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333教育综合学霸笔记 大纲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333教育综合学霸笔记 大纲解析
  • 教育学考研命题研究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23833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333教育综合学霸笔记 大纲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教育学原理》大纲解析1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3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3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4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1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11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3

第三节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7

第四节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8

第五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20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23

第一节 关于教育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23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6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29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32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38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38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40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3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47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47

第二节 培养目标57

第六章 教育制度59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59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60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65

第七章 课程67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67

第二节 课程类型70

第三节 课程编制71

第四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2

第八章 教学86

第一节 教学概述86

第二节 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87

第三节 教学过程89

第四节 教学模式95

第五节 教学原则100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102

第七节 教学方法105

第八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08

第九节 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10

第九章 德育概述112

第一节 德育概念112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13

第三节 德育过程(★★★)114

第四节 德育原则(★★★★)116

第五节 德育方法(★★★★★)118

第六节 德育的途径119

第七节 德育模式(★★★★)120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126

第一节 教师126

第二节 学生134

第三节 师生关系137

扩展材料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41

第一节 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141

第二节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144

中国教育史149

第一章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51

第一节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51

第二节 私人讲学的兴起154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57

第四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166

第五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169

第六节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71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173

第八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74

第二章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79

第一节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79

第二节 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181

第三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82

第三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8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186

第二节 隋唐时期教育体制的完备187

第三节 科举制度建立190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94

第六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196

第四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99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199

第二节 书院的发展204

第三节 私塾与蒙学教材207

第四节 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209

第五节 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211

第五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214

第一节 早期启蒙思想214

第二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215

第六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218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218

第二节 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220

第三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223

第七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25

第一节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225

第二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226

第三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227

第四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228

第五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229

第六节 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230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233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233

第二节 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23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19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运动238

第四节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242

第五节 1922年新学制244

第六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246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248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248

第二节 教育制度改革249

第三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250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252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25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25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260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262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265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268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271

第一节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271

第二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73

第三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275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277

第五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279

第六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282

外国教育史285

第一章 外国古代教育史287

第一节 古希腊教育287

第二节 古罗马教育292

第三节 西欧中世纪教育295

第四节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298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01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301

第二节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04

第三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306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306

第二节 法国的教育发展309

第三节 德国教育的发展311

第四节 俄国及苏联的教育发展313

第五节 美国的教育发展317

第六节 日本教育的发展321

第四章 近代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323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323

第二节 洛克的教育思想326

第三节 卢梭的教育思想329

第四节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332

第五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336

第六节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342

第七节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344

第八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347

第九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349

第十节 杜威的教育思想356

第十一节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365

第十二节 苏联教育思想370

教育心理学377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379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379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380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383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383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385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390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393

第五节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396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02

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述402

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406

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411

第四节 学习的建构理论416

第五节 学习的人本理论420

第四章 学习动机423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423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425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29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432

第一节 知识及知识建构432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435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436

第四节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437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448

第一节 技能及其作用448

第二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449

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451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455

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455

第二节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456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458

第四节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459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461

第一节 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461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464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466

第四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467

第五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468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472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472

第二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474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477

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4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