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0052186.jpg)
- 孔庆华主编;潘瑞平,王晓琴,杜春花,薛颖,尹红,周瑞,任孟新,崔俊霞编委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1891300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5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传染病防控篇3
第一章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3
第一节 疫情报告3
一、常规疫情报告3
二、暴发和重大疫情报告5
三、灾区疫情报告5
四、疫情报告资料管理、分析与应用6
五、疫情报告检查指导7
第二节 传染病监测7
一、重点传染病监测7
二、新发现传染病监测8
第三节 传染病调查与控制9
一、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9
二、暴发和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9
三、灾害疫情的调查与控制10
第四节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11
一、目的11
二、内容与方法11
三、结果与评价11
第二章 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2
第一节 呼吸道传染病12
一、流行性感冒12
二、甲型H1N1流感15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6
四、肺结核19
第二节 肠道传染病22
一、霍乱22
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25
三、手足口病28
四、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0
第三节 血源及性传播性疾病31
一、艾滋病31
二、其他性传播疾病35
第四节 自然疫源性疾病36
一、鼠疫36
二、流行性出血热40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4
四、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47
第五节 其他主要传染病47
一、病毒性肝炎47
二、埃博拉病毒病54
三、登革热57
四、狂犬病60
第三章 传染病突发事件与应急措施63
第一节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63
一、构成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生物学基础63
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63
第二节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64
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64
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65
三、针对接触者和易感人群的措施66
免疫预防篇71
第一章 免疫预防基础知识71
第一节 疫苗的管理71
一、预防接种的概念与疫苗种类71
二、疫苗的管理73
三、冷链管理75
第二节 预防接种服务的实施77
一、预防接种机构77
二、预防接种程序、方法及管理要求78
三、预防接种的实施81
四、疫苗接种禁忌与特殊人群免疫83
五、安全接种84
六、不安全接种的危害85
七、知情同意书签订85
第三节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86
一、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86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87
三、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89
第四节 免疫成功率及免疫水平监测98
一、接种率调查98
二、免疫成功率监测99
三、人群免疫水平监测99
四、免疫监测的统计学指标100
第二章 常用成人免疫防病的疫苗101
第一节 人用狂犬疫苗101
一、用途101
二、疫苗种类101
三、用法101
四、接种程序101
五、接种反应和禁忌证102
六、使用注意事项102
七、暴露者的伤口处理103
第二节 乙肝疫苗104
一、用途104
二、种类104
三、规格、剂量和用法104
四、接种程序与禁忌证104
五、接种反应105
六、注意事项105
第三节 甲肝疫苗105
一、用途105
二、疫苗种类106
三、用法106
四、接种程序与禁忌证106
五、接种反应106
六、使用注意事项106
第四节 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107
一、用途107
二、种类107
三、用法107
四、接种程序与禁忌证107
五、接种反应107
六、使用注意事项107
第五节 流行性感冒疫苗108
一、用途108
二、疫苗种类108
三、规格、剂量和用法109
四、免疫程序与禁忌证109
五、接种反应109
六、使用注意事项109
第六节 甲型H1N1流感疫苗110
一、用途110
二、种类110
三、用法110
四、接种禁忌110
五、接种反应110
六、使用注意事项110
第七节 肺炎菌苗111
一、用途111
二、种类111
三、用法111
四、接种程序与禁忌证111
五、接种反应112
六、使用注意事项112
第八节 风疹减毒活疫苗112
一、用途112
二、种类112
三、用法112
四、接种程序和禁忌证112
五、接种反应113
六、使用注意事项113
第九节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113
一、用途113
二、种类113
三、用法113
四、接种程序与禁忌证113
五、接种反应113
六、使用注意事项113
第十节 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114
一、用途114
二、种类114
三、用法114
四、接种程序114
五、接种反应114
六、使用注意事项114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篇117
第一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与评价117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17
一、职业病危害的分类方法117
二、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行业分布118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23
一、目的与意义123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内容与方法123
三、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124
四、注意事项126
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127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内容127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方法131
第四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131
一、基本概念132
二、评价方法132
第二章 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135
第一节 概述135
第二节 通风除尘135
一、通风除尘系统的组成135
二、吸尘罩136
三、通风除尘系统风道的设计137
四、除尘器139
第三节 通风排毒140
一、全面通风140
二、局部排风142
第四节 噪声控制143
一、噪声控制的三个环节143
二、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144
三、吸声措施144
四、隔声措施145
五、消声措施147
第五节 防暑降温措施147
一、隔热措施148
二、通风降温措施149
第三章 职业卫生管理151
第一节 资料的收集与管理151
一、资料收集目的151
二、资料收集的内容方法151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151
一、采样方式及原则152
二、现场采样152
第三节 放射防护监测156
一、工业探伤X线探伤室防护的测定156
二、医用诊断X线防护的测定157
三、监测记录157
四、监测仪器158
第四章 职业健康监护159
第一节 概述159
一、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及意义159
二、健康监护工作的程序159
三、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界定原则160
四、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161
五、用人单位的义务161
第二节 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及周期161
一、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161
二、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161
三、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162
四、应急健康检查162
五、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162
第三节 职业健康检查内容163
一、常规医学检查163
二、特殊检查内容164
第四节 职业病诊断及保障164
一、概述164
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165
三、功能能力评价的类型166
四、职业病与工伤致残程度的鉴定167
第五章 职业中毒的调查处理168
第一节 职业中毒调查的原则、组织及检测168
一、工作原则168
二、分级原则168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168
四、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监测168
第二节 职业中毒事件的报告168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169
二、报告内容169
三、接报和上报169
四、报告时限及程序169
五、紧急报告范围和方式169
第三节 职业中毒现场应急处理170
一、现场调查170
二、现场救援工作遵循的原则170
三、事件评估171
四、应急响应的终止171
五、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置的保障171
第六章 职业卫生档案172
第一节 概述172
一、职业卫生档案的法律地位172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档案的意义172
三、文件材料的形成和归档173
四、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173
第二节 职业卫生档案内容173
一、综合档案173
二、质量管理档案174
三、人员技术管理档案174
四、仪器设备管理档案174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档案174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档案175
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档案175
卫生监测篇179
第一章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179
第一节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179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定义179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179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179
四、监测计划的实施180
第二节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180
一、食源性疾病的定义180
二、食源性疾病的病因180
三、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特征180
四、食源性疾病的分类181
五、食源性疾病的监测181
六、食源性疾病的预警系统182
第三节 食品污染的监测182
一、食品污染的定义182
二、造成食品污染物的原因182
三、食品中有害因素183
四、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预警184
第四节 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184
一、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类及定义184
二、常规监测的内容及方法184
第五节 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187
一、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的目的187
二、赴现场前的准备187
三、对患者采取的紧急救治处理188
四、现场调查188
第二章 生活饮用水危害因素监测190
第一节 基本概念190
一、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定义190
二、集中式给水的定义、水源选择的原则及水质处理190
三、二次供水193
第二节 水质监测193
一、采样点的选择、监测频率、监测项目193
二、水质采样194
第三节 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196
一、饮用水污染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置196
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善后处置197
第三章 公共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198
第一节 公共场所定义和卫生学特征198
一、基本概念198
二、卫生学特征198
第二节 公共场所的卫生学要求198
第三节 公共场所卫生学监测199
一、空气质量卫生监测199
二、公共场所微小气候、噪声、采光照明的监测200
三、公共用具的采样200
第四节 公共场所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201
一、定义201
二、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件的分级201
三、现场卫生学调查201
第四章 室内环境的监测203
第一节 室内环境的定义203
第二节 室内环境的内容203
一、热环境203
二、室内空气环境203
三、光环境204
四、声环境204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学要求204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205
二、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危害206
第四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210
一、检测依据标准210
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210
消毒和病媒生物防控篇215
第一章 消毒215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意义215
一、消毒有关的基本概念215
二、消毒的意义217
三、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17
第二节 消毒的分类与使用方法217
一、消毒方法分类217
二、常用化学消毒剂的分类和使用方法220
三、化学消毒剂浓度计算及应用实例228
第三节 疫源地的消毒230
一、疫源地消毒的种类230
二、疫源地消毒的原则230
三、消毒要求230
四、常用消毒方法232
五、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233
六、疫源地消毒效果监测234
七、疫源地消灭的基本条件237
第四节 灾区的消毒处理与疫源地饮用水的消毒管理237
一、灾区消毒处理237
二、疫源地饮水的消毒与管理239
第二章 病媒生物防治241
第一节 病媒生物概述241
一、病媒生物的危害241
二、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241
三、病媒生物防治的重要性241
四、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241
五、病媒生物性疾病242
六、我国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病情况242
第二节 鼠类防治244
一、鼠的一般习性244
二、我国常见有害鼠种及分布245
三、鼠害防治245
第三节 蟑螂防治247
一、形态特征247
二、常见种类248
三、生活习性248
四、栖息习性248
五、季节消长规律248
六、蟑螂的危害248
七、蟑螂的防治248
八、蟑密度国家控制标准249
第四节 臭虫的防治250
一、形态特征250
二、生活史和生态习性250
三、主要种类250
四、生活习性250
五、与疾病的关系251
六、防治方法251
第五节 蜱的防治252
一、形态特征252
二、主要种类252
三、生态习性252
四、与疾病关系253
五、预防及治疗253
六、防治方法253
健康体检篇257
第一章 健康体检257
第一节 健康体检的基本内容257
一、健康体检的定义257
二、健康体检的原则257
三、健康体检的主要框架和内容257
四、体检基本项目258
五、体检流程260
第二节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260
一、依据260
二、目的261
三、内容与方法261
四、工作程序261
五、职责分工262
六、结果与评价262
第二章 职业健康检查263
第一节 总则263
一、职业健康检查的种类263
二、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及检查指标的确定263
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264
四、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汇总和报告264
第二节 职业健康监护常规医学检查265
一、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265
二、症状询问265
三、内科常规检查265
四、神经系统常规检查266
五、其他专科的常规检查266
六、实验室常规检查266
第三节 接触化学有害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266
一、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作业人员266
二、接触一氧化碳作业人员267
三、接触苯作业人员268
四、接触甲醛作业人员269
第四节 粉尘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270
一、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270
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270
三、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271
四、离岗后健康检查(推荐性)271
第五节 接触有害物理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271
一、接触噪声作业人员271
二、接触高温作业人员273
三、接触高气压作业人员273
四、接触紫外辐射(紫外线)作业人员276
第六节 接触有害生物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277
一、接触布鲁菌属作业人员277
二、接触炭疽芽孢杆菌(简称炭疽杆菌)作业人员278
第七节 特殊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279
一、接触压力容器作业人员279
二、接触结核病防治工作280
三、肝炎病防治工作280
四、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人员281
五、高原作业人员282
六、高处作业人员283
微生物检验篇287
第一章 微生物检验基础287
第一节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鉴定287
一、细菌学基础知识287
二、细菌的染色方法290
三、细菌培养291
四、细菌接种、分离及结果观察292
五、生化反应293
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293
第二节 血清学检测方法294
一、血清学基础知识294
二、主要血清学试验295
第三节 培养基的分类、配制、存放及使用方法298
一、培养基的分类298
二、培养基的配制及存放299
三、培养基的使用方法300
第四节 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的管理300
一、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职责300
二、日常管理工作程序300
第五节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01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防护301
二、微生物检验在生物安全的分级301
三、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302
四、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保证302
第二章 卫生微生物的检测304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检测304
一、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304
二、食品中常规微生物检测305
第二节 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313
一、水中常见微生物313
二、水的微生物检验314
第三节 公共场所的微生物检测316
一、公共场所微生物检验316
二、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检测317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318
四、游泳池水微生物319
第三章 临床检验常用检验技术320
第一节 常用仪器的使用320
一、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320
二、尿液分析仪321
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21
第二节 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方法322
一、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322
二、戊型肝炎抗抗体-IgM定性检测323
三、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323
第四节 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的检测方法327
一、方法原理327
二、操作步骤327
理化检验篇331
第一章 卫生理化检验综合知识331
第一节 实验室计量认证331
一、计量认证基本知识331
二、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331
第二节 卫生理化分析的质量保证332
一、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332
二、检验误差333
三、准确度333
四、数据处理334
五、控制影响分析数据准确性的因素334
六、实验室质量控制335
第三节 常用仪器及分析337
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求337
二、电子天平337
三、PHS—3C型pH计338
四、分光光度法338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339
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339
七、气相色谱法340
八、荧光分析法342
第四节 理化实验室的安全常识342
一、中毒的防止342
二、燃烧和爆炸的防止343
三、腐蚀、化学灼伤、烫伤的防止343
四、气瓶(钢瓶)及高压气体的安全使用343
五、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343
六、伤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344
第二章 常用卫生理化检验345
第一节 食品理化检验与营养成分分析345
一、食品理化检验相关标准345
二、食品样品的采集和保存345
三、食品中一般成分的分析346
四、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分析348
五、农药残留的分析354
六、食品中污染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355
七、食品中霉菌毒素的分析358
八、食品中营养素的分析359
九、部分常见食品的检测360
第二节 水质检验362
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362
二、水样采集和保存362
三、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363
四、部分水质非常规指标检测374
第三节 职业卫生检测377
一、卫生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377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特征及存在状态377
三、气态和蒸气态毒物的采样方法378
四、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379
五、工作场所部分有毒化学物质的检测380
第四节 环境空气理化检验384
一、卫生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384
二、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385
三、空气中常见气体污染物测定385
四、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388
五、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测定388
六、多环芳烃测定389
七、金属元素的测定38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处置篇393
第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处置概述393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393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393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害因素394
一、生物性有害因素394
二、化学性有害因素394
三、物理性有害因素394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原则395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工作要点397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397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397
第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及评估399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原则及程序399
一、报告原则399
二、报告程序399
第二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400
一、调查准备400
二、现场调查401
第三节 样本采集与检测401
一、采样准备401
二、现场采样及检测401
第四节 现场处置402
一、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现场控制措施402
二、食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控制措施402
三、职业中毒事件的现场控制措施402
四、核和辐射事件的现场医学救援措施402
第五节 调查报告的撰写402
一、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403
二、现场调查不同阶段的调查报告403
三、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404
四、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步骤406
五、调查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406
第六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后的评估407
一、制订评估计划及实施方案407
二、评估培训407
三、评估实施407
四、评估总结407
第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408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定408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原则与内容408
一、应急准备的原则408
二、应急准备的内容408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409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409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410
三、质量控制410
四、工作流程41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篇415
第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415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415
一、广义慢病概念415
二、狭义慢病概念416
第二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类416
一、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分类416
二、防治机构的职能分类416
三、疾病影响与进展的程度分类417
第三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417
一、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417
二、疾病负担417
三、危险因素水平417
第四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418
一、概念418
二、慢病的病因418
第五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421
一、年龄421
二、性别421
三、职业421
四、婚育状况421
五、种族、地区与气候因素421
六、社会因素422
第六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422
一、地区分布特点422
二、人群分布特点423
三、时间423
第二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425
第一节 控烟425
一、吸烟现状425
二、烟草及其烟雾的主要成分425
三、吸烟与慢病的关系426
四、控烟策略与措施428
第二节 限酒431
一、酒的药理性质431
二、饮酒与慢病431
三、酒依赖形成的有关因素432
四、限酒策略与措施433
五、酒依赖的控制措施434
第三节 体育锻炼435
一、体育锻炼和各系统的生理反应435
二、缺乏锻炼和慢病的关系435
三、缺乏锻炼的干预策略436
四、个人运动技能指导437
第四节 心理健康438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439
二、心理卫生与慢病439
三、加强心理卫生工作的策略440
四、防治措施440
五、主要心理障碍的调节441
第五节 合理营养443
一、合理营养的概念443
二、合理营养的基本原则444
三、营养与疾病446
四、营养状况的评价449
第三章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450
第一节 概述450
第二节 病因学451
一、致病因素451
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452
第三节 流行病学453
一、地区分布453
二、人群分布453
三、时间分布454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措施454
一、防治策略454
二、防治措施455
三、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456
第五节 治疗原则458
第四章 冠心病460
第一节 概述460
第二节 病因学460
一、遗传因素460
二、环境因素461
第三节 流行病学464
一、地区分布464
二、时间分布464
三、人群分布464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措施465
一、一级预防465
二、二级预防467
三、三级预防468
第五节 治疗原则468
一、隐匿型或无症状冠心病468
二、心绞痛468
三、心肌梗死468
四、缺血性心肌病468
第五章 脑卒中469
第一节 概述469
第二节 病因学469
一、脑卒中的常见病因470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470
第三节 流行病学472
一、地区分布472
二、时间变动趋势472
三、人群分布473
四、类型分布473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措施474
一、全人群策略(一级预防)474
二、高危人群策略(二级预防)475
三、患者策略(三级预防)475
第五节 治疗原则476
一、急性期的治疗原则476
二、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原则476
第六章 糖尿病478
第一节 概述478
第二节 病因学478
一、1型糖尿病478
二、2型糖尿病479
第三节 流行病学480
一、糖尿病的三间分布480
二、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481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措施482
一、糖尿病的三级预防482
二、管理模式483
第五节 治疗原则485
一、目的485
二、治疗原则485
三、口服降糖药485
四、胰岛素486
第七章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488
第一节 概述488
第二节 病因学488
一、吸烟489
二、环境污染489
三、职业暴露489
四、感染因素490
五、肺功能降低490
六、气候因素490
七、个体易感性490
八、其他490
第三节 流行病学490
一、地区分布490
二、人群分布491
三、时间分布491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措施491
一、一级预防492
二、二级预防492
三、三级预防492
第五节 治疗原则493
一、治疗目的493
二、主要治疗方法493
三、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处理原则494
四、缓解期(稳定期)的治疗与处理原则495
卫生防病工作用法律、法规及规范篇499
第一部分卫生防病常用法律、法规及规范499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499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517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519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521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523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525
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528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5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540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542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44
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549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54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56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563
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568
消毒管理办法570
第二部分其他卫生所用法律、法规及规范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