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类寿命学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类寿命学 中
  • 吴蠡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347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09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82页
  • 主题词:人类-寿命(生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类寿命学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卷 寿命与抗衰老研究433

第6章 寿命433

6.1 寿命的概念433

6.1.1 中医对寿命的认识433

6.1.2 如何计算年龄434

6.1.2.1 年龄分类434

6.1.2.1.1 年代年龄434

6.1.2.1.2 生物学年龄434

6.1.2.1.3 心理年龄434

6.1.2.1.4 社会年龄434

6.1.2.2 年龄划分标准435

6.1.3 何谓寿命435

6.1.4 人的寿命435

6.2.1 生长期推算法436

6.2.2 性成熟期推算法436

6.2.3 细胞分裂代数推算法436

6.2 人的自然寿命436

6.2.5 功能丧失推算法437

6.2.6 “返老还童”推算法437

6.2.4 生物变易时间推算法437

6.2.7 概率理论推算法438

6.2.8 寿命系数推算法438

6.3 人的平均寿命439

6.4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442

6.4.1 环境因素443

6.4.1.1 空气446

6.4.1.1.1 大气污染及危害447

6.4.1.1.2 大气治理现状451

6.4.1.1.3 负离子与健康451

6.4.1.2 水452

6.4.1.2.1 饮用水标准452

6.4.1.2.2 水体污染及危害455

6.4.1.2.3 饮水与健康458

6.4.1.2.4 国外治理现状462

6.4.1.3 噪音463

6.4.1.4 光污染464

6.4.1.5 土壤污染465

6.4.1.6 疾病地理466

6.4.1.6.1 癌症的地理分布466

6.4.1.6.2 地方病的地理环境467

6.4.1.7 气候469

6.4.1.7.1 温室效应470

6.4.1.7.2 热岛效应470

6.4.1.7.4 雾的毒害471

6.4.1.8 温度471

6.4.1.7.3 海洋沙漠化效应471

6.4.1.9 射线473

6.4.1.10.2 地震474

6.4.1.10.1 洪水474

6.4.1.10.3 火灾474

6.4.1.10 灾害474

6.4.1.10.4 毒气475

6.4.1.10.5 台风475

6.4.1.11 环境污染与肿瘤476

6.4.1.12 激素的两面性478

6.4.1.13 以基因为基础的环境保护479

6.4.1.14 中国环境现状及治理480

6.4.2 社会因素485

6.4.2.1 生产水平486

6.4.2.2 心理状态487

6.4.2.2.1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487

6.4.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488

6.4.2.2.4 老年人应克服“回归心理”489

6.4.2.2.5 好奇心与长寿489

6.4.2.2.3 生气时分泌物有毒489

6.4.2.2.6 心理健康应重视490

6.4.2.2.7 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490

6.4.2.3 职业491

6.4.2.3.1 有利于健康的职业491

6.4.2.3.2 自古帝王寿命短494

6.4.2.3.3 僧侣长寿有术494

6.4.2.3.4 受国家保护的职业病495

6.4.2.3.5 “过劳死”496

6.4.2.4 道德496

6.4.2.5 疾病498

6.4.2.6 医疗条件499

6.4.2.7 意外伤害500

6.4.2.8 战争502

6.4.3 遗传因素502

6.4.3.1 遗传503

6.4.3.2 基因504

6.4.3.2.1 基因病504

6.4.3.2.2 基因与癌505

6.4.3.2.3 基因与治疗505

6.4.3.2.4 基因与寿命506

6.4.3.2.5 以基因为基础的医药业507

6.4.3.3 性别507

6.4.3.4 身高、体重509

6.4.3.4.1 影响身高的因素509

6.4.3.4.2 身高与寿命510

6.4.3.4.3 体重与寿命513

6.4.3.6 繁殖力515

6.4.3.5 发育期515

6.4.4.4.4 身矮体轻长寿的机制515

6.4.3.4.5 质疑身材增高515

6.4.3.9 父母生育年龄516

6.4.3.8 脂蛋白颗粒516

6.4.3.7 代谢率516

6.4.3.12.1 四型分类法517

6.4.3.12 性格517

6.4.3.10 近亲婚配517

6.4.3.11 优生与寿命517

6.4.3.12.2 A、B型分类法518

6.4.3.13 外貌519

6.4.3.12.3 性格与寿命519

6.4.4.1 生活方式520

6.4.4 个人因素520

6.4.4.1.2 用脑521

6.4.4.1.1 睡眠521

6.4.4.1.4 修养522

6.4.4.1.3 读书522

6.4.4.1.6 习惯523

6.4.4.1.5 爱好523

6.4.4.1.8 紧张524

6.4.4.1.7 情绪524

6.4.4.2.1 吸烟525

6.4.4.2 个人嗜好525

6.4.4.2.2 饮酒532

6.4.4.2.3 品茶545

6.4.4.2.4 吸毒554

6.4.4.3.1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562

6.4.4.3 饮食562

6.4.4.3.4 平衡饮食564

6.4.4.3.3 不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损害564

6.4.4.3.2 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作用564

6.4.4.3.5 分子食品简介566

6.4.4.3.6 膳食营养与寿命570

6.4.4.3.7 营养与长寿573

6.4.4.4.1 运动的重要性576

6.4.4.4 运动576

6.4.4.4.2 不运动的危害性577

6.4.4.4.3 运动有益健康578

6.4.4.4.4 运动与骨健康581

6.4.4.4.5 不合理的运动有损健康583

6.4.4.4.6 生命不能全仰仗运动584

6.4.4.7.1 性与精585

6.4.4.7 性生活585

6.4.4.5 劳动585

6.4.4.6 劳累585

6.4.4.7.2 性与性激素586

6.4.4.7.3 性与心理587

6.4.4.7.4 性与健康590

6.4.4.7.5 性与更年期591

6.4.4.7.6 性与寿数592

6.4.4.8 婚姻家庭593

6.5.1 寿命的延长594

6.5 长寿的记录594

6.5.2 世界长寿者及其家庭595

6.5.3 中国长寿者及其家庭597

6.5.4 世界长寿之最598

6.5.6 长寿国599

6.5.5 世界长寿地区599

6.6.2 21世纪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社会600

6.6.1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标准600

6.6 人口老龄化问题600

6.7 人的寿命预测法602

6.7.1.1 计算方法603

6.7.1 美国的寿命预测法603

6.7.1.2 测算项目604

6.7.2 中国的寿命预测法605

6.8.1 躯体健康608

6.8 老年人健康的现代标准608

6.7.3 简易寿命推测法608

6.9.1 经验的内容609

6.9 核心长寿经验609

6.8.2 精神健康609

6.8.3 日常生活能力609

6.8.4 社会健康609

6.8.5 经济状况609

6.9.2.2 专家总结长寿经验610

6.9.2.1.4 饮食有节,营养适中610

6.9.2 命名的依据610

6.9.2.1 中医养生观的核心610

6.9.2.1.1 体欲常劳,劳逸适度610

6.9.2.1.2 精神修养,情绪平衡610

6.9.2.1.3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610

6.9.2.2.2 健康长寿等式611

6.9.2.2.1 健康长寿十大要诀611

6.9.2.3 历代寿星体会例证612

6.9.2.2.3 身体健康的十个“一”612

6.9.3 核心长寿经验的原理613

6.10.1 麦卡效应的实验614

6.10 长寿实验的麦卡效应614

6.11.1 长寿是人类自身的追求615

6.11 质疑长寿615

6.10.2 麦卡效应的机制探讨615

6.11.3 长寿人群淹没个性616

6.11.2 长寿者是社会的重负616

6.12 人为什么不能活到自然寿命617

6.11.4 长寿社会使人类倒退617

6.13 细胞的寿命618

6.12.5 人的思维活动改变618

6.12.1 人的呼吸方式改变618

6.12.2 人的运动姿势改变618

6.12.3 人的循环功能改变618

6.12.4 人的消化功能改变618

6.14.1 细胞死亡的形式和特征619

6.14 细胞的死亡619

6.14.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621

6.14.3 细胞凋亡的调控623

6.15.1 死亡的概念626

6.15 寿命的终结——死亡626

6.14.4 细胞凋亡与医学626

6.15.3 死亡的心理反应627

6.15.2 死亡的原因627

6.15.4 临死前的心态628

6.15.6 临死前的遗言629

6.15.5 正确对待死亡629

6.15.7 临终关怀631

6.15.8.2 中国首例“脑死亡”632

6.15.8.1 脑死亡的概念632

6.15.8 脑死亡632

6.15.8.2.2 脑死亡与植物人633

6.15.8.2.1 脑死亡与心脏死亡633

6.15.8.2.4 脑死亡判定家属起决定作用634

6.15.8.2.3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634

6.15.9.1 安乐死的概念635

6.15.9 安乐死635

6.15.8.2.5 脑死亡立法标志社会文明进步635

6.15.9.2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638

6.16 寿命的账单639

6.15.9.3 安乐死在中国现有法律中的地位639

6.17 展望640

7.1 衰老的概念643

第7章 衰老643

7.1.1 衰老与老化645

7.1.4.1 衰老是正常生理现象646

7.1.4 衰老的种类646

7.1.2 衰老的特性646

7.1.3 衰老的特征646

7.1.4.4 心理性衰老647

7.1.4.3 病理性衰老647

7.1.4.2 生理性衰老647

7.1.5 衰老的过程648

7.2 人何时才称为衰老649

7.3 影响衰老的因素650

7.3.1.1 遗传因素651

7.3.1 内在因素651

7.3.1.2 免疫因素652

7.3.2.1 环境因素654

7.3.2 外在因素654

7.3.1.3 内分泌因素654

7.3.1.4 神经-内分泌因素654

7.3.1.5 酶因素654

7.3.2.3 营养因素655

7.3.2.2 物理因素655

7.3.2.3.1 脂肪令你衰老656

7.3.2.3.2 肉类促进衰老657

7.3.2.3.3 大量饮酒促衰老658

7.3.2.3.4 高热卡使你衰老659

7.3.2.4 感染因素660

7.3.2.3.5 过量的铁促进衰老660

7.3.3 心理因素661

7.3.2.7 生活方式661

7.3.2.5 药物因素661

7.3.2.6 社会因素661

7.3.4 中医对衰老因素的认识662

7.3.4.2 对衰老的认识663

7.3.4.1 衰老的原因663

7.4.2 人体功能衰老的表现664

7.4.1 中医对衰老过程及生理特征变化的认识664

7.4 人类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664

7.4.4 衰老时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变化665

7.4.3 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变化665

7.4.5.1 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变化666

7.4.5 免疫功能的衰老变化666

7.4.5.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668

7.4.5.3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669

7.4.6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672

7.4.7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74

7.5 衰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676

7.5.1.2 衰老细胞细胞膜及内膜系统的变化677

7.5.1.1 衰老细胞形态的变化677

7.5.1 衰老细胞内的变化677

7.5.1.4 衰老细胞胞质的变化678

7.5.1.3 衰老细胞细胞核的变化678

7.5.1.6 衰老细胞的肥大与增生680

7.5.1.5 衰老细胞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变化680

7.5.1.7 衰老细胞的丢失681

7.5.2.3 淀粉样变682

7.5.2.2 体液的变化682

7.5.2 衰老细胞外的变化682

7.5.2.1 基质682

7.6 衰老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683

7.5.3 衰老细胞的功能变化683

7.5.2.4 特殊部位的基质改变683

7.6.1 人体衰老的外部特征684

7.6.2 身体结构的衰老变化685

7.6.4 感觉器官的衰老变化686

7.6.3 组织成分的衰老变化686

7.6.5 神经系统的衰老变化688

7.6.6 循环系统的衰老变化690

7.6.7 呼吸系统的衰老变化692

7.6.8 消化系统的衰老变化693

7.6.9 泌尿系统的衰老变化695

7.6.10 生殖系统的衰老变化696

7.6.11 免疫系统的衰老变化697

7.6.12 内分泌系统的衰老变化698

7.6.14 运动系统的衰老变化699

7.6.13 淋巴网状系统的衰老变化699

7.6.15 血液系统的衰老变化701

7.7.1.1 温热学说702

7.7.1 古老的衰老学说702

7.7 衰老的理论和学说702

7.7.2.1 肾气虚衰学说703

7.7.2 中国中医学论衰老703

7.7.1.2 “天癸”论703

7.7.2.3 阴阳失调学说704

7.7.2.2 脾胃虚衰学说704

7.7.3 现代医学论衰老705

7.7.2.5 气虚血瘀学说705

7.7.2.4 精气神学说705

7.7.3.1 代谢学说706

7.7.3.5 大脑衰退学说(附:脑中心学说)707

7.7.3.4 衰老中枢学说707

7.7.3.2 自家中毒学说707

7.7.3.3 废物学说707

7.7.3.6 有害物质蓄积学说708

7.7.3.7 交联学说709

7.7.3.8.1 自由基的生成与特征710

7.7.3.8 自由基学说710

7.7.3.8.2 自由基的功能与危害715

7.7.3.8.4 自由基的检测717

7.7.3.8.3 自由基对衰老的影响717

7.7.3.8.5 延缓衰老与自由基719

7.7.3.9 神经内分泌学说725

7.7.3.10 免疫失调学说727

7.7.3.11 蛋白质合成受损学说730

7.7.3.13 遗传程序学说731

7.7.3.12 DNA损伤修复学说731

7.7.3.14 遗传基因学说732

7.7.3.15.1 反转录酶实验733

7.7.3.15 分子钟学说733

7.7.3.16 细胞分裂学说734

7.7.3.15.2 体外细胞分裂实验734

7.7.3.18.1 启契735

7.7.3.18 微循环学说735

7.7.3.17 溶酶体膜损伤学说735

7.7.3.18.2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736

7.7.3.18.3 微循环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单位737

7.7.3.18.5 微循环功能衰退是衰老的起始738

7.7.3.18.4 微循环障碍是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738

7.7.3.18.6 衰老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739

7.7.3.18.7 微循环障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746

7.7.3.18.8 正常的微循环是健康长寿的保障747

7.7.3.20 放射损伤学说748

7.7.3.19 精神心理学说748

7.7.3.21 微量元素学说749

7.7.3.22 细胞脱水学说750

7.7.3.23.1 端粒和端粒酶751

7.7.3.23 染色体端粒学说751

7.7.3.23.2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752

7.7.3.23.4 端粒、端粒酶与癌症753

7.7.3.23.3 端粒、端粒酶假说753

7.7.3.23.6 尚需要解决的问题754

7.7.3.23.5 端粒假说的新发现和新观点754

7.7.3.24.1 细胞周期755

7.7.3.24 细胞凋亡学说755

7.7.3.24.2 体内有丝分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756

7.7.3.24.4 衰老个体中肝细胞的凋亡757

7.7.3.24.3 衰老个体中有丝分裂后细胞的凋亡757

7.7.3.24.7 凋亡学说的进展758

7.7.3.24.6 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细胞凋亡758

7.7.3.24.5 衰老个体中干细胞的凋亡758

7.7.3.26 死亡腺学说761

7.7.3.25 线粒体学说761

7.7.4.1 自由基与衰老762

7.7.4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762

7.7.4.2 细胞凋亡与衰老764

7.7.4.3 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退行性疾病767

7.7.5 衰老机制的研究趋向770

7.8.2 健康老人的特征771

7.8.1 人类机体老化的进程771

7.8 衰老的测定方法771

7.8.3.1 衰老的自我感觉772

7.8.3 人体衰老测定法772

7.8.3.3 人体衰老自测法773

7.8.3.2 生理功能测定法773

7.8.3.5 心理老化自测法774

7.8.3.4 人体老化简易自测法774

7.8.4 心理衰老与体质衰老的关系775

7.9.1 衰老实验的模式系统776

7.9 衰老的功能性试验776

7.9.2.1.1 果蝇寿命试验778

7.9.2.1 寿命试验778

7.9.2 延缓衰老药物的研究方法778

7.9.2.1.2 小鼠寿命试验780

7.9.2.1.3 家蚕寿命试验781

7.9.2.1.4 人二倍体培养细胞寿命试验782

7.9.2.2.1 过氧化脂质测定784

7.9.2.2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784

7.9.2.2.2 脂褐素(LF)测定786

7.9.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787

7.9.2.3 老化相关酶测定787

7.9.2.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789

7.9.2.3.4 单胺氧化酶B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792

7.9.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792

7.9.2.3.5 Na+-K+-ATP酶活性测定794

7.9.2.4.1 人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测定797

7.9.2.4 生物膜功能试验797

7.9.2.4.2 人红细胞膜封闭度测定799

7.9.2.4.3 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测定801

7.9.2.4.4 人红细胞影泡膜脂流动性测定803

7.9.2.4.5 大鼠完整红细胞膜脂流动性测定805

7.9.2.4.6 人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含量测定806

7.9.2.5.1 血清载脂蛋白AI及B测定809

7.9.2.5 调节代谢实验809

7.9.2.5.2 皮肤胶原蛋白测定法811

7.9.2.5.3 人血或尿中羟脯氨酸的测定法813

7.9.2.5.4 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815

7.9.2.5.5 尿羟脯氨酸的测定法816

7.9.2.5.6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818

7.9.2.5.7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819

7.9.2.5.8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823

7.9.2.6.1 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测定824

7.9.2.6 免疫调节实验824

7.9.2.6.2 T淋巴细胞测定825

7.9.2.6.3 其他免疫功能细胞测定831

7.9.2.6.4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835

7.9.2.6.5 B淋巴细胞测定839

7.9.2.6.6 细胞因子测定841

7.9.2.7 抗应激实验842

7.9.2.6.7 可溶性免疫分子测定842

7.9.2.7.2 小鼠缺氧耐氧试验843

7.9.2.7.1 小鼠游泳试验843

7.9.2.7.4 高温法846

7.9.2.7.3 低温法846

7.9.2.7.5 放射损伤法847

7.9.2.8 内分泌调节试验848

7.9.2.8.1 性激素样功能实验849

7.9.2.8.2 性激素生成实验852

7.9.2.8.4 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实验856

7.9.2.8.3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功能实验856

7.9.2.9.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及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860

7.9.2.9 脑功能实验860

7.9.2.9.2 学习记忆的测定方法862

7.9.2.9.3 中枢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867

7.9.3.1.2 代谢产物测定871

7.9.3.1.1 生存试验871

7.9.3 抗衰老保健食品的功能测试871

7.9.3.1 动物试验871

7.9.3.2.1 血清丙二醛(MDA)测定872

7.9.3.2 人体试验872

7.9.3.1.3 老化相关酶测定872

7.9.3.3 抗衰老保健食品举例873

7.10.2 脂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6

7.10.1 自由基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6

7.9.3.4 延缓衰老的中草药及食物的现代研究876

7.10 衰老与老年病876

7.10.4 神经内分泌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7

7.10.3 糖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7

7.10.7 微量元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8

7.10.6 社会心理因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8

7.10.5 免疫功能失调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8

7.11.1.1 T细胞冷藏法884

7.11.1 历来延缓衰老方法简介及评价884

7.11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方法884

7.11.1.6 金属铬合剂法885

7.11.1.5 核酸添加法885

7.11.1.2 人体冷冻法885

7.11.1.3 致死激素抑制法885

7.11.1.4 抗氧化物法885

7.11.1.12 睡眠法886

7.11.1.11 超浸润法886

7.11.1.7 苏打水浴法886

7.11.1.8 细胞注入法886

7.11.1.9 限食法886

7.11.1.10 器官移植法886

7.11.1.15 饮食延缓衰老法887

7.11.1.14 摘除脑垂体内的“丧钟”887

7.11.1.13 抑制基因法887

7.11.2.1.2 适度节食——热量限制888

7.11.2.1.1 改进生活方式888

7.11.2 抗衰老的具体措施888

7.11.2.1 延缓衰老的具体措施888

7.11.2.1.4 生物学干预889

7.11.2.1.3 维生素及药物的干预889

7.11.2.2.3 净化自由基的抗衰老方法890

7.11.2.2.2 增强免疫功能890

7.11.2.2 抗衰延寿四法890

7.11.2.2.1 调节“寿命”890

7.11.3.1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增强体质891

7.11.3 抗衰延寿的身心原则891

7.11.2.2.4 限制能量的抗衰老法891

7.11.2.3 生活中抗衰老措施891

7.11.2.3.1 保持标准体重891

7.11.2.3.2 大量饮水891

7.11.2.3.3 增强身体抗病能力891

7.11.2.3.4 补充核酸891

7.11.3.3 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892

7.11.3.2 维持与社会接触892

7.11.3.6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893

7.11.3.5 生活富于艺术893

7.11.3.4 和睦的家庭生活893

7.11.4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营养素及食物894

7.11.3.7 应从战略观点规划老龄化问题894

7.11.4.1 抗氧化物的临床疗效895

7.11.4.2 维生素E896

7.11.4.3 维生素C898

7.11.4.4 β-胡萝卜素900

7.11.4.5 B族维生素903

7.11.4.6 铬(Cr)907

7.11.4.7 锌(Zn)908

7.11.4.8 钙(Ca)910

7.11.4.9 维生素D913

7.11.4.10 镁(Mg)914

7.11.4.11 硒(Se)916

7.11.4.12 谷胱甘肽(GSH)919

7.11.4.13 辅酶Q10921

7.11.4.14 银杏922

7.11.4.15 大蒜924

7.11.4.16 水果和蔬菜928

7.11.4.17 鱼932

7.11.4.18 大豆933

7.11.4.20 蜂蜜935

7.11.4.19 茶935

7.11.4.21 食用菌936

7.11.4.21.1 猴头菇938

7.11.4.21.2 密环菌942

7.11.4.22.1 螺旋藻943

7.11.4.22 海藻943

7.11.4.22.2 马尾藻947

7.11.5 国外抗氧化为主的抗衰疗法948

7.11.5.1 老态龙钟不是自然归宿949

7.11.5.2 防止动脉硬化951

7.11.5.3 防止心脏老化952

7.11.5.5 恢复低下的免疫系统功能953

7.11.5.4 清除高半胱氨酸953

7.11.5.6 清除过量的胰岛素954

7.11.5.8 预防高血压956

7.11.5.7 预防癌症956

7.11.5.9 预防白内障957

7.11.5.10.1 药物补充物抗衰老的建议958

7.11.5.10 延缓和逆转衰老过程的措施958

7.11.5.10.2 饮食抗衰老的建议960

7.11.6.3 阴虚962

7.11.6.2 血虚962

7.11.6 中医对衰老的辨证分型及保健原则962

7.11.6.1 气虚962

7.11.7.1 人参963

7.11.7 抗衰延寿的天然药物963

7.11.6.4 阳虚963

7.11.7.2 三七965

7.11.7.3 女贞子967

7.11.7.4 天麻969

7.11.7.5 玉米须970

7.11.7.6 红芪971

7.11.7.7 地黄973

7.11.7.8 灵芝975

7.11.7.9 何首乌979

7.11.7.10 补骨脂982

7.11.7.11 罗布麻984

7.11.7.12 枸杞子988

7.11.7.13 党参991

7.11.7.14 淫羊藿994

7.11.7.15 银杏果997

7.11.7.16 黄芪998

7.11.7.17 黄精1006

7.11.7.18 余甘子1008

7.11.7.19 西洋参1009

7.11.7.20 绞股蓝1011

7.11.7.21 冬虫夏草1017

7.11.7.22 芦荟1023

7.11.7.23 蜂王浆1031

7.11.7.24 花粉1032

7.11.7.25 蝮蛇1039

7.11.7.26 蚂蚁1041

7.11.8.1.1 维生素A1042

7.11.8.1 天然抗氧化剂1042

7.11.8 抗衰老延寿的化学药物1042

7.11.8.1.3 甘露醇1043

7.11.8.1.2 半胱氨酸1043

7.11.8.1.6 皮质激素1044

7.11.8.1.5 酪氨酸1044

7.11.8.1.4 尿酸1044

7.11.8.2.1 超氧化物歧化酶1046

7.11.8.2 抗氧化酶1046

7.11.8.2.5 氢过氧化物磷酸脂解酶1047

7.11.8.2.4 过氧化氢酶1047

7.11.8.2.2 过氧化物酶1047

7.11.8.2.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047

7.11.8.3.2 环磷酰胺1048

7.11.8.3.1 硫唑嘌呤1048

7.11.8.3 免疫调节剂1048

7.11.8.3.4 干扰素1049

7.11.8.3.3 胸腺素1049

7.11.8.3.6 多核苷酸1051

7.11.8.3.5 转移因子1051

7.11.8.4 核酸制剂1052

7.11.8.5 溶酶体膜稳定剂1053

7.11.8.6.2 盐酸L-赖氨酸1054

7.11.8.6.1 酰胺吡咯烷酮1054

7.11.8.6 延缓大脑衰老的制剂1054

7.11.8.6.5 脑活素1055

7.11.8.6.4 胞二磷胆碱1055

7.11.8.6.3 γ-氨基丁酸1055

7.11.8.6.9 溴化氨乙基异硫脲1056

7.11.8.6.8 乙酰谷酰胺1056

7.11.8.6.6 阿尼西坦1056

7.11.8.6.7 盐酸吡硫醇1056

7.11.8.6.11 弟哥静1057

7.11.8.6.10 氯酯醒1057

7.11.8.6.12 左旋多巴1058

7.11.8.6.14 都可喜1059

7.11.8.6.13 Trental1059

7.11.8.6.16 占地诺烟酸盐1060

7.11.8.6.15 维生素H31060

7.11.8.6.19 艾地苯醌1061

7.11.8.6.18 桂益嗪1061

7.11.8.6.17 布酚宁1061

7.11.8.6.21 适脑脉-30片1062

7.11.8.6.20 心脑舒通1062

7.11.9.1 施尔康1063

7.11.9 抗衰延寿的复合营养素1063

7.11.8.7 1.6-二磷酸果糖1063

7.11.9.5 健老泰1064

7.11.9.4 盖福润1064

7.11.9.2 维尔康1064

7.11.9.3 施宝康补丸1064

7.11.10 抗衰延寿的中药与方剂1065

7.11.10.1.4 刺五加1066

7.11.10.1.3 茯苓1066

7.11.10.1 抗衰延寿的中药1066

7.11.10.1.1 白术1066

7.11.10.1.2 山药1066

7.11.10.1.8 肉苁蓉1067

7.11.10.1.7 紫河车1067

7.11.10.1.5 桑椹1067

7.11.10.1.6 鹿茸1067

7.11.10.1.12 肉桂1068

7.11.10.1.11 菟丝子1068

7.11.10.1.9 巴戟天1068

7.11.10.1.10 山茱萸1068

7.11.10.1.15 玉竹1069

7.11.10.1.14 天门冬1069

7.11.10.1.13 杜仲1069

7.11.10.1.19 五味子1070

7.11.10.1.18 楮实1070

7.11.10.1.16 泽泻1070

7.11.10.1.17 桑寄生1070

7.11.10.2.2 枸杞酒1071

7.11.10.2.1 枸杞煎1071

7.11.10.1.20 菊花1071

7.11.10.2 抗衰延寿传统方剂1071

7.11.10.2.6 旱莲散1072

7.11.10.2.5 金陵煎1072

7.11.10.2.3 二黄丸1072

7.11.10.2.4 白术酒1072

7.11.10.2.10 七宝美髯丹1073

7.11.10.2.9 何首乌丸1073

7.11.10.2.7 少阳丹1073

7.11.10.2.8 不老丹1073

7.11.10.3.2 黄芪粉针剂1074

7.11.10.3.1 刺五加注射剂1074

7.11.10.2.11 莲实、鸡头实方1074

7.11.10.2.12 胡桃丸1074

7.11.10.2.13 琼玉膏1074

7.11.10.2.14 服黄精方1074

7.11.10.3 抗衰延寿的中药制剂1074

7.11.10.3.5 血塞通注射液1075

7.11.10.3.4 心脑灵片剂1075

7.11.10.3.3 防老丸1075

7.11.11.1 衰老理论的演变指导抗衰老实践1076

7.11.11 自然衰老探源与抗衰老途径1076

7.11.10.3.6 灯盏花素(breviscapine)片剂及注射剂1076

7.11.10.3.7 老维生胶丸1076

7.11.11.2 遗传密码的突变决定衰老的进程1077

7.12 预防和延缓衰老1078

7.11.11.4 社会经济影响人类精神健康1078

7.11.11.3 生物钟是衰老的物质载体1078

7.12.1 选择脂肪预防衰老1079

7.12.3 适量饮酒延缓衰老1080

7.12.2 对待肉类防止衰老1080

7.12.4 减少热卡,使人类停止衰老1082

7.13.1 有关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1083

7.13 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与瞻望1083

7.12.5 防止铁过量防衰老1083

7.13.1.3 细胞、分子水平对衰老机制的研究1084

7.13.1.2 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对衰老的影响1084

7.13.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衰老的影响1084

7.13.1.4 基因转录、表达与衰老的关系1085

7.13.2.1 限食抗衰老的研究1086

7.13.2 对衰老与延缓衰老实际应用的研究1086

7.13.1.5 生长因子与衰老的关系1086

7.13.1.6 自由基、微量元素与衰老的关系1086

7.13.1.7 其他亚细胞水平的研究1086

7.13.1.8 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1086

7.13.2.4 生化制剂抗衰老的研究1087

7.13.2.3 免疫工程抗衰老的研究1087

7.13.2.2 发酵乳制品抗衰老的研究1087

7.13.3.2 自由基与微量元素的研究1088

7.13.3.1 重点应是开展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1088

7.13.2.5 激素抗衰老的研究1088

7.13.2.6 更换器官抗衰老的研究1088

7.13.3 对衰老及延缓衰老研究的瞻望1088

7.13.4 目前的抗衰老疗法质疑1089

7.13.3.7 常见老年病发病机制与衰老机制交叉点的研究1089

7.13.3.3 继续进行整体水平的研究1089

7.13.3.4 开展衰老指标的研究1089

7.13.3.5 衰老模型的研究1089

7.13.3.6 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10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