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气工程常用数据速查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气工程常用数据速查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0532925.jpg)
- 白桂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0289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8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722页
- 主题词:电气工程-数据-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气工程常用数据速查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计量单位1
表1-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1
前言1
第1章 通用数据资料1
表1-3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2
表1-2 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2
表1-4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3
表1-5 空间、时间和周期的量和单位4
1.2.1 空间、时间和周期的量和单位4
1.2 常用的物理量和单位4
表1-6 力学的量和单位5
1.2.2 力学的量和单位5
表1-7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6
1.2.3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6
表1-8 热学的量和单位9
1.2.4 热学的量和单位9
表1-9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量和单位10
1.2.5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10
表1-10 声学的量和单位11
1.2.6 声学的量和单位11
表1-11 常用的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2
1.2.7 常用的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2
表1-12 常用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及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3
1.2.8 常用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及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3
1.2.9 常用的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14
表1-15 面积单位换算15
表1-14 长度单位换算15
表1-13 常用的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1415
1.3 单位换算关系15
1.3.1 时间和空间的单位换算15
表1-18 角速度和转速单位换算16
表1-17 时间单位换算16
表1-16 体积单位换算16
表1-22 质量单位换算17
1.3.2 力学单位换算17
表1-19 速度单位换算17
表1-20 加速度单位换算17
表1-21 平面角单位换算17
表1-24 力矩和转矩单位换算18
表1-23 压力、压强单位换算18
1.3.4 热学单位换算19
1.3.3 电学和磁学单位换算19
表1-25 功和能单位换算19
表1-29 比热容和比熵单位换算20
表1-28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20
表1-26 温度单位换算20
表1-27 热导率单位换算20
表1-32 物理和电学常数21
1.4.1 物理和电学的常数表21
1.3.5 光学和声学单位换算21
表1-30 声学单位换算21
1.3.6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单位换算21
表1-31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单位换算21
1.4 物理常数数据21
表1-33 大气压力、温度与海拔的关系22
1.4.2 大气压力、温度与海拔的关系22
表1-34 常用电磁波谱频率区段23
1.4.3 常用电磁波谱频率区段23
表1-35 常用电工导体材料的电性能24
1.5.1 常用电工导体材料的电性能24
1.5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24
表1-36 常用绝缘材料的电性能25
1.5.2 常用绝缘材料的电性能25
表1-37 部分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26
1.5.3 常用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26
表1-38 部分液体材料的性能27
1.5.4 部分液体材料的性能27
表1-39 部分气体材料的性能28
1.5.5 部分气体材料的性能28
1.6.1 标准和标准化概述29
1.6 电工标准29
表1-41 常见国际标准及一些国家标准30
1.6.2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30
表1-40 标准文献分类与代号30
表1-42 IEC标准31
表1-43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系列标准一览表33
表1-45 专业用电工标准名称、代号34
表1-44 通用电工标准名称、代号34
1.6.3 国家标准中电工标准简介34
表1-48 交流380V及以下和直流2000V及以下的电气设备额定电压值36
表1-47 3kV及以上的三相交流系统的标称电压值和电气设备的最高电压值36
表1-46 220~1000(1140)V的交流系统的标称电压值及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值36
表1-50 标准电流值38
表1-49 发电机的额定电压值38
表1-51 标准频率值39
2.1 概述40
第2章 电气工程图的图例符号及文字符号40
表2-1 常用建筑图例符号41
2.2 电气工程图常用图例符号及文字标注41
表2-2 常用电气图用图形符号43
表2-3 电气技术中的文字符号制订通则57
表2-4 电气施工图的常用标注格式59
表3-1 民用建筑常用重要电力负荷分级61
3.1.1 民用建筑常用重要电力负荷分级61
第3章 负荷分级及计算61
3.1 负荷分级及其供电要求61
表3-2 工业企业建筑常用重要用电设备负荷分级62
3.1.2 工业企业建筑常用重要用电设备负荷分级62
表3-3 智能化建筑用电设备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63
3.1.3 智能化建筑用电设备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63
3.2.1 需要系数法的计算方法64
3.2 需要系数法64
3.1.4 建筑物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分级64
表3-4 建筑物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分级64
表3-5 民用建筑照明负荷需要系数65
3.2.2 需要系数65
表3-6 民用建筑用电设备的需要系数66
表3-7 旅游宾馆主要用电设备的需要系数及功率因数表67
表3-11 建设部《小康住宅设计导则》推荐的住宅用电负荷需要系数表68
表3-10 建设部《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评定指标68
表3-8 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每套住宅用电负荷标准及电能表规格表68
表3-9 建设部《小康住宅设计导则》推荐的每套住宅用负荷及电能表规格表68
表3-14 机械加工工业需要系数69
表3-13 九层及以上高层民用建筑需要系数69
表3-12 照明用电需要系数69
表3-16 化学工业大容量电气设备的需要系数71
表3-15 化学工业需要系数71
表3-17 林产工业需要系数72
表3-19 各种用电设备组需要系数及平均功率因数73
表3-18 食品工业主要用电设备需要系数73
表3-20 利用系数和功率因数75
3.3 利用系数法75
3.4.1 负荷密度法的计算方法77
3.4 负荷密度法和单位指标法77
表3-21 照明负荷密度78
3.4.3 负荷指标及符合密度78
3.4.2 单位指标法的计算方法78
表3-22 各类建筑单位面积推荐负荷指标80
表3-23 各种车间照明和通风机用电指标81
表3-25 变压器装置指标82
表3-24 旅游旅馆的负荷密度及单位指标82
表3-27 常用厨房炊事用电设备一览表83
3.5 负荷计算常用技术数据83
表3-26 日本电气设备设计计算手册提供的高层建筑的用电指标83
表3-28 一般家用电器用电负荷、功率因数及计算电流85
表3-29 空调、除湿设备用电负荷、功率因数及计算负荷86
表3-30 冷藏冷冻及冷饮水类电器负荷、功率因数及计算电流87
表3-31 商业、服务业用电器用电负荷、功率因数及计算电流88
表3-32 电热类电器用电负荷及计算电流89
表3-33 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Kd、二项式系数bc及cos?值91
表3-35 国内外风机盘管技术数据92
表3-34 冷藏库变压器容量推荐值92
4.1.2 电能质量94
表4-1 各级电压线路输送能力94
第4章 供配电系统94
4.1 电压选择及电能质量94
4.1.1 电压选择94
表4-4 端电压偏移对常用电气设备特性的影响95
表4-3 计算机性能允许的电能参数变动范围95
表4-2 用电设备电压允许偏差值95
表4-6 单台变压器容量选择一般要求96
表4-5 变压器台数选择96
4.2 变压器的选择96
4.2.1 变压器台数与容量的选择96
表4-9 主变压器形式的选择97
4.2.2 变压器形式和联结组别的选择97
表4-7 油浸变压器允许事故过负荷的倍数和时间97
表4-8 干式变压器允许过负荷倍数和时间97
表4-11 配电系统接线方式98
4.3.1 供配电系统(35kV及以下)接线方式及特点98
表4-10 主变压器联结级组别的选择98
4.3 供配电系统(35kV及以下)接线方式及特点98
4.3.2 35kV变电所的主接线100
表4-12 常用的35kV变电所的主接线101
4.3.3 10(6)kV变电所的主接线102
表4-13 10(6)kV配变电所常用主接线103
表4-14 10(6)kV配变电所主要设备的配置105
4.3.4 低压配电系统接线方式及特点107
表4-15 10(6)kV配变电所主要设备配置109
表4-16 多层建筑的低压配电方式110
4.4.1 并联电力电容器补偿111
4.4 无功功率补偿111
表4-17 无功功率补偿率qc表112
表4-18 并联电容器的补偿方式114
4.4.2 就地补偿116
表4-19 高压电容器柜(屏)的选择116
表4-21 电动机单机补偿容量(供参考)117
表4-20 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117
表4-23 Y系列380V三相异步电动机就地补偿电容器容量118
表4-22 三相电动机最大补偿容量118
5.1 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离120
第5章 配电装置的布置120
表5-1 屋内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121
5.1.1 屋内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121
表5-3 变压器防护外壳间的最小净距122
5.1.3 变压器防护外壳间的最小净距122
5.1.2 高压配电装置室内各种通道的最小净宽122
表5-2 高压配电装置室内各种通道的最小净宽122
表5-5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最小电气安全净距123
5.1.5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最小电气安全净距123
5.1.4 变压器外廓与变压器室墙壁和门的最小净距123
表5-4 变压器外廓(防护外壳)与变压器室墙壁和门的最小净距123
表5-6 屋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124
5.1.6 屋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124
表5-7 不同条件下的计算风速和安全净距126
5.1.7 不同条件下的计算风速和安全净距126
表5-8 10kV及以下变配电所的名称及含义127
5.2.1 变配电所形式选择127
5.2 变配电所选择与布置127
表5-9 选择导体和电器的环境温度128
5.2.2 高压配电室128
5.2.3 电容器室133
表5-11 低压配电室内各种通道最小宽度(净距)135
表5-10 低压配电屏前后的通道最小宽度135
5.2.4 低压配电室135
5.2.5 变压器室137
表5-12 变压器室通风窗有效面积138
表5-13 配、变电所对建筑的要求141
5.3.1 配、变电所对建筑的要求141
5.3 配、变电所对其他专业的要求141
表5-14 变电所建筑物均布活荷载143
5.3.2 变电所建筑物均布活荷载143
表5-16 变电所建筑物、构筑物的最低耐火等级144
5.3.4 变配电所对消防的要求144
5.3.3 配、变电所内各房间对采暖、通风、给排水的要求144
表5-15 配、变电所内各房间对采暖、通风、给排水的要求144
5.3.5 变电所地下管线的最小净距145
表5-17 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的最小防火净距145
表5-18 变电所所区内地下管线之间、地下管线与建筑物及道路之间的最小净距146
表5-19 35/10kV电力变压器轨轮距及计算荷重147
5.4.1 35/10kV电力变压器轨轮距及计算荷重147
5.4 变、配电所设备计算荷重147
表5-20 10/0.4kV电力变压器轨轮距及计算荷重148
5.4.2 10/0.4kV电力变压器轨轮距及计算荷重148
表5-21 变配电所楼(地)楼计算荷重149
5.4.3 变、配电所楼板计算荷重149
6.2 低压系统短路电流计算151
6.1 高(中)压系统短路电流计算151
第6章 短路电流计算151
表6-2 电力系统原件标幺值计算式152
6.3.2 电力系统原件标幺值计算式152
6.3 标幺值计算式152
6.3.1 常用标幺值计算式152
表6-1 常用标幺值计算式152
表6-3 电力系统阻抗标幺值、有名值和短路功率的换算公式153
6.3.3 电力系统阻抗标幺值、有名值和短路功率的换算公式153
表6-4 6(10)/0.4kV变压器二次侧短路容量154
6.4.1 6(10)/0.4kV变压器二次侧短路容量154
6.4 短路容量154
表6-5 10kV架空线路末端短路容量155
6.4.2 10kV架空线路末端短路容量155
表6-6 6kV架空线路末端短路容量156
6.4.3 6kV架空线路末端短路容量156
表7-2 架空线路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158
表7-1 架空线路档距158
第7章 线路敷设158
7.1 室外架空线路158
7.1.1 室外架空线路的一般规定158
表7-6 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垂直距离159
表7-5 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间的最小距离159
表7-3 10kV及以下杆塔最小线间距离159
表7-4 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159
表7-11 导线与街道行道树之间的最小距离160
表7-10 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或城市绿化灌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160
表7-7 边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160
表7-8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160
表7-9 导线与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的树木之间的最小距离160
表7-15 接户线的线间最小距离(电压在1kV以下)161
表7-14 低压接户线与建筑物有关部分的最小距离161
表7-12 架空线路与各种架空电力线路交叉跨越的最小垂直距离161
表7-13 接户线对地、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161
表7-18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162
表7-17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162
表7-16 架空线路与管道和索道交叉的最小垂直距离162
表7-21 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163
表7-20 不同回路的导线间最小距离163
表7-19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之间平行和交叉的最小净距163
表7-22 架空电力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要求164
表7-23 覆冰地区上下层导线间或导线与地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165
表7-25 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拉线、脚钉的最小间隙166
表7-24 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秽等级166
表7-29 架空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角167
表7-28 带电作业杆塔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间隙167
表7-26 10kV及以下的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导线之间的最小间隙167
表7-27 导线与杆塔构件、拉线之间的最小间隙167
表7-32 导线截面168
7.1.2 架空线路导线选择168
表7-30 弱电线路等级168
表7-31 架空线路导线预留长度168
表7-36 低压、高压接户线的最小截面169
表7-35 中性线截面169
表7-33 按允许电压降要求线路导线允许的最小截面169
表7-34 按机械强度要求导线允许的最小截面169
表7-38 典型气象区适用地区170
表7-37 典型气象区170
表7-41 常用导线的安全系数和最大允许拉力171
表7-40 导线的最小安全系数Kx171
表7-39 导线的力学物理特性171
表7-42 导线各种比载计算公式172
表7-43 导线弧垂、任一点应力、导线长度计算公式173
表7-45 土的分类和计算参数174
表7-44 电杆埋深174
7.1.3 架空线路的电杆、横担、绝缘子、拉线174
表7-46 非预应力、预应力混凝土电杆规格及质量175
表7-48 锥形杆标准弯矩值176
表7-47 锥形杆各部位尺寸176
表7-50 高压角钢横担的选择177
表7-49 横担的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177
表7-52 低压针式绝缘子型号规格表178
表7-51 绝缘子的使用规定178
表7-54 拉线选择的一般要求179
表7-53 低压蝴蝶形绝缘子型号规格表179
表7-56 每根导线所需拉线的拉力180
表7-55 拉线允许最大拉力180
表7-58 拉线最小绑扎长度181
表7-57 架空线路拉线长度表181
表7-60 常用镀锌铁线182
表7-59 拉线规格与埋深182
表7-63 钳压压口数及压后尺寸183
表7-62 同金属导线绑扎长度183
表7-61 裸铝导线绑扎长度183
表7-64 线路敷设方式按环境条件选择184
7.2.1 室内布线的一般规定184
7.2 室内配电线路184
表7-65 室内电气线路与其他管道之间的最小净距185
表7-66 电气线路与管道间最小距离186
最小距离187
表7-71 室外绝缘导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187
表7-67 绝缘导线与地面之间的最小距离187
表7-68 室内沿墙、顶棚布线的绝缘电线固定点最大间距187
表7-69 室内、室外绝缘导线之间的最小距离187
表7-70 高温或腐蚀性场所绝缘电线间及导线至建筑物表面最小净距187
表7-75 爆炸危险环境电缆和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188
表7-74 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面188
表7-72 裸导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188
表7-73 不同相的母线最小电气间隙188
7.2.2 金属管布线189
表7-78 硬母线配制安装预留长度表189
表7-76 1kV及以下配线工程导线颜色的选择189
表7-77 盘、柜、箱等外部连接线预留长度表189
表7-81 套接扣压式薄壁钢导管电线管配线固定点间距离190
表7-80 套接扣压式薄壁钢导管电线管路、可挠金属电线保护管与管道间最小距离190
表7-79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管配线固定点间距离190
表7-83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管规格191
表7-82 薄壁钢导管规格191
表7-86 钢索布线的零件间和线间距离192
表7-85 塑料线槽明敷时固定点最大间距192
表7-84 金属管管卡间的最大距离192
7.2.3 线槽、钢索、塑料管等方式布线192
7.2.4 穿管管径的选择193
表7-90 明配线的水平和垂直允许偏差193
表7-87 钢索的选择193
表7-88 塑料管明敷时固定点最大间距193
表7-89 固定点之间的最大距离193
表7-91 BY、BLV型绝缘导线允许穿管根数及相应的最小管径表194
表7-92 BXF、BLXF型绝缘导线允许穿管根数及相应的最小管径表195
表7-94 HYV型、HYA型、HPVV型电话电缆的规格及参考重量196
表7-93 工程常用各型绝缘多根导线穿保护管时穿管容积比率196
最小管径一览表197
表7-95 HYV型、HYA型、HPVV型电话电缆穿保护管197
表7-97 线槽内电话线电缆与电话电缆换算表198
表7-96 HYV型、HYA型、HPVV型电话电缆穿在线槽内允许根数一览表198
表7-99 线槽内电话线电缆与电话线换算表199
表7-98 HYV型、HPV型、RVS型、RVB型电话线穿保护管最小管径一览表199
表7-102 综合布线系统缆线穿保护管暗管允许布线电缆数量200
表7-101 电话暗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200
表7-100 电话分线箱规格及外形尺寸一览表200
表7-103 主干电缆为25对以上及光缆为12芯以上穿管管道面积利用率及布放电缆根数201
7.3.1 电缆线路敷设的一般要求及规定202
7.3 电缆线路敷设202
表7-104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202
表7-105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202
表7-106 电力电缆类型及其允许最高长期工作温度、应用范围203
表7-108 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确定204
表7-107 常用电力电缆最高允许温度204
表7-110 弯曲半径系数205
表7-109 电缆允许敷设最低温度205
表7-112 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比值206
表7-111 电缆最小弯曲半径206
表7-115 明敷电缆的固定部位207
表7-114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207
表7-113 电缆敷设预留长度207
表7-117 敷设电缆最大允许高差208
表7-116 电缆各支持点间的最大距离208
7.3.2 电缆线路关于距离方面的规定208
表7-119 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的允许最小值209
表7-118 0.6/1kV聚氯乙烯电力电缆直埋地敷设最大距离209
表7-121 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210
表7-120 最下层电缆支架距地坪、沟道底部的允许最小净距210
表7-122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211
表7-124 电缆与电缆或管道、道路、构筑物等相互间允许最小距离213
表7-123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213
表7-125 电缆在电缆沟、隧道内敷设时的最小净距214
表7-128 电缆穿保护管的最小内径215
7.3.3 电缆线路穿管管径的选择215
表7-126 电缆与管道相互间允许距离215
表7-127 计算机信号回路软线与并行电力电缆允许最小间距215
表7-129 铝芯电力电缆穿保护管的允许最小管径216
表7-131 KVV型450/750V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管径选择表218
表7-130 KXV型450/750V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管径选择表218
表7-134 耐火电线电缆耐火试验219
表7-133 阻燃电线电缆阻燃试验219
表7-132 电缆用于管道敷设时管道内径要求219
7.3.4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要求219
表7-136 电线电缆使用场所分级220
表7-135 无卤低烟电线电缆无卤试验和低烟试验220
表7-137 电线电缆的选择221
表7-139 防火封堵通道内电缆敷设阻燃级别选择223
表7-138 电缆的阻燃级别选择223
表7-141 电线电缆的敷设224
表7-140 电线的阻燃级别选择224
复合耐火隔板技术指标225
表7-142 ESF型电缆用难燃槽盒、EFF型电缆用225
7.3.5 电缆防火器材的选择225
表7-143 EFW型电缆用无机耐火槽盒、EFW型电缆用耐火隔板技术指标226
表7-144 PFB膨胀型电缆防火包技术指标227
表7-145 DFD-Ⅲ(A)型电缆防火堵料技术指标228
表7-147 XFD型防火堵料技术指标229
表7-146 SFD-Ⅱ型速固防火堵料技术指标229
表7-148 G60-3D电缆防火涂料技术指标230
表8-1 电缆外护层型号、名称及适用范围232
8.1.1 导线类型选择232
第8章 电线、电缆的选择232
8.1 导线的选择232
表8-2 各种电缆外护层及铠装的适用敷设场合234
表8-3 按环境条件选择常用导线、电缆型号及敷设方法236
表8-5 空气中单层多根并列敷设时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237
表8-4 土中直埋多根并行敷设时电缆载流量校正系数237
8.1.2 导线截面面积的选择237
表8-6 线路的电压损耗允许值238
表8-7 按机械强度校验导线截面239
表8-9 PE线或PEN线按热稳定要求的最小截面240
表8-8 计算系数K值240
表8-11 常用电缆型号名称及使用范围241
8.2.1 常用电缆型号名称及使用范围241
表8-10 爆炸及火灾危险区导线截面选择241
8.2 电缆的设计选择241
8.2.2 电缆截面选择计算公式245
表8-12 1~3kV油纸、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空气中敷设时允许载流量246
表8-13 1~3kV油纸、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直埋敷设时允许载流量247
允许载流量248
表8-14 1~3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空气中敷设时248
表8-15 1~3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直埋敷设时允许载流量249
表8-16 6kV三芯电力电缆空气中敷设时允许载流量250
表8-18 10kV三芯电力电缆允许载流量251
表8-17 6kV三芯电力电缆直埋敷设时允许载流量251
表8-19 35kV及以下电缆在不同环境温度时的载流量校正系数K1252
表8-21 不同土壤热阻系数时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K3253
表8-20 在电缆桥架上无间距配置多层并列电缆时持续载流量的校正系数K253
表8-22 机组容量大于100MW时火电厂电动机馈线回路Q值算式254
表8-23 K值选用256
8.3.2 450V/750V及以下橡胶绝缘电力电缆的载流量257
表8-24 BVVB型、BLVVB型、RVVB型电线载流量257
8.3 导线载流量257
8.3.1 450V/750V及以上橡胶绝缘、塑料绝缘电线的载流量257
表8-25 通用橡套软电缆载流量258
表8-26 VV22、VLV22型0.6/1kV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载流量259
8.3.3 0.6V/1kV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载流量259
表8-27 B、R系列阻燃电线电缆的载流量262
8.3.4 防火电线电缆的载流量262
表8-28 交联聚乙烯绝缘阻燃电力电缆的载流量267
表8-29 高压交联聚氯乙烯绝缘阻燃电力电缆的载流量273
表8-31 聚氯乙烯绝缘阻燃电力电缆的载流量276
表8-30 交联电缆导体短路电流276
表8-32 聚氯乙烯绝缘耐火电缆的载流量284
表8-33 BV-105型耐热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的载流量291
表8-34 BTTQ-500V轻载铜芯铜护套矿物绝缘耐火电缆BTTVQ-500V轻载铜芯铜护套PVC外套矿物绝缘耐火电缆292
表8-35 BTTZ-750V重载铜芯铜护套矿物绝缘耐火电缆BTTVZ-750V重载铜芯铜护套PVC外套矿物绝缘耐火电缆293
表8-37 NH-YYJV(22,32)三芯云母带/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钢带、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耐火电力电缆296
表8-36 NH-YYJV(32)、单芯云母带/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耐火电力电缆296
表8-38 NH-YYJV(22,32)四芯云母带/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钢带、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耐火电力电缆297
表8-39 聚氯乙烯绝缘低烟低卤阻燃电力电缆的载流量299
表8-40 交联聚氯乙烯绝缘低烟无卤阻燃电力电缆的载流量306
表9-1 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配置312
9.1.1 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配置312
第9章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312
9.1 保护配置312
表9-2 6~10kV配电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配置313
9.1.2 6~10kV配电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配置313
表9-3 6~10kV线路的继电保护配置314
9.1.3 6~10kV线路的继电保护配置314
表9-6 3~10kV电动机的继电保护配置315
9.1.6 3~10kV电动机的继电保护配置315
9.1.4 6~10kV分段母线的继电保护配置315
表9-4 6~10kV分段母线的继电保护配置315
9.1.5 6~10kV电力电容器的继电保护配置315
表9-5 6~10kV电力电容器的继电保护配置315
表9-7 电力变压器的电流保护整定计算316
9.2.1 电力变压器的电流保护整定计算316
9.2 保护整定计算316
表9-8 6~10kV线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19
9.2.2 6~10kV线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19
表9-9 6~10kV分段母线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21
9.2.3 6~10kV分段母线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21
表9-10 6~10kV电力电容器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22
9.2.4 6~10kV电力电容器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22
表9-11 3~10kV电动机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24
9.2.5 3~10kV电动机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324
表9-12 操作电源的一般要求328
9.3.1 二次接线回路的电器选择328
9.3 二次接线328
表9-13 断路器控制和信号回路选择的一般要求329
表9-14 常用断路器操动机构技术数据以及合闸回路RL6型熔断器规格选择330
表9-15 35kV及以下变、配电所测量与计量仪表的装设332
9.3.2 电气测量与电能计量仪表的装设332
表10-1 建筑物防雷名词解释335
10.1.1 建筑物防雷名词335
第10章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335
10.1 建筑物防雷335
表10-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339
10.1.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339
10.1.3 接闪器340
表10-5 避雷针做接闪器341
表10-4 金属屋面做接闪器341
表10-3 避雷带、避雷网接闪器341
表10-8 接地装置342
表10-7 防雷装置引下线选择342
表10-6 接闪器布置342
10.1.4 引下线、接地装置342
表10-11 降低接地电阻和跨步电压的方法343
表10-10 钢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343
表10-9 接地(接零)线焊接长度规定和检验方法343
表10-12 保护的空间防雷区(LPZ)的划分344
10.1.5 防雷击电磁脉冲344
表10-13 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346
表10-15 电缆绝缘的耐冲击电压值348
表10-14 按屏蔽层敷设条件确定的线路长度348
表10-16 220/38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绝缘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349
10.2.2 保护间隙352
表10-17 架空输电线路的雷电过电压保护方式352
10.2 交流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352
10.2.1 过电压保护方式352
表10-18 辅助间隙的距离353
表11-1 接地极的最小尺寸354
11.1 接地极354
第11章 接地系统354
表11-3 保护导体的最小截面面积355
11.3 保护导体355
11.2 接地导体355
表11-2 埋在土壤中的接地导体的最小截面面积355
表11-6 水平接地体的形状系数A值356
表11-5 型钢的等效直径356
11.4 人工接地体356
表11-4 人工接地体规格表356
表11-9 人工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值357
表11-8 单根直线水平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357
表11-7 单根垂直接地体的简化计算系数K值357
11.5 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358
表11-12 钢筋混凝土电杆接地电阻估算表359
表11-11 直埋金属水管的接地电阻值359
表11-10 直埋铠装电缆金属外皮的接地电阻值359
表11-13 接地体的工频接地电阻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比值R/Rch360
表12-1 低压电器产品分类及用途361
12.1.1 低压电器的分类361
第12章 常用控制、保护电器的选择361
12.1 低压电器选择361
表12-2 低压电器常见使用类别及其代号363
表12-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分区364
表12-3 多尘环境的分级及电器的选择364
12.1.2 低压电器选择的一般规定364
表12-5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选型365
表12-7 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及标志366
表12-6 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设备选型366
表12-8 电力线路熔体选择计算系数Kc367
12.2.1 熔断器367
12.2 常用控制、保护电器的选择367
表12-10 断路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确定368
12.2.2 断路器及漏电保护装置的选择368
表12-9 照明线路熔体选择计算系数K′c368
表12-11 断路器的脱扣器电流整定369
表12-14 照明用断路器长延时和瞬时过电流脱扣器可靠系数370
表12-13 用作直接起动电动机的低压断路器的反时限断开动作特性370
表12-12 配电用低压断路器过电流脱扣器的反时限断开动作特性370
表12-17 CM1系列断路器技术数据371
表12-16 按短路电流校验低压断路器的灵敏度371
表12-15 按短路电流校验低压断路器的分断能力371
表12-18 漏电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数值选择372
表12-20 220/380V单相及三相线路埋地、沿墙敷设穿管电线每公里泄漏电流373
表12-19 三级漏电保护安装位置及动作电流、动作时间的选择373
表12-23 配电干线保护装置与导线截面面积及管径选择374
表12-22 荧光灯、家用电器及计算机泄漏电流374
表12-21 电动机泄漏电流374
12.2.3 交流接触器、起动器375
表12-24 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主要技术数据376
表12-25 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辅助触头技术数据377
表12-27 起动器的用途和分类378
表12-26 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在AC-3类条件下控制电动机容量378
表12-28 机床设备电源线的保护及导线选择379
12.3.1 机床设备电源线的保护及导线选择379
12.3 常用设备保护元件的选择379
12.3.2 KBO系列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381
表12-29 主电路基本参数382
表12-31 热磁脱扣器的类别、代号、电流整定范围及控制功率383
表12-30 KBO主体内控制电路的基本参数383
表12-33 辅助触头的基本参数386
表12-32 辅助触头代号及触头对数386
表12-35 欠电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的规格及其代号387
表12-34 信号报警触头的基本参数387
表12-37 断路器级联配合表388
12.3.3 multi9系列低压终端电器的选择388
表12-36 远距离再扣器的规格及其代号388
表12-38 断路器选择性配合表(上级:C65N/H,下级C65N/H)390
表12-39 断路器选择性配合表(上级:NC100/C120,下级:C65)392
表12-40 断路器选择性配合表(上级:NC100/C65,下级:DPN系列)394
表12-41 断路器选择性配合表(上级:NC100H,LS/C120N,下级:NC100H,LS)395
表12-42 断路器选择性配合表(上级:Compact NS,下级:Compact和multi9)397
下级:C65/NC100)399
表12-43 断路器级联及增强的选择性(上级:Compact NS,399
表12-44 断路器级联及增强的选择性(上级:Compact NS,下级:NC100/NC125/C120)400
表12-45 温度修正系数表401
表12-46 不允许超过的工作电流403
表12-47 高海拔地区用降容系数404
表13-2 居住建筑照明标准值405
13.1.2 居住建筑照明照度标准405
第13章 照明405
13.1 照度标准405
13.1.1 照度标准的一般规定405
表13-1 维护系数405
表13-3 居住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06
表13-5 图书馆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07
表13-4 图书馆建筑照明标准值407
13.1.3 公共建筑照明照度标准407
表13-7 办公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08
表13-6 办公建筑照明标准值408
表13-10 影剧院建筑照明标准值409
表13-9 商业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对比409
表13-8 商业建筑照明标准值409
表13-12 旅馆建筑照明标准值410
表13-11 影剧院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10
表13-13 旅馆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11
表13-14 医院建筑照明标准值412
表13-15 医院建筑国内外照明标准值对比413
表13-17 学校建筑国内外照明标准值对比414
表13-16 学校建筑照明标准值414
表13-20 展览馆展厅照明标准值415
表13-19 博物馆建筑陈列室展品国内外照明标准值对比415
表13-18 博物馆建筑陈列室展品照明标准值415
表13-22 交通建筑照明标准值416
表13-21 展览馆展厅国内外照明标准值对比416
表13-23 交通建筑(火车头、汽车站、机场、码头)国内外照度标准对比417
表13-25 有彩电转播的体育建筑照度标准值418
表13-24 无彩电转播的体育建筑照度标准值418
13.1.4 工业建筑照明照度标准419
表13-27 体育建筑照度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19
表13-26 体育建筑照明质量标准值419
表13-28 工业建筑一般照明标准值420
表13-29 工业建筑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26
表13-31 公用场所国内外照度标准值对比433
表13-30 公用场所照明标准值433
13.1.5 公用场所照明照度标准433
13.2.1 常用光源的电气参数434
13.2 光源选用和灯具选型434
表13-33 镇流器能效限定值435
表13-32 常用光源电气参数435
表13-35 IEC防护等级分类及含义436
13.2.2 灯具的特性436
表13-34 镇流器节能评价值表436
13.2.4 自然光的利用与限制437
13.2.3 光源和灯具的选型要点437
表13-36 不同光源的散热量参考值437
表13-38 电光源的主要技术特性汇总表438
13.3 照明光源438
表13-37 天然采光各类房间的采光系数438
表13-39 常用光源特点及应用范围439
表13-40 普通照明灯泡技术数据440
表13-42 局部照明灯泡技术数据441
表13-41 普通照明灯泡(双螺旋)技术数据441
表13-44 直管形荧光灯技术数据442
表13-43 荧光灯管光色和型号对照表442
表13-46 冷阴极自镇流荧光灯管数据443
表13-45 高效长寿命荧光灯技术数据443
表13-48 环形荧光灯管技术数据444
表13-47 U形荧光灯管技术数据444
表13-50 T5直管荧光灯技术数据445
表13-49 H形荧光灯管技术数据445
表13-51 三波长自然色荧光灯TLD80系列技术数据448
表13-53 三波长自然色荧光灯TLD90系列技术数据449
表13-52 三波长自然色荧光灯管TLD80HF系列高频电子镇流器专用灯管技术数据449
表13-55 EB型电子节能灯技术数据450
表13-54 经济型TLD33、54系列技术数据450
表13-58 FET9-DL型节能灯技术数据451
表13-57 ST型电子节能灯技术数据451
表13-56 TCLH型电子节能灯技术数据451
表13-59 SL系列高效节能灯技术数据452
表13-61 SL系列节能灯技术数据453
表13-60 SL-D型节能灯技术数据453
表13-63 FEDU12-DL型节能灯技术数据454
表13-62 FEG9-DL型节能灯技术数据454
表13-65 PL-S型节能灯技术数据455
表13-64 PL-E/C型电子高效节能灯技术数据455
表13-66 荧光高压汞灯泡技术数据456
表13-67 反射型荧光高压汞灯技术数据457
表13-68 照明管形卤钨灯数据458
表13-69 管形照明卤钨灯技术数据459
表13-71 冷反射定向照明卤钨灯技术数据460
表13-70 单端照明卤钨灯技术数据460
表13-72 冷光束卤钨灯技术数据461
表13-75 双端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2
表13-74 高显色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2
表13-73 直筒形高压钠灯泡技术数据462
表13-77 BT型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3
表13-76 反射型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3
表13-78 双管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4
表13-81 低压钠灯技术数据465
表13-80 120V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5
表13-79 快起动内触发高压钠灯技术数据465
表13-83 球形镝灯技术数据466
表13-82 管形镝灯技术数据466
表13-86 管形碘化铊灯技术数据467
表13-85 铊铟、钠铊铟灯泡技术数据467
表13-84 钠铊铟灯泡技术数据467
表13-89 照明金属卤化物灯泡技术数据468
表13-88 管形钪钠灯技术数据468
表13-87 椭球形钪钠灯技术数据468
表13-92 球形镝钬灯技术数据469
表13-91 彩色金属卤化物灯泡技术数据469
表13-90 管形照明金属卤化物灯泡技术数据469
表13-93 脉冲氙灯技术数据470
表13-97 紫外线杀菌灯数据471
表13-96 紫外线灯管数据471
表13-94 球型超高压汞氙灯技术数据471
表13-95 紫外线荧光灯管数据471
表13-99 医用无影灯泡数据472
表13-98 红外线灯泡数据472
表13-100 单灯混光灯技术数据473
表13-102 电致发光屏技术数据474
表13-101 电光参数474
13.4.2 直射照度的计算475
13.4.1 配光与光通计算475
13.4 照度计算的基本方法475
13.4.3 平均照度的计算479
表13-103 面光源照明利用系数U481
表14-1 电动机类型的选择482
14.1.1 电动机类型的选择482
第14章 电气传动482
14.1 电动机的选择482
表14-2 各类电动机适用的传动特性483
14.1.2 电动机转速的选择484
14.1.3 电动机功率、转矩的选择485
表14-3 交流电动机的平均起动转矩486
表14-4 交流电动机的转矩过载倍数λ487
表14-5 直流电动机的过载能力488
表14-6 Cβ值490
表15-2 程控用户交换机机房土建设计要求491
表15-1 电信通信功能等级的划分491
第15章 建筑智能化491
15.1 电话通信系统491
15.1.1 概述491
表15-4 电话站技术用房及面积493
表15-3 程控机房面积估算493
表15-7 电话站机房照明的照度标准值494
表15-6 辅助房屋面积指标494
表15-5 主要技术性房屋面积指标494
表15-11 调度电话站对建筑、结构的要求495
表15-10 电磁干扰源限值(机房附近场强)495
表15-8 机房有害气体限值495
表15-9 机房允许尘埃数495
表15-12 调度电话站工作面上的最低照度值496
表15-15 蓄电池组供电小时数值497
表15-14 蓄电池容量计算系数497
表15-13 当不采用尾电池时蓄电池数量选择497
表15-17 程控交换机房的电力负荷估算498
表15-16 机键耗电电流值498
表15-19 架空线路最低线路跨越其他物体的最小垂直距离499
15.1.2 电话管线系统的设计499
表15-18 电缆芯的使用率499
表15-21 光缆线路与电力线路交叉跨越平行时的隔距要求500
表15-20 光缆用电杆与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间的最小净距500
表15-22 地下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净距501
表15-24 架空电缆吊挂高度与其他线路的间距502
建筑物的最小净距502
表15-23 电缆管道、直埋电缆与其他地下管线和502
表15-26 墙壁电缆与其他线路和管线的最小间距503
表15-25 墙壁电缆吊线选择503
表15-27 上升电缆的几种配线方式特点和适用场合505
表15-28 暗敷管路系统上升部分的几种建筑方式506
表15-29 楼层管路的敷设方式507
表15-30 电话电缆的选择508
表15-32 HQ型裸铝包纸绝缘市内电话电缆509
表15-31 市内电话配线型号规格509
表15-33 HYA型综合护层塑料绝缘市内电话电缆510
表15-35 系统各部分信噪比指标分配511
表15-34 信噪比511
15.2 民用闭路监视系统511
15.2.1 民用闭路监视系统概述511
表15-37 电缆与其他线路共杆架设的最小垂直间距512
表15-3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的一般组成形式512
表15-36 电缆与其他线路共沟(隧道)的最小间距512
表15-39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的控制类型513
表15-40 彩色CCD摄像机型号性能514
15.2.2 民用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514
表15-42 五级损伤制评分分级515
表15-41 CCTV系统的技术指标515
表15-45 几种常用电动云台的特性516
表15-44 典型照度范围516
表15-43 照度与选择摄像机的关系516
表15-46 用于闭路监视电视的视频传输方式分类517
表15-47 民用闭路监视系统的基本类型518
表15-48 闭路监视电视系统摄像机遥控项目及效果519
表15-49 进行直接控制时必要的电缆芯线数520
15.3.1 概述521
15.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521
表15-50 消防保安系统监控室土建、设备要求521
表15-51 消防工程设计项目与电气专业配合的内容522
表15-53 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523
表15-52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523
表15-5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524
表15-5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525
15.3.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527
表15-5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528
表15-57 消防控制室设计要求529
表15-59 民用建筑及其有关部位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表533
表15-58 根据火灾特点选择探测器533
表15-61 探测器不宜装设的场所一览表534
表15-60 对不同高度的房间点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534
表15-62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535
表15-65 定温式探测器的保护范围536
表15-64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安装要求536
表15-63 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536
表15-67 由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决定最佳安装间距537
表15-66 定温式探测器的安装间距537
表15-68 防排烟风机的一次设备选型及控制箱的参考尺寸538
15.3.3 应急照明539
表15-70 应急照明设计常用名词术语及其定义540
表15-69 应急照明电源的种类540
表15-71 应急照明灯规格标准541
表15-72 应急照明的设备范围和设计要求542
表15-73 疏散标志灯的推荐尺寸543
表15-74 疏散标志的图形、文字颜色的色度坐标544
表15-75 火灾应急照明供电时间、照度及场所举例546
表15-77 各类建筑应急照明灯规格形式的选择547
表15-76 应急照明电源转换及工作时间547
表15-79 按医疗设备与人体接触状况的场所分组和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场所分级548
表15-78 医院对不间断供电要求548
表15-80 消防用电设备在火灾发生期间的最少连续供电时间549
15.3.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及导线选择和敷设549
表15-81 铜芯绝缘导线和铜芯电缆的线芯最小截面面积551
表15-8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与接地552
表15-8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线路敷设方式及要求552
表15-8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用导线最小截面552
15.4.1 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554
15.4 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554
表15-85 冷冻站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常用自动控制功能562
15.4.2 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562
表15-86 换热站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常用自动控制功能566
表15-87 空调机组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常用自动控制功能568
表15-88 新风机组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常用自动控制功能569
表15-90 排水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功能573
表15-89 给水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功能573
表15-92 电力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功能574
表15-91 送排风设备自动控制子系统功能574
表15-94 电梯运行自动控制子系统功能576
表15-93 照明自动控制子系统功能576
15.5.1 概述577
15.5 安全防范系统577
表15-95 各种防盗报警器的工作特点及适用范围578
表15-96 小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功能579
15.5.2 安全防范的各子系统设计579
表15-97 照度与选择摄像机的关系581
表15-99 显示、记录、切换控制器及传输线缆的选择582
表15-98 镜头的选择582
表15-100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集成的主要作用和功能583
组成与原理及类型585
表15-101 楼宇对讲防盗门控系统功能、585
表15-102 楼宇对讲防盗门控制系统主要技术参数586
表15-103 在线式巡更与非在线巡更比较594
表15-104 门禁器功能602
表15-105 门禁器技术参数603
表15-106 综合布线支持的应用系统605
15.6.1 系统设计605
15.6 综合布线系统605
表15-107 设计等级配置表606
表15-108 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607
表15-110 线对间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限值609
表15-109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609
15.6.2 系统指标609
表15-113 直流环路电阻限值610
表15-112 最小ACR限值610
表15-111 电缆接口处最小回波损耗限值610
表15-115 光缆波长窗口参数611
表15-114 最大传播时延限值611
15.6.3 工作区612
表15-118 最小的光回波损耗限值612
表15-116 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大衰减限值612
表15-117 多模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612
表15-119 适配器类别及连接关系示例613
表15-121 配线子系统的设计要求614
15.6.4 配线子系统614
表15-120 信息插座及电源插座表614
表15-122 5类4对非屏蔽双绞电缆电气特性615
表15-123 5类4对100?屏蔽双绞电缆电气特性616
表15-124 5类4对屏蔽双绞电缆软线电气特性617
表15-125 5类4对非屏蔽双绞电缆软线电气特性618
表15-127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要点619
15.6.5 干线子系统619
表15-126 信息插座(L/O)端脚连接619
表15-128 竖向配线区的划分620
表15-131 管道的最小弯曲半径622
表15-130 布放电缆管道面积利用率622
表15-129 干线布线方法比较622
表15-133 对设备间使用面积、建筑结构要求623
表15-132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要点623
15.6.6 设备间和交接间623
表15-136 设备间对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的要求624
表15-135 尘埃限值624
表15-134 设备间温、湿度分级表624
表15-138 设备间的安全要求625
表15-137 允许的变动范围625
表15-140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要点626
15.6.7 管理子系统626
表15-139 设备与面积对照表626
表15-142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629
15.6.9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629
15.6.8 建筑群子系统629
表15-141 建筑群电缆敷设方法比较629
表15-145 接地系统要求630
表15-144 综合布线的规定要求630
表15-143 墙上敷设的综合走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630
15.7.1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631
15.7 住宅智能化系统631
表15-146 接地距离与导线直径的关系631
表15-147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632
表15-148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实施细则633
表15-149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功能实施细则及等级637
15.7.2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功能实施细则及等级637
表15-150 商品住宅性能评定内容639
15.7.3 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639
表15-151 适用性能评定(电气专业)640
表15-152 安全性能评定(电气专业)641
表15-153 耐久性能评定643
表15-155 住宅小区通信网络组成644
15.7.4 住宅小区通信网络系统644
表15-154 环境性能评定644
表15-156 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定647
15.7.5 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定647
表15-157 壁龛的最小空间尺寸要求648
表15-159 综合布线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649
表15-158 管道的最小埋深649
表16-1 广播音响系统的类型与特点650
16.1.1 广播音响系统的类型、组成及有关技术特性650
第16章 扩声与广播音响系统650
16.1 扩声与广播音响系统概述650
表16-2 厅堂不用扩声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积651
表16-3 扬声器各种布置方式的特点和设计考虑652
16.1.2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概要653
表16-4 各类传声器的典型技术特性653
表16-5 厅堂扩声系统技术指标656
表16-8 几种低频扬声器箱的技术特性658
表16-7 几种高频驱动器的技术特性658
表16-6 几种恒指向性号筒的技术特性658
表16-9 扬声器与功放的匹配方式659
表16-10 扩声系统输入设备与调音台互联的电气配接优选值660
表16-11 扩声系统调音台与输出设备互联的电气配接优选值662
16.2.1 扩声控制室664
16.2 扩声与广播音响系统的工程设计664
表16-12 扩声控制室技术用房的土建及设施要求665
表16-13 公共广播系统分类按传输方式分类666
16.2.2 公共广播系统的工程设计666
16.2.3 小型会堂扬声器的布置669
16.2.4 剧场扬声器的布置672
表16-14 电影院扬声器布置位置677
16.2.5 电影院扬声器的布置677
表16-16 观众厅声学设计技术指标678
表16-15 立体声扬声器安装数目678
参考文献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