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8/35056763.jpg)
- 姜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800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述评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5
一、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理论5
二、马克思恩格斯资源配置理论9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31
一、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31
二、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37
第二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及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解析54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解读54
一、资源54
二、资源整合模式56
三、资源配置效率59
第二节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类型60
一、自然资源主导型与社会资源主导型60
二、直线型与循环型64
三、开放型与封闭型67
四、政策试验型与知识驱动型69
第三节 资源整合模式形成的机理72
一、权力取向与政府规制72
二、资源制约与市场牵引73
三、结构惯性与路径依赖75
四、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77
第四节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79
一、掠夺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起飞79
二、培育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持续繁荣82
三、刚性化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成长风险84
四、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87
第五节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效率89
一、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89
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96
三、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99
四、潜在资源的配置效率102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资源整合模式抉择105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05
一、珠江三角洲的率先突破107
二、长江三角洲的异军突起110
三、环渤海区域的借势发力112
四、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开发115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趋势119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代价119
二、区域差距与产业同构122
三、产业集中度及协作力125
四、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127
第三节 中国资源整合模式选择的内隐偏好130
一、以增长速度为优先考虑130
二、以短期利益为抉择导向131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134
四、以行政权力为调控手段135
第四节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选择误区138
一、重视产出总量而忽视付出代价138
二、乐于传承先例而惰于调整创新140
三、自然资源利用多于社会资源开发142
四、现实资源供给优于制度环境建设143
第四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实证效应分析146
第一节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典型案例146
一、上海:高效整合的样板146
二、佛山:区划改革先行者150
三、介休:煤炭经济小循环153
四、乌海:工业重型化代表156
第二节 国外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经验借鉴161
一、底特律:关键资源失控161
二、北九州:资源循环典范164
三、鲁尔区:创新实现转型169
第三节 资源整合模式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启示173
一、资源均衡配置有助持续繁荣173
二、行政樊篱打破利于要素流动175
三、资源比较优势伴生资源诅咒177
四、关键资源效率决定经济成效179
五、行为惯性影响资源循环利用180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模式的建构路径182
第一节 突破传统资源整合模式的限制182
一、打破单极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182
二、统筹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配置184
三、提升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186
第二节 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整合区域资源188
一、颠覆传统的资源线性利用模式188
二、利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产业环保化190
三、构建促进环境产业化的动力机制191
第三节 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并调控资源整合193
一、依据产业边界规划行政辖区调整193
二、重构政绩标准以引导资源合理开发195
三、优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分享机制197
第四节 注重资源配置的外部性与环境承载199
一、通过政府规制促进外部性内部化199
二、制定环境代际外部性的考量标准200
三、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发展区域经济201
主要参考文献203
名目索引216
后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