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会计 出纳 税务 财务分析岗位实战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索晓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ISBN:978751581656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11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632页
- 主题词:财务管理-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会计 出纳 税务 财务分析岗位实战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会计2
第1章 会计与会计人员2
1.1 会计的概念与特点2
1.1.1 会计概念2
1.1.2 会计的职能3
1.1.3 会计的作用5
1.2 会计职业前景6
1.2.1 会计职业的特点6
1.2.2 会计人员的职业选择6
1.3 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8
1.3.1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8
1.3.2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8
第2章 会计基础理论10
2.1 会计基本假设11
2.1.1 会计主体11
2.1.2 持续经营11
2.1.3 会计分期11
2.1.4 货币计量12
2.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会计要素12
2.2.1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2
2.2.2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14
2.3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19
2.3.1 会计科目的概念19
2.3.2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19
2.3.3 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20
2.3.4 会计账户的概念21
2.3.5 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21
2.4 记账法概述21
2.4.1 复式记账法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22
2.4.2 复式记账法运用——借贷记账法22
2.4.3 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23
2.4.4 试算平衡23
2.5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24
2.5.1 会计法24
2.5.2 会计准则25
第3章 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26
3.1 会计凭证的概念与种类26
3.1.1 会计凭证的定义26
3.1.2 会计凭证的作用27
3.1.3 会计凭证的种类27
3.1.4 会计凭证如何传递31
3.1.5 会计凭证如何保管32
3.2 原始凭证的概念和种类32
3.2.1 原始凭证的概念32
3.2.2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33
3.2.3 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33
3.3 记账凭证的概念和种类33
3.3.1 记账凭证的概念33
3.3.2 记账凭证的种类34
3.3.3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34
3.3.4 记账凭证的审核35
3.4 会计账簿的概念和种类36
3.4.1 会计账簿的概念36
3.4.2 会计账簿的种类36
3.4.3 设置和登记账簿的作用40
3.4.4 启用账簿的规则41
3.4.5 登记账簿的规则41
3.4.6 错账的更正规则42
第4章 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44
4.1 库存现金44
4.1.1 现金的支付范围44
4.1.2 现金的会计核算45
4.2 银行存款46
4.2.1 银行存款的账户设置47
4.2.2 银行存款收付的核算47
4.2.3 银行存款的对账47
4.3 其他货币资金49
4.3.1 科目与账户的设立49
4.3.2 其他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49
第5章 应收款项的会计核算52
5.1 应收票据52
5.1.1 应收票据概述52
5.1.2 应收票据的核算53
5.2 应收账款54
5.2.1 应收账款概述54
5.2.2 应收账款的计价54
5.2.3 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55
5.3 预付账款55
5.3.1 采购中预付账款的会计核算56
5.3.2 在建工程中预付账款的核算56
5.4 其他应收款56
5.4.1 其他应收款的内容56
5.4.2 其他应收款的会计核算56
5.4.3 其他应收款——备用金的核算57
5.5 应收款项减值57
5.5.1 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确认58
5.5.2 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估算58
5.5.3 应收款项减值的会计核算59
第6章 存货项目的会计核算60
6.1 存货的概念和确认60
6.1.1 存货的概念60
6.1.2 存货的确认61
6.1.3 存货的会计核算概述61
6.2 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其运用62
6.2.1 存货的初始计量62
6.2.2 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63
6.2.3 存货的期末计量65
6.2.4 存货的其他计价方法65
6.3 原材料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66
6.3.1 取得原材料时的会计核算66
6.3.2 存货发出业务的核算67
6.3.3 在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相关业务的核算67
6.4 其他存货资产的会计核算68
6.4.1 包装物的核算68
6.4.2 低值易耗品的核算69
6.5 存货清查的会计核算70
6.5.1 存货的盘存方法70
6.5.2 存货盘盈、盘亏的会计核算71
6.6 存货减值72
6.6.1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72
6.6.2 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72
第7章 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3
7.1 固定资产概述73
7.1.1 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73
7.1.2 固定资产的确认73
7.1.3 固定资产的分类74
7.2 取得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5
7.2.1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5
7.2.2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6
7.2.3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7
7.2.4 接受投资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8
7.2.5 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8
7.2.6 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78
7.3 固定资产折旧业务的会计核算79
7.3.1 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规定79
7.3.2 折旧的计算方法79
7.4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82
7.4.1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原则82
7.4.2 固定资产修理支出82
7.4.3 固定资产改扩建支出84
7.5 固定资产清理业务的会计核算85
7.5.1 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85
7.5.2 固定资产出售的核算86
7.5.3 固定资产报废的核算86
7.5.4 固定资产的盘盈和盘亏的核算87
7.5.5 固定资产减值87
7.5.6 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88
第8章 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89
8.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89
8.1.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概述89
8.1.2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90
8.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91
8.2.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概述91
8.2.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91
8.3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93
8.3.1 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93
8.3.2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95
8.4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95
8.4.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价96
8.4.2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96
8.4.3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98
8.4.4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和处置99
第9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项目的会计核算100
9.1 无形资产概述100
9.1.1 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100
9.1.2 无形资产的确认101
9.1.3 无形资产的构成101
9.2 无形资产项目的会计核算101
9.2.1 无形资产的计价101
9.2.2 研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102
9.2.3 无形资产的摊销102
9.2.4 无形资产注销与减值的核算103
9.2.5 无形资产的披露104
9.3 其他资产项目的会计核算104
第10章 流动负债的会计核算106
10.1 负债的概念与分类106
10.1.1 负债的概念106
10.1.2 负债的确认条件106
10.1.3 负债的分类107
10.2 短期借款的会计核算107
10.2.1 取得短期借款的核算107
10.2.2 支付短期借款利息的核算107
10.2.3 偿还短期借款的核算108
10.3 应付票据108
10.3.1 应付票据的概念108
10.3.2 应付票据的账务处理108
10.4 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109
10.4.1 应付账款的概念109
10.4.2 应付账款的账务处理109
10.5 应付职工薪酬110
10.5.1 应付职工薪酬所核算的内容110
10.5.2 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110
10.6 应交税费的会计核算114
10.6.1 应交增值税114
10.6.2 应交消费税117
10.6.3 应交营业税117
10.6.4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18
10.6.5 应交教育费附加118
第11章 非流动负债的会计核算119
11.1 长期借款119
11.1.1 长期借款的概念119
11.1.2 长期借款的会计核算119
11.2 长期债券的会计核算122
11.2.1 一般公司债券的会计核算122
11.2.2 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124
第12章 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126
12.1 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及内容126
12.1.1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126
12.1.2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126
12.2 实收资本的会计核算127
12.2.1 取得实收资本的会计核算127
12.2.2 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增减变动128
12.3 资本公积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核算129
12.3.1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核算129
12.3.2 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130
12.3.3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核算130
12.3.4 其他综合收益的确认与会计处理130
第13章 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项目的会计核算133
13.1 收入的内容及确认133
13.1.1 收入的概念和特征133
13.1.2 收入的分类133
13.1.3 收入的确认原则134
13.2 收入的核算136
13.2.1 科目设置136
13.2.2 一般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137
13.2.3 分期收款方式下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137
13.2.4 委托代销商品的账务处理137
13.2.5 受托代销商品的账务处理138
13.2.6 销售退回、销售折让与销售折扣的账务处理138
13.2.7 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的核算139
13.3 产品成本的会计核算139
13.3.1 产品成本的内容139
13.3.2 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科目及一般程序140
13.3.3 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141
13.3.4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144
13.4 期间费用的核算145
13.4.1 管理费用145
13.4.2 销售费用146
13.4.3 财务费用146
13.5 利润的核算146
13.5.1 营业利润的核算147
13.5.2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147
13.5.3 补贴收入的核算148
13.5.4 利润的核算150
13.6 所得税会计核算150
13.6.1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150
13.6.2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150
13.7 利润分配151
13.7.1 利润分配的会计核算151
13.7.2 盈余公积的会计核算152
第14章 财务报告153
14.1 财务报告概述153
14.1.1 什么是财务报告153
14.1.2 财务报表的作用154
14.1.3 财务报表的分类154
14.1.4 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154
14.2 资产负债表157
14.2.1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157
14.2.2 资产负债表内容与结构157
14.2.3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格式158
14.2.4 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160
14.2.5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填列说明161
14.2.6 资产负债表编制示例165
14.3 利润表170
14.3.1 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170
14.3.2 利润表的格式及内容170
14.3.3 利润表的编制填列说明171
14.3.4 利润表编制示例173
14.4 现金流量表175
14.4.1 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175
14.4.2 现金流量及其分类175
14.4.3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内容176
14.4.4 现金流量表的填列说明178
14.4.5 现金流量表编制示例179
14.5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84
14.5.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及结构184
14.5.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填列方法186
14.5.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示例187
第二编 出纳191
第15章 出纳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职责191
15.1 认识出纳工作191
15.1.1 出纳的基本含义191
15.1.2 出纳工作有哪些特点191
15.1.3 出纳工作有哪些职能192
15.1.4 出纳工作的内容193
15.2 出纳人员的职责与权限195
15.2.1 出纳人员有哪些职责195
15.2.2 出纳人员有哪些权限197
15.2.3 出纳与会计的关系197
15.3 出纳工作的组织199
15.3.1 出纳工作岗位的设置199
15.3.2 出纳人员配备199
15.3.3 出纳人员的内部分工200
15.3.4 出纳工作的回避要求200
15.3.5 出纳工作流程200
第16章 出纳工作的基本业务技能203
16.1 出纳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203
16.1.1 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203
16.1.2 具有扎实的基本业务技能204
16.1.3 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204
16.1.4 保证票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204
16.1.5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05
16.2 出纳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205
16.2.1 怎样点钞205
16.2.2 怎样识别人民币的真假207
16.2.3 残缺票币的挑剔和兑换209
16.2.4 怎样进行规范的财务书写210
第17章 现金管理214
17.1 现金出纳业务的办理214
17.1.1 什么是现金214
17.1.2 现金的提取215
17.1.3 现金的支付216
17.1.4 现金的送存218
17.1.5 备用金管理219
17.2 现金出纳凭证与现金账簿220
17.2.1 什么是现金出纳凭证220
17.2.2 现金出纳凭证的填制221
17.2.3 现金出纳凭证的审核221
17.2.4 现金出纳账簿221
17.3 现金出纳业务的会计核算224
17.3.1 什么是现金出纳核算224
17.3.2 现金收入业务的会计核算224
17.3.3 现金支付业务225
17.3.4 现金短缺或溢余的核算226
17.4 库存现金的管理227
17.4.1 现金管理的原则227
17.4.2 现金管理的内容228
17.4.3 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232
17.4.4 企业现金管理制度的建立233
第18章 银行存款管理236
18.1 认识银行存款管理236
18.1.1 什么是银行存款236
18.1.2 银行存款管理有哪些内容236
18.1.3 银行存款日记账237
18.1.4 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制度238
18.1.5 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240
18.2 银行账户的管理242
18.2.1 银行账户的概念242
18.2.2 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242
18.2.3 银行账户的使用规定及处罚243
18.2.4 银行账户类别244
18.2.5 银行账户的变更246
18.2.6 怎样办理印章挂失247
18.2.7 怎样更换预留印鉴247
18.3 如何管理银行借款业务248
18.3.1 申办贷款248
18.3.2 企业借款程序249
18.3.3 如何核算银行存款249
第19章 银行票据结算251
19.1 票据结算基础知识251
19.1.1 票据的概念与分类251
19.1.2 票据关系252
19.1.3 票据行为与票据权力253
19.1.4 票据代理与抗辩254
19.1.5 票据的伪造与变造255
19.1.6 票据的丧失256
19.2 支票结算256
19.2.1 支票结算的概念与特点256
19.2.2 支票结算的规定和程序258
19.2.3 各类支票的签发与办理259
19.2.4 支票的挂失和退票261
19.2.5 使用支票结算应注意哪些问题262
19.3 银行本票结算方式263
19.3.1 银行本票结算的概念与分类263
19.3.2 银行本票结算规定与办理流程264
19.3.3 银行本票的后续处理266
19.4 汇兑结算方式267
19.4.1 汇兑结算的概念267
19.4.2 汇兑结算的规定与程序269
19.4.3 汇兑结算应注意事项271
19.4.4 同城汇兑结算271
19.5 银行汇票结算方式272
19.5.1 银行汇票结算的概念272
19.5.2 银行汇票结算的规定与程序273
19.5.3 银行汇票结算应注意事项275
19.6 商业汇票结算方式275
19.6.1 商业汇票的基本知识275
19.6.2 商业汇票结算的规定与程序277
19.7 信用卡结算方式279
19.7.1 信用卡结算的概念279
19.7.2 信用卡的申领与使用280
19.7.3 信用卡的结算程序280
19.7.4 信用卡的透支、销户及挂失281
第20章 外汇管理282
20.1 外汇知识入门282
20.1.1 外汇的概念282
20.1.2 汇率的概念282
20.2 外汇业务的处理284
20.2.1 处理外汇业务的原则284
20.2.2 如何开设外汇账户285
20.2.3 外汇账户的撤消286
20.3 外汇业务的会计核算286
20.3.1 外汇业务的会计核算概述286
20.3.2 外汇统账制的核算程序286
20.3.3 外汇核算账户设置287
20.3.4 外币兑换的会计核算287
20.3.5 外币借款业务的会计核算288
20.3.6 会计期末外汇账户余额的调整288
20.3.7 接受外币资本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288
第21章 出纳查错与纠错290
21.1 出纳工作的常见错弊290
21.1.1 错款和失款290
21.1.2 收、付款差错的产生原因291
21.1.3 记账凭证中常见错弊292
21.1.4 账簿中的常见错弊293
21.1.5 应收账款中的错弊294
21.1.6 出纳工作最易出错的几个阶段295
21.1.7 什么是会计舞弊296
21.2 如何纠错297
21.2.1 如何防范差错297
21.2.2 查错的方法298
21.2.3 纠错的方法300
21.2.4 如何查证会计舞弊301
21.2.5 如何检查账簿303
21.2.6 如何查证应收账款舞弊304
第22章 出纳工作的交接306
22.1 出纳工作的交接306
22.1.1 什么是出纳工作交接306
22.1.2 需要进行出纳工作交接的几种情况306
22.1.3 出纳工作交接的内容307
22.1.4 出纳工作交接的作用308
22.2 出纳工作交接的程序308
22.2.1 移交前的准备工作308
22.2.2 出纳工作的正式交接309
22.2.3 交接结束309
22.2.4 出纳交接应注意的事项310
22.2.5 出纳交接的相关责任310
22.2.6 工作移交表310
第三编 税务315
第23章 税法基础知识315
23.1 税收与税法315
23.1.1 什么是税收315
23.1.2 什么是税法316
23.1.3 税收和税法的关系316
23.2 税法的构成要素316
23.2.1 什么是税法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分别是什么316
23.2.2 什么是纳税义务人317
23.2.3 什么是课税对象318
23.2.4 什么是计税依据318
23.2.5 什么是税目318
23.2.6 什么是税率318
23.2.7 什么是纳税环节319
23.2.8 什么是纳税期限319
23.2.9 什么是纳税地点320
23.2.10 什么是减税免税320
23.3 我国现行各税种简介321
23.3.1 我国现行各税种简介321
23.3.2 流转税简介321
23.3.3 所得税简介322
第24章 增值税323
24.1 认识增值税323
24.1.1 增值税的概念323
24.1.2 增值税的特点324
24.1.3 什么是增值税的增值额324
24.2 纳税人324
24.2.1 什么人需要缴纳增值税324
24.2.2 为什么要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325
24.2.3 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325
24.2.4 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325
24.2.5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与管理326
24.3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327
24.3.1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的基本规定327
24.3.2 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特殊项目有哪些327
24.3.3 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有哪些328
24.3.4 什么是混合销售行为328
24.3.5 对混合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328
24.3.6 什么是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329
24.3.7 对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的税务处理329
24.3.8 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货物和收入329
24.4 增值税的税率330
24.4.1 增值税税率的一般规定330
24.4.2 增值税税率的特别规定331
24.5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应该如何计算332
24.5.1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公式332
24.5.2 销项税额的计算332
24.5.3 销项税额的确定332
24.5.4 进项税额的计算333
24.5.5 进项税额的确定333
24.6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应该如何计算335
24.6.1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的计算335
24.6.2 含税销售额怎样换算成不含税销售额335
24.7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的计算335
24.7.1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公式335
24.7.2 关税完税价格的含义335
24.8 特殊情况下应纳增值税的计算336
24.8.1 以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336
24.8.2 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336
24.8.3 还本销售方式销售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336
24.8.4 采取以物易物方式销售应纳税额的计算336
24.8.5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应纳税额的计算336
24.8.6 包装物押金是否计入销售额337
24.9 如何享受增值税的减税、免税优惠待遇337
24.10 出口货物退(免)增值税的计算339
24.10.1 什么是出口货物退(免)税339
24.10.2 哪些货物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339
24.10.3 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企业范围340
24.10.4 出口货物应退增值税的退税率340
24.10.5 出口货物应退增值税的计算341
24.11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342
24.11.1 了解增值税专用发票342
24.11.2 哪些纳税人可领购使用专用发票342
24.11.3 哪些纳税人不得领购使用专用发票342
24.11.4 哪种情况需要开具专用发票343
24.11.5 哪种情况不得开具专用发票343
24.11.6 怎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343
24.11.7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限的规定344
24.11.8 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管理的规定344
24.11.9 销货退回或销售折让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344
24.11.10 小规模纳税人如何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345
24.12 增值税如何缴纳申报345
24.12.1 什么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345
24.12.2 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怎样规定的346
24.12.3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是怎样规定的346
24.12.4 增值税的纳税地点是怎样规定的347
24.12.5 一般纳税人适用的纳税申报表347
24.12.6 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纳税申报表如何填报350
第25章 消费税353
25.1 认识消费税353
25.1.1 消费税的含义353
25.1.2 消费税的特点353
25.2 消费税的纳税人354
25.3 消费税的税目354
25.3.1 哪些消费品属于应纳税消费品354
25.3.2 消费税的税目355
25.4 纳税环节与计算方法358
25.4.1 什么是消费税的纳税环节358
25.4.2 消费税具体的纳税环节358
25.5 税率359
25.5.1 消费税的税率的一般规定359
25.5.2 兼营情况下,如何确定税率360
25.6 消费税的计算361
25.6.1 消费税计算的方法361
25.6.2 应税销售行为的确定361
25.6.3 定额税率情况下的计税依据362
25.6.4 销售额的确定362
25.6.5 销售额中扣除外购已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规定362
25.7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的税务处理363
25.7.1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确定363
25.7.2 委托加工条件下应纳消费税的代收代缴363
25.7.3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的计算363
25.7.4 用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计算征收消费税问题363
25.8 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的计算364
25.8.1 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基本规定364
25.8.2 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365
25.9 消费税的退(免)政策及退(免)税额的计算365
25.9.1 出口应税消费品的免税规定365
25.9.2 出口应税消费品的退税365
25.9.3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税率的确定366
25.9.4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的计算366
25.10 消费税的缴纳367
25.10.1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367
25.10.2 消费税的纳税期限367
25.10.3 消费税的纳税地点367
25.10.4 报缴税款的方法368
25.10.5 消费税的纳税申报表368
第26章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371
26.1 “营改增”的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371
26.1.1 “营改增”的历史沿革371
26.1.2 “营改增”的征税范围372
26.1.3 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373
26.2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374
26.2.1 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374
26.2.2 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374
26.3 “营改增”税率与征收率375
26.3.1 增值税税率375
26.3.2 零税率375
26.3.3 征收率376
26.4 应纳税额的计算376
26.4.1 “营改增”的计税方法376
26.4.2 一般计税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377
26.4.3 简易计税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383
26.4.4 原增值税纳税人有关政策387
26.5 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389
26.5.1 兼营行为389
26.5.2 混合销售行为389
26.6 税收优惠389
26.6.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389
26.6.2 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规定395
26.6.3 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396
26.6.4 其他有关减免税规定396
26.7 征收管理397
26.7.1 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397
26.7.2 纳税期限397
26.7.3 纳税地点398
26.7.4 “营改增”的征收机关398
26.7.5 专用发票开具范围398
第27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399
27.1 认识城市维护建设税399
27.1.1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含义399
27.1.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点399
27.2 征税范围和纳税人400
27.2.1 征税范围400
27.2.2 纳税人400
27.3 税率400
27.3.1 税率的基本规定400
27.3.2 税率适用中的特殊情况401
27.4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算401
27.4.1 计税依据401
27.4.2 税收减免401
27.4.3 应纳税额的计算402
27.5 征收管理402
27.5.1 纳税地点402
27.5.2 违章处理402
27.5.3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申报表403
27.6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403
27.6.1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概念403
27.6.2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计征依据404
27.6.3 教育费附加计征比率404
27.6.4 教育费附加的优惠减免404
27.6.5 教育费附加的计算404
27.6.6 教育费附加的纳税申报表404
第28章 企业所得税406
28.1 认识企业所得税406
28.1.1 企业所得税的含义406
28.1.2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407
28.2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407
28.2.1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407
28.2.2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围409
28.2.3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409
28.3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410
28.3.1 收入总额410
28.3.2 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411
28.3.3 扣除原则和范围412
28.3.4 不得扣除的项目417
28.3.5 亏损弥补418
28.4 资产的税务处理418
28.4.1 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418
28.4.2 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419
28.4.3 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420
28.4.4 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421
28.4.5 存货的税务处理421
28.4.6 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422
28.4.7 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422
28.5 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423
28.5.1 企业重组的定义423
28.5.2 企业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423
28.5.3 企业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方法424
28.6 应纳税额的计算427
28.6.1 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427
28.6.2 境外所得抵扣税额的计算427
28.6.3 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428
28.7 税收优惠428
28.7.1 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的税收优惠428
28.7.2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的税收优惠429
28.7.3 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的税收优惠429
28.7.4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的税收优惠430
28.7.5 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430
28.7.6 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430
28.7.7 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430
28.7.8 创投企业的税收优惠431
28.7.9 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431
28.7.10 减计收入的税收优惠431
28.7.11 税额抵免的税收优惠431
28.7.12 民族自治地方的税收优惠432
28.7.13 非居民企业的税收优惠432
28.7.14 其他税收优惠432
28.8 征收管理433
28.8.1 纳税地点433
28.8.2 纳税期限433
28.8.3 纳税申报434
28.8.4 纳税申报表的格式434
第29章 个人所得税436
29.1 认识个人所得税436
29.1.1 个人所得税的含义436
29.1.2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437
29.2 征税对象437
29.2.1 工资、薪金所得437
29.2.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438
29.2.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438
29.2.4 劳务报酬所得439
29.2.5 稿酬所得439
29.2.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440
29.2.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440
29.2.8 财产租赁所得441
29.2.9 财产转让所得441
29.2.10 偶然所得441
29.2.11 其他所得441
29.3 纳税人442
29.3.1 关于纳税人的基本规定442
29.3.2 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的判定标准442
29.3.3 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442
29.3.4 所得来源的确定443
29.3.5 扣缴义务人443
29.4 税率443
29.5 应纳税额的计算445
29.5.1 如何确定计税依据445
29.5.2 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方法446
29.5.3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税方法450
29.5.4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计税方法454
29.5.5 劳务报酬所得的计税方法455
29.5.6 稿酬所得的计税方法455
29.5.7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计税方法456
29.5.8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计税方法456
29.5.9 财产租赁所得的计税方法457
29.5.10 财产转让所得的计税方法458
29.5.11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计税方法458
29.5.12 扣除捐赠款的计税方法458
29.5.13 境外缴纳税额抵免的计税方法458
29.5.14 两人以上共同取得同一项目收入的计税方法459
29.6 减免税优惠460
29.6.1 免税项目460
29.6.2 减税项目462
29.6.3 税收减免的审批462
29.7 申报和缴纳463
29.7.1 源泉扣缴情况下的申报和缴纳463
29.7.2 自行申报情况下如何纳税463
29.8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465
29.8.1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纳税人465
29.8.2 税率465
29.8.3 查账征收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465
29.8.4 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计算468
29.8.5 税收优惠469
29.8.6 征收管理469
29.8.7 代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470
第30章 房产税472
30.1 认识房产税472
30.1.1 房产税的概念472
30.1.2 房产税的特点473
30.2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纳税人473
30.2.1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473
30.2.2 房产税的纳税人473
30.3 房产税的计算474
30.3.1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474
30.3.2 房产税的税率475
30.3.3 减免税优惠475
30.3.4 房产税的计算476
30.4 房产税的申报缴纳476
30.4.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476
30.4.2 纳税期限476
30.4.3 纳税申报477
30.4.4 纳税地点477
30.4.5 房产税纳税申报表477
第31章 印花税479
31.1 印花税的纳税人479
31.1.1 印花税的含义479
31.1.2 印花税的特点479
31.1.3 印花税票480
31.2 印花税的征税范围481
31.2.1 经济合同481
31.2.2 产权转移书据482
31.2.3 营业账簿482
31.2.4 权利、许可证照482
31.2.5 经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482
31.3 印花税的纳税人483
31.4 印花税的计算483
31.4.1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483
31.4.2 印花税的税率485
31.4.3 印花税的减免规定487
31.4.4 印花税的计算487
31.5 印花税的缴纳488
31.5.1 印花税的纳税办法488
31.5.2 责任和义务489
31.5.3 印花税的违章处理490
31.5.4 印花税的纳税环节490
31.5.5 印花税的纳税地点490
31.5.6 印花税的纳税申报表490
第32章 车船税492
32.1 车船税基本知识492
32.1.1 车船税的概念492
32.1.2 车船税的特点492
32.2 车船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额493
32.2.1 纳税义务人493
32.2.2 征税范围493
32.2.3 税目与税率494
32.3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495
32.3.1 计税依据495
32.3.2 车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496
32.4 减免税优惠496
32.4.1 法定减免496
32.4.2 特定减免497
32.5 申报和缴纳497
32.5.1 车船税的纳税期限497
32.5.2 车船税的纳税地点497
32.5.3 车船税的申报缴纳497
32.5.4 《车船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498
第33章 税收征收管理500
33.1 税收征收管理概述500
33.1.1 什么是税收征收管理500
33.1.2 税收征收管理的法律依据500
33.1.3 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501
33.2 税务登记501
33.2.1 什么是税务登记501
33.2.2 税务登记管理的内容501
33.2.3 哪些纳税人需要办理开业税务登记502
33.2.4 纳税人怎样办理开业税务登记502
33.2.5 纳税人发生哪些情况时应当办理变更税务登记503
33.2.6 纳税人怎样办理变更税务登记503
33.2.7 纳税人发生哪些情况时应当办理注销税务登记503
33.2.8 纳税人怎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504
33.2.9 如何办理停业、复业登记504
33.2.10 税务登记证有哪些用途505
33.2.11 税务登记证需要审验吗,如何审验505
33.3 纳税人的账簿、凭证管理506
33.3.1 账簿设立506
33.3.2 记账核算506
33.3.3 账簿保管507
33.3.4 税收证明管理507
33.3.5 违反账簿、凭证管理的法律责任507
33.3.6 如何进行发票管理508
33.4 纳税申报管理508
33.4.1 什么是纳税申报,需要申报那些材料508
33.4.2 纳税申报的方式509
33.4.3 纳税申报的具体要求是什么509
33.4.4 纳税人怎样进行纳税申报510
33.4.5 纳税人怎样办理延期申报510
33.5 税务检查511
33.5.1 什么是税务检查511
33.5.2 税务检查的形式与方法511
33.6 涉税双方的法律责任512
33.6.1 法律责任的含义512
33.6.2 纳税人违反税务管理的行为及处罚512
33.6.3 纳税人的欠税行为及处罚512
33.6.4 偷税行为及处罚513
33.6.5 抗税行为及处罚513
33.6.6 行贿行为及处罚513
33.6.7 骗税行为及处罚513
33.6.8 其他违法行为及处罚514
第四编 财务分析516
第34章 聚焦总体状况——资产负债表的阅读与分析516
34.1 资产负债表概述516
34.1.1 资产负债表含义516
34.1.2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517
34.1.3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517
34.1.4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519
34.2 资产项目解读520
34.2.1 资产的定义及分类520
34.2.2 流动资产520
34.2.3 非流动资产523
34.3 负债项目解读526
34.3.1 负债的定义526
34.3.2 流动负债526
34.3.3 长期负债528
34.4 所有者权益项目解读528
34.5 资产负债总体分析529
34.5.1 资产结构分析530
34.5.2 资产结构的类型530
34.5.3 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530
34.6 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531
第35章 获利是一种生存力——利润表的解读与分析533
35.1 利润表概述533
35.1.1 利润表的含义533
35.1.2 利润表的格式534
35.1.3 利润表的作用535
35.2 利润表的内容536
35.2.1 收入类项目536
35.2.2 成本费用类项目537
35.2.3 利润540
35.3 利润表总体分析540
35.3.1 盈利能力分析540
35.3.2 盈利结构分析541
35.3.3 企业利润质量分析542
35.3.4 利润质量恶化的特征543
35.4 利润表的局限性544
第36章 现金为王——现金流量表的解读与分析545
36.1 现金流量表概述545
36.1.1 现金流量表的含义545
36.1.2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546
36.1.3 现金流量表的意义548
36.2 现金流量表项目解读548
36.2.1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48
36.2.2 现金流量548
36.2.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549
36.2.4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551
36.2.5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552
36.3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553
36.4 现金流量表综合分析554
36.4.1 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比较分析554
36.4.2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比较分析556
36.5 现金流量表的缺陷557
第37章 弄清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来龙去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解读与分析558
37.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概述558
37.1.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558
37.1.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结构559
37.1.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作用560
37.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分析560
37.2.1 横向项目分析560
37.2.2 纵向项目分析563
37.3 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看利润分配565
37.4 影响所有者权益结构的因素565
37.5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缺陷566
第38章 不可轻视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分析567
38.1 会计报表附注概述567
38.1.1 会计报表附注的含义567
38.1.2 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568
38.1.3 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568
38.2 分析会计报表附注寻找调查分析重点572
38.2.1 分析的程序572
38.2.2 关注会计报表附注分析提供的线索572
38.3 相关项目的解读573
38.3.1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分析573
38.3.2 或有事项的分析574
38.3.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析574
38.3.4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分析575
38.3.5 其他重要事项分析576
38.4 会计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现存问题576
第39章 洞悉企业的各项能力——财务比率分析577
39.1 财务比率分析概述577
39.2 偿债能力分析578
39.2.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583
39.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586
39.3 营运能力分析588
39.3.1 全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588
39.3.2 流动资产营运能力590
39.3.3 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592
39.3.4 总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592
39.4 获利能力分析594
39.5 成长能力分析599
第40章 如何体现整体情况——财务综合分析600
40.1 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600
40.2 杜邦分析法601
40.2.1 杜邦分析法的意义601
40.2.2 杜邦分析法体系602
40.2.3 杜邦分析法案例603
40.2.4 杜邦分析法缺陷及改进605
40.3 雷达图法607
40.3.1 雷达图法的内涵607
40.3.2 雷达图法改进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