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退耕还林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退耕还林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945559.jpg)
- 李世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329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造林-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退耕还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研究目的意义1
1.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进展2
1.2.1 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背景2
1.2.2 工程任务完成情况5
1.2.3 工程建设初步成效6
1.2.4 工程建设主要做法6
1.3 退耕还林研究进展9
1.3.1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研究9
1.3.2 林带结构和功能的研究11
1.3.3 林草之间的生态关系及防护效果研究12
1.3.4 树种之间的生态关系及混交林研究13
1.3.5 退耕还林管理机制研究14
1.4 退耕还林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的研究重点15
1.4.1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研究15
1.4.2 退耕还林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类型及其区域划分研究15
1.4.3 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研究15
1.4.4 退耕还林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16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7
2.1 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基本特征17
2.1.1 工程区域范围17
2.1.2 自然条件特征17
2.1.3 社会经济状况19
2.1.4 需退耕地状况19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20
2.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0
2.2.2 研究技术路线20
2.2.3 试验研究方法20
第3章 退耕还林时空发展比较研究24
3.1 退耕还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24
3.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1949~1998年)24
3.1.2 第二阶段:试点示范阶段(1999~2001年)26
3.1.3 第三阶段:工程建设阶段(2002~2010年)28
3.1.4 第四阶段:后期巩固阶段(2011~2020年)29
3.2 中外退耕还林比较研究30
3.2.1 美国退耕还林概况31
3.2.2 欧洲退耕还林概况32
3.2.3 发达国家退耕还林的背景32
3.2.4 中外退耕还林特点比较33
3.3 退耕还林与世界重点生态工程比较研究35
3.3.1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和外延35
3.3.2 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36
3.3.3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单因素比较40
3.3.4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多因素综合比较44
3.3.5 讨论45
第4章 退耕还林理论技术体系研究46
4.1 退耕还林的基础生态学理论48
4.1.1 退耕还林与最小因子和生态适宜性48
4.1.2 热力学定律与食物链原理49
4.1.3 退耕还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49
4.1.4 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50
4.1.5 退耕还林与生物群落演替理论50
4.1.6 退耕还林中的生物多样性51
4.2 退耕还林的景观生态学理论52
4.2.1 退耕还林与干扰52
4.2.2 退耕还林与尺度效应53
4.2.3 退耕还林与斑块-廊道-基底53
4.3 退耕还林与恢复生态学53
4.3.1 退耕地及其恢复与重建54
4.3.2 退耕地恢复的机理54
4.3.3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目标55
4.3.4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56
4.3.5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技术56
4.3.6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操作程序56
4.3.7 退耕地恢复成功的标准57
4.3.8 退耕地恢复的时间58
4.4 退耕还林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59
4.4.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59
4.4.2 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61
4.4.3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62
4.5 退耕还林的产业生态学理论64
4.5.1 生态产业及其特点64
4.5.2 生态产业设计原则65
4.6 退耕还林的环境科学理论67
4.6.1 环境要素的属性67
4.6.2 环境的功能特性67
4.7 退耕还林的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理论68
4.7.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69
4.7.2 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思想程序69
4.8 退耕还林的土地经济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71
4.8.1 人地关系与人地矛盾71
4.8.2 人地关系的基本规律75
4.8.3 退耕还林中人地关系的调整77
4.9 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学理论78
4.9.1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78
4.9.2 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演替79
4.10 退耕还林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80
4.10.1 可持续发展及其衡量标准80
4.10.2 可持续发展观81
4.10.3 可持续发展评价原则82
4.10.4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83
第5章 退耕还林类型区划研究86
5.1 区划范围和目标87
5.1.1 区划范围87
5.1.2 区划目标87
5.2 区划原则和依据88
5.2.1 区划原则88
5.2.2 区划依据88
5.3 区划方法89
5.3.1 区划总体方案89
5.3.2 区划多级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方法89
5.3.3 区划命名94
5.4 区划结果94
5.4.1 一、二级区划94
5.4.2 三、四级区划101
5.4.3 五、六级区划101
第6章 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110
6.1 试验地概况110
6.1.1 云南省鹤庆县110
6.1.2 山西省乡宁县111
6.1.3 内蒙古凉城县111
6.2 试验研究方法112
6.2.1 研究思路112
6.2.2 测定的试验指标113
6.2.3 数据测定方法114
6.2.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114
6.3 系统结构分析115
6.3.1 确定系统目标115
6.3.2 建立系统模式115
6.3.3 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15
6.3.4 结构分析118
6.4 建立仿真模型119
6.4.1 绘制因果关系图119
6.4.2 建立系统流程图119
6.4.3 建立方程与参数确定119
6.4.4 模型调试与检验126
6.4.5 模型仿真结果126
6.5 优化模式筛选127
6.5.1 云南鹤庆县试验点优化模式筛选127
6.5.2 山西乡宁县试验点优化模式筛选130
6.5.3 内蒙古凉城县试验点优化模式筛选130
6.6 模式技术研究137
6.6.1 云南鹤庆县试验点优化模式技术研究137
6.6.2 山西乡宁县试验点优化模式技术研究138
6.6.3 内蒙古凉城县试验点优化模式技术研究141
6.7 模式机理分析144
6.7.1 生态效益机理分析147
6.7.2 经济效益机理分析148
6.7.3 社会效益机理分析150
6.7.4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关系机理分析152
6.8 典型模式研究156
6.8.1 干热干旱河谷区典型模式156
6.8.2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模式162
6.8.3 三北风沙区典型模式168
第7章 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176
7.1 黄河下游及华北东北大区退耕还林模式(A)176
7.1.1 东北山地沙地区退耕还林模式(A-1)176
7.1.2 京津周围沙地平原区退耕还林模式(A-2)184
7.2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大区退耕还林模式(B)190
7.2.1 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B-1)190
7.2.2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B-2)198
7.2.3 云贵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B-3)204
7.2.4 琼桂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B-4)209
7.3 长江上游及西南大区退耕还林模式(C)213
7.3.1 西南高山峡谷区退耕还林模式(C-1)213
7.3.2 青藏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C-2)219
7.4 黄河上中游及西北大区退耕还林模式(D)222
7.4.1 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D-1)222
7.4.2 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模式(D-2)229
7.4.3 黄河源头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D-3)234
7.4.4 甘蒙高原沙漠区退耕还林模式(D-4)237
第8章 退耕还林技术经济政策研究243
8.1 现行政策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评析243
8.1.1 现行政策主要内容243
8.1.2 现行政策理论分析246
8.2 “退”的政策研究255
8.2.1 问题分析255
8.2.2 政策建议257
8.3 “还”的政策研究257
8.3.1 问题分析257
8.3.2 政策建议259
8.4 “补”的政策研究262
8.4.1 粮食补助262
8.4.2 现金补助263
8.4.3 种苗补助264
8.4.4 税费减免264
8.4.5 前期工作费和科技支撑费265
8.4.6 补偿机制266
8.5 “管”的政策研究268
8.5.1 林地管护268
8.5.2 种苗管理272
8.5.3 计划管理273
8.5.4 工程管理273
8.5.5 资金管理277
8.5.6 科技管理278
8.5.7 组织管理279
8.5.8 退耕还林与其它工程的协调发展280
8.5.9 资源配置方式282
8.5.10 宣传教育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285
第9章 结论290
9.1 基本摸清了退耕还林时空发展等规律290
9.2 建立了退耕还林理论技术体系291
9.3 建立了退耕还林类型区划体系291
9.4 提出了退耕还林典型优化模式和分区模式体系292
9.5 完善了退耕还林技术经济政策体系292
附录294
附录1 退耕还林工程区域范围294
附录2 退耕还林工程区社会经济情况表300
附录3 退耕还林工程省区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情况表302
附录4 退耕还林工程第四级区划结果明细表304
附录5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三级区自然因子特征值309
附录6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三级区经济因子特征值313
附录7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三级区社会因子特征值317
附录8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四级区自然因子特征值321
附录9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四级区经济因子特征值325
附录10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四级区社会因子特征值329
附录11 退耕还林工程第六级区划结果明细表333
附录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346
附录1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351
附录14 退耕还林条例357
附录15 REGULATIONS ON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365
附录16 退耕还林大事记380
参考文献384
后记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