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才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才学概论
  • 赵恒平,雷卫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92887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人才学-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才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人才概述1

一、人才的概念1

二、古代学者对人才本质的论述3

三、当代人才学家论人才的本质5

四、人才的特征7

五、人才的分类8

六、人才的重要性10

第二节 人才学的研究任务及研究方法11

一、人才学的概念11

二、人才学研究的任务11

三、人才学的特点11

四、人才学的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人才的社会作用1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14

一、实践造就人才的理论14

二、人才来源于群众的理论16

三、人才全面发展的理论20

第二节 科学的人才观21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1

二、以人为本22

三、人人都可以成才22

第三节 人才的社会作用22

一、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23

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23

三、推动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24

四、推动社会的变革25

第三章 人才的心理特征27

第一节 创造能力27

一、创造能力的内涵27

二、创造能力的外延29

三、创造能力的源泉32

第二节 创造思维35

一、创造思维的概念35

二、创造思维的特点36

三、创造思维的形式38

第三节 创造个性39

一、创造个性的含义39

二、创造个性的特点40

三、创造个性对创造性劳动的意义40

第四节 创造性劳动46

一、以创造形象为主的劳动46

二、以创造科学体系为主的劳动46

三、以管理创新为主的劳动46

四、以传播信息和传授知识为主的劳动47

五、以知识运用和转化为主的劳动47

第四章 人才学基本原理与成才规律48

第一节 人才学基本原理48

一、择优性原理48

二、系统性原理48

三、反求性原理49

四、能动性原理49

第二节 成才规律52

一、成才规律的含义52

二、成才的一般规律52

三、成才的特殊规律54

第三节 当代学者论人才成长的规律56

一、王氏成才规律56

二、钟氏成才规律58

三、叶氏成才规律58

第五章 理想志向与成才60

第一节 理想与成才60

一、理想的内容60

二、理想的类型60

三、理想的层次61

四、理想的特征61

五、理想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62

第二节 立志与成才63

一、立志概述63

二、立志与成才的关系64

三、立志在成才中的作用64

第三节 培养理想志向的方法65

一、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氛围65

二、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手段65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66

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66

第六章 道德修养与成才67

第一节 道德修养对成才的意义和作用67

一、道德的含义67

二、道德修养的概念67

三、道德修养对成才的意义和作用68

第二节 人才应具备的优良品德69

一、人才的品德结构69

二、人才应具备的品德70

第三节 完善道德修养的方法73

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73

二、在实践中锻炼提高74

三、努力做到慎独完善74

第七章 教育与成才76

第一节 学习与人才的成长76

一、诸子百家论学习与人才成长的关系76

二、先秦诸子论好学多思78

第二节 尊师重教与人才的成长80

一、教师的地位与职责80

二、当代学者论师承效应及求师艺术83

三、尊师重教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85

第三节 治学方法与人才的成长86

一、先秦诸子论治学有方与成才86

二、现代人才学者谈治学方法与成才88

三、治学方法举要92

第四节 教育与人才的成长93

一、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93

二、大学生成才的内在条件95

三、大学人才教育的基本原则97

四、大学教学方法举要99

第八章 人才开发106

第一节 人才开发概述106

一、人才开发的含义106

二、人才开发的意义107

三、人才开发的目标108

四、人才开发的原则108

第二节 人才开发的系统观点109

一、人才开发的效应109

二、人才开发的重点112

三、人才开发的层次114

四、人才开发的策略116

第三节 人才的自我开发116

一、自我开发的含义116

二、自我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17

第四节 情商开发118

一、情商概述119

二、情商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119

三、情商开发的途径及其方法120

第五节 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122

一、人才供求规律122

二、劳动力价值规律122

三、劳动力竞争规律123

四、人才终生开发规律123

五、职业实践与开发互动规律123

第六节 人才开发与学习型组织建设123

一、学习型组织概述123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对人才开发的作用127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措施127

第九章 科技人才的培养130

第一节 科技人才概述130

一、科技人才的含义130

二、科技劳动的性质130

三、科技劳动的特点131

四、科技人才的社会作用131

第二节 科技人才成功的共同特点132

一、研究领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32

二、抓住科学知识体系演变所提供的科学发展机会132

三、处于创造最佳年龄区进行科学研究133

四、具备科技人才创造所需的智能结构133

五、具备科技人才成功的基本心理品格134

第三节 科技人才成功对教育的反求135

一、科技人才要注重早期教育培养136

二、基础教育能夯实科技人才的创新基础136

三、大学教育能培养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137

四、继续教育能促进科技人才的不断成功138

第十章 管理人才的培养140

第一节 管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40

一、管理的含义140

二、管理二重性的原理141

三、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141

四、管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43

第二节 管理人才的个体结构和群体结构143

一、管理人才的个体结构143

二、管理人才的群体结构144

三、个体结构与群体结构的关系147

第三节 管理人才的成才规律148

一、胆识成才律148

二、改革成才律148

三、竞争成才律148

四、实践成才律148

第四节 管理人才的培养149

一、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149

二、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149

第十一章 人才预测与规划151

第一节 人才预测概述151

一、人才预测的产生及发展151

二、人才预测的种类和目的151

三、人才预测的意义152

第二节 人才预测的原理和方法153

一、人才预测的基本原理154

二、人才预测的方法155

三、人才预测方法举例158

第三节 人才预测程序和预测技术160

一、人才预测程序160

二、人才预测技术160

第四节 人才的规划162

一、人才规划的种类162

二、人才规划的内容162

三、人才规划的步骤162

四、人才规划的实施163

第十二章 人才素质测评164

第一节 人才素质164

一、人才素质的含义164

二、人才素质的特性165

三、人才素质的构成166

四、人才的心理素质166

第二节 人才素质测评187

一、人才素质测评的含义187

二、人才素质测评的类型187

三、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188

四、人才素质模型189

第三节 人才素质评价体系192

一、人才素质评价体系概述192

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设计原则194

三、人才素质评价体系的构成195

第四节 人才素质测评的标准198

一、信度198

二、效度200

三、难度与区分度201

四、标准化与常模202

第五节 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203

一、面试法203

二、心理测验法203

三、评价中心技术法204

四、其他测评法206

第六节 人才素质测评的实施207

一、准备测评材料207

二、布置测评场地207

三、测评考官培训207

四、测评过程控制208

五、人才素质测评结果的反馈208

第十三章 人才选拔210

第一节 古代学者论人才的选拔210

一、不以言貌取人210

二、不求全责备211

三、不论资排辈212

四、不道听途说212

五、不分亲疏尊卑213

六、不记私仇214

第二节 当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与原则215

一、人才选拔的标准215

二、人才选拔的原则216

第三节 人才选拔的办法219

一、考任制219

二、招聘制219

三、自荐制219

四、推荐制220

五、选举制220

六、任命制221

七、聘任制221

八、综合制222

第十四章 人才配置223

第一节 人才配置概述223

一、人才配置的含义223

二、人才配置的意义223

第二节 人才配置的原则224

一、整体效能原则224

二、能级对应原则224

三、优势定位原则224

四、动态调节原则225

五、内部为主原则225

第三节 人才配置的方式225

一、中介沟通型配置方式225

二、经营租赁型配置方式225

三、资本运营型配置方式226

四、智力服务型配置方式226

五、布朗运动型配置方式226

第四节 人才群体与配置优化226

一、人才群体227

二、人才群体的优化配置229

第十五章 人才使用232

第一节 古代学者论人才的使用232

一、察能授官232

二、任其所长233

三、士不得兼官234

四、君子不器235

五、用人不疑235

六、善用忠臣237

第二节 当代人才使用的原则237

一、信任原则237

二、适用原则238

三、能级相称原则238

四、用当其愿原则239

五、人尽其才原则240

六、使用和培养并重原则240

第三节 用才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241

一、关于德和才的问题241

二、关于资历和能力的问题241

三、关于长处和短处的问题242

四、关于通才和专才的问题242

五、关于文凭和水平的问题242

六、关于显才与潜才的问题242

七、关于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243

第十六章 人才考核245

第一节 人才考核概述245

一、人才考核的概念245

二、人才考核的发展245

三、人才考核的意义246

四、人才考核的目的247

五、人才考核的条件248

六、人才考核的功能249

第二节 人才考核的基本原则249

一、连续性原则250

二、从长处着眼的原则250

三、重实绩与贡献的原则250

四、多途径分能级的原则250

五、奖励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251

六、品质与能力全面考核的原则251

第三节 人才考核的内容251

一、思想品德251

二、业务能力251

三、学术或技术水平251

四、工作态度252

五、工作成就252

第四节 人才考核的方法252

一、要素分解法252

二、实绩记录法253

三、累计积分法253

四、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法254

五、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法254

六、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法254

第五节 人才考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5

一、工作成就和工作能力的关系255

二、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255

三、工作态度和工作成就的关系255

四、工作成就和学历、资历的关系255

第十七章 人才管理257

第一节 人才管理概述257

一、人才管理的概念257

二、人才管理的原则257

三、人才管理的意义259

第二节 人才的激励259

一、人才激励的作用259

二、人才激励的原则260

三、人才激励的方法261

第三节 人才的保护262

一、人才保护的意义262

二、人才保护的思路263

三、人才保护的方法265

第四节 人才管理者的人才观与素质267

一、人才管理者的人才观267

二、人才管理者的素质270

第十八章 人才流动273

第一节 人才流动概述273

一、人才流动的必然性273

二、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275

三、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279

第二节 人才流动的基本原则282

一、合理性原则282

二、兼顾性原则282

三、以动求稳原则282

四、双向性原则283

五、人尽其才与才尽其用原则283

六、鼓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283

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原则284

第三节 人才流动的方法284

一、招聘284

二、调动285

三、兼职285

四、辞职286

五、借调286

六、停薪留职287

七、考试录用287

八、智力交流287

第四节 人才市场建设287

一、人才市场概述287

二、人才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289

三、努力建设我国的人才市场290

第十九章 新世纪人才发展趋势292

第一节 人才发展趋势292

一、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趋势292

二、人才素质的高层次性趋势293

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293

第二节 人才能力建设294

一、人才能力建设的内涵294

二、人才能力建设的内容294

三、人才能力建设的措施296

第三节 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培养298

一、实施人才国际竞争战略的重要性298

二、实施人才国际竞争战略的措施299

第四节 新世纪加强人才工作的对策300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300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301

三、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301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302

五、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和保障302

六、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303

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303

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304

参考文献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