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奚凤霖医论医案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奚凤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223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案-汇编-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奚凤霖医论医案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心病论治发挥1
一、宗气与心系疾病的探讨1
(一)宗气与心系疾病的生理病理1
(二)宗气不足导致的心系疾病证治3
二、心系疾病的心胃同治7
(一)胸痹轻症:理气化饮,可以并进7
(二)寒饮犯胃:通阳逐饮,痹结乃消8
(三)气滞胸胃:顺气宽中,以开郁结8
(四)血瘀气滞:祛瘀行气,必须兼施9
(五)沉寒痼冷:大辛大热,非此不效9
(六)心肝失调:实者疏肝,虚者甘缓10
(七)胆结犯胸:利胆清热,首在解痛10
(八)阴虚津伤:柔肝益胃,生津润燥11
(九)心痹突发:温开固脱,标本兼施12
(十)中气困惫:和里缓急,培建中州12
(十一)太阴虚寒:温阳祛寒,重在理中13
(十二)脾胃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3
三、仲景方治疗心病的经验14
(一)温经通脉14
(二)宣痹通阳15
(三)宣通宽中15
(四)温阳化饮15
(五)温肾化水16
(六)温通助阳16
(七)益气温阳17
(八)通阳平冲18
(九)通阳潜镇18
(十)益气复脉19
(十一)助阳建中20
(十二)通阳滋阴20
(十三)温经化瘀21
四、心悸和心律失常的辨证和治则21
(一)概论22
(二)内因主以宗气之虚24
(三)病理产物为水、饮、痰、瘀26
五、心动过缓的证治28
(一)益气升清法30
(二)益气温中法30
(三)温阳化饮法31
(四)温经散寒法31
(五)养血温经法31
(六)祛瘀宽胸法32
(七)皱肺纳肾法32
(八)回阳救逆法32
六、心动过速的证治33
(一)益气养阴法35
(二)滋阴养心法36
(三)益养心脾法36
(四)滋阴降火法36
(五)清心化痰法37
(六)补肾泻火法37
(七)活血宁心法38
七、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治38
(一)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和体征38
(二)病因病理的论述44
(三)辨病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47
八、心源性休克从厥脱证论治52
(一)心源性休克的病机重点在于心肾衰竭52
(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54
(三)心源性休克的应急处理55
九、冠心病从“心本于肾”论治56
(一)“心本于肾”的病理机制57
(二)辨证分型59
(三)治则和方药60
十、肺心病形成探讨63
(一)“咳嗽”、“痰饮”与慢性支气管炎63
(二)肺胀病与肺气肿66
(三)“支饮”、“水气”病与肺心病70
十一、慢性肺心病感染的认识73
(一)感染邪毒,当拳拳以元气为念73
(二)清热解毒,为宣肺清热化瘀而设74
(三)排痰通膈,是改善通气功能的良策75
(四)强心利尿,是抗心衰的唯一途径76
(五)肺性脑病,抢救要不失时机77
(六)扶正固本,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措施78
十二、慢性肺心病证治七法79
(一)祛痰法79
(二)解表法80
(三)化瘀法80
(四)攻下法81
(五)强心利尿法81
(六)开窍息风法82
(七)扶正固本法82
十三、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迁延期和后遗症期证治83
(一)主要症状及其病因病理分析83
(二)辨证施治85
十四、脑血栓形成的病机和证治87
(一)病机87
(二)证治88
下篇 疑难病症验案92
一、痰饮咳喘(肺心病危重症)92
(一)祛寒化瘀法92
(二)清热化瘀法93
(三)温阳泻肺,化瘀利水94
(四)益气升陷,化瘀通络95
二、痰饮咳喘水肿(肺心病、呼衰、心衰)96
三、心悸怔忡(妇科疾病中的心律失常)98
(一)月经崩冲,心悸早搏98
(二)思虑伤脾,阵发心速99
(三)产后怔忡,巅顶剧痛100
(四)脏躁怫郁,痰扰心神101
(五)心本于肾,阴不敛阳102
(六)虚劳体弱,心宕脉迟103
(七)瘿瘤肿胀,频发心速104
四、类中风(脑血栓形成)105
(一)风痰阻络,宜祛风化痰,养血通络105
(二)营卫亏虚,宜调和营卫,补气生血106
(三)上气不足,宜升补下陷,活血寓于补气106
(四)气虚血瘀,重用黄芪补气生血,少佐活血通络107
(五)髓虚精亏,宜补肾填精,配搜风通络108
五、脉痹(无脉证)109
六、厥脱(休克)111
(一)感染中毒性休克111
(二)心源性休克113
(三)低血容量性休克114
(四)过敏性休克116
七、神昏谵妄案(感染性疾病、脑血管意外)117
(一)霍乱神昏(沙门菌属感染)117
(二)湿温神昏(肠伤寒)118
(三)中暑神昏119
(四)中风神昏(脑血管意外)120
八、热病重证(恶网、伤寒)121
(一)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121
(二)伤寒合并肠出血123
(三)沙门菌感染125
九、肺胀喘咳(气胸)127
(一)单纯性气胸,治以辛开肃肺,理气降逆127
(二)肺结核伴气胸,急则治标,主以温肺化饮128
(三)咳喘诱发气胸,首以补肺养阴,清肃平喘129
(四)肺心病并气胸,治用温阳化饮,益气敛肺130
(五)哮喘诱发气胸,治以益气养阴,固肺护膜132
十、咯血(支气管扩张)134
十一、女劳疸(晚期血吸虫病,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137
十二、黄疸鼓胀(肝硬化腹水)139
十三、肝痈胆胀(肝脓肿、胆囊炎、胆石症)141
十四、胃脘痛(萎缩性胃炎)142
十五、哕证合并心痛(呃逆、心绞痛、慢性心衰)144
十六、哕证(膈肌痉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45
十七、噎膈(胃底贲门癌)147
十八、肾劳、癃闭、关格(慢性肾炎、尿毒症)148
十九、肾劳、肝阳(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151
二十、皮水、关格(肾病综合征、尿毒症)153
二十一、痹证、慢性淋证(肾源性骨病、多囊肾)154
二十二、血虚(严重缺铁性贫血)156
二十三、虚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57
二十四、虚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59
二十五、虚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61
二十六、虚劳(再生障碍性贫血)162
二十七、虚劳(多发性骨髓瘤)163
二十八、瘿瘤(淋巴瘤)165
二十九、震颤(肝豆状核变性)167
三十、黄疸、鼓胀(肝豆状核变性)168
三十一、阴斑劳损(系统性红斑狼疮)170
三十二、风痹(系统性红斑狼疮)171
三十三、脾劳(重症肌无力)174
三十四、痿证(重症肌无力)175
三十五、痹证(多发性肌炎)176
三十六、肌痹(硬皮病)178
三十七、尫痹(类风湿性关节炎)179
三十八、腰背痛(肥大性脊柱炎)181
三十九、头风(垂体占位病变)183
四十、头风痛(顽固性头痛)185
四十一、头痛(肾上腺皮质醇增生症)186
四十二、阳虚劳损(阿狄森病)188
四十三、消渴(尿崩症)189
四十四、内风(舞蹈病)190
四十五、肾虚不约(遗尿)191
四十六、红皮病(冠心病合并皮肤病)193
四十七、仲景方治疗心病195
(一)温经通脉195
(二)宣痹通阳196
(三)温通助阳197
(四)温阳化饮198
(五)通阳平冲199
(六)通阳潜镇200
(七)温经化瘀201
(八)益气复脉202
(九)助阳建中203
四十八、黄芪建中汤治疗心律失常204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04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206
(三)心肌病、室性早搏208
四十九、皱肺丸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10
(一)益气皱肺法211
(二)养阴皱肺法212
(三)祛瘀皱肺法212
五十、强心益气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213
(一)心痹病213
(二)心咳病214
(三)肺胀病216
(四)心水病217
五十一、胸痹心痛的同病异治法(证治十法)219
(一)胸痹轻症,理气化饮,同时并进219
(二)寒饮犯胃,通阳逐饮,痹结乃消219
(三)气滞胸胃,顺气宽中,以开郁结220
(四)血瘀气滞,祛瘀行气,必须兼施221
(五)沉寒痼冷,大辛大热,非此不效222
(六)心肝失调,实者疏肝,虚者甘缓223
(七)胆结犯胸,降逆清热,消瘀开结224
(八)阴虚滞伤,养阴生津,以潜阳扰225
(九)中气困惫,和里缓急,培建中州225
(十)太阴虚寒,温和祛寒,重在理中226
五十二、玉屏风散的异病同治227
(一)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固卫,养心复脉227
(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固卫整脉,祛风和络229
(三)肺门淋巴结核,益气固卫,补肺养阴230
(四)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扶正固卫,抗敏平哮231
(五)紫癜性肾炎,益气固卫,滋肾凉血232
(六)顽固性荨麻疹,益气固卫,凉血疏风233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益气固卫,随证施治234
五十三、荨麻疹从肝论治235
(一)实证235
(二)虚证236
附篇 丸散膏方验案实录238
一、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38
二、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40
三、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42
四、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244
五、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247
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过敏性肠炎)249
七、胸痹、心痛(冠心病、心肌梗死)252
八、胸痹、心痛(冠心病、房颤)254
九、胸痹、心痛(冠心病、心肌病)256
十、胸痹、肝阳(冠心病、高血压病)259
十一、胸痹、肝阳(冠心病、高血压病)261
十二、胸痹、心悸(冠心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63
十三、胸痹、怔忡(房性早搏)266
十四、胸痹、怔忡(高脂血症、动脉硬化)268
十五、胸痹、惊悸(隐性冠心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70
十六、胸痹、痿躄(冠心病、中风后遗症)274
十七、胸痹、肝阳(隐性冠心病、神经衰弱)277
十八、胸痹、肝阳(心肌病)279
十九、胸痹、泄泻(心室室壁瘤、结肠功能紊乱)281
二十、咳喘、痰饮(老慢支、肺气肿)283
二十一、咳喘、痰饮(老慢支、肺气肿)285
二十二、肺胀、支饮(老慢支、肺气肿)286
二十三、怔忡(心律不齐)289
二十四、肝阳(高血压病)291
二十五、肝阳、胃脘痛(高血压病、胃炎)292
二十六、消渴(糖尿病)294
二十七、消渴、痹证(糖尿病、肩周炎)296
二十八、类中(中风后遗症)298
二十九、类中、脉痹(中风后遗症、动脉炎)299
三十、痹证(系统性红斑狼疮)301
三十一、虚劳水肿(肾病综合征)303
三十二、虚损黑疸(阿狄森病)305
跋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