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史文库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杜升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6136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史文库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3
第一节 外因促进了天文学体系的变化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特征5
一、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5
二、地域需要6
三、实用性明显6
四、社会地位重要6
五、有两个重要分支7
六、整体观念强7
七、天文资料积累丰富而连续8
八、成就突出8
九、使用赤道坐标体系8
十、重视实测8
第三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9
第四节 中外天文学交流的历史回顾12
第五节 中国天文学发展进入低谷18
第六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转轨的历史必然性19
第二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天文学的逐渐变化20
第一节 天文学观念的逐渐转变20
第二节 历法计算中数学方法的变化23
第三节 宇宙观念的多样化与转变25
第四节 天文仪器的变化28
第五节 中国天文学向近代天文学过渡31
第三章 欧洲天文学的革命34
第一节 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及特点34
一、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34
二、托勒密数学天文学的主要特点36
三、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宇宙学的基本特点39
第二节 哥白尼对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41
一、哥白尼时代的欧洲天文学41
二、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43
三、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改革44
四、哥白尼学说的继承性46
第三节“二说”并驰,“五天”沸腾47
一、“日心地动说”的早期传播47
二、第谷的日心—地心体系50
三、隆哥蒙塔奴斯体系及其“平权说”51
四、开普勒的天体运动理论53
第四节 望远镜给天文学带来了新动力55
一、望远镜天文新发现55
二、对亚里士多德宇宙学的全面清算56
三、天文观测水平的迅速提高59
第五节 近代天文学体系的初步形成61
一、开普勒学说的传播61
二、天体运动力学机制的探寻62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近代天体力学的建立65
第六节 天文学革命所导致的宗教纷争67
第四章 明末西方天文学的传入72
第一节 耶稣会士来华的背景72
一、耶稣会的由来72
二、护教措施73
三、耶稣会的东来及其所面对的中国74
四、对华传教方略的确立75
第二节 入华耶稣会士的早期天文活动77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客观条件与不利因素85
一、传教士方面——欲传秘法的愿望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85
二、中国方面——推崇与拒斥的对立89
第四节《崇祯历书》的编纂94
一、历局的设立与耶稣会士的入局94
二、徐光启的改历方针97
三、新历书的诞生100
第五节 中西天文学的第一次对垒102
一、历理之辩103
二、东局始末105
三、历争中的钦天监107
四、“会通”与“划一”的对立109
第五章 西方天文学的早期译著112
第一节《坤舆万国全图》和《乾坤体义》112
一、《坤舆万国全图》112
二、《乾坤体义》116
第二节《天问略》117
第三节《寰有诠》119
一、该书的一般情况119
二、对《论天》内容的介绍120
三、对新学说的态度及与《崇祯历书》的关系121
四、对中国学者的影响122
第四节《经天该》122
第五节《浑盖通宪图说》125
第六节《简平仪说》129
第七节《表度说》132
第八节《日月星晷式》133
第九节《远镜说》136
第六章《崇祯历书》研究140
第一节《崇祯历书》的产生过程140
第二节《崇祯历书》中的宇宙模式144
第三节《崇祯历书》对西方天文仪器及伽利略观测成果的介绍150
第四节《崇祯历书》中传统天文学的地位154
第五节对《崇祯历书》的评价161
第七章 清代前期中国天文学体系的逐渐转变169
第一节 清初两种天文学体系的继续较量169
第二节《历象考成》的编纂174
一、编纂始末174
二、《历象考成》的内容175
第三节《历象考成后编》177
一、《历象考成后编》的编纂经过177
二、《历象考成后编》的内容及其改进178
三、《历象考成后编》对东亚诸国的影响184
第四节《仪象考成》186
一、《仪象考成》的编纂经过186
二、玑衡抚辰仪的制作及其社会背景187
三、《仪象考成》的恒星观测和星表编制189
第五节《仪象考成续编》191
一、《仪象考成续编》的编纂191
二、《仪象考成续编》的内容、对恒星的见解与观测精度192
第六节《灵台仪象志》193
一、《灵台仪象志》的编纂与内容193
二、《灵台仪象志》星表精度的研究196
第八章 西方天文学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和研究209
第一节 薛凤祚与《历学会通》209
第二节 王锡阐的研究213
第三节 梅文鼎及其工作217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其他天文学家227
第九章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孕育232
第一节 中国的近代天文学232
第二节 中国近代天文学思想的酝酿233
第三节 改变探测手段的历程242
第四节 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文学242
第十章 传教士中的天文学家244
第一节 利玛窦244
第二节 熊三拔247
第三节 阳玛诺248
第四节 邓玉函250
第五节 罗雅谷252
第六节 汤若望254
第七节 南怀仁257
第八节 蒋友仁261
第九节 戴进贤263
第十节 纪理安266
第十一节 伟烈亚力267
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观象台271
第一节 中央观象台的创建和变迁271
第二节 中央观象台的历书天文工作272
第三节《观象丛报》274
第四节 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高鲁275
第十二章 青岛观象台277
第一节 青岛观象台的历史沿革277
第二节 青岛观象台的天文仪器设备279
第三节 青岛观象台的天文研究工作281
一、测时和授时工作281
二、太阳黑子的观测和记录281
三、日食、月食的观测和计算282
四、万国经度测量工作283
五、其他研究工作284
第十三章 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285
第一节 建台历史285
一、徐家汇观象台的创建285
二、佘山观象台的创建285
三、两台一体的沿革286
第二节 主要的仪器、图书和出版物287
第三节 徐家汇观象台的主要研究工作288
一、授时和报时服务289
二、天气预报289
三、参加万国经度联测作出重要贡献290
第四节 余山观象台的主要研究工作292
一、太阳观测和研究292
二、星团和星云的照相观测293
三、恒星的照相观测和方位观测293
四、新星的照相观测294
五、彗星的照相观测294
六、大行星的照相观测294
七、小行星的照相观测294
八、月亮观测295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296
第一节 天文研究所的历史渊源296
第二节 天文研究所的机构和变迁298
第三节 天文陈列馆简史300
第四节 杰出的近代天文学家——余青松302
一、生平简介302
二、学术上的主要成就302
三、创建紫金山天文台和凤凰山天文台303
第五节 天文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员304
一、张钰哲304
二、李珩305
三、程茂兰305
四、戴文赛306
五、陈遵妫307
第十五章 紫金山天文台和凤凰山天文台308
第一节 紫金山天文台的选址经过308
第二节 紫金山天文台的设计和建筑310
第三节 建台初期的主要仪器和设备313
第四节 凤凰山天文台314
第十六章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317
第一节 实用天文学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317
一、编历和授时317
二、经纬度测量319
第二节 实测天体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321
一、太阳黑子观测和分光观测321
二、变星和新星的观测322
三、太阳系天体的观测324
第三节 日食观测325
一、1936年的日全食观测326
二、1941年的日全食观测326
三、1948年的日环食观测328
第四节 理论研究工作329
第十七章 天文学术团体和出版物331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会331
一、发起与沿革331
二、组织系统和会员情况332
三、专业委员会333
四、学术活动和交流334
附 中国天文学会简章(创立时订)335
第二节 其他天文学术团体337
一、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337
二、中国天文委员会338
三、历法研究会338
第三节 近代天文出版物339
一、近代天文刊物340
二、中国天文学会在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书刊342
第十八章 近代天文教育机构343
第一节 概况343
第二节 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344
一、齐鲁大学的历史沿革344
二、天文算学系的教学工作346
第三节 中山大学天文系347
一、中山大学及其天文系的创建347
二、天文系的教学和科学研究348
三、天文系的师资队伍349
第四节 中国近代天文教育的先驱——王锡恩349
参考文献351
总跋352
补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