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社会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社会学 第2版
  • 顾朝林,刘佳燕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3759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城市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社会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社会学1

1.1.1社会学的由来1

1.1.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

1.1.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2

1.2社会发展3

1.2.1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3

1.2.2社会运行7

1.2.3社会运行状态评价12

1.3城市社会学及其发展16

1.3.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16

1.3.2城市社会学的萌芽16

1.3.3芝加哥人类社会学派19

1.3.4科学社会学的发展24

1.3.5激进主义社会学的发展27

1.4战后城市社会学复兴30

1.4.1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复兴30

1.4.2费孝通应用社会学(小城镇)研究31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32

习题33

参考文献33

第2章 城市社会结构35

2.1个人35

2.1.1个人的基本属性35

2.1.2个人的社会化36

2.2家庭37

2.2.1家庭的概念38

2.2.2家庭的起源及其演变38

2.2.3家庭的结构39

2.2.4家庭的功能41

2.2.5家庭的发展趋势43

2.3初级群体43

2.3.1初级群体的概念43

2.3.2初级群体的形成44

2.3.3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44

2.3.4初级群体的作用44

2.4社会群体45

2.4.1社会网络45

2.4.2社会关系45

2.4.3社会群体46

2.4.4社会群体类型46

2.4.5社会群体成员互动47

2.5城市社会群体47

2.5.1城市人47

2.5.2邻里48

2.5.3工作群体50

2.5.4单位制51

2.5.5城市弱势群体54

2.6社会组织56

2.6.1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56

2.6.2社会组织的分类57

2.6.3社会组织的结构58

2.6.4社会组织管理系统60

2.6.5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60

2.7社区与城市62

2.7.1社区62

2.7.2城市社区63

2.7.3城市64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67

习题67

参考文献67

第3章 城市社会问题68

3.1城市社会问题概述68

3.1.1社会问题的含义68

3.1.2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68

3.2城市化问题69

3.2.1城市化及其趋势69

3.2.2中国城市化内涵69

3.2.3中国当代半城市化特征明显70

3.2.4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市化71

3.2.5大城市病71

3.2.6城市蔓延72

3.3城市就业问题74

3.3.1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74

3.3.2失业的社会效应75

3.3.3中国城市就业压力沉重76

3.3.4就业与城市化77

3.3.5城市农民工与非正规就业78

3.4城市贫困问题80

3.4.1贫困与城市贫困80

3.4.2城市贫困的成因81

3.4.3贫困的循环82

3.4.4中国城市贫困问题83

3.4.5反贫困斗争84

3.5城市住房问题86

3.5.1什么是住房短缺86

3.5.2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87

3.5.3住房问题的社会影响88

3.5.4中国城市住房问题88

3.5.5低成本住房供给89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91

习题91

参考文献91

第4章 城市社会学流派Ⅰ94

4.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学基础理论94

4.1.1结构功能主义94

4.1.2冲突论95

4.1.3交换论95

4.1.4社会互动理论96

4.1.5本土方法论96

4.2人类生态学派96

4.2.1帕克的人类生态学97

4.2.2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98

4.2.3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99

4.2.4现代人类生态学派100

4.2.5当代人类生态学派101

4.2.6人类生态学派的发展演进101

4.3马克思主义学派101

4.3.1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102

4.3.2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103

4.3.3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105

4.4韦伯学派106

4.4.1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106

4.4.2城市经理学说108

4.4.3住房阶级研究109

4.5消费社会学学派112

4.5.1消费社会学的兴起112

4.5.2消费的概念和属性112

4.5.3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113

4.5.4当代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15

4.5.5消费的城市空间116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117

习题117

参考文献117

第5章 城市社会学流派Ⅱ119

5.1城市性理论119

5.1.1城市性的概念119

5.1.2关于城市性的早期研究119

5.1.3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120

5.1.4关于城市性的不同解释121

5.1.5新城市主义122

5.2社会网络理论123

5.2.1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123

5.2.2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123

5.2.3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124

5.2.4社会网络分析方法126

5.2.5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127

5.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128

5.3.1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29

5.3.2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130

5.3.3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131

5.4女性主义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134

5.4.1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34

5.4.2女性主义理论的分化135

5.4.3女性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137

5.4.4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141

5.5后福特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142

5.5.1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142

5.5.2后福特主义城市及其特征145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147

习题148

参考文献148

第6章 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152

6.1社会分层152

6.1.1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152

6.1.2社会分层的标准153

6.2阶级与阶层155

6.2.1阶级155

6.2.2阶层158

6.2.3阶级与阶层的关系160

6.2.4社会层界160

6.2.5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划分161

6.3城市新富裕阶层162

6.3.1群体组成163

6.3.2基本特征165

6.3.3分层与流动167

6.3.4地位与效应169

6.3.5空间分布170

6.4中产阶层171

6.4.1中产阶层划分方法与标准171

6.4.2家庭调查分析173

6.4.3现状特征175

6.4.4中产阶层的组成176

6.5城市贫困阶层178

6.5.1贫困标准和规模178

6.5.2城市贫困的基本特征180

6.5.3城市贫困阶层的基本特征184

6.6社会流动184

6.6.1社会流动的含义185

6.6.2社会流动的特征185

6.6.3社会流动的类型186

6.7绅士化及其过程189

6.7.1绅士化的传统定义189

6.7.2绅士化的发展演化与表现形式190

6.7.3绅士化的解释191

6.7.4绅士化的社会空间影响192

6.8吊丝的形成和社会学研究意义192

6.8.1吊丝的含义193

6.8.2吊丝的基本特征193

6.8.3吊丝的社会学研究意义194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195

习题195

参考文献196

第7章 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198

7.1城市社会极化198

7.1.1城市社会极化及其原因198

7.1.2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表现200

7.2城市社会空间隔离202

7.2.1城市社会空间隔离的研究方法202

7.2.2城市社会空间的隔离形式203

7.3城市社会空间分异205

7.3.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205

7.3.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式208

7.4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208

7.4.1“空间生产”理论概述209

7.4.2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生产”211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212

习题212

参考文献213

第8章 城市贫困与贫民窟214

8.1城市贫困214

8.1.1城市贫困的内涵214

8.1.2城市贫困的机理215

8.1.3新城市贫困及其机理216

8.2城市贫困空间217

8.2.1贫困空间的生产218

8.2.2城市贫困空间的特点220

8.3贫民窟222

8.3.1贫民窟的内涵222

8.3.2贫民窟的形成223

8.3.3贫民窟的清理与整治224

8.4城中村225

8.4.1城中村的内涵226

8.4.2城中村的特征227

8.4.3城中村的改造与利用228

8.5城市社会排斥229

8.5.1社会排斥理论229

8.5.2城市社会排斥230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232

习题233

参考文献233

第9章 城市社会融合236

9.1社会融合及其理论236

9.1.1社会融合的概念236

9.1.2社会融合的相关理论237

9.2和谐社会建设239

9.2.1中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和谐观239

9.2.2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240

9.3社会融合途径240

9.3.1经济融合241

9.3.2文化融合241

9.3.3行为融合242

9.3.4身份融合242

9.4城市内部融合242

9.4.1城市内部融合的内容242

9.4.2影响城市内部融合的因素244

9.4.3实现城市内部融合的途径244

9.5城市与乡村的融合245

9.5.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245

9.5.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246

9.5.3城乡社会融合的实现途径247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248

习题248

参考文献249

第10章 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251

10.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51

10.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251

10.1.2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252

10.2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254

10.2.1经典城市社会空间模型254

10.2.2现代城市社会空间模型257

10.2.3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趋势261

10.2.4全球化下的城市社会空间转型262

10.3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262

10.3.1城市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化262

10.3.2西方城市社会空间新景象264

10.4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265

10.4.1传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265

10.4.2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268

10.4.3转型中的城市社会空间269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269

习题269

参考文献270

第11章 城市社会空间分析方法271

11.1因子生态分析法271

11.1.1方法与步骤271

11.1.2实例简介272

11.1.3因子生态分析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276

11.1.4因子生态分析法研究的缺陷277

11.2社会区分析278

11.2.1社会区特征分析指标278

11.2.2社会区分析方法280

11.3北京社会区分析282

11.3.1研究区与数据282

11.3.2数据分析285

11.3.3因子空间特征286

11.3.4城市社会空间概念模型290

11.3.5城市社会区291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294

习题295

参考文献295

第12章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297

12.1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渊源297

12.1.1城市空间规划与社会关怀297

12.1.2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结合298

12.2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299

12.2.1社会目标与指标体系299

12.2.2社会人口分析300

12.2.3社会需求评估302

12.2.4专项社会规划303

12.2.5社会影响评价308

12.3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社会空间规划研究311

12.3.1城市社会空间规划的目标311

12.3.2城市社会结构分析311

12.3.3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314

12.3.4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规划319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327

习题328

参考文献328

第13章 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330

13.1社区与社区发展330

13.1.1社区的基本概念330

13.1.2城市社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331

13.1.3社区发展332

13.2关于社区规划333

13.2.1社区规划的定义333

13.2.2社区规划的内涵和特点333

13.2.3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334

13.3社区规划的类型334

13.3.1发达国家的社区规划334

13.3.2发展中国家的社区规划336

13.3.3中国的社区规划337

13.4城市社区规划体系的建构341

13.4.1社区规划的目标与原则341

13.4.2社区规划的主要内容341

13.4.3社区规划的编制程序342

13.5社区规划的实施对策344

13.6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展望345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346

习题347

参考文献347

第14章 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349

14.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349

14.1.1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350

14.1.2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350

14.2资料收集方法353

14.2.1访谈法353

14.2.2问卷法354

14.2.3社会观察法358

14.2.4社会实验法360

14.3社会调查方法360

14.3.1全面调查361

14.3.2抽样调查361

14.3.3案例调查364

14.3.4典型调查364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365

习题365

参考文献366

第15章 城市社会调查分析与报告编制367

15.1社会抽样调查方法367

15.2资料分析方法369

15.2.1定性分析方法369

15.2.2定量分析方法370

15.2.3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比较370

15.3定性数据分析方法372

15.3.1文献资料研究372

15.3.2访谈、问卷与观察研究372

15.4定量数据分析方法373

15.4.1通用计算机软件应用373

15.4.2变量类型374

15.4.3数据录入和操作375

15.4.4描述性统计分析376

15.4.5变量分布特点分析380

15.4.6变量相关性分析382

15.5社会调查报告编制388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389

习题389

参考文献390

附录 A北京城市社会空间调查实习资料汇编391

A.1北京传统社会空间与演化391

A.2北京的城市中心392

A.2.1中央商务区392

A.2.2商贸区393

A.2.3金融中心394

A.3更新后的旧城社会空间395

A.3.1北京旧城的衰败与复兴395

A.3.2案例:菊儿胡同改造工程397

A.3.3案例:牛街社会空间更新398

A.4传统单位制社会空间400

A.4.1单位大院的社会空间效应400

A.4.2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401

A.4.3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单位大院401

A.4.4案例:住建部单位大院404

A.5城市贫困空间405

A.5.1城市贫困空间的形成405

A.5.2城市贫困空间的社会效应406

A.5.3案例:烟袋斜街的再生406

A.6城中村408

A.6.1北京的城中村408

A.6.2案例:大红门浙江村改造408

A.6.3案例:蚁族聚居村小月河410

A.6.4案例:魏公村“新疆街”变迁412

A.7城市新贵社会空间415

A.7.1新富裕阶层及其空间分布415

A.7.2案例:紫玉山庄中央别墅区416

A.7.3案例:钓鱼台七号院417

A.8城市新移民空间417

A.8.1城市新移民的形成417

A.8.2新移民社区的形成原因和空间形态418

A.8.3案例:万柳社区419

A.8.4案例:望京韩国社区420

A.9非正规城市社会空间423

A.9.1非正规就业423

A.9.2非正规就业社会空间424

A.10文化创意产业空间425

A.10.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425

A.10.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和特点425

A.10.3案例:大山子(798)艺术区428

A.10.4案例:宋庄艺术家群落428

A.11社会管制空间429

A.11.1社会管制及社会管制空间429

A.11.2治安行政处罚431

A.11.3刑事处罚434

参考文献437

索引439

后记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