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5101105.jpg)
- 张延群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民出版社
- ISBN:978751612834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部分3
第一章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起源、形成和应用简介3
第一节 VAR模型的起源3
第二节 VAR模型的形成4
第三节 VAR模型的应用6
参考文献8
第二章 向量自回归模型方法及其统计分析10
第一节 非限制的VAR模型11
一 VAR模型的设定11
二 VAR模型的推导与解释11
三 协整及VAR模型的动态性质11
第二节 VAR模型的误差修正表达式(VEC)13
一 VEC模型的推导13
二 VAR模型中的协整14
第三节 非限制VAR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15
一 I(0) VAR模型的估计15
二 极大似然(ML)估计量的渐近性质16
三 I(1) VAR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16
第四节 模型的识别和检验18
一 滞后阶数的确定18
二 模型设定的残差检验19
第五节 长期结构分析22
一 协整阶数的确定22
二 长期结构的识别24
第六节 稳定性检验24
一 β的递归图形常数性检验25
二 结构突变的Chow检验法25
第七节 共同趋势和移动平均表达式26
一 移动平均表达式26
二 基于β?和α?的过度识别约束27
第八节 结构VEC模型29
第九节 构造结构冲击30
一 Choleski分解和三角形VAR模型30
二 长期约束的结构识别:持久冲击和瞬时冲击30
第十节 VAR和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32
一 移动平均表达式和脉冲响应函数32
二 脉冲响应的计算33
三 冲击反应函数的渐近性质以及自举法(bootstrapping)33
四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34
参考文献35
第三章 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识别问题——分析框架和文献综述37
第一节 VECM和SVECM模型中识别问题的提出38
一 VAR、VECM以及SVECM模型的设定38
二 长期识别与短期识别40
三 先识别β后识别α的合理性40
四 统计识别的秩条件40
第二节 长期结构识别方法41
第三节 短期结构识别方法42
一 结构冲击与短期结构识别42
二 Choleski分解方法42
三 只对A矩阵进行限制的A模型43
四 只对B矩阵进行限制的B模型43
五 按照误差相关性对当期矩阵和短期系数施加限制44
六 通过永久冲击和暂时冲击进行识别44
七 对长期和短期动态识别的总结46
第四节 SVECM模型识别问题新进展46
参考文献46
应用案例部分51
第四章 中国货币供给分析及货币政策评价(1986—2007)51
第一节 文献综述53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54
一 理论模型框架54
二 对货币乘数各个决定因素的分析55
第三节 中国货币供给的实证模型58
一 统计模型58
二 模型设定检验和协整关系个数的确定59
三 长期结构的识别59
四 对限制的协整关系以及短期调整系数的解释61
第四节 结论62
参考文献63
第五章 从M1、M2的内、外生性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解读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整的含义65
第一节 文献综述67
第二节 M1、M2、总产出、通胀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69
一 M1比M2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和内生性69
二 M1、M2与总产出和通胀率之间的关系69
三 M1、M2的货币需求函数70
第三节 基于VECM模型的实证分析71
一 统计模型设定71
二 实证分析结果72
第四节 结论78
参考文献78
第六章 对当前是否存在超额货币供给以及流动性过剩的判断80
第一节 M1、M2、总产出、通胀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81
一 M1比M2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和内生性81
二 M1、M2与总产出和通胀之间的关系82
第二节2009年M1和M2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83
第三节 对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判断84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建议85
参考文献86
第七章 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度量及货币政策含义87
第一节 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意义87
第二节 计算核心通胀率的文献回顾88
第三节 核心通胀率指标的条件89
第四节 模型及实证分析结果90
一 计量模型和方法90
二 实证分析结果91
三 P*对于提高CPI预测精度的检验94
四 对CPI中短期波动部分的解释97
第五节 结论97
参考文献97
第八章 对我国当前核心通胀率走势的判断99
第一节 2010年CPI上涨的原因99
第二节 反映CPI变动趋势的核心通胀率的度量99
第三节 核心CPI通胀率已经出现下降趋势100
第四节 需要注意由进口价格上升导致的短期通胀101
第九章 商品价格指数是消费价格指数的前导变量吗?——基于二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I(2)VECM)的实证研究103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03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104
第三节 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105
第四节 计量经济学分析框架106
一 I(2) VECM模型的设定106
二 I(2) VECM模型中的协整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学解释107
第五节 中国价格指数模型108
一 模型的设定108
二 检验系统中协整关系的个数109
三 长期结构的识别及经济学解释110
四 I(1)VECM模型框架下研究价格指数变动之间的关系112
第六节 结论113
参考文献114
第十章 我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泡沫度量——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115
第一节 2008—2011年房地产市场发展和调控政策综述116
第二节 对主要城市房地产泡沫的度量118
第三节 房价变动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121
第四节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22
第五节 近期房地产价格走势和房价下跌风险分析124
第六节 结语124
参考文献125
第十一章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其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26
第一节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简介127
第二节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步骤129
第三节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32
一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132
二 中国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设定134
三 模型的统计检验134
第四节 中国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136
一 对中国GDP冲击的反应136
二 对美国GDP冲击的反应136
三 对美国证券价格冲击的反应139
四 对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冲击的反应139
第五节 结语141
参考文献142
第十二章 中国股票市场的共同影响、溢出效应以及一体化研究144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144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简介146
第三节 文献回顾148
第四节 研究方法149
第五节 实证结果153
一 数据153
二 约化式模型的识别155
三 溢出效应、基本相关性以及结构性变化156
四 条件方差和条件相关系数159
五 共同因子162
六 稳健性检验164
第六节 结语164
参考文献166
第十三章 超额工资、过剩流动性、进口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因素分解169
第一节 VECM模型分析方法173
一 统计模型设定173
二 从不同VECM模型中提取信息的方法174
第二节 货币需求和工资决定的VECM模型174
一 工资决定的VECM模型174
二 货币需求的VECM模型178
第三节 通货膨胀方程及通胀因素分解181
一 通胀动态的单方程模型181
二 Granger因果检验和稳健性检验182
三 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因素分解183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分析185
参考文献186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分析与预测(2008—2020)188
第一节 预测理论和研究方法简介及数据说明188
一 预测理论和研究方法简介188
二 数据说明190
第二节 模型估计结果以及预测的情景分析191
第三节 预测结果分析192
一 对长期预测假设条件的几点说明192
二 与已有文献的比较195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建议198
参考文献200
第十五章 分省CPI波动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广西为例201
第一节 各省CPI增长率波动幅度差异的理论分析202
第二节 分省CPI增长率波动差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206
第三节 结论和政策建议206
参考文献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