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法学 第6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法学 第6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0444829.jpg)
- 樊崇义主编;樊崇义,锁正杰,陈海光,毛立华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0932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证据-法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证据法学 第6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1
一、证据法及其证据规则2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3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3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4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5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8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8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9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9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10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11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11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11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12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12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12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4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15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15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15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16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17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18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18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19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19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20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20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21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22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3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23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25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25
第三章 证据法与诉讼法29
第一节 证据法29
一、证据法的概念29
二、证据法的形式30
三、证据法的内容31
四、证据法的作用32
第二节 证据法与诉讼结构33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33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35
三、我国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40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理43
第一节 证据法原理概述43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43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44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45
第二节 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0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50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52
三、逻辑推理和经验规则54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56
第三节 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58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58
二、程序正义论59
第四节 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60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61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62
第五章 证据法的原则65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65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66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67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69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71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71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73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74
第三节 无罪推定原则75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和发展75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和内容75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司法77
第六章 证据规则79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功能79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79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80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81
四、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83
五、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84
第二节 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发展85
一、关于证据规则的原则性规定86
二、关于证据能力的规则87
三、关于证明力的规则88
四、关于举证的规则90
五、关于质证的规则91
第三节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92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92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93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95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97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97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法律依据98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99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101
五、关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102
第五节 相关证据规则107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107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107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108
第六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109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109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109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110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111
五、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适用112
第七节 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114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114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116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119
第八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121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121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立法例122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司法123
第七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125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125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125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26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126
一、证据的客观性126
二、证据的关联性127
三、证据的合法性128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130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130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132
第八章 证据的种类133
第一节 物证133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133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135
三、物证的收集和保管135
四、物证的审查判断137
第二节 书证139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139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140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判断142
第三节 证人证言145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145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146
三、证人的保护152
四、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157
五、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157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160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160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161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62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165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165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166
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167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171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174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174
二、当事人承认176
三、自认177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180
五、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181
第七节 鉴定意见182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和意义182
二、鉴定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184
三、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186
四、鉴定意见证明力的特点187
五、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187
第八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和现场笔录189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概念和意义189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190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内容和制作191
四、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193
第九节 视听资料194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194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195
三、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196
四、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其证明力的确定197
第十节 电子证据198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意义198
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特点200
三、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200
四、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202
第十一节 行政执法证据203
一、行政执法证据的概念203
二、行政执法证据的特征204
三、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判断205
第九章 证据的分类207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207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207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208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208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209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209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210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210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211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211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212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213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213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214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214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214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216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217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218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218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219
第十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220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220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220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223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223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228
第二节 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231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231
二、刑讯逼供的危害232
三、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234
第三节 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237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237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240
三、举证时限制度243
第四节 证据的保全247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247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249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249
第十一章 证明概述252
第一节 证明制度概述252
一、证明的概念252
二、证明的历史254
三、证明的要素255
四、证明的种类256
五、证明的作用256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257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257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257
第十二章 证明对象259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259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259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261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63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263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265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66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269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269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269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71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273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274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74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76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82
第十四章 证明标准288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288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288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289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290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292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292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294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297
四、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300
第十五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301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301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301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理论前提302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303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明标准304
五、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收集的关系306
六、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307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307
一、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实质和核心内容307
二、证据的分类审查判断311
三、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315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319
一、个别审查319
二、侦查实验319
三、辨认和对质320
四、技术鉴定321
五、综合分析322
第十六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324
第一节 推定324
一、推定概述324
二、法律上的推定329
三、事实上的推定333
第二节 司法认知336
一、司法认知概述336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340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