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学原理
  • 胡德海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 ISBN:754231586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教育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学概论1

第一章 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一)界说研究对象的意义1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

(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4

二、教育学的性质9

(一)“性质”一词的界说9

(二)教育学理论的主要特性10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及其特点11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17

(一)教育学的任务17

(二)教育学的意义20

四、教育学体系27

(一)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的特点和原因27

(二)教育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30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2

第二章 教育学的基础38

一、教育学基础的含义38

二、教育学的实践基础39

(一)现实的教育实践40

(二)前人的教育实践44

(三)外国的教育实践和经验46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47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含义47

(二)教育学理论的知识基础48

四、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2

(一)教育学的相关学科52

(二)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4

第三章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68

一、研究教育学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68

(一)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学在中国的出现68

(二)研究教育学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69

二、教育学发展阶段划分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71

(一)教育学的潜在时期74

三、教育学形成以前人类教育思想概况74

(二)中国历史上教育思想存在概况75

(三)西方古代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概况79

四、教育学在近代欧洲的形成84

(一)教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84

(二)夸美纽斯在教育学形成中的作用与时代局限性89

(三)教育学的形成始于赫尔巴特90

(一)近、现代美国主要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92

五、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92

(二)近、现代欧洲主要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96

(三)对西方近、现代教育学的历史评价和对当代教育学的展望99

六、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103

(一)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阶段103

(二)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106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109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109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09

第四章 教育科学研究109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111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112

(一)从教育科学自身内容上来划分112

(二)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形式上来划分115

三、教育科学研究活动118

(一)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构成的基本因素118

(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123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26

(一)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126

(二)横断科学方法127

(三)全方位研究法128

(四)抽象方法129

(五)比较研究法130

(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法130

(七)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132

五、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139

第二编 教育基本理论143

第五章 教育的起源143

一、教育起源问题的含义和研究的意义143

二、教育学术史上三种教育起源理论144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144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147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147

三、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150

(一)杨贤江、钱亦石的有关见解151

(二)理论上的依据153

第六章 教育的存在和发展163

一、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163

(一)学习、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163

(二)对教育历史阶段划分的意见164

二、教育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166

(一)人类历史上的自在教育167

(二)人类自为教育及其三个发展阶段169

三、人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点177

(一)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177

(二)教育具有阶级性177

(三)人类教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79

四、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80

(一)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因素180

(二)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因素189

五、人类教育发展的总趋势190

(一)教育发展史展示着教育形式的曲折变迁190

(二)教育内容综合化的出现191

(三)教育目标的演变194

(四)教育传递手段的发展194

(五)教育观念的更新198

第七章 教育的形态和本质201

一、教育的形态201

(一)认识教育形态的意义201

(二)教育形态的存在和种类204

(三)人类社会的教育形态206

二、教育的本质213

(一)认识教育本质的意义和方法213

(二)前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215

(三)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217

(四)教育是什么221

第八章 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229

一、文化传承的含义229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在理论上的基本区别231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实践上的统一性与互补性233

四、教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教育现238

第九章 教育功能的基本理论241

一、有关教育功能问题讨论概况241

(一)关于教育功能的分类241

(二)关于教育的育人功能242

(三)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242

(一)“功能”、“价值”、“作用”诸范畴及其辨析243

二、教育功能的含义243

(二)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245

(三)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247

三、教育功能的研究意义249

(一)研究教育功能的理论意义249

(二)研究教育功能的实践意义251

四、教育的本体功能252

(一)教育功能的层次性252

(二)教育与人及社会的关系253

(三)教育的本体功能及其两个基本属性255

第十章 教育对人的作用258

一、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表现与特点258

(一)教育在“成人”与“成材”两个方面的作用258

(二)人的发展的教育学含义及其主要特点259

二、教育的成人作用262

(一)“成人”一词的含义262

(二)人的发展和人的存在状态265

(三)实现人的社会化和成人的具体途径266

(四)几个脱离了文化环境所造成严重恶果的事例270

三、教育对人的成材作用273

(一)“成材”的教育学含义与意义273

(二)教育学人才概念的主要特点及人才的层次和素质结构276

四、人可以接受教育的基本原因和人的成材因素277

(一)人可以接受教育的基本原因277

(二)人的成材的基本因素281

(一)“社会”的含义和社会系统291

一、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含义291

第十一章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及其地位291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含义293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基本特点和具体表现294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表现的基本特点294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具体表现296

三、教育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297

四、教育与社会人才的培养300

(二)教育的基础和战略地位306

五、教育在社会、国家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306

(一)教育地位的确定原则306

第三编 教育活动313

第十二章 教育者313

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313

(一)教育活动及其结构与功能313

(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314

二、教师是人类社会中专业的教育者319

(一)教师的概念319

(二)教师劳动的性质和主要特点320

(三)教师的地位与作用324

(四)若干非学校、非教师职业的悖论338

三、教师的基本职责340

四、教师的条件与素养341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341

(二)教师的业务素质344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348

一、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特点350

(一)“受教育者”一词的含义350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350

第十三章 受教育者350

(三)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基本特点353

二、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57

(一)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357

(二)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359

(一)人的先天禀赋362

三、人的发展与先天禀赋362

(二)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369

第十四章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372

一、教育目标372

(一)教育目标的作用和依据372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376

(三)我国的教育目标378

(一)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系380

二、教育内容380

(二)学校中教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功能381

第十五章 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387

一、教育形式387

(一)教育形式的含义387

(二)自为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388

二、教育手段390

(一)教育手段的含义390

(二)媒体的发展历史392

(三)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397

第四编 教育事业407

第十六章 教育事业及其目的与结构407

一、教育事业概述407

(一)“教育事业”一词的主要含义407

(二)教育事业部分普遍包含的基本内容408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411

(二)教育事业的目的与教育结构411

二、教育事业的目的411

(三)教育事业的基本目的413

三、教育事业的结构413

(一)教育事业结构概述413

(二)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416

(三)教育事业的基本结构418

(四)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和现行学制的构成421

(五)我国各级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实施教育的机构423

第十七章 教育与社会427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427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含义427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基本内涵427

二、教育事业的存在与发展对社会的依存性428

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431

(一)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含义与意义431

(二)教育事业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435

(三)教育系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36

(四)知识经济与教育事业438

四、教育事业与社会政治440

(一)什么是政治440

(二)社会政治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作用441

五、科学文化与教育443

六、社会意识形态与教育450

第十八章 教育事业的管理453

一、管理和教育事业管理453

(一)“管理”一词的含义和意义453

(二)教育事业管理的含义、性质和特征456

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458

(一)西方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458

(二)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459

三、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和责任463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463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责任465

(一)教育行政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468

四、教育行政机构配置和教育管理的原则468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原则469

五、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476

(一)国家机关职权和责任的分工476

(二)今后改革与进一步完善的任务477

第十九章 教育事业管理的法制化479

一、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含义、意义与特点479

(一)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含义与意义479

(二)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特点480

二、国外教育立法的历史发展及特点483

三、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486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486

(二)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框架4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及其意义490

(四)我国完备的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496

四、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法学497

(一)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497

(二)教育法学的基本内容499

第二十章 教育评价501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501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501

(二)教育评价的对象503

二、教育评价的分类、性质和作用504

(一)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性质504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505

(一)教育评价的原则507

三、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标准507

(二)教育评价的标准509

四、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步骤510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510

(二)教育评价的步骤514

五、我国两种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515

(一)教育督导制度516

(二)教育评估制度517

主要参考文献519

后记5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