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杨文武主编;张立,李好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时事出版社
  • ISBN:978780232683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印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研究2

二、印度产业结构演化模式6

三、印度经济管理模式8

四、印度经济对外开放模式10

第三节 研究的前提假设及其理论架构11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前提假设11

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架构11

第四节 研究目标13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13

一、研究方法13

二、技术路径14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15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5

二、研究的突破点16

第二章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演化及基本特性17

第一节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化路径18

一、甘地发展战略模式18

二、尼赫鲁发展战略模式,也称之为马哈拉诺比斯发展模式19

三、尼赫鲁发展战略与甘地发展战略的相互协调20

四、印度市场经济发展模式22

第二节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演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23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演化的必然性23

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演化的可能性26

第三节 印度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演化的战略指引29

第四节 印度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32

一、伴随经济增速的平稳运行,印度经济规模不断扩大33

二、印度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相对发达的第三产业致使其经济发展潜力日渐显现36

三、相对保守或封闭的经济发展形态成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特质38

四、印度营商环境较差而且呈现下滑态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绩效的发挥39

第三章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42

第一节 南亚特色的“印度式”适度增速模式43

一、独立后近40年的时间里,印度经济呈现缓慢而又起伏不定的增长态势43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适度增速的运行轨迹44

第二节 制度变迁、要素投入与经济结构演化助推型增长模式50

一、经济制度变迁与印度经济增长51

二、生产要素投入与印度经济增长51

三、经济结构演化与印度经济增长58

第三节 国内消费驱动的内源性增长模式59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选择59

二、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回归拟合60

三、结论分析62

第四节 加速服务业向传统工业和农业的渗透与反向刺激的增长模式63

第四章 印度经济结构模式65

第一节 印度经济结构演化的三维模式分析框架65

第二节 印度经济产业结构66

一、印度劳动力就业结构特征70

二、印度自然资源结构特征79

三、印度地区经济结构特征84

第三节 印度经济关系结构分析92

一、印度财产所有制结构特征93

二、印度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特征97

三、印度交换关系结构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特征105

第五章 印度对外开放模式110

第一节 印度对外贸易发展模式110

一、印度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演绎路径111

二、印度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118

第二节 印度外资经济发展模式126

一、印度外资经济发展模式的演绎路径127

二、印度外资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53

第三节 印度汇率制度改革模式162

一、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概况162

二、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特点166

三、印度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运行效果172

第六章 印度经济管理模式178

第一节 管理目标——注重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结合179

第二节 管理对象——选择了“公退私进”的“混合所有制”模式180

一、独立初印度私营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181

二、印度“私有化”行动与政策调整的历史选择190

三、“公退私进”的“私有化”行为方式及其主要特点195

四、“公退私进”的“私有化”行动与政策调整需重视的主要问题203

第三节 管理方式——由经济计划管理模式逐渐向市场化导向的政策管理模式转换205

一、独立后印度经济计划管理模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206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化导向的政策管理模式转换的历史选择209

三、经济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化导向的政策管理模式转换的具体表现212

第四节 管理手段——形成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位一体、协调运作的格局218

一、混合经济模式下的印度国民经济管理手段219

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下以行政干预为主的经济管理手段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局限性223

三、在20世纪80年代的局部改革中,过度的行政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遏制,国民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开始受到重视227

四、20世纪90年代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管理基本上形成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位一体、协调运作的格局231

第七章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237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假设下的印度经济增长悖论238

一、印度两部门经济假设的提出238

二、印度两部门经济假设下的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循环过程239

三、印度两部门经济假设下的研究结论与展望241

第二节 印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差243

一、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屈居第一百一十九位244

二、性别不平等现象大量存在244

三、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以及公民福祉水平低246

四、可持续性较差且潜在的脆弱性大247

五、文盲比例高、入学率和保持率低以及社会医疗资源短缺、效率低下248

六、基础设施相对落后249

第三节 印度农村劳动力循环季节性转移模式面临的困境250

一、永久性城市迁移模式和循环季节性转移模式250

二、印度农村劳动力循环季节性转移模式向永久性迁移模式转换面临的瓶颈255

三、印度循环季节性模式向永久性模式转换的经验启示260

第四节 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新挑战262

一、外需疲软和内需乏力致使印度商品贸易不断下降262

二、印度对外服务贸易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显现263

三、外国直接投资减少而国际游资冲击着印度股市,存在着潜在的通胀压力和经济泡沫隐患266

四、印度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内需推动,但国内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需求难以启动271

第八章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273

第一节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的目的与依据273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目的273

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依据274

第二节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77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77

二、印度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说明278

第三节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方法与步骤286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286

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质量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与步骤287

第四节 印度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实证分析294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294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306

三、指标数据的计算306

第五节 印度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结论313

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质量313

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质量314

三、2000年后的经济发展质量315

第九章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下的中印经济增长模式比较317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的提出317

第二节 印度“两阶段”的经济体制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变化321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印度的混合经济体制及其经济绩效321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面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经济绩效的变化323

第三节 中国两阶段的经济体制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变化325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经济绩效325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绩效的变化327

第四节 比较与思考:中国为何能领先印度329

一、中印两国增长模式的区别330

二、中印两国增长改革模式不同的原因332

第五节 结论336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经验启示339

第一节 研究结论339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并取得了较大成就339

二、以产业结构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演绎进程远未终结340

三、印度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判断还为时过早342

四、充分认知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并非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343

第二节 经验启示343

一、发展中国家也能成功地依靠扩大内需助推经济增长343

二、发展中国家需正确处理增长与分配、就业的关系344

三、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344

四、适度开放与均衡增长策略始终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现实选择345

五、吸引外资主要是向外寻找需求,而不是所有权;吸引外资的软硬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345

六、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主体可以是私营企业346

七、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适时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346

参考文献348

后记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