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5018440.jpg)
- 郭小林,杨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8600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科学方法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科学概述2
0.1.1关于“科学”一词的考证2
0.1.2科学的定义3
0.2科学与宗教4
0.2.1诠释宗教4
0.2.2宗教孕育着科学4
0.2.3和平共处的年代5
0.2.4被蹂躏的科学6
0.2.5科学的曙光8
0.2.6最终从宗教中成功独立出来9
0.3假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9
0.3.1假科学的含义9
0.3.2伪科学的含义10
0.3.3反科学的含义11
0.4科学与技术12
0.4.1技术的含义12
0.4.2技术发展脉络及词源考证13
0.4.3技术的抽象性14
0.4.4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4
0.4.5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5
0.5科学方法三问17
0.5.1是什么17
0.5.2为什么17
0.5.3怎么做18
课后思考18
第1章 科学方法从何入手19
1.1方法与方法论20
1.1.1方法20
1.1.2科学方法22
1.1.3方法论22
1.1.4科学方法论23
1.1.5方法与方法论的差异23
1.2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23
1.3哲学方法及其历史地位26
1.4科学评价与技术评估28
1.4.1科学评价28
1.4.2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29
1.5科学方法的价值判断29
1.5.1科学精神29
1.5.2科学态度30
课后思考31
第2章 科学假说32
2.1大胆提出假说35
2.1.1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35
2.1.2科学假说的形成44
2.2小心检验求证49
2.2.1科学假说的证实50
2.2.2科学假说的证伪53
2.2.3科学假说的评价57
课后思考62
第3章 观察与实验63
3.1观察67
3.1.1观察概述67
3.1.2观察的主观性75
3.1.3观察的客观性79
3.2观察与理论的关系82
3.2.1观察渗透理论82
3.2.2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86
3.3科学实验89
3.3.1实验方法的兴起89
3.3.2观察与实验的比较96
3.3.3实验的类型99
3.4实验选择案例100
3.4.1导致新假说问世的实验100
3.4.2可以促成不同的学术观点互相竞争的实验104
3.4.3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107
3.4.4理想化实验和思想实验108
3.4.5结束语111
课后思考112
第4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113
4.1比较与分析114
4.1.1比较114
4.1.2分析118
4.2综合与概括124
4.2.1综合124
4.2.2概括128
4.3归纳与确证131
4.3.1归纳131
4.3.2确证136
4.4演绎方法140
课后思考143
第5章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144
5.1形象思维145
5.2直觉思维155
5.2.1直觉思维概述155
5.2.2直觉思维的特征157
5.2.3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159
5.3潜意识与灵感161
5.3.1潜意识161
5.3.2灵感169
课后思考175
第6章 系统科学方法176
6.1系统论177
6.1.1系统论的含义178
6.1.2系统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78
6.1.3系统论的基本概念182
6.1.4系统论的主要观点187
6.1.5系统方法及其应用189
6.2控制论191
6.2.1控制论的含义191
6.2.2控制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91
6.2.3控制论的基本概念195
6.2.4控制论的基本原理200
6.2.5控制论方法及其应用204
6.3信息论206
6.3.1信息论的含义206
6.3.2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207
6.3.3信息论的基本概念210
6.3.4信息论的基本原理213
6.3.5信息方法及其应用216
6.4小结222
6.4.1“老三论”及其相互关系222
6.4.2“老三论”的作用与意义223
课后思考225
第7章 自组织理论方法226
7.1耗散结构理论228
7.1.1两种物理图像与时间箭头228
7.1.2耗散结构的含义230
7.1.3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及特征236
7.1.4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与方法论启示242
7.2协同论247
7.2.1协同学的含义247
7.2.2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49
7.2.3协同学的发展及应用257
7.3突变论258
7.3.1突变概述258
7.3.2突变论的创立与发展261
7.3.3突变论的基本思想262
7.3.4研究突变现象的数学方法264
7.3.5突变论的应用与发展265
7.4小结267
7.4.1“新三论”及其相互关系267
7.4.2“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269
课后思考271
第8章 TRIZ理论与创新思维272
8.1 TRIZ理论产生的背景274
8.2 TRIZ理论综述276
8.3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278
8.4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285
8.5 40个发明原理294
课后思考305
第9章 博弈论306
9.1博弈概述308
9.2游戏概述309
9.3囚徒困境313
9.4零和博弈322
9.5纳什均衡324
课后思考330
第10章 建模方法331
10.1数学建模概述333
10.2建模的意义与方法336
10.3有关自然数的几个模型343
10.4函数建模347
课后思考354
参考文献356
后记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