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接龙吹打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接龙吹打乐
  • 徐万德,张勇主编;重庆市巴南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7014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45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897页
  • 主题词:民族器乐:吹打音乐-器乐史-重庆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接龙吹打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1

序&姚代云1

神奇山乡探秘宝(代前言)1

上编 历史发展篇5

第一章 接龙吹打乐形成、发展的历史5

第一节 接龙吹打乐产生的背景5

一、接龙镇的地理历史环境5

(一)地理环境5

(二)开发史略6

二、接龙镇的居民生计和宗教信仰8

(一)居民生计8

(二)宗教信仰9

第二节 接龙吹打乐发生、发展的历史13

一、巴渝吹打乐发生、发展的历史分期13

(一)生产、战斗中鼓舞唱和的孕育期(原始时代至汉初)14

(二)由鼓舞伴奏到鼓吹乐曲的转型期(汉代至明初)17

(三)乐器齐备、乐曲丰富的成熟期(明代至民国)20

(四)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23

二、接龙吹打乐发生、发展的历史分期26

(一)明代末年的产生、形成期27

(二)清中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27

(三)建国初至“文革”的新生、转折期29

(四)“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30

(五)修纂集成的抢救、复苏期30

(六)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32

第三节 接龙吹打乐在巴渝吹打乐中的地位37

一、与巴渝吹打乐具有共同的特征37

(一)同宗同源同发展37

(二)使用乐器基本相同37

(三)共同依存于民俗活动38

(四)共同的行为规范38

(五)共同的曲目形成来源39

二、比巴渝吹打乐更加突出的特点40

(一)品类齐全40

(二)乐曲丰富41

(三)乐班、乐手多41

(四)形成色彩片41

(五)技艺水平较高42

(六)古老乐器多43

三、与巴渝其他吹打乐的对比优势43

(一)保护优势43

(二)队伍发展优势44

(三)艺术提高优势44

(四)演出活动开展优势45

(五)理论研究优势45

(六)传承方式优势46

第二章 接龙吹打乐的乐班及其演奏活动47

第一节 接龙吹打乐的乐班47

一、乐班的组构和传承47

(一)乐班的组构47

(二)乐班的传承50

二、重要乐班和乐手51

(一)重要乐班51

(二)典型乐班介绍52

(三)著名乐手简介57

第二节 接龙吹打乐的演奏活动67

一、婚丧寿节民俗活动中的演奏活动67

(一)丧俗吹打演奏活动67

(二)婚俗吹打演奏活动72

(三)寿俗吹打演奏活动74

(四)节俗吹打演奏活动75

二、其他吹打演奏活动77

(一)会庆吹打演奏活动77

(二)赛事吹打演奏活动79

(三)商务吹打演奏活动81

(四)农事吹打演奏活动82

(五)闲暇吹打演奏活动83

第三章 接龙吹打乐的乐器、乐种、流派和基本特征84

第一节 接龙吹打乐的乐器84

一、乐器的分类84

(一)吹奏类84

(二)打击类85

(三)拉弹类85

二、乐器的制作85

(一)唢呐的制作85

(二)皮鼓的制作87

三、乐器的制作人89

(一)唢呐制作人89

(二)皮鼓制作人89

四、现存的古老乐器89

第二节 接龙吹打乐的种类和流派91

一、接龙吹打乐的种类91

(一)丫溪调91

(二)下河调93

(三)昆词95

(四)青山调97

(五)教仪调100

(六)将军锣鼓102

(七)伴舞锣鼓104

二、接龙吹打乐的流派106

(一)流派的划分106

(二)流派的形成因素107

(三)流派的作用109

第三节 接龙吹打乐的基本特征110

一、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110

二、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性112

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114

四、本土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116

五、曲种、曲目品种的丰富性117

六、昆词和将军锣鼓乐曲的稀有性118

七、青山调构成和传入的奇特性120

八、乐曲构成的摹拟性122

九、唢呐主奏、以鼓振节的导乐性124

十、调式、板式的简朴性125

十一、与时俱进的创新性126

中编 曲目曲谱篇135

第四章 丫溪调曲目曲谱135

第一节 丫溪调释义135

第二节 丫溪调曲谱选例137

一 蜂子朝王(一)137

二 蜂子朝王(二)137

三 状游街138

四 板手(一)141

五 板手(二)142

六 老朝145

七 大开门157

八 漤黄瓜161

九 鸭子下滩165

十 将军令168

十一 懒龙翻身178

十二 金钩帘184

十三 脱节烂188

十四 倒勾刺192

十五 游台196

十六 大号牌199

十七 老鼓牌202

十八 单牌鼓204

十九 二牌鼓208

二十 将军恋朝210

二十一 粉蝶217

二十二 排鼓240

二十三 金银课243

二十四 将军锣244

二十五 上天梯244

二十六 凤点头245

二十七 三叠246

二十八 半边圆247

二十九 三节苗247

三十 懒龙翻身248

三十一 双排子249

三十二 牛擦痒249

三十三 双飘带250

三十四 五马江251

三十五 犀牛望月252

三十六 金银锭252

三十七 万年花253

三十八 左靠254

三十九 右靠254

第五章 下河调曲目曲谱256

第一节 下河调释义256

第二节 下河调曲谱选例258

一 猴吊颈258

二 四六句260

三 稀?烂265

四 排朝271

五 三排鼓276

六 问答281

七 节节高287

八 扑烧293

九 公子朝王294

十 折断299

十一 无名(一)301

十二 无名(二)308

十三 无名(三)311

十四 无名(四)317

十五 无名(五)323

十六 无名(六)330

十七 无名(七)337

十八 无名(八)346

第六章 昆词曲目曲谱359

第一节 昆词释义359

第二节 昆词曲谱选例360

一 朝阳歌360

二 大合佛367

三 大二犯369

四 清板380

五 瞄射386

六 怀思忆389

七 园林好400

八 一封书407

九 风入松412

十 锦芙蓉421

十一 锦山令426

十二 尾犯序438

第七章 青山调曲目曲谱447

第一节 青山调释义447

第二节 青山调曲谱选例449

一 鸡公调449

二 朝牌454

三 老朝牌458

四 新三朝462

五 刮地风469

六 上坡累475

七 将军令479

八 二排鼓486

九 黄瓜篮篮489

十 壮途491

十一 九连环494

十二 三锤锣497

十三 五锤锣501

十四 高山落地金钱504

十五 杨柳翻507

十六 西湖堂509

十七 无名(一)514

十八 无名(二)518

十九 无名(三)522

二十 无名(四)526

二十一 无名(五)528

二十二 无名(六)534

二十三 无名(七)540

二十四 无名(八)543

二十五 无名(九)548

二十六 无名(十)553

二十七 无名(十一)556

二十八 无名(十二)559

第八章 教仪调曲目曲谱562

第一节 教仪调释义562

第二节 教仪调曲谱选例563

一 礼请563

二 皈依565

三 请诏572

四 斋亡576

五 愁难丢577

六 十二愿579

七 解秽调583

八 留不住586

九 请水588

十 叹无常589

十一 赞慈光593

十二 宣召雷神596

十三 发愿(一)598

十四 发愿(二)600

十五 救苦赞601

十六 回向603

十七 五龙赞605

十八 戏神临场606

十九 请傩娘607

二十 祭猖610

第九章 将军锣鼓曲目曲谱611

第一节 将军锣鼓释义611

第二节 将军锣鼓曲谱选例612

一 遂宁612

二 各打各618

三 洪江渡623

四 八阵图629

五 下河八拍634

六 羊驴毛639

七 挂带643

八 白鹤仙648

九 缕金尾653

十 一根笋657

十一 八仙会659

十二 锣鼓头子663

十三 锣鼓尾声663

十四 一同心664

十五 过街锣668

十六 凤凰蛋673

十七 打不过677

十八 大团圆681

十九 一口天685

第十章 伴舞锣鼓曲目曲谱689

第一节 伴舞锣鼓释义689

第二节 伴舞锣鼓曲谱选例691

一 梆鼓舞·猎691

二 梆鼓舞·山野梆声697

三 梆鼓广场舞701

四 龙灯锣鼓(一)705

五 龙灯锣鼓(二)705

六 狮子锣鼓·打闹台(一)706

七 狮子锣鼓·打闹台(二)706

八 老狮子锣707

九 长锤狮子锣707

下编 弘扬振兴篇713

第十一章 以参加修纂器乐曲集成为标志的抢救与复苏713

第一节 区、乡文化站将弘扬吹打乐列为重要工作713

一、区、乡文化站的建立713

二、区、乡文化站将吹打乐列为重要工作714

(一)制定方案714

(二)开展工作715

第二节 民间器乐曲集成对接龙吹打乐曲的抢救与整理717

一、积极参与重庆民间器乐曲集成的资料搜集717

二、参与器乐曲集成工作的作用719

(一)抢救了重点乐曲719

(二)明确了接龙吹打乐的分类719

(三)促进了民间吹打乐的复苏720

第十二章 以创建民间吹打乐之乡为标志的初步弘扬723

第一节 命名吹打乐之乡前的几项基础工作723

一、创建“三家三室”723

(一)“三家三室”方案的提出723

(二)“三家三室”的创建724

(三)“三家三室”的影响725

二、成立民间吹打乐协会726

(一)吹打乐协会的筹建727

(二)吹打乐协会的成立729

(三)成立吹打乐协会的影响730

三、培养提高吹打乐手的素质731

(一)制定培养提高计划731

(二)普及吹打乐知识733

(三)提高吹打乐技艺736

第二节 吹打乐之乡的创建与命名738

一、吹打乐之乡的创建738

(一)营造争创吹打乐之乡的氛围738

(二)作好创建吹打乐之乡的申报工作740

二、吹打乐之乡的正式命名741

第三节 命名“民间吹打乐之乡”对吹打乐活动的促进744

一、多种赛演活动的开展744

(一)赛演活动的分类744

(二)赛演活动的精心策划与实施746

(三)赛演活动的创优效果749

二、传统乐器、乐曲的改进与创新750

(一)乐器的改进与创新751

(二)传统乐曲的改进与创新752

三、吹打乐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781

(一)在经验总结中,对吹打乐艺术门类等进行初步分析781

(二)撰写单篇文章,对吹打乐某些内在特质进行探讨782

(三)以理论专著形式,对吹打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783

四、接龙吹打乐艺术团的组建785

五、“巴渝吹打”名称的确定786

第十三章 以争创国家级品牌为标志的进一步振兴787

第一节 把争创国家级品牌列入执政日程788

一、区委、区府把争创国家级品牌作为全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788

二、镇党委、政府把争创国家级品牌作为检验执政能力高低的良机791

第二节 社会各界合力共创国家级品牌793

一、提高全民文化保护意识793

(一)提高骨干认识水平793

(二)普及全民保护意识794

二、干部、乐手配合,彻底摸清吹打乐资源家底794

(一)乐班、乐手795

(二)乐曲归类796

(三)乐手演奏乐曲量796

三、重点一般结合,保护好原生态吹打文化796

(一)确立保护村落、乐班、乐手797

(二)对各乐种所有乐曲进行搜集、记谱、整理797

四、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培养新一代乐手798

(一)选择接龙中心小学校为试点校798

(二)试点校的初试过程和效果799

(三)编写教材,让吹打乐进入课堂799

(四)全镇中、小学普及吹打乐教学801

(五)吹打乐教材选例801

五、诚邀市、区专家,为创造国家级品牌献计献力818

(一)组建专家小组818

(二)召开座谈会,请专家献计献策819

(三)专家们撰文、作曲、辅导提高演奏技艺820

第三节 争创国家级品牌的战略部署822

一、对国家级品牌的理解822

二、打造国家级品牌的实施主体823

三、打造国家级品牌的目标和基本思路824

四、打造国家级品牌的战略策略825

(一)战略策略定位825

(二)战略策略要点826

五、打造国家级品牌的阶段划分835

第四节 争创国家级品牌头年重点工作回眸836

一、弘扬、振兴吹打乐的运行机制建设初露端倪836

(一)以定向、定位、定人、定责、定投入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836

(二)现有乐手、新生乐手、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837

(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838

(四)品牌效应与日常吹打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的吹打活动开展机制838

(五)发展吹打艺术与开发吹打产业相结合,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吹打艺术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838

二、集中展示吹打风姿的艺术节首次亮相839

三、接龙吹打理论研究品牌即将面世841

后记8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