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音乐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音乐通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4954465.jpg)
- 袁家浚编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121566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077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21页
- 主题词:音乐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音乐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史前的音乐活动(约公元前6000年至前2070年)1
概述1
第一章 音乐活动的诸种传说2
第二章 古歌和乐舞5
第三章 乐器和乐律9
第二编 中国音乐史的第一幕——夏、商(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046年)概述14
第一章 乐舞的发展15
第二章 民间歌谣20
第三章 乐器和乐律24
第四章 音乐文化交流、音乐教育和音乐家29
第三编 乐舞鼎盛的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概述31
第一章 乐舞的发展和乐的典礼化33
一、大型乐舞33
二、小型乐舞35
三、诸侯各国的乐舞36
四、周朝礼仪用乐37
第二章 第一部歌词总集《诗经》39
一、采风活动和民间歌谣39
二、《诗经》的编者40
三、《诗经》的分类41
四、《诗经》音乐的特征45
五、周代的歌咏活动50
第三章 南方巫音的代表作《九歌》52
一、《九歌》的作者52
二、《九歌》的内容53
三、《九歌》的乐队55
四、《九歌》与《诗经》比较55
第四章 乐器、乐队的新规模56
一、原有乐器的演进56
二、乐器分类和乐队编成57
第五章 乐律和乐学的进展59
一、乐律59
二、乐学的?、曾系统60
三、管子的三分损益律62
四、转调的运用和音响心理影响64
第六章 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65
一、中央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65
二、地方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活动68
第七章 音乐家和表演理论69
一、音乐家孔丘69
二、音乐评论家季扎72
三、演奏家伯牙74
四、演奏家师旷75
五、演奏家师文76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家77
七、声乐理论78
第八章 诸子百家论乐79
一、春秋时期论乐诸家79
二、战国时期论乐诸家81
第九章 少数民族音乐和音乐交流94
第四编 大融合、大统一的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概述96
第一章 短暂而具特色的秦朝音乐97
一、倡导百戏97
二、设立乐府98
三、新增乐器98
四、信奉五行说99
五、三字民歌100
六、《吕氏春秋》101
第二章 汉代乐府和宫廷音乐102
一、民间音乐登堂入室102
二、乐府的兴衰103
三、后宫、后堂的音乐活动106
第三章 汉代的郊庙、燕飨音乐107
一、安世房中歌107
二、郊祀歌108
第四章 汉代的鼓吹铙歌109
一、鼓吹109
二、横吹110
二、铙歌111
第五章 汉代的相和歌、大曲和其他民歌113
一、相和歌113
二、大曲116
三、叙事歌117
第六章 汉代的琴曲和琴歌118
一、琴歌118
二、琴曲120
三、《胡笳十八拍》121
第七章 汉代百戏、歌舞和少数民族音乐交流123
一、歌舞的兴盛和百戏的出现123
二、兄弟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126
第八章 乐器、乐律和记谱法128
一、乐器128
二、记谱法131
三、乐律131
第九章 汉代的音乐家134
第十章 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想136
一、董仲舒的音乐思想137
二、刘安与《淮南子》的音乐思想139
三、王充的音乐思想142
第十一章 和各国的音乐交流142
第五编 民族融合加速的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144
概述144
第一章 宫廷音乐机构的变化145
第二章 清商乐和歌舞、吴歌、西曲147
一、清商乐147
二、歌舞151
三、吴歌、西曲152
四、清商乐的发展演变156
第三章 鼓吹乐和北方民歌158
一、鼓吹乐158
二、叙事歌161
第四章 雅乐163
第五章 琴曲、器乐曲165
第六章 道教、佛教和音韵学的诞生174
一、道教音乐的兴起174
二、佛教音乐的演变176
三、音韵学的诞生178
第七章 乐器、乐律和乐谱178
一、乐器178
二、乐律学的进展179
三、记谱法180
第八章 音乐家181
第九章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184
一、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184
二、阮籍和《乐论》190
三、刘勰和《文心雕龙》中《乐府》、《声律》诸篇191
第十章 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192
第六编 歌舞兴盛的中古期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195
概述195
第一章 隋朝的几项重要音乐活动196
一、设燕乐“七部乐”、“九部乐”196
二、正月大规模集中演出散乐197
三、歌舞剧形成雏形198
四、清乐的损益和鼓吹的扩展198
五、开皇乐议和郑译、万宝常199
六、反映阶级矛盾的歌曲更加尖锐深刻203
第二章 唐代的音乐机构204
一、太乐署和鼓吹署204
二、教坊205
三、梨园206
第三章 唐代的燕乐207
一、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两部伎207
二、燕乐中的〔大曲〕212
三、燕乐二十八调215
第四章 唐代的各类声乐活动216
一、曲子的兴起216
二、唐代的变文和长篇叙事歌221
三、文士和乐工创作的歌曲224
第五章 唐代的歌舞与歌舞戏227
一、技艺性歌舞227
二、弄参军229
第六章 宗教音乐232
一、佛教音乐232
二、道教音乐233
三、其他宗教音乐234
第七章 唐代的乐器、乐谱、乐律和乐书235
一、乐器235
二、乐谱238
三、乐律245
四、乐书245
第八章 唐代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247
一、作曲家247
二、歌唱家251
三、器乐演奏家253
四、古琴演奏家255
五、音乐作品257
第九章 唐代的音乐思想和理论264
一、李世民的音乐思想264
二、白居易的音乐思想265
三、吕温的音乐思想267
第十章 唐代音乐文化的交流268
一、《南诏奉圣乐》进京269
二、骠国乐271
三、与日本音乐文化交流的频繁272
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概况274
一、前蜀王建时蜀地的音乐活动274
二、南唐王室和江南一带的音乐活动277
三、王朴律278
第七编 辽、宋、金市民音乐的兴起(公元960~1271年)280
概述280
第一章 音乐机构和活动情况282
一、宫廷音乐机构282
二、地方音乐机构及官宦人家家乐288
第二章 词调歌曲和词乐家289
一、词调来源289
二、词调歌曲的体裁、结构291
三、词乐家和词作298
第三章 歌舞和戏曲的发展308
一、歌舞308
二、杂剧、南戏313
第四章 说唱音乐的兴盛317
一、小说317
二、鼓子词318
三、唱赚318
四、诸宫调320
五、崖词321
六、陶真321
七、南音322
第五章 琴曲、琴家和琴论323
一、琴僧324
二、浙派琴家和琴曲324
三、琴歌327
四、琴艺和琴学理论的发展327
第六章 宗教音乐329
一、道教音乐329
二、佛教音乐330
三、藏传佛教音乐331
第七章 音乐理论思想和论著332
第八章 乐器、乐律和记谱法338
一、乐器338
二、乐律与宫调理论341
三、记谱法的演进343
第九章 少数民族音乐及与东亚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344
一、少数民族音乐344
二、与东亚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346
第十章 辽、西夏、金的音乐348
一、辽的音乐348
二、西夏音乐351
三、金的音乐352
第八编 戏曲兴盛的元、明(公元1271~1644年)355
概述355
第一章 宫廷音乐357
一、元宫廷音乐357
二、明代宫廷音乐361
第二章 杂剧、南戏的鼎盛和昆、弋诸腔的兴起363
一、杂剧363
二、南戏371
三、四大声腔的形成及其他374
第三章 散曲的兴起385
一、北曲386
二、南曲389
第四章 民间小曲391
一、民间小曲简况392
二、小曲的内容和伴奏392
三、小曲与散曲之异同395
第五章 说唱音乐397
一、诸宫调的最后一瞬397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艺术397
三、说唱词话399
四、弹词、鼓词的兴起401
五、宝卷和道情402
六、货郎儿403
第六章 少数民族音乐和歌舞405
一、维吾尔族的木卡姆405
二、元代达达乐曲408
三、纳西族的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410
四、蒙古族的倒喇、潮林道和《江格尔》414
第七章 器乐曲416
一、琵琶曲与琴曲416
二、民间鼓吹吹打乐421
第八章 宗教音乐426
一、道教音乐426
二、佛教音乐427
三、基督教音乐428
第九章 乐器、乐谱和乐律429
一、乐器429
二、乐谱433
三、乐律435
第十章 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思想437
一、音乐论著437
二、音乐美学思想446
第十一章 音乐家452
一、演唱家452
二、演奏家457
第十二章 中外音乐交流461
第九编 戏曲占统治地位和启蒙转折开始的清代(公元1644~1911年)概述463
第一章 宫廷音乐机构和音乐活动465
一、祭祀乐465
二、朝会乐466
三、宴飨乐466
四、导迎乐472
五、南府的音乐活动473
第二章 戏曲多种声腔争芳斗艳475
一、昆腔475
二、弋阳腔(高腔)476
三、梆子腔478
四、弦索腔479
五、皮黄腔480
六、其他腔调483
第三章 京剧的诞生和成熟483
一、语言字音的京化和规范化484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板腔体系484
三、演唱伴奏有了明显提高和改革485
四、有了一批杰出演员485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的兴起487
一、藏戏487
二、地戏489
三、傣剧490
四、吹吹腔490
五、侗戏491
六、壮剧492
第五章 说唱音乐曲种纷纷诞生493
一、弹词类493
二、大鼓类497
三、牌子曲类501
四、渔鼓道情类503
五、琴书类505
六、走唱类506
七、少数民族说唱506
第六章 民间小曲的演进507
第七章 民族器乐和曲谱集509
一、古琴音乐509
二、琵琶音乐512
三、器乐合奏517
第八章 少数民族歌舞和器乐524
一、蒙古族音乐524
二、藏族音乐526
三、维吾尔族音乐527
四、侗族音乐528
第九章 宗教音乐530
一、道教音乐530
二、佛教音乐531
三、基督教音乐532
第十章 乐器、乐谱和音乐著作533
一、乐器533
二、乐谱535
三、音乐著作538
第十一章 音乐理论思想543
第十二章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550
一、教会创办新学传播赞美诗音乐和乐理550
二、西方音乐在我国的展演551
三、西式乐队在我国的建立553
四、中国音乐的西传554
第十三章 学堂乐歌的兴起555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555
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家和作品557
三、学堂乐歌和中国新音乐567
第十编 向现代音乐迈出第一步的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概述570
第一章 音乐团体和队伍的状况572
一、民国初的音乐社团572
二、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音乐团体576
三、抗战时期解放区的音乐团体577
四、抗战时期沦陷区的音乐社团579
五、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音乐社团580
第二章 音乐教育582
一、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583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585
三、师范音乐教育586
四、专业音乐教育588
五、音乐教育家590
第三章 戏曲音乐的发展597
一、进入鼎盛期的诸剧种597
二、新兴诸剧种604
第四章 曲艺音乐和民歌的繁荣610
一、曲艺音乐610
二、民歌615
第五章 声乐作品和作曲家618
一、五四前后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619
二、工农运动中的革命歌曲和根据地的歌曲627
三、30年代的专业音乐创作630
四、左翼音乐运动和抗日歌咏运动中的歌曲作品和作曲家652
五、延安和革命根据地的作曲家和作品671
六、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歌曲创作694
七、三四十年代的通俗歌曲703
第六章 器乐创作708
一、西洋乐器乐曲的创作708
二、民族器乐曲的创作718
第七章 新歌剧的兴起725
一、新歌剧发轫阶段725
二、延安时期的歌剧727
三、国统区、沦陷区的歌剧创作729
四、歌剧作曲家和作品731
第八章 歌唱家、演奏家和指挥家738
一、歌唱家738
二、演奏家745
三、指挥家760
第九章 音乐理论和音乐学家762
一、西方音乐理论的介绍和推广762
二、音乐理论和音乐学家763
三、中国新音乐史学的初创阶段779
第十章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780
一、音乐教育领域引进大量外籍教员781
二、赴西方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所选国家的扩大781
三、西方音乐书刊被翻译改写后在国内陆续出版782
四、各国侨民和演出团体在华演出频繁782
五、中国音乐家在海外演出活动增多784
六、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的两位音乐家785
第十一编 开始与国际接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49~1989年)概述788
第一章 音乐团体机构791
一、音乐表演团体791
二、音乐组织领导和研究机构793
三、大型、集中的调演、汇演活动795
四、举办全国性的各种评奖、比赛、座谈活动798
第二章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800
一、专业音乐教育800
二、师范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802
三、社会音乐教育804
四、音乐教育家806
第三章 传统音乐的发展811
一、戏曲音乐811
二、曲艺音乐823
三、民歌835
四、民间器乐838
第四章 声乐作品和作曲家842
一、群众歌曲842
二、抒情歌曲848
三、艺术歌曲851
四、合唱歌曲853
五、少儿歌曲859
六、歌颂毛泽东和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860
七、通俗歌曲863
八、几位影响较大的歌曲作家868
第五章 器乐作品和作曲家876
一、民族器乐作品876
二、钢琴、小提琴和西洋管弦乐作品891
三、几位影响较大的作曲家903
四、新潮派作曲家的崛起907
五、其他西洋乐器乐曲909
第六章 歌舞和歌剧、舞剧的发展909
一、歌舞909
二、歌剧音乐918
三、舞剧音乐925
四、歌剧、舞剧作曲家930
第七章 电影、电视音乐936
一、电影音乐937
二、电视音乐947
三、影视作曲家951
第八章 演唱、演奏、指挥艺术的发展963
一、演唱艺术的发展和歌唱家963
二、演奏艺术的发展和演奏家979
三、指挥艺术的发展和指挥家993
第九章 音乐理论思想1002
一、音乐指导思想的演变1002
二、音乐史学的进展1019
三、民族音乐学的进展1031
四、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1035
五、音乐技术理论的进展1038
第十章 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律制、记谱法的演进1045
一、民族乐器的改革1045
二、律制的新探索1051
三、记谱法的演进1052
四、乐器改革家1053
第十一章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1054
一、新中国成立头十七年1054
二、进入低潮的“文革”十年1061
三、“文革”后迅猛复苏的十三年1062
参考书目1072
后记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