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 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 上 第2版
  • 武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538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跨学科学-研究;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一 什么是学科?1

(一)学科的定义及其特征1

(二)交叉科学的基本分类3

二 学科的两大系统及其转换5

(一)以对象为中心的学科系统6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系统7

(三)从对象系统向问题系统的转换11

三 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科学15

(一)跨学科研究的含义和实际应用16

(二)跨学科研究产生和成功的原因23

(三)非线性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31

(四)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40

第二章 几何学与物理学43

一 欧氏几何与古典物理学44

(一)欧几里得与托勒密44

(二)哥白尼与开普勒46

(三)伽利略与牛顿49

二 黎曼几何与近代物理学52

(一)非欧几何的建立52

(二)狭义相对论的建立55

(三)广义相对论的建立58

三 纤维丛理论与现代物理学63

(一)规范场概念的诞生63

(二)杨-米尔斯规范场66

(三)纤维丛理论与规范场72

(四)杨-米尔斯场的实验检验79

四 几点结论83

(一)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可认识的86

(二)创造性的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86

(三)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88

(四)物理学的几何化思想90

(五)真正的物理定律不可能是线性的92

第三章 物理学与经济学96

一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特征97

(一)组元特征的复杂性97

(二)开放导致的复杂性98

(三)结构关系的复杂性99

(四)环境作用的复杂性100

二 经典力学与古典、新古典经济学101

(一)经典力学与牛顿模式102

(二)古典、新古典经济学107

(三)传统经济学的主要特征117

(四)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122

三 量子力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三次革命125

(一)量子力学及其主要特征126

(二)西方经济学的三次革命138

(三)凯恩斯革命的主要特征142

四 混沌学与非线性经济学145

(一)建立非线性运行机制147

(二)把握非均衡系统常态148

(三)寻求确定性混沌规律151

第四章 经济学与生态学155

一 一场空前险恶的生态劫难155

(一)生物圈与生态环境的形势分析156

(二)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162

(三)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的三大特征168

二 生态危机内在本质的探寻173

(一)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生态的失衡173

(二)两种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尖锐化179

(三)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危机183

三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185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及其内涵186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理念188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形态192

(四)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194

四 当今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200

(一)主体能动性的异化200

(二)主体能动性异化的表现形式202

(三)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5

五 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思路207

(一)建立一种全新的“大自然观”207

(二)建立一种全新的“大生产观”209

(三)建立一种全新的“大社会观”210

第五章 从平衡到非平衡214

一 经典力学的研究方法214

(一)机械运动与力的概念215

(二)静力学研究力系的平衡问题216

(三)动力学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219

二 平衡与非平衡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222

(一)平衡是系统相对稳定的阶段222

(二)非平衡是系统演化的原因224

(三)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关系227

(四)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与平衡的复杂性231

三 耗散结构理论与非平衡自组织演化233

(一)两类不同的有序结构234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242

四 协同学与非平衡自组织演化251

(一)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252

(二)竞争与协同255

(三)序参量与伺服258

(四)合作机制的建立260

五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讨论264

(一)非平衡与系统的开放性264

(二)非平衡与对称性破缺267

(三)非平衡与差异的普遍性271

(四)非平衡与自组织演化274

第六章 从线性到非线性279

一 线性与非线性的由来及特征279

(一)线性及其特征280

(二)非线性及其特征285

二 因果关系的等当与非等当性291

(一)线性因果性291

(二)非线性因果性297

三 事物发展的统一性与多元化307

(一)统一性与多元化的探析308

(二)非线性创造万物和生命318

四 几点启示335

(一)非线性是世界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335

(二)非线性是将一元论与多元化相统一的一种方式338

(三)非线性是加深理解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有力武器342

第七章 从存在到演化349

一 存在是指什么?350

(一)存在范畴的提出350

(二)存在意义的考析354

(三)存在领域的分割358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64

(一)物质范畴的探析365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68

(三)物质的无限可分性373

(四)物质形态的多样性379

三 物质存在的系统性389

(一)系统的定义与特征390

(二)系统的基本类型394

(三)系统的基本原理396

四 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03

(一)层次结构的普遍性404

(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408

(三)层次结构的结合度411

(四)层次结构的因果链414

五 系统演化的过程性416

(一)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417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421

(三)生命的起源与演化423

六 系统演化的方向性427

(一)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427

(二)不可逆在演化中的作用431

(三)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434

七 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性441

(一)自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含义441

(二)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与途径444

(三)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447

第八章 非线性是世界的本质452

一 物理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453

(一)经典物理学中的非线性问题453

(二)广义相对论的非线性本质459

(三)量子力学线性与否的争论460

(四)规范场理论也是非线性的462

二 复杂世界中的相干结构——孤子464

(一)从罗素的孤波到孤子465

(二)自然界其他相干结构468

(三)孤子的生成演化机制471

(四)孤子的科学文化特征475

三 确定性系统的无规则运动——混沌479

(一)混沌的含义及其演变479

(二)“混沌之父”——洛伦兹482

(三)马康姆戏说混沌488

(四)确定性混沌的基本特征490

四 现实世界中的几何体——分形495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分形体496

(二)芒德勃罗分形几何的创立501

(三)分形几何与复杂性研究506

(四)分形结构的复杂性特征515

第九章 非线性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523

一 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之根源524

(一)简单性原则的局限性525

(二)简单规则导致复杂行为533

(三)非线性与系统复杂性538

二 非线性是系统结构有序化之根本545

(一)序的概念和有序度的描述546

(二)有序与对称性破缺的关系551

(三)非线性与系统结构的有序化564

三 非线性是人类创造性思维之源泉576

(一)非线性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577

(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张力常新582

(三)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范式转换586

四 非线性是事物运动发展之终极原因592

(一)线性相互作用的“绝境”593

(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机制595

第十章 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599

一 传统自然科学的局限性600

(一)分科的知识体系600

(二)机械论的自然观602

(三)还原分析的方法604

二 迈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606

(一)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特征607

(二)非线性科学引起的变革609

(三)几种主要的非线性方法615

三 科学向辩证思维的复归618

(一)恩格斯关于科学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思想619

(二)普里戈金关于科学系统演化的三形态说620

(三)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的复归625

四 非线性思维的基本内涵627

(一)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概念的提出628

(二)把思维对象作为非线性系统来识物想事630

(三)把思维过程作为非线性系统来规范运作633

五 非线性思维的内在机制636

(一)两可图识别的非线性机理636

(二)直觉产生的非逻辑特征639

(三)灵感形成的非线性机理645

六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启示652

(一)复杂性科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社会影响653

(二)复杂性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哲学启示658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复杂性研究的现实意义673

外国人名译名及对照690

参考文献699

第一版后记724

第二版后记7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