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2014最新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704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中学地理课-教学法-中学教师-聘用-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2014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2
第一章 地理科学知识基础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2
考点梳理2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2
(一)区位2
(二)地理位置2
(三)区域3
(四)循环3
(五)景观3
(六)网络3
(七)等级3
(八)时空耦合3
(九)机制3
(十)模型4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4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4
(二)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4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4
(一)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4
(二)地图法4
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4
(一)综合性4
(二)区域性5
(三)空间性5
(四)动态性5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6
考点梳理6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6
(一)古代中外人地关系理论6
(二)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6
(三)现代人地关系理论6
二、我国人地关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7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8
(一)清洁生产8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8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9
四、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理论9
(一)环境决定论9
(二)适应论10
(三)生态论10
(四)环境感知论10
(五)文化决定论11
(六)和谐论11
强化训练12
第二章 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1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
考点聚焦14
第一节 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4
考点梳理14
一、地理环境要素概述14
二、地形与气候15
三、地形与河流15
四、地形、河流与聚落16
五、地形、气候与工业16
六、地形、气候与交通16
七、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17
(一)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7
(二)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7
(三)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7
八、资源与工业17
第二节 世界地理18
考点梳理18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18
(一)全球的海陆分布18
(二)全球气候19
二、居民与聚落22
(一)世界人口22
(二)世界的人种23
(三)语言23
(四)宗教24
(五)聚落及其类型24
(六)乡村和城市25
(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5
(八)聚落的发展与保护25
三、发展与合作26
(一)国家和地区概况26
(二)国家的分类26
(三)国界与领土27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8
(五)国际合作28
(六)重要的国际组织28
(七)可持续发展29
四、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29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29
(二)亚洲的面积和地区划分30
(三)亚洲的地形30
(四)亚洲的河流和湖泊30
(五)亚洲的气候30
(六)人口最多的大洲32
(七)多样的地域文化32
(八)经济发展的差异32
(九)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33
五、西半球的国家——美国33
(一)自然地理概况33
(二)移民国家的居民35
(三)发达的农业35
(四)工业强国35
第三节 中国地理36
考点梳理36
一、中国的地形36
(一)地势36
(二)地形特点及意义37
(三)主要山脉37
(四)主要地形38
二、中国的气候39
三、中国的河流与湖泊42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46
(一)基本特征46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46
(三)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46
(四)矿产资源47
(五)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类型丰富)48
(六)森林资源48
(七)草场资源49
五、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49
(一)中国的位置49
(二)中国的疆域49
(三)疆界和邻国49
(四)我国的行政区划50
六、中国的人口与民族50
(一)中国的人口50
(二)中国的民族51
七、中国的农业51
(一)种植业51
(二)林业53
(三)牧业53
(四)水产业53
(五)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53
八、中国的工业54
九、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55
(一)交通55
(二)中国的商业55
(三)中国的旅游业56
强化训练56
第三章 地理图表6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62
考点聚焦62
第一节 地球仪与地图的应用62
考点梳理62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62
二、地球仪62
(一)组成要素62
(二)经纬度与经纬网63
(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63
(四)经纬网的应用64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64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64
(二)比例尺64
(三)图例和注记65
(四)等值线图65
第二节 日照图的判读及解析67
考点梳理67
一、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67
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67
三、时间的确定68
四、季节或日期的确定68
五、太阳高度68
六、昼夜长短68
第三节 地理图表的绘制68
考点梳理68
一、柱状图69
二、线状图69
三、扇状图69
四、饼状图69
强化训练70
第四章 自然地理7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3
考点聚焦73
第一节 宇宙与地球73
考点梳理73
一、宇宙73
(一)宇宙大爆炸假说73
(二)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73
(三)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74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74
(一)太阳的圈层结构74
(二)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74
三、地球的演化75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75
(二)板块构造学说75
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75
(一)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75
(二)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76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78
考点梳理78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78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78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79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79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81
(一)地球运动81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82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83
(四)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84
(五)有关地理计算84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85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85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8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86
考点梳理86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86
(一)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86
(二)三大类岩石86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86
二、内外力作用87
(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87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88
(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90
三、大气的基本知识92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92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92
(三)气温垂直递减率93
四、风、天气系统和气候93
(一)风的形成93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94
(三)天气系统94
五、水循环95
(一)过程和主要环节95
(二)水循环的意义95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响96
(一)洋流及其分类96
(二)全球洋流96
(三)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96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97
考点梳理97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97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98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98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98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0
考点梳理100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00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00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1
(一)全球气候变化1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2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102
(一)水资源的组成及其分布102
(二)水资源与古老文明的诞生103
(三)水资源与人们的生产活动103
(四)全球水危机103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04
(一)地质灾害104
(二)气象灾害104
(三)海洋灾害104
(四)生物灾害105
(五)人为自然灾害105
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105
强化训练105
第五章 人文地理11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0
考点聚焦110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110
考点梳理110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10
二、人口迁移111
(一)人口的迁移111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12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113
(一)城市形态113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13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14
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14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14
(二)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115
五、城市化及其影响115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115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1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116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16
考点梳理116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16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16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17
(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19
二、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120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120
(二)工业地域121
三、地域联系122
(一)交通运输122
(二)邮电通信122
(三)商业123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23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24
考点梳理124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24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24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125
(一)可持续发展125
(二)中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125
强化训练125
第六章 区域地理1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0
考点聚焦130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0
考点梳理130
一、区域130
(一)概念130
(二)特征130
(三)划分方法130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131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32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132
(二)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32
(三)区域发展阶段132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133
考点梳理133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33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133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34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34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34
(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35
三、区域经济发展136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36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37
第三节 区际联系139
考点梳理139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139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39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139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40
(四)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及影响140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41
(一)概念141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41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42
强化训练143
第二部分 教学知识与运用148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14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8
考点聚焦148
第一节 初中地理课程体系148
考点梳理148
一、初中地理课程地位和特点148
二、初中地理课程特点分析149
(一)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征149
(二)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149
三、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150
四、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结构150
第二节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151
考点梳理151
一、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51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151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52
(三)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152
二、初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153
(一)总体目标153
(二)“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153
(三)“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153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终极目标154
强化训练154
第二章 地理教学方法15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5
考点聚焦155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概述155
考点梳理155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155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155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155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156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157
第二节 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158
考点梳理158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158
(一)讲授法159
(二)谈话法160
(三)读书指导法161
(四)板书、笔记法162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62
(一)演示法162
(二)参观法163
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163
(一)地图法163
(二)“纲要信号”图示法164
四、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164
(一)程序教学法165
(二)自学辅导法166
(三)发现法166
(四)“读议讲练”法167
五、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168
(一)练习法168
(二)实习法169
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169
强化训练169
第三章 地理教学基本技能17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1
考点聚焦171
第一节 地理课堂导入技能171
考点梳理171
一、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171
(一)集中注意171
(二)引起兴趣172
(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172
(四)进入课题172
二、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172
(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172
(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173
(三)具有科学性和简洁性173
(四)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173
三、导入的基本类型173
(一)复习导入173
(二)演练导入174
(三)“生活”导入174
(四)直接导入174
(五)设疑导入174
第二节 地理课堂提问技能175
考点梳理175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过程与功能17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175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176
(三)增进师生的交流176
(四)获取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176
(五)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176
二、提问的基本类型176
(一)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分类177
(二)根据问题的内部联系分类178
三、提问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78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178
(二)问题要难易适中178
(三)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178
(四)提问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发问178
四、提问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179
(一)激趣法179
(二)设置陷阱法179
(三)铺垫法179
(四)迁移渗透法179
(五)发散法179
第三节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180
考点梳理180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功能与要求180
(一)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180
(二)地理课堂教学对语言的要求181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182
(一)一般教学语言与地理专业语言182
(二)描述性语言与论述性语言183
三、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183
(一)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183
(二)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手段184
(三)教学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84
(四)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范本184
四、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184
(一)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技巧184
(二)影响教学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克服法185
五、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的形式及使用技巧186
(一)表情语186
(二)目光语186
(三)身势语187
(四)手势语187
六、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使用原则187
(一)整体协调原则187
(二)审美性原则187
(三)可接受性原则188
(四)最优搭配原则188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188
考点梳理188
一、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功能189
(一)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189
(二)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189
(三)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189
(四)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189
二、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类型189
(一)总结型190
(二)悬念型190
(三)比较型190
(四)趣味型191
(五)考查型191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191
第五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193
考点梳理193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与构成193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193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194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194
(一)管理性组织195
(二)指导性组织196
(三)诱导性组织197
三、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原则197
第六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198
考点梳理198
一、地理板书的功能198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199
三、地理板图、板画技能199
(一)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特点与作用200
(二)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类型200
(三)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要求201
四、地理课堂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201
强化训练202
第四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20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4
考点聚焦204
第一节 地理教学媒体204
考点梳理204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含义204
二、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204
(一)传统地理教学媒体205
(二)现代地理教学媒体205
第二节 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205
考点梳理205
一、地图、图表的使用205
(一)选图恰当,紧扣主题206
(二)挂图位置得当,便于教学206
(三)指图准确,语言恰当206
(四)用图讲解方法得当206
二、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的使用207
(一)地理标本的使用207
(二)地理模型的使用207
三、地理图片的使用208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208
(一)展示真实地理事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地理表象208
(二)改进地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209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09
(四)设计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209
强化训练210
第五章 地理教学评价21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11
考点聚焦211
第一节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211
考点梳理211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定义211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211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212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212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教学评价213
(三)后现代主义与教学评价214
第二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214
考点梳理214
一、发展性原则214
二、全面性原则214
三、多样性原则215
四、多主体性原则215
五、客观性原则215
六、指导性原则215
第三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215
考点梳理215
一、按照功能分类215
二、按照基准分类216
三、按照目的分类217
四、按照表达分类217
第四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218
考点梳理218
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218
二、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218
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219
四、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219
第五节 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220
考点梳理220
一、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220
(一)学生学习表现指标220
(二)教师教学行为指标220
(三)教师基本素质指标221
(四)教学特色指标221
二、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223
(一)过程评价223
(二)结果评价223
强化训练223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226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22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 考点226
考点聚焦226
第一节 教学对象研究226
考点梳理226
一、知识情况226
二、心理特点226
三、生理特点227
第二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227
考点梳理227
一、地理课程目标概述227
二、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28
三、地理课程总目标解析228
强化训练229
第二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2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0
考点聚焦230
第一节 地理教材研究230
考点梳理230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认识230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含义230
(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230
(三)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232
二、研究地理教材232
(一)研究地理教材基本步骤232
(二)地理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条件232
(三)研究地理教材的主要方法233
第二节 地理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234
考点梳理234
一、教材重点分析234
二、难点分析235
强化训练235
第三章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优化23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7
考点聚焦237
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237
考点梳理237
一、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237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238
(一)地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意义238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239
第二节 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240
考点梳理240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240
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组合240
强化训练241
第四章 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24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2
考点聚焦242
第一节 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242
考点梳理242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243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243
(二)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缺点243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243
(一)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244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评价244
第二节 新课程倡导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244
考点梳理244
一、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244
(一)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245
(二)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缺点245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245
(一)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245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使用246
三、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246
(一)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246
(二)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的使用247
四、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247
(一)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247
(二)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缺点247
强化训练248
第五章 地理教案设计与写作25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50
考点聚焦250
第一节 地理教案的写作方法250
考点梳理250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250
二、地理教案的编写格式251
第二节 教案设计示例252
课题一 印度(第一课时)252
课题二 西亚254
课题三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57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261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263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