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
  • 罗恩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0433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医学:寄生虫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寄生虫学-医学检验-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的危害1

一、寄生现象1

第1章 总论1

二、寄生虫的危害2

第二节 寄生虫和宿主的种类3

一、寄生虫的类别3

二、宿主的类别3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4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4

第四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5

一、寄生虫生活史及其类别5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5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5

二、寄生虫的分类及命名7

第五节 寄生虫形态及生活史特点7

一、蠕虫7

二、原虫14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6

二、寄生虫抗原17

一、免疫类型17

四、免疫逃避18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18

五、免疫致病19

第七节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19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19

二、多寄生现象20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20

第八节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20

二、免疫学诊断21

一、病原学诊断21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22

第九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22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22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24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24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25

第2章 消化道寄生虫26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26

一、形态27

二、生活史28

三、致病29

四、诊断29

五、流行与防治30

第二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30

一、形态31

二、生活史32

三、致病34

四、诊断35

一、形态36

五、流行与防治36

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36

二、生活史37

三、致病38

四、诊断38

五、流行与防治39

第四节 毛首鞭形线虫39

一、形态39

五、流行与防治40

四、诊断40

二、生活史40

三、致病40

第五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线虫41

一、粪类圆线虫41

二、东方毛圆线虫43

第六节 布氏姜片吸虫44

一、形态44

二、生活史44

四、诊断45

三、致病45

五、流行与防治46

第七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吸虫46

一、异形吸虫46

二、棘口吸虫48

第八节 带绦虫49

一、链状带绦虫49

二、肥胖带绦虫52

三、亚洲带绦虫53

一、微小膜壳绦虫54

第九节 膜壳绦虫54

二、缩小膜壳绦虫56

第十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绦虫57

一、阔节裂头绦虫57

二、犬复孔绦虫58

第十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59

一、形态60

二、生活史60

三、致病61

四、诊断62

五、流行与防治63

第十二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63

一、形态63

二、生活史64

三、致病64

一、形态65

第十三节 隐孢子虫65

二、生活史65

四、诊断65

五、流行与防治65

三、致病66

四、诊断66

五、流行与防治66

第十四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原虫66

一、结肠小袋纤毛虫66

二、人芽囊原虫68

三、齿龈内阿米巴69

第十五节 常用消化道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方法70

三、定量透明法72

一、粪便直接涂片法72

二、厚涂片透明法72

四、饱和盐水浮聚法73

五、自然沉淀法74

六、钩蚴培养法75

七、肛门拭子法75

八、肛周蛲虫成虫检查76

九、粪便虫体检查法76

十、铁苏木素染色法76

十一、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77

十二、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78

第3章 肝及胆管寄生虫80

第一节 肝毛细线虫80

一、形态80

二、生活史80

三、致病82

四、诊断82

五、流行与防治82

二、生活史83

一、形态83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83

三、致病84

四、诊断85

五、流行与防治85

第三节 肝片形吸虫86

一、形态86

二、生活史86

五、流行与防治87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87

四、诊断87

三、致病87

一、形态88

二、生活史89

三、致病89

四、诊断90

五、流行与防治91

第五节 多房棘球绦虫91

四、流行与防治92

三、诊断92

二、致病92

一、形态和生活史92

第六节 肝与胆管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93

一、醋酸乙醚改良法93

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93

三、肝组织活检(肝脏穿刺)94

第4章 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虫95

第一节 丝虫95

一、形态96

二、生活史97

三、致病98

五、流行100

四、诊断100

六、治疗与预防101

第二节 日本裂体吸虫101

一、形态101

二、生活史102

三、免疫104

四、致病105

五、诊断106

六、流行107

七、防治108

第三节 疟原虫108

一、形态108

二、生活史109

三、致病111

四、免疫112

五、诊断112

六、流行与防治113

一、形态114

第四节 利什曼原虫114

二、生活史115

三、致病116

四、诊断117

五、流行与防治117

第五节 其他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原虫118

一、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119

二、枯氏锥虫121

三、巴贝虫122

一、血膜染色法124

第六节 常用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方法124

二、微丝蚴白天诱出检查法126

三、体液内微丝蚴检查法126

四、离心沉淀浓集法127

五、溶血浓集法127

六、尼龙袋集卵法127

七、毛蚴孵化法127

八、直肠活组织检查法128

九、穿刺涂片染色法128

十一、动物接种法129

十、原虫培养法129

第5章 呼吸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130

第一节 并殖吸虫130

一、卫氏并殖吸虫130

二、斯氏狸殖吸虫134

第二节 肺孢子虫135

一、形态135

二、生活史136

三、致病136

四、诊断138

五、流行与防治139

第三节 粉螨140

一、形态140

二、生活史140

三、致病141

四、诊断141

五、流行与防治142

第四节 广州管圆线虫142

一、形态142

三、致病143

二、生活史143

五、流行与防治144

四、诊断144

第五节 呼吸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的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145

一、痰液检查145

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45

三、脑脊液检查145

第一节 旋毛形线虫146

一、形态146

第6章 皮肤及组织脏器寄生虫146

二、生活史147

三、致病147

四、诊断148

五、流行与防治148

第二节 美丽筒线虫149

一、形态149

二、生活史149

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150

五、流行与防治150

一、形态150

四、诊断150

三、致病150

二、生活史151

三、致病152

四、诊断153

五、流行与防治153

第四节 刚地弓形虫153

一、形态153

二、生活史154

三、致病155

四、诊断156

五、流行与防治157

第五节 疥螨158

一、形态158

二、生活史与生态159

三、致病159

二、生活史与生态160

第六节 蠕形螨160

一、形态160

五、流行与防治160

四、诊断160

三、致病161

四、诊断161

五、流行与防治161

第七节 蝇蛆162

一、形态162

二、生活史与生态162

五、流行与防治164

四、诊断164

三、致病164

第八节 虱165

一、形态165

二、生活史与生态166

三、致病166

四、诊断167

五、流行与防治167

第九节 结膜吸吮线虫167

一、形态167

三、致病与诊断168

四、流行与防治168

二、生活史168

第十节 阴道毛滴虫169

一、形态169

二、生活史169

三、致病169

四、诊断170

五、流行与防治170

第十一节 皮肤及组织脏器寄生虫病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170

一、排泄物与分泌物检查170

三、人工培养与动物接种171

二、活组织检查171

第7章 寄生虫病常用诊断技术173

第一节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及类型173

一、寄生虫抗原的特点173

二、寄生虫抗原的类型173

第二节 寄生虫抗原的制备和纯化174

一、抗原的制备174

二、抗原的纯化176

一、皮内试验180

二、染色试验180

第三节 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180

三、环卵沉淀试验181

四、尾蚴膜反应182

五、间接血凝试验183

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83

七、对流免疫电泳试验184

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84

九、斑点ELISA186

十、免疫酶染色试验187

十一、免疫印迹试验188

十二、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189

第四节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190

一、DNA探针技术190

二、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技术191

附录A 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192

一、原虫和虫卵的采集和保存192

二、蠕虫虫体的采集和保存192

三、常用的固定液和保存液193

附录B 人体主要寄生的虫卵和四种人体疟原虫形态195

参考文献197

索引1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