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顾书英,任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9977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高聚物-基质(生物学)-复合材料-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1

0.1 高分子材料改性的主要方法1

0.1.1 共混改性1

0.1.2 填充改性1

0.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

0.1.4 化学改性2

0.1.5 表面改性2

0.2 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发展2

第1篇 聚合物合金4

第1章 聚合物合金的基本原理4

1.1 基本概念4

1.1.1 聚合物合金的概念4

1.1.2 聚合物合金化技术的特点4

1.1.3 聚合物合金的制备方法5

1.2 聚合物合金的分类5

1.2.1 按热力学相容性分类5

1.2.2 按聚合物合金的组成分类6

1.2.3 按组分间有无化学键分类6

1.3 聚合物间的相容性8

1.3.1 基本概念8

1.3.2 相容性的热力学基础9

1.3.3 共混体系的相图10

1.3.4 相分离的临界条件12

1.3.5 两种相分离机理13

1.4 相容性的预测及测定方法15

1.4.1 相容性的预测15

1.4.2 相容性的测定方法17

1.5 改善相容性的方法20

1.5.1 相容聚合物的结构特征20

1.5.2 改变链结构改善相容性21

1.5.3 增容剂的应用22

第2章 聚合物合金的相态结构25

2.1 相态结构的类型25

2.1.1 海岛结构25

2.1.2 两相连续结构26

2.1.3 两相交错层状结构27

2.1.4 含有结晶组分的相态结构27

2.2 影响相态结构的因素28

2.2.1 影响相连续性的因素28

2.2.2 影响微区形态、尺寸的因素29

2.2.3 含有结晶聚合物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影响因素30

2.3 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31

2.3.1 嵌段共聚物微区的结构形态31

2.3.2 影响微相分离结构的因素32

2.4 界面层的结构和特性33

2.4.1 相界面的形态33

2.4.2 相界面的效应34

2.4.3 界面自由能与共混过程的动态平衡34

2.5 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35

2.5.1 光学显微镜法35

2.5.2 电子显微镜法36

2.5.3 原子力显微镜法37

第3章 聚合物合金的增韧机理38

3.1 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38

3.1.1 橡胶增韧塑料体系的形变特点38

3.1.2 橡胶增韧塑料体系的增韧机理42

3.1.3 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增韧效果的因素43

3.2 刚性有机粒子对工程塑料的增韧原理45

3.2.1 刚性有机粒子增韧的冷拉机理45

3.2.2 影响刚性有机粒子增韧效果的因素46

3.2.3 两类不同分散相粒子对塑料增韧作用的比较46

第4章 聚合物合金的性能48

4.1 聚合物合金的力学性能48

4.1.1 聚合物合金玻璃化转变48

4.1.2 聚合物合金的冲击强度49

4.1.3 聚合物合金的其他力学性能50

4.2 聚合物合金的流变特性50

4.2.1 影响熔体黏度的因素51

4.2.2 熔体的弹性效应53

4.3 聚合物合金的其他性能54

4.3.1 聚合物合金的透气性54

4.3.2 聚合物合金的透光性55

4.3.3 聚合物合金的电性能55

4.3.4 聚合物合金的阻隔性55

第5章 聚合物合金的共混工艺与共混设备57

5.1 分散相的分散过程与集聚过程57

5.2 控制分散相粒径的方法58

5.2.1 共混时间的影响58

5.2.2 共混组分熔体黏度的影响59

5.2.3 界面张力与相容剂的影响59

5.3 两阶共混分散历程60

5.4 共混设备简介60

5.5 共混工艺因素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61

第6章 聚合物合金各论62

6.1 通用塑料合金62

6.1.1 聚苯乙烯塑料的共混改性62

6.1.2 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67

6.1.3 聚烯烃的共混改性70

6.2 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73

6.2.1 概述73

6.2.2 PA的共混改性73

6.2.3 POM的共混改性75

6.2.4 PET、PBT的共混改性76

6.2.5 PC的共混改性78

6.2.6 PPO的共混改性80

6.2.7 特种工程塑料合金81

6.3 热固性塑料的共混改性82

6.3.1 环氧树脂的增韧82

6.3.2 其他热固性树脂的共混改性91

6.4 热塑性弹性体92

6.4.1 概述92

6.4.2 共聚型热塑性弹性体93

6.4.3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96

第7章 聚合物合金的进展102

7.1 合金化的制造技术102

7.1.1 反应加工技术102

7.1.2 IPN技术102

7.1.3 增容剂技术104

7.2 功能性聚合物合金105

7.2.1 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合金105

7.2.2 永久防静电性聚合物合金107

7.2.3 高吸水性聚合物合金107

7.3 液晶聚合物的合金化107

7.3.1 LCP合金的类型108

7.3.2 LCP合金的相容性108

7.4 具有自组装相形态的聚合物合金109

7.4.1 具有自组装核-壳结构相形态的三元不相容聚合物合金109

7.4.2 固体纳米粒子填充的二元不相容聚合物合金体系110

参考文献113

第2篇 填充改性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15

第1章 绪论115

1.1 复合材料发展史115

1.2 复合材料的种类116

1.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116

1.2.2 碳基复合材料122

1.2.3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126

1.2.4 功能复合材料131

1.2.5 生物体复合材料137

1.2.6 智能复合材料138

第2章 填充改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40

2.1 填充剂的种类及基本特征140

2.1.1 填充剂的种类140

2.1.2 填充剂的基本特性142

2.2 填充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43

2.2.1 热塑性塑料的填充改性143

2.2.2 填充改性效果应与其他工艺技术环节结合143

2.2.3 塑料挤出成型加工设备144

第3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45

3.1 增强纤维的种类及基本特性145

3.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47

3.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147

3.2.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48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156

4.1 概述156

4.2 高聚物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及作用机理157

4.2.1 界面层的形成157

4.2.2 界面层的作用机理160

4.3 填充、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161

4.3.1 粉状填料的表面处理162

4.3.2 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162

4.3.3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165

4.3.4 Kevlar纤维的表面处理167

4.3.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表面处理167

4.3.6 金属纤维的表面处理167

4.4 复合材料界面分析技术168

4.4.1 红外光谱研究168

4.4.2 电子显微镜法170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170

第5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172

5.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172

5.1.1 力学性能172

5.1.2 疲劳性能175

5.1.3 冲击性能175

5.1.4 蠕变性能175

5.1.5 物理性能175

5.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177

5.2.1 概述177

5.2.2 材料设计178

5.2.3 结构设计184

5.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188

5.3.1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的应用188

5.3.2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应用190

5.3.3 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增强塑料的应用191

5.3.4 其他纤维增强塑料192

参考文献193

第3篇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194

第1章 概论194

1.1 纳米与纳米科技194

1.2 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194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体系195

1.4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196

1.4.1 溶胶-凝胶法197

1.4.2 复合醇盐法197

1.4.3 微乳液法197

1.4.4 沉积法与等离子体法198

1.4.5 分子及离子插层方法198

1.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98

1.5.1 溶胶-凝胶法198

1.5.2 层间插入法199

1.5.3 共混法199

1.5.4 原位聚合法200

1.5.5 分子的自组装及组装200

1.5.6 辐射合成法201

1.6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201

第2章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03

2.1 层状硅酸盐黏土材料203

2.1.1 蒙脱土的矿石性质203

2.1.2 蒙脱土层状硅酸盐资源及其分布204

2.1.3 有机黏土的制备204

2.2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06

2.2.1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206

2.2.2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207

2.2.3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08

2.3 插层过程的理论分析208

2.3.1 插层过程的热力学分析208

2.3.2 插层过程的平均场理论212

2.3.3 插层过程的动力学分析213

2.3.4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215

2.4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方法216

2.4.1 透射电镜观察216

2.4.2 广角X射线衍射216

2.4.3 小角X射线散射218

第3章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各论220

3.1 聚酰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20

3.1.1 原位聚合制备PA/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20

3.1.2 熔融插层制备PA/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23

3.1.3 PA/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24

3.1.4 PA/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229

3.1.5 商品尼龙/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30

3.2 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31

3.2.1 原位聚合制备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32

3.2.2 熔体插层制备PET/黏土纳米复合材料234

3.2.3 利用聚酯低聚物插层制备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34

3.2.4 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36

3.2.5 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239

3.3 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40

3.3.1 插层聚合法制备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40

3.3.2 熔融插层制备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41

3.3.3 溶液插层制备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44

3.3.4 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44

3.3.5 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250

3.4 生物降解高分子/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51

3.4.1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51

3.4.2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54

3.5 UHMWPE/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59

3.5.1 UHMWPE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259

3.5.2 UHMWPE/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260

3.5.3 UHMWPE/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262

3.6 热固性树脂/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63

3.6.1 环氧树脂/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种类和制备方法263

3.6.2 影响黏土在环氧体系中插层/解离的因素263

3.6.3 插层/解离的固化热力学和动力学265

3.6.4 环氧树脂/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66

3.6.5 其他热固性树脂/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67

3.7 橡胶/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68

3.8 具有特殊性能的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69

3.8.1 具有剪切诱导有序结构的PS/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269

3.8.2 低分子液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控记忆效应269

3.8.3 聚苯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各向异性270

参考文献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