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的历史 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增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学的历史 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增订本
  • 汝信,王德胜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7863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77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591页
  • 主题词:美学史-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美学的历史 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增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版序1

第一编 问题的提出3

一 百年美学:学术史的追寻——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的几个问题3

(一)学术史研究的可能性3

(二)学术史的着眼点5

(三)关注百年8

二 走向回归之路——20世纪中国美学的提问方式12

(一)“美学的提问方式”12

(二)“本质论”与“存在论”13

(三)两种命题的混淆16

(四)回归美学自身18

论析1 思之未思——20世纪中国美学与中国思想22

(一)美学现象:思之辉煌22

(二)美学实相:思之未思24

(三)美学真相:不敢思想26

(四)回顾意义:呼唤思想29

论析2 遭遇挑战——20世纪中国美学留下的三个问题30

(一)“美学”是什么?30

(二)美学民族化的可能性与前景35

(三)审美文化与美学的第三种可能40

第二编 历史与反思49

一 世纪回望——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一49

(一)坎坷历程与发展阶段50

(二)思想来源与中西融合55

(三)审美与现实的关系60

(四)美学发展的历史起点66

二 美学的荣耀与遗憾——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二70

(一)清代朴学:现代学术史的真正起点70

(二)荣耀:学科近代化任务的基本完成72

(三)遗憾:功利主义幽灵的缠绕76

三 美学研究:历史分期与学术特点——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三81

(一)与古典美学的本质不同81

(二)美学研究分期82

(三)美学各时期学术特点84

(四)美学立足点转变98

四 美学方法:寻找理论的通途——20世纪中国美学的方法论问题100

(一)译介法与注经法101

(二)归纳法、演绎法与比较法103

(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方法106

(四)结构主义方法与解构主义方法109

(五)辩证逻辑方法112

五 美学论争:学术形态的内与外——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及其历史经验114

(一)美学论争与学术转型114

(二)美学论争与意识形态变革119

(三)美学论争与知识增长122

(四)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124

论析1 20世纪中国美学的两次转型126

(一)古代和谐向近代崇高的转型126

(二)近代崇高理想向现代辩证和谐的转型128

论析2 20世纪中国美学开创期的四个问题132

(一)以现实改造之心探求美学132

(二)关注文艺实践133

(三)创造审美话语134

(四)认识艺术特性135

论析3 心理学美学在中国137

(一)中国心理学美学的诞生137

(二)20—3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二波138

(三)3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三波140

(四)80—9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四波141

论析4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144

(一)向西方学习144

(二)走向繁荣145

(三)审美经验研究148

(四)艺术创造的心理阐释151

(五)立足本土的探究155

(六)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基础158

论析5 文艺美学的理性探问161

(一)理论的建构行程161

(二)对文学艺术性质的认识164

(三)关于艺术构思的认识168

(四)意匠经营:文艺的审美创造172

论析6 中国实践美学问题的发展历程177

(一)“前实践美学”: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177

(二)实践美学: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181

(三)后实践美学: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187

论析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理论前提与局限性192

(一)美学与哲学:错位的学科定位193

(二)理论前提:唯物与唯心的偏执195

(三)学科性质:功利主义化与政治化199

(四)美学遗产:历史虚无主义202

(五)研究方法:全面政治化204

论析8 转型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话题207

(一)多重背景与多种动因207

(二)多元取向与多种建构210

(三)意义、问题与前景223

第三编 承续与转换229

一 美学:知识背景中的问题——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知识特性问题的思考229

(一)“两脉整合”及其他230

(二)“西方”的“中国化”233

(三)方法的借用237

二 中国与西方——1949年前中国对西方美学的接受239

(一)结构性倾向的意义240

(二)“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242

(三)西方启蒙美学与道德心智一元论的改造247

(四)中国艺术精神与西方启蒙美学254

三 现代与传统——20世纪中国美学对传统的承续与超越266

(一)忧患意识与启蒙追求266

(二)“反传统”与承续传统269

(三)梁启超、王国维与鲁迅272

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认识280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中国历程280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学术思路283

论析1 问题与出路:中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292

(一)向原著深入292

(二)向横向深入295

(三)向纵向深入297

论析2 深沉凝重的理论反思301

(一)在反思中走向自觉301

(二)批判期:引进国外美学的标准303

(三)建构期:守持中国美学本位305

(四)发扬期:走向世界美学舞台308

论析3 现代建构中的承续与转换312

(一)传统:资源利用与转化312

(二)现代美学建构中的传统特质315

(三)范畴、话语及文体318

论析4 任重道远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22

(一)革命性与间接性322

(二)曲折的努力326

(三)开放性前景329

第四编 历史中的个人333

一 文体、地理与趣味——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美学333

(一)文体革命:传统与欧西选择背后的工具论美学334

(二)地理:“天然之景物”与人的性情、审美之关系340

(三)趣味:寻求生活与审美的原动力343

二 美学启蒙及美学现代性——王国维与20世纪中国美学348

(一)美学启蒙与超功利主义美学348

(二)美学的悲剧性与体系建构354

(三)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起点360

(四)美学现代性366

三 美育:现代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美学373

(一)美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373

(二)“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价值诉求378

(三)美学的“美育”化385

四 融会中西的理论体系——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美学388

(一)体系结构与特点388

(二)当代意义与历史贡献394

五 生命哲学与“散步”美学——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学401

(一)生命哲学背景401

(二)对生命本体的理解403

(三)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美学408

六 “心本”美学:传统的现代转换——邓以蛰与20世纪中国美学416

(一)“心本”的提出416

(二)“心本”的“人心”内涵418

(三)“心本”的“道心”内涵421

(四)传统的现代转换:“心本”的文化渊源424

七 艺术家的美学情怀——丰子恺与20世纪中国美学430

(一)艺术即宗教430

(二)美育基本特征的认识435

(三)日用品审美设计的美育思想443

八 艺术之内与艺术之外——冯友兰与20世纪中国美学452

(一)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453

(二)对“意境”的独特理解461

(三)人生境界的美学维度466

九 生命、美感、宇宙三位一体的本体与价值统合美学——方东美与20世纪中国美学474

(一)美学方法和问题474

(二)生命、美感和宇宙三位一体的体系486

(三)《人生哲学讲义》的美学思想496

十 民族审美心灵的再造——徐复观与20世纪中国美学505

(一)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505

(二)中国艺术精神:新美学“范式”的形成509

(三)承上启下的美学大家518

十一 从“实践”到“主体性”的迁移——李泽厚与20世纪中国美学523

(一)创立“实践美学”523

(二)构建“主体性”526

(三)“积淀”的探索529

(四)“情感本体”532

十二 唯物主义的美学家——蔡仪与20世纪中国美学536

(一)用“新的观点”研究美学536

(二)背景及其他538

(三)方法论与认识论541

(四)对评价的评价545

十三 美学上的浪漫主义——高尔太与20世纪中国美学548

(一)“美是自由的象征”548

(二)“美感点燃了美”553

(三)“美必然是负熵的”555

论析 从朱光潜“接着讲”560

(一)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560

(二)对“意象”的重视与研究562

(三)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566

(四)朱光潜的局限性与50年代对朱光潜的批评569

第一版后记573

增订本后记5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