臼顶合并后壁骨折1106

二、后柱骨折1106

三、臼顶骨折1106

八、双柱骨折1109

七、前柱骨折1109

六、前壁骨折1109

第三节 术后处理1111

九、如何避免螺钉进入关节1111

第四节 并发症1116

二、急性髋臼骨折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1118

一、髋臼骨折后全髋关节置换术1118

第五节 处理复杂的重建问题1118

第一节 功能解剖1125

第38章 手部骨折和脱位1125

下卷1125

第四篇 上肢1125

第二节 总原则1127

第三节 急诊麻醉1129

第四节 掌骨及指骨骨折治疗的概念及目的1131

第五节 骨折固定技术1132

二、克氏针1133

一、指骨骨折生理位石膏管型或阻止伸直位夹板固定1133

三、钢丝内固定1137

四、张力带钢丝1140

五、加压螺钉1141

六、钢板固定1143

第六节 掌骨骨折1145

七、骨折外固定器1145

一、关节外骨折1147

二、掌骨干骨折1153

三、掌骨颈骨折1156

四、掌骨头骨折1161

五、第一掌骨骨折1164

一、发生率1173

第七节 指骨骨折1173

二、近节指骨骨折1175

三、近节和中节指骨骨折1180

五、指骨髁骨折1187

四、指骨颈骨折1187

六、近侧指间关节的骨折1192

七、中节指骨骨折1200

八、末节指骨骨折1202

第八节 锤状指损伤1210

一、腱性锤状指1211

二、骨性锤状指1212

一、临床评价1214

第九节 脱位1214

二、近侧指间关节1215

四、掌指关节1216

三、远侧指间关节1216

五、拇指1217

第十节 开放性骨折1219

一、复杂性损伤时内固定的作用1220

第十一节 复杂性损伤1220

三、展望1221

二、损伤的治疗1221

第十二节 手部骨折治疗的并发症1222

一、畸形愈合和畸形1223

二、骨不连1228

二、诊断1237

一、损伤机制1237

第39章 腕部骨折与脱位1237

第一节 舟骨骨折1237

三、确定治疗方案1238

七、骨不连1241

六、延迟愈合1241

四、无移位骨折1241

五、移位或不稳定骨折1241

一、病因1251

第二节 Kienb?ck病1251

八、月骨骨折1251

三、治疗1252

二、诊断1252

第三节 头状骨骨折1254

第四节 钩骨骨折1255

第六节 大多角骨骨折1256

第五节 三角骨骨折1256

第七节 豌豆骨骨折1257

一、概述1259

第九节 腕骨脱位1259

第八节 小多角骨骨折1259

二、特殊的脱位1268

第一节 功能解剖1285

第二节 分类1285

第40章 桡骨远端骨折1285

二、关节内骨折1288

一、关节外骨折1288

第四节 稳定性的确认1289

第三节 影像学检查1289

第五节 解剖和功能的关系1292

一、稳定骨折1294

第七节 关节外骨折1294

第六节 治疗1294

一、病人因素1294

二、治疗选择1294

二、不稳定骨折1295

二、不稳定骨折1298

一、稳定骨折1298

第八节 关节内骨折1298

一、尺骨茎突骨折1311

第九节 合并损伤1311

一、神经损伤1313

第十节 并发症1313

二、腕关节损伤1313

三、畸形愈合1317

二、肌腱粘连和断裂1317

第十一节 结果评估1320

四、骨不连1320

一、骨替代材料1322

第十二节 将来的设想1322

三、关节镜引导下复位1324

二、特殊的钢板系统1324

第二节 前臂骨干骨折的分类1331

第一节 治疗目标1331

第41章 前臂骨干骨折1331

二、手术治疗1332

一、非手术治疗的指征1332

第三节 治疗1332

第四节 开放性骨折1344

二、盖氏(Galeazzi)骨折1347

一、远侧三分之一1347

第五节 特殊损伤1347

三、孟氏(Monteggia)损伤1349

一、钢板移出和再骨折1355

第六节 并发症1355

二、骨间膜骨化1356

三、血管神经损伤1358

六、骨不连1361

五、感染和骨缺损1361

四、感染1361

七、畸形愈合1365

第七节 结果评价1368

第一节 桡骨头骨折1372

第Ⅰ部分 成人肘部创伤1372

第42章 成人肘部创伤和肱骨远端骨折1372

一、损伤机制1373

三、诊断1375

二、分类1375

四、治疗1376

二、损伤机制1383

一、分类1383

五、并发症1383

第二节 冠突骨折1383

四、治疗1385

三、生物力学机制1385

第三节 严重肘关节三联损伤1387

第四节 鹰嘴骨折1388

二、横行骨折1389

一、移位骨折1389

三、并发症1393

第五节 肘关节脱位1395

二、复位后处理1397

一、治疗1397

三、并发症1399

四、铰链外固定1401

一、功能解剖1405

第一节 肱骨远端的解剖1405

第Ⅱ部分 肱骨远端骨折1405

二、外科解剖1406

三、血液供应1408

第三节 单柱骨折1409

第二节 综合分类1409

二、病史和体格检查1410

一、分类1410

一、发生率1411

第四节 双柱骨折1411

三、治疗1411

三、合并损伤1413

二、损伤机制1413

六、治疗1414

五、临床特征1414

四、分类1414

八、预期结果和并发症1432

七、效果评价1432

二、治疗1437

一、临床特征1437

第五节 肱骨小头骨折1437

三、并发症1439

三、诊断1440

二、发生率1440

第六节 关节外囊内骨折:贯穿骨柱骨折1440

一、病理解剖1440

四、处理1442

第二节 生物力学问题1449

第一节 解剖1449

第43章 肱骨干骨折1449

第三节 分类1451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1452

第四节 诊断1452

一、非手术治疗1454

第五节 治疗1454

二、影像学检查1454

二、手术治疗1457

一、桡神经损伤1472

第六节 并发症1472

三、外固定1472

三、骨不连1473

二、血管损伤1473

二、病理性骨折1475

一、开放性骨折1475

第七节 特殊的问题1475

一、骨及关节解剖1480

第一节 相关解剖学和生物力学1480

第44章 肱骨近端骨折和盂肱关节脱位1480

第Ⅰ部分 基本原理1480

二、神经血管解剖1483

二、体格检查1485

一、病史1485

第二节 急性肩关节损伤的评估1485

三、影像学检查1487

第四节 肱骨近端和盂肱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1492

第三节 鉴别诊断1492

二、术中影像学检查1493

一、麻醉事项1493

四、手术入路1494

三、体位1494

第五节 结果评价1498

第二节 损伤机制1501

第一节 流行病学1501

第Ⅱ部分 肱骨近端骨折及骨折脱位1501

三、神经损伤1502

二、同侧上肢骨折1502

第三节 伴发损伤1502

一、肩袖撕裂1502

第四节 骨折分型1504

五、其他损伤1504

四、血管损伤1504

三、三部分骨折1505

二、二部分骨折1505

一、一部分骨折1505

四、四部分骨折1506

五、骨折脱位1507

七、分型系统的用途1508

六、肱骨头劈裂骨折1508

一、一般原则1510

第五节 治疗1510

二、多发伤病人的治疗考虑1512

三、肱骨近端骨折1513

四、随访和康复1548

第六节 结果评价1551

第七节 并发症1554

一、骨不连1555

三、缺血性坏死1556

二、畸形愈合1556

六、关节僵硬和粘连性关节囊炎1557

五、血管损伤1557

四、神经损伤1557

十、异位骨化1558

九、盂肱关节向下半脱位1558

七、肩袖撕裂1558

八、三角肌剥离1558

十三、假体置换的并发症1559

十二、附加骨折1559

十一、复发性脱位1559

第Ⅲ部分 盂肱关节脱位1566

二、病理1567

一、受伤机制1567

第一节 脱位方向1567

第二节 盂肱关节前脱位1567

三、合并损伤及并发症1569

四、治疗1572

六、早期不稳定的修复1575

五、复发1575

二、治疗1576

一、诊断1576

第三节 后脱位1576

第二节 关节成形修复术1583

第一节 评估1583

第Ⅳ部分 肱骨近端骨折和骨折脱位的创伤后重建1583

技术1584

一、大结节骨不连1585

第三节 骨不连1585

二、外科颈骨不连1586

第四节 畸形愈合1587

一、大结节畸形愈合1588

二、外科颈畸形愈合1589

第五节 结果1590

第一节 解剖1593

第45章 肩胛带损伤1593

第二节 肩关节悬吊复合体1594

第四节 肩锁关节脱位1595

第三节 胸锁关节脱位1595

二、关节盂骨折1598

一、手术暴露1598

第五节 肩胛骨骨折1598

三、关节盂颈部的骨折1600

一、分类和病因学1601

第六节 锁骨骨折1601

四、肩胛骨体的骨折1601

五、喙突和肩峰的骨折1601

二、发生机制1604

三、评估1605

五、特殊损伤的处理方法1606

四、放射学评估1606

六、并发症1612

一、解剖1625

第一节 病理1625

第五篇 下肢第46章 髋关节脱位1625

二、损伤机制1627

三、损伤的后遗症1629

一、历史演变1631

四、常见的合并损伤1631

二、前脱位1633

二、体格检查1634

一、病史1634

第三节 诊断1634

三、影像学检查1635

第四节 治疗1638

一、初期治疗1639

二、复位后的治疗1642

三、特殊类型髋脱位的治疗1644

四、髋关节手术入路1647

五、结果评价1647

一、缺血性坏死1649

二、创伤性关节炎1649

第五节 并发症1649

三、复发脱位1650

四、误诊和延迟诊断1650

五、坐骨神经损伤1652

六、手术并发症1652

一、死亡率1657

二、功能转归1657

第一节 转归的差异1657

第47章 髋部骨折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1657

一、心血管系统评估1658

第二节 手术前评估1658

二、肺部评估1659

三、肾脏评估1660

四、肝脏评估1660

五、糖尿病的评估1661

六、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评估1661

八、实验室评估1662

九、伤口感染的预防1662

七、精神和功能状态的评估1662

一、排尿处理1663

第三节 手术后处理1663

十、深静脉血栓的预防1663

二、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措施1664

第一节 股骨头骨折1667

一、相关解剖1667

第48章 关节囊内髋部骨折1667

三、损伤机制1668

四、损伤的结果1668

二、发生率1668

六、分类1670

五、伴发损伤1670

七、诊断1672

八、治疗方案1673

九、治疗方法1675

十一、结果评价1677

十、随访与康复1677

十二、并发症1680

一、相关解剖1681

第二节 股骨颈骨折1681

二、发生率1682

四、骨密度1683

三、损伤机制和预防1683

五、损伤的结果1685

八、现代分类1687

七、分类系统的发展1687

六、常见的相关损伤1687

九、诊断1689

十、鉴别诊断1693

十一、治疗1693

十二、随访和康复1715

十三、并发症的认识和治疗1718

第49章 粗隆间髋部骨折1738

第一节 发生率和病因学1738

一、骨性解剖1739

第二节 相关解剖1739

二、肌肉解剖1740

第三节 放射学评估1741

第四节 粗隆间骨折的分型1742

第五节 病人的评估1744

一、病史1744

二、体格检查1745

第六节 治疗1745

二、手术治疗1747

一、非手术治疗1747

三、手术方法1751

四、特殊病例1763

五、术后护理和出院康复计划1768

一、近端固定失败1769

第七节 并发症1769

二、骨不连1771

三、伤口问题和感染1772

第八节 病人结果1774

第50章 股骨近端损伤的重建性全髋关节置换1778

第一节 病史及体格检查1778

第四节 手术禁忌证1779

第五节 手术时机1779

第三节 手术适应证1779

第二节 放射学评估1779

第六节 手术前评估及手术计划1780

一、异位骨化1781

四、股四头肌挛缩1783

五、股骨畸形1783

三、臀肌肌力减弱1783

二、髋关节挛缩及创伤后融合1783

七、肢体不等长1784

六、股骨骨不连或广泛的骨缺损1784

八、残留的内固定物1785

第七节 康复1786

第八节 相关文献的概况1786

九、明显的或潜在的感染1786

一、术中或术后出血1788

二、坐骨神经损伤1788

第九节 手术后并发症1788

九、股骨髓腔的骨折和穿孔1789

八、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失败1789

七、持续性骨不连1789

三、伤口感染1789

四、静脉血栓形成1789

五、异位骨化1789

六、脱位1789

第十节 患者的引导与教育1790

第51章 股骨转子下骨折1792

第一节 病理学1792

一、解剖与生物力学1792

二、发生率1796

三、损伤机制1796

五、常见的合并损伤1797

六、分类1797

四、损伤对解剖和功能的影响1797

第二节 诊断1798

一、病史1798

四、鉴别诊断1799

第三节 治疗1799

三、X线影像1799

二、体格检查1799

一、治疗方法的演变1800

二、现行的治疗原则1802

三、植骨的指征1805

四、开放性转子下骨折1805

五、多发伤病人的特殊考虑1806

六、各种治疗的详述1806

七、后续治疗与康复1822

八、进钉点粉碎:特殊的手术对策1823

一、固定丢失和内植物失败1827

第四节 并发症1827

九、结果评估1827

二、骨不连1829

四、切口感染1831

三、畸形愈合1831

五、功能丧失1833

第一节 历史1837

一、牵引1837

第52章 股骨干骨折1837

二、髓内钉1838

三、钢板1839

第二节 分类1840

四、骨骼外固定架1840

第三节 流行病学1842

一、股骨干骨折的原因1845

二、开放性骨折1845

四、相关损伤1846

三、与年龄的相关性1846

五、摔倒造成的骨折1847

一、症状和体征1848

第四节 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表现1848

八、车祸1848

六、枪击伤1848

七、运动性骨折1848

二、合并损伤1850

三、放射学表现1851

四、外科解剖1851

第五节 治疗方法1855

一、非手术治疗1855

二、外固定架1856

三、钢板固定1856

四、髓内钉1861

第六节 逆行髓内钉1882

二、逆行髓内钉的操作方法1885

一、逆行髓内钉的并发症1885

第七节 同侧股骨干和髋部骨折1889

一、骨不连1891

第九节 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1891

第八节 双侧骨折1891

二、骨缺损1895

三、畸形愈合1896

四、筋膜室综合征1899

五、膝关节僵直1900

六、假体周围股骨干骨折1900

七、股骨近端骨折固定后内植物周围骨折1904

八、应力性骨折1905

一、相关解剖1914

二、发生率1914

第一节 病理学1914

第53章 股骨远端骨折1914

四、合并损伤1915

三、损伤后解剖和功能的改变1915

五、分类1916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1917

二、影像学检查1917

第二节 诊断1917

一、目的1918

第三节 治疗1918

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1919

四、手术适应证1921

三、手术评估1921

五、手术治疗的原则1923

六、保守治疗方法1926

七、手术治疗方法1927

第二节 髋脱位的分类1931

二、骨不连1957

一、感染1957

第四节 术后护理和康复1957

第五节 并发症1957

三、畸形愈合或对线不良1958

五、挛缩和膝关节功能受限1960

四、固定失败1960

一、骨性解剖1965

第二节 解剖1965

第54章 髌骨骨折和伸膝装置的损伤1965

第一节 历史背景1965

二、软组织解剖1966

第三节 伸膝装置的生物力学1967

二、影像学检查1968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1968

第四节 诊断1968

第五节 骨折分型1970

一、无移位骨折1971

二、移位骨折1972

第六节 治疗1973

三、非手术治疗1975

二、开放性骨折1975

一、髌骨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1975

四、手术治疗1976

五、疗效1985

二、钢丝断裂、固定物失效和再骨折1987

一、感染1987

第七节 并发症1987

一、股四头肌断裂1988

第八节 伸膝装置损伤1988

三、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1988

四、膝关节功能障碍1988

五、骨关节炎和髌骨增大1988

六、髌骨全切除后韧带断裂1988

二、髌韧带断裂1990

四、髌骨急性脱位1992

三、胫骨结节撕脱1992

一、病史1996

第一节 膝关节损伤的诊断1996

第55章 膝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损伤1996

三、韧带松弛度检查1998

二、体格检查1998

第二节 多发伤病人的膝关节损伤1999

四、影像学检查1999

三、治疗2001

二、诊断2001

第三节 开放性膝关节损伤2001

一、分类2001

一、分类2003

第四节 创伤性膝关节脱位2003

三、复位2004

二、诊断2004

四、血管损伤2005

六、治疗2006

五、神经损伤2006

第五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2008

二、复合性PCL损伤2009

一、单纯性PCL损伤2009

第六节 后交叉韧带损伤2009

第八节 外侧副韧带损伤2010

二、复合性内侧副韧带损伤2010

第七节 内侧副韧带损伤2010

一、单纯性内侧副韧带损伤2010

第十节 半月板损伤2011

第九节 韧带手术原则2011

一、前侧切口2015

第十一节 急性膝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2015

第十二节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重建手术2016

四、后方切口2016

二、内侧切口2016

三、外侧切口2016

第二节 损伤机制2024

第一节 相关解剖2024

第56章 胫骨平台骨折2024

第三节 损伤的结果2026

一、骨折分类:AO和Schatzker2027

第四节 骨折分类2027

一、病史2033

第五节 诊断2033

二、髁间棘骨折2033

二、体格检查2035

三、影像学检查2036

一、骨折治疗的回顾2039

第六节 骨折治疗的相关问题2039

二、闭合性与开放性治疗的指征2040

三、损伤的特异性2042

一、非手术治疗2043

第七节 治疗2043

二、手术治疗2045

第57章 胫骨干骨折2080

第一节 病理学2081

一、相关解剖2081

二、间室的解剖2085

三、发生率2086

四、损伤机制2087

五、损伤的后果2088

六、常见的相关损伤2088

七、分类法的演变2089

八、推荐的分类系统2093

第二节 诊断2093

一、病史2093

二、体格检查2094

三、影像学检查2095

四、其他检查2098

五、用于排除其他损伤的检查2098

第三节 胫骨骨折的处理2099

一、治疗方法的进展2099

六、鉴别诊断2099

二、目前的治疗原则2100

三、多发伤病人的特殊处理2101

四、手术治疗的决定2102

五、需要即刻手术的胫骨骨折2103

六、无急诊手术计划的早期处理2109

七、胫骨骨折的治疗2112

八、促进胫骨骨折的愈合2148

九、愈合的评估2151

十、胫骨骨折的结局2151

第四节 并发症及其治疗2155

一、骨折局部的问题2156

二、骨缺损2163

三、延迟愈合2164

四、固定失败2167

五、骨不连2167

六、畸形愈合2174

七、再骨折2177

八、压疮2178

十、血管问题2179

十一、反应性交感神经营养失调(“痛性营养障碍”)2179

九、神经损伤2179

十三、相关的疲劳骨折2180

十四、关节活动受限2180

十二、筋膜室综合征2180

十七、外观较差2181

十六、功能丧失2181

十八、腓骨骨折2181

十五、晚期关节炎2181

十九、近胫腓关节的损伤2182

二十、疲劳骨折和功能不全性骨折2183

第58章 胫骨pilon骨折2198

第一节 损伤机制2198

第二节 分类2199

第三节 诊断与评估2202

第四节 治疗的演变与疗效2205

第六节 开放性骨折2210

第七节 治疗2210

第五节 初期处理2210

二、牵引2211

三、手术治疗2211

一、保守治疗2211

四、手术时机和分期治疗2214

五、手术入路2216

第八节 切开复位内固定2217

一、第一步:恢复长度2218

二、第二步:重建干骺端的轮廓2218

三、第三步:干骺端植骨2220

四、第四步:重新连接骨干和干骺端2220

五、关闭切口2233

第九节 术后护理2233

第十一节 并发症2234

一、早期并发症2234

第十节 无法重建的pilon骨折2234

二、后期并发症2236

第十二节 临床评估2241

第十三节 预后2242

第一节 解剖学和生物力学2248

一、解剖2248

第59章 踝部骨折及软组织损伤2248

二、生物力学2253

第二节 踝部损伤的评估2257

一、病史2257

二、体格检查2258

三、放射影像检查2260

五、排除其他损伤的主要方法2261

六、鉴别诊断2261

四、其他检查2261

第三节 踝部骨折的处理2264

一、一般原则2264

第四节 分类2266

一、Lauge-Hansen分类2266

二、多发性损伤的特殊考虑2266

二、Danis-Weber分类2270

三、AO(矫形创伤协会)分类2270

四、分类的重要性2271

五、不典型的踝部骨折2271

第五节 治疗2272

一、踝部骨折2272

二、治疗原则2273

三、踝部骨折的非手术治疗2276

四、手术治疗2277

五、胫后唇骨折复位与固定2288

六、前唇骨折2297

七、内踝和韧带损伤2297

八、术中摄片2298

九、关闭术口及术后治疗2298

十、需要特殊处理的人群2299

十一、治疗效果2300

第六节 踝部软组织损伤2302

一、外侧副韧带损伤2302

二、迟发的内翻不稳定2304

三、持续性疼痛2304

四、踝关节脱位2304

五、下胫腓分离2305

六、三角韧带断裂2305

七、跟腱断裂2305

八、少见的肌腱损伤2306

第七节 并发症2306

一、伤口糜烂2306

二、感染2307

三、畸形愈合2307

四、创伤后关节病2307

五、迟发性韧带联合不稳定2308

六、胫腓骨性联结2309

七、骨不连2309

第一节 总论2315

一、概述2315

第60章 足损伤2315

二、足部损伤的早期评价2318

第二节 各论2319

一、距骨骨折2319

二、跗骨脱位2339

三、足后部扭伤2342

四、跟骨骨折2343

五、筋膜室综合征2365

六、舟骨骨折2368

七、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损伤2374

八、骰骨和楔骨骨折2384

九、应力性骨折2386

十、跖骨骨折2389

十一、跖趾关节损伤2399

十二、?趾的近节趾骨和趾间关节损伤2401

十三、外侧趾骨和趾间关节损伤2403

十四、远节趾骨与甲床损伤2404

十五、籽骨损伤2404

十六、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预防2405

十七、断肢损伤和截肢术2407

二十、枪弹伤2410

十九、化学灼伤和烫伤2410

二十一、刺伤,动物伤,海洋生物伤2410

十八、挤压伤2410

二十二、足跟垫损伤2413

二十三、神经病变性足部骨折2413

二十四、创伤后肌腱断裂或脱位2415

第一节 重建原则2423

第二节 体格检查2423

第61章 足和踝关节的创伤后修复重建2423

第三节 放射学检查2427

第四节 距骨的畸形愈合、骨不连和退行性骨刺形成,包括三角骨形成和骨软骨病2427

第五节 距骨顶部骨软骨损伤2428

第六节 跟骨的畸形愈合和骨不连2428

第七节 舟骨骨不连与畸形愈合及距舟关节病2429

第八节 伴或不伴外侧柱短缩的骰骨畸形愈合和骨不连2430

骰骨第四、五跖骨关节病2430

距舟融合术治疗关节病2430

第九节 跖骨畸形愈合与骨不连2431

一、踝关节病2432

第十一节 创伤后关节病2432

二、评估和非手术治疗2432

第十节 趾骨畸形愈合和骨不连2432

第十二节 踝关节固定术与踝关节成形术2434

一、踝关节融合术存在的问题2434

三、踝关节病的手术治疗2434

二、关节固定术手术方法2436

三、全踝关节成形术2438

二、手术治疗2439

一、非手术治疗2439

三、手术方法2439

第十三节 距下关节病2439

四、融合和截骨联合手术2442

第十四节 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Chopart关节)关节病2442

手术方法2443

第十五节 跗跖关节病2444

手术方法2445

第十六节 筋膜室综合征的后遗症2446

陈旧性后侧深部筋膜室综合征2446

第二节 畸形的特征2448

第一节 下肢的轴线和关节的定位2448

一、成角水平2448

第62章 畸形矫正原则2448

二、成角平面2453

三、多顶点成角2465

四、平移畸形2470

五、成角和平移2470

七、长度畸形2473

第三节 关节和畸形矫正的关系2473

六、旋转畸形2473

第四节 畸形矫正技术的改良:进展与应用2474

一、易发人群的评估2506

第一节 下肢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评估2506

二、术前准备2506

第63章 下肢假体周围骨折2506

第二节 全髋成形术的骨折2507

四、术后注意事项2507

一、发生率和病因学2507

三、精确的手术技巧2507

二、分类2513

三、特殊注意事项2514

四、诊断2515

五、治疗方案2516

六、首选治疗2520

第三节 全膝关节成形术的骨折2521

一、发生率2521

二、病因学2522

三、分类2524

四、诊断2525

五、治疗方案2526

六、首选治疗2531

第64章 创伤性截肢2543

第一节 保肢还是截肢2543

第三节 截肢病人行走的代谢效率2544

第四节 负荷传递及负重2544

第二节 功能独立性测评(FIM)2544

第五节 软组织覆盖2547

第六节 假肢的注意事项2548

第七节 手术注意事项2549

第八节 术后处理2549

第九节 常用的手术方法2551

第十节 上肢截肢2554

第十一节 心理适应2555

第十二节 晚期并发症25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