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4957395.jpg)
- 严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9170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文化交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交际1
1.1文化1
1.1.1文化的定义1
1.1.2文化的特征3
1.1.3文化的分类4
1.2交际5
1.2.1交际及其构成因素5
1.2.2交际的特征8
1.2.3文化对交际的影响10
1.3跨文化交际学12
1.3.1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12
1.3.2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13
1.3.3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发展及现状14
1.3.4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16
1.4小结18
第二章 语言与非言语交际20
2.1语言20
2.1.1语言的定义20
2.1.2语言的特征20
2.1.3语言的功能22
2.1.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23
2.1.5文化视野下的翻译难题26
2.2非言语交际27
2.2.1非言语交际的定义28
2.2.2非言语交际的功能28
2.2.3非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29
2.2.4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33
2.3小结34
第三章 文化理论35
3.1文化冰山模式(Iceberg Model of Culture)35
3.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36
3.3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Low-Context and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40
3.3.1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40
3.3.2会话准则42
3.4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Hofstede’ s Model of Cultural Dimensions)43
3.4.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43
3.4.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44
3.4.3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Masculinity/ Femininity)45
3.4.4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47
3.5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47
3.5.1人性取向48
3.5.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49
3.5.3时间取向50
3.5.4活动取向50
3.5.5关系取向51
3.6霍尔的文化行为构成(Hall’s Behavioural Components of Culture)52
3.6.1快信息和慢信息(Fast and Slow Messages)52
3.6.2领土(Territoriality)52
3.6.3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52
3.6.4多维度时间取向和单维度时间取向(Monochronic and Polychronic Time)53
3.7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53
3.7.1情感与情感中立(Affectivity vs.Affectivity-neutrality)54
3.7.2特殊性与普遍性(Particularism vs.Universalism)54
3.7.3扩散性与专一性(Diffuseness vs.Specificity)54
3.7.4品质与成就(Ascription vs.Achievement)55
3.7.5集体取向与自我取向(Collectivity vs.Self)55
3.8雅克·德莫根和马奎斯·莫兹关于文化的讨论(Jacques Demorgon and Markus Molz’s Discussion of Culture)55
3.9小结58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59
4.1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59
4.1.1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59
4.1.2意义协调理论的应用60
4.1.3意义协调理论的批评和总结63
4.2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63
4.2.1言语代码理论的前提假设64
4.2.2言语代码理论的应用65
4.2.3言语代码理论的批评和总结66
4.3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 FNT)67
4.3.1面子-协商理论的前提假设69
4.3.2面子-协商理论的应用69
4.3.3面子-协商理论的批评与总结71
4.4谈话制约理论(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72
4.4.1谈话制约理论的内容73
4.4.2谈话制约理论的应用74
4.4.3谈话制约理论的批评和总结75
4.5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itons Theory,EVT)76
4.5.1期望违背理论的假设76
4.5.2期望违背理论的应用78
4.5.3期望违背理论的批评和总结80
4.6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UM)81
4.6.1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82
4.6.2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应用82
4.6.3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84
4.7交际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85
4.7.1交际适应理论的内容85
4.7.2交际适应理论的假设88
4.7.3交际适应理论的应用89
4.7.4交际适应理论的批评和总结91
4.8跨文化调适理论(Cross-Cultural Adapta-tion)91
4.8.1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内容92
4.8.2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前提假设93
4.8.3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应用94
4.8.4跨文化调适理论的批评和总结95
4.9文化身份理论(Theoriz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96
4.9.1文化身份理论的假设96
4.9.2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97
4.9.3文化身份理论的批评和总结99
4.10身份协商理论(Identity Negotiation Theory)100
4.10.1身份协商理论的假设101
4.10.2身份协商理论的应用103
4.10.3身份协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104
4.11身份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IMT)105
4.11.1身份管理理论的来源105
4.11.2身份管理理论的内容106
4.11.3身份管理理论的假设107
4.11.4身份管理理论的应用109
4.11.5身份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110
4.12共文化理论/文化共存理论(Co-Cultural Theory)110
4.12.1共文化要素111
4.12.2共文化理论的前提假设113
4.12.3共文化理论的应用113
4.12.4共文化理论的批评和总结114
4.13小结114
第五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116
5.1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116
5.1.1社会文化身份116
5.1.2心理因素119
5.1.3环境因素120
5.2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122
5.2.1Yo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123
5.2.2Brian Spitzberg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125
5.2.3Judith Martin与Thomas Nakayam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126
5.2.4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小结130
5.3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131
5.3.1国内研究现状132
5.3.2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132
5.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134
5.4.1认识自我134
5.4.2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135
5.4.3掌握不同的信息系统136
5.4.4培养移情能力137
5.4.5学习处理冲突137
5.5小结139
第六章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139
6.1语言教学的跨文化维度139
6.1.1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目标139
6.1.2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策略140
6.1.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点141
6.2元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142
6.2.1元认知模式143
6.2.2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143
6.2.3元认知对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的影响145
6.3跨文化交际教学法概论146
6.3.1建构主义与跨文化交际教学146
6.3.2任务型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教学147
6.4文化教学策略148
6.4.1文化讲座148
6.4.2文化参观148
6.4.3文化讨论149
6.4.4文化欣赏150
6.4.5文化会话150
6.4.6文化合作151
6.4.7文化表演151
6.4.8文化交流152
6.4.9文化谜语152
6.4.10文化冲突153
6.4.11文化研究153
6.4.12关键事件分析154
6.4.13角色扮演155
6.4.14案例分析法156
6.4.15文化创新156
6.5小结158
第七章 文化教学课堂活动159
7.1认识期159
7.1.1文化代表物160
7.1.2短文仿写练习160
7.1.3地域文化介绍162
7.1.4通过常用语了解文化162
7.1.5发现文化身份165
7.2接受或排斥期166
7.2.1非言语采访167
7.2.2凭记忆画图168
7.2.3感受个体空间距离169
7.2.4找错误,“送”牙签170
7.2.5文化定势171
7.3融合或民族中心主义期172
7.3.1回忆最初的时刻172
7.3.2文化展品173
7.3.3文化场景短剧174
7.3.4感受异国家庭生活176
7.3.5感知移情177
7.4超越期180
7.4.1非言语交际180
7.4.2采访外国人181
7.4.3“参观”美国学校182
7.4.4辨别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184
7.4.5文化适应186
7.5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实施建议188
7.5.1课堂活动原则189
7.5.2课堂讨论活动的建议189
7.5.3教师角色190
7.6小结191
第八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192
8.1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193
8.1.1测试的信度193
8.1.2测试的效度195
8.1.3信度与效度关系197
8.1.4可行性198
8.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内容与方法199
8.2.1测试文化意识200
8.2.2测试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202
8.3跨文化交际测试题型205
8.3.1择答题类评估方法206
8.3.2做答题类评估方法208
8.3.3个性化答题类评估方法209
8.4小结211
第九章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13
9.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213
9.1.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含义213
9.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214
9.1.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15
9.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18
9.2.1文化与语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218
9.2.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219
9.2.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219
9.2.4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文化教学的原则220
9.2.5小结221
9.3略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221
9.3.1第二语言学习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221
9.3.2文化意识形成的不同阶段222
9.3.3文化教学的目标224
9.3.4文化教学的课堂活动225
参考书目228
附录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