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
  • 李容全,邱维理,贾铁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9475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地理学及其特点1

一、地理学——一门古老的学科1

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三、地理学的特点5

四、最早强调野外观察的科学8

第二节 地理描述与研究方法简史10

一、地理“描述”的含义10

二、地理描述的发展历程12

三、地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简史18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26

准备篇28

第二章 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整理28

第一节 文献的收集与阅读28

一、文献收集28

二、文献阅读方法29

三、文献综述32

第二节 资料收集、整理与概括34

一、资料收集34

二、资料整理与概括34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36

第三章 地形图与图像的地理分析37

第一节 地名的地理分析37

一、千年大道熬成河38

二、洲、陼、沚、坻及潏39

三、新地名与三角洲增长39

四、地名、水文与气候40

五、名实不符含巨变41

六、逐湖岸而居42

七、山名、喀斯特与地下水面43

八、官道兴衰与环境44

九、移民及其来源地44

十、物产与地名46

十一、古地震、震泽、池底46

第二节 地形图与图像地貌结构分析47

一、原理48

二、判读分析内容48

三、地貌结构判读分析51

四、古今地图对比71

第三节 图像地貌计量分析75

一、洪积扇分析76

二、面积-高度比曲线79

三、平均侵蚀量与冲沟稳定性82

四、冲沟形成与溯源拓展平均速度84

五、从淤地坝推算土壤侵蚀模数85

六、海岸的弦长与弦高比85

七、冰川形态指标86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90

野外考察篇92

第四章 地形的地质观察92

第一节 岩石识别与岩石块体描述92

一、火成岩的识别92

二、沉积岩的识别93

三、变质岩的识别95

四、地层和岩石的描述95

第二节 地层层序观察与图示100

一、草测地质剖面100

二、编绘地层柱状图101

第三节 构造形态观察102

一、褶皱构造102

二、断裂构造103

第四节 沉积物观察与物源分析104

一、沉积物的岩性组成104

二、沉积物的岩矿成分105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109

第五章 野外地貌观察110

第一节 地貌形态与类型观察111

一、山地地貌形态与类型111

二、平原地貌形态与类型115

三、海岸地貌形态与类型116

四、地貌相对时序及其建立118

第二节 地貌物质组成特征与描述121

一、松散层的相对顺序121

二、松散沉积物的描述126

三、沉积构造131

四、沉积物的成因135

第三节 特殊地貌的观察137

一、喀斯特地貌137

二、冰缘地貌139

三、黄土地貌141

四、湖泊地貌143

五、地震地貌146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147

第六章 对新构造运动的观察149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文期研究149

一、学术界对新构造运动的理解149

二、地文期研究的意义149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51

一、新构造运动的地貌学研究方法151

二、新构造运动的考古学研究方法165

三、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方法166

第三节 近代与现代构造运动研究方法167

一、近代构造运动研究方法167

二、现代构造运动研究方法167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168

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地理野外观察169

第一节 土壤调查与描述169

一、土壤剖面观察169

二、土壤的年代学研究173

三、古土壤及其实验目的174

四、古代耕土与自然土壤鉴别途径176

第二节 植物地理调查176

一、生态序列177

二、植物群落调查181

三、植物群落演替调查182

四、气候变化与植被演替183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185

第八章 古气候考察187

第一节 地貌学方法187

一、低温环境的地貌标志187

二、喀斯特地貌194

三、湖泊地貌与沉积198

四、绿洲与沙地202

第二节 风化壳、古土壤与黄土化205

一、风化壳205

二、古土壤与黄土化206

第三节 沉积学方法207

一、沉积结构207

二、沉积构造209

三、沉积物岩矿成分210

四、沉积地球化学210

第四节 新生代古生物213

一、微体古生物213

二、炭屑分析214

三、禾草C3与C4的比值214

四、古生物化石215

第五节 其他研究方法215

一、土壤地理学方法215

二、树线与树木年轮216

三、历史地理学方法216

四、古文献记载217

五、考古学方法218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219

第九章 野外定位观测220

第一节 风化速度测定220

一、水文观测法220

二、岩石薄片法222

三、碑刻深度测量222

第二节 坡面侵蚀观测223

一、溅蚀观测223

二、面蚀观测224

第三节 小流域侵蚀量观测225

第四节 边坡稳定性观测226

一、滑坡监测226

二、泥石流的定位观测227

三、边坡复合型灾害227

第五节 冰川表面移动速度观测228

第六节 海岸定位观测229

一、碎波与海滩观测229

二、潮汐观测231

三、沿岸流观测231

四、浅海底沙输送速度估算232

第七节 检测人为引起的地面滑动234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235

第十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236

第一节 文明发展阶段与文化探源研究236

一、文明发展阶段236

二、民族文化形成的地理探源研究241

第二节 聚落废弃的成因调查243

第三节 自然屏障的调查与研究245

第四节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246

一、土地与植被资源不合理开发引起的环境后果研究246

二、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研究249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259

第十一章 地理年代学与样品采集261

第一节 年代学与地理年代问题261

一、解决地球年龄难题的努力261

二、辨别地质“时钟”的快慢262

三、地理年代的种类263

第二节 常用测年方法与样品采集264

一、同位素测年法264

二、植物学测年方法269

第三节 分析样品的采集271

一、实验类型与实验项目选择271

二、沉积结构与沉积构造取样271

三、土壤样品273

四、孢粉样品273

五、水样采集273

第四节 化石的采集274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275

室内整理与研究篇278

第十二章 整理分析与研究278

第一节 室内整理278

一、野外考察小结278

二、实验分析278

三、图件与资料整理278

第二节 归纳与演绎279

一、归纳279

二、演绎280

第三节 大断面分析方法281

一、大断面分析方法的由来与应用281

二、大断面分析举例282

第四节 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284

一、内营力——新构造运动特点284

二、外营力——太阳辐射与热量分布285

三、人力协助自然力时代286

第五节 用于比较研究的理论模型287

一、气候带与垂直气候带287

二、行星风系与季风区291

三、辐射平衡图式与太阳气候292

第六节 专题性模型293

一、地形半衰期293

二、山地冰川与冰缘模型294

三、冰期-间冰期温度-湿度变化模型295

第七节 区域比较与归纳295

一、区域地理295

二、区域间的比较与归纳296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296

第十三章 数理统计与数理模式运用298

第一节 数理统计与数理模型分析299

第二节 现象形成机制的数理解译299

一、力学机制299

二、渗水压力301

第三节 通用地理数理方程302

第四节 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303

第五节 文字与图形地理模型304

第六节 数理模式类型306

第七节 自然灾害风险概率评估——以泥石流为例308

讨论与复习思考题309

主要参考文献3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