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大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大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3/34938504.jpg)
- 蔡仁厚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ISBN:978780762803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增订新版小序1
引论1
第一卷 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原初形态之百花齐放第一章 上古思想之趋势7
第一节 原初的观念形态7
第二节 周初之“敬”的观念8
第三节 礼的时代与宗教人文化9
第四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之趋势10
第二章 孔子的仁教12
第一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12
第二节 仁的意义与特性13
第三节 仁智圣的生命领域14
第四节 由仁智圣遥契性与天道15
第五节 义命观念与主宰性之肯定16
第六节 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17
第三章 墨子的思想19
第一节 最高的价值规范——天志19
第二节 权威主义的政治论——尚同20
第三节 爱的社会之向往——兼爱20
第四节 功利实用的文化观21
第五节 墨学的评论22
第六节 以质救文的方向与途径23
第四章 孟子的心性之学24
第一节 即心言性——性善24
第二节 仁义内在——由仁义行26
第三节 性命对扬——透显道德性27
第四节 存养充扩之修养论28
第五节 政治思想之精义29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30
第一节 “无”的智慧之进路31
第二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31
第三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32
第四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34
第五节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34
第六章 庄子的智慧36
第一节 老庄之同与异36
第二节 道心显发的观照之慧37
第三节 一死生、齐物我、泯是非38
第四节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39
第七章 名家与墨辩42
第一节 惠施之“合同异”42
第二节 公孙龙之“离坚白”44
第三节 辩者之徒的怪说47
第四节 墨辩中哲学性的理论49
第八章 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52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所涉及的意义53
第二节 慎独、致中和54
第三节 诚体流行,生物不测54
第四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55
第五节 寂感之神——本体论的妙用56
第六节 宇宙论的演生与三极之道57
第九章 荀子的学说58
第一节 制天用天的思想59
第二节 化性起伪59
第三节 以智识心——知性主体之透显60
第四节 解蔽与正名61
第五节 礼义之统62
第十章 法家与秦政63
第一节 法家的兴起与演变63
第二节 韩非的人性观与价值观64
第三节 韩非的政治思想65
第四节 法家与秦政65
第二卷 两汉魏晋:儒学转型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第一章 汉初思想概述69
第一节 汉初思想之先导——阴阳家与吕氏春秋69
第二节 反法归儒与儒法之辨70
第三节 汉代精神开国之盛音——贾谊71
第四节 杂家中的道家——淮南子73
第二章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75
第一节 复古更化:理性之超越表现75
第二节 董子春秋学要义77
第三节 天人感应之哲学80
第四节 人性思想略述84
第五节 附论:扬雄之太玄与法言87
第三章 王充的性命论90
第一节 王充思想之特点90
第二节 用气为性92
第三节 性成命定93
第四节 气性领域之全幅意义94
第四章 人物志的才性系统96
第一节 才性之特征与姿态96
第二节 才质与德性(英雄、圣人)98
第三节 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99
第五章 王弼之易学与老学101
第一节 易学三系与王弼易学之渊源102
第二节 王弼玄理之易学103
第三节 王弼之老学106
第六章 向、郭之庄学与阮籍、嵇康110
第一节 向、郭之庄学110
第二节 阮籍之庄学与乐论114
第三节 嵇康之名理与声无哀乐论115
第四节 余论:道家之不足及其自处之道117
第三卷 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异质文化之吸收与消化第一章 佛教的教义及其开展123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123
第二节 小乘部派佛教128
第三节 大乘佛学三系129
第二章 佛教在中国之传衍(上)134
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初期概况134
第二节 释道安与六家七宗135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肇论大意137
第四节 北方四宗略述139
第三章 佛教在中国之传衍(下)142
第一节 东晋慧远之佛教运动142
第二节 竺道生与涅槃佛性143
第三节 三论宗之复兴与嘉祥吉藏145
第四节 摄论与摄论师真谛三藏146
第五节 真常心系的代表论典:起信论147
第四章 对佛教教理之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150
第一节 天台宗简史150
第二节 五时判教151
第三节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156
第五章 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162
第一节 玄奘回归印度之佛教运动162
第二节 华严宗:别教中的圆教164
第六章 佛教内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彩173
第一节 中国禅宗简史173
第二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175
第三节 禅家五宗的宗风179
第四节 公案话头举例181
第四卷 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第一章 北宋前三家: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187
第一节 濂溪默契道妙:豁醒儒家形上之智慧188
第二节 横渠思参造化:天道性命通贯而为一191
第三节 明道盛言一本:完成儒家圆教之模型195
第二章 程伊川之转向与洛学之南传198
第一节 伊川不自觉的义理之转向198
第二节 二程洛学南传的线索201
第三章 南宋理学开为三系205
第一节 明道开胡五峰,形成湖湘之学205
第二节 伊川开朱子,完成一系之义理208
第三节 象山直承孟子,而言“心即理”212
附说:朱陆门人及其后学218
第四章 王阳明致良知教220
第一节 良知即天理220
第二节 良知之感应是智的直觉之感应221
第三节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222
第四节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224
第五章 王学的分化与刘蕺山之归显于密226
第一节 王学的分化与发展226
第二节 蕺山归显于密、以心著性231
第五卷 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冲击与新生第一章 明清之际:三大儒的思想方向235
第二章 民族生命受挫折、文化生命受歪曲235
第三章 西方文化思想之冲击235
第四章 反省与新生235
一、西方哲学在中国235
二、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机235
附录 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