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4911869.jpg)
- 张邱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89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关于“方—普”语法现象1
第二节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5
一 句法机制的管控与汉语语法研究5
二 本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11
三 本书的结构系统和内容组织11
第二章 陕县方言面指背指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7
第一节 面指背指的指代词使用17
一 面背指与远近指17
二 面背指的使用选择与代词形式的配置18
三 由面指背指代词构成的句法格式25
四 陕县方言面指背指的来源以及阿尔泰语、藏缅语里的相关现象30
第二节 背指程度副词“统”的使用33
一 “统”的语义涵盖33
二 “统”的组合能力37
三 “统”的句法功能39
本章小结41
第三章 陕县方言形容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43
第一节 儿化形容词现象43
一 儿化形容词的范围和形式44
二 儿化形容词的语义45
三 儿化形容词的入句功能和入句条件47
四 儿化形容词在特定句法框架中的适应能力48
五 儿化形容词的语用价值51
六 儿化形容词与度量形容词52
七 儿化形容词与儿化53
第二节 单音形容词重叠式55
一 单音形容词的四种重叠格式55
二 单音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57
三 关于Aa重叠式的语法意义61
四 关于Aa重叠式的句法功能65
五 其他方言里单音形容词重叠构成名词的现象67
六 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68
七 语义角色与句法配置的制约机制68
八 常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能力、可重叠类型考察表70
本章小结77
第四章 陕县方言语气助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79
第一节 语气助词“囔”“哩”的使用79
一 “囔”的使用79
二 “哩”的使用89
三 连用形式92
四 汉语史的情况93
第二节 语气助词“呀”的使用94
一 “呀”的语法意义94
二 “呀”的句法配置95
三 由“呀”构成的祈使句96
四 方普比较99
五 关于西北方言里的“呀”101
第三节 语气助词“丐”的使用103
一 “丐”的语法意义103
二 “丐”的句法配置104
三 “丐”与“曼”105
四 方言比较107
本章小结108
第五章 陕县方言选择问句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10
第一节 选择问句式系统110
一 基础句式110
二 “哩”“呀”“啦”的配置机制113
三 “曼”的配置机制120
第二节 选择问句里语气助词“哩”的性质和作用127
一 两个“哩”128
二 语气助词“哩”的作用129
三 关于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哩”130
第三节 选择问句里语气助词“曼”的意义和作用131
一 “曼”的语法意义131
二 “曼”的语法作用137
三 关于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曼”139
本章小结140
第六章 汉语方言副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41
第一节 陕县方言副词“坷”和“再”的使用141
一 “坷”和“再”的语法意义141
二 “坷”和“再z”的形式差异142
三 回到普通话的“再”144
四 追加与增量146
第二节 澳门中文副词“更”的使用147
一 语法意义和形式特点148
二 从现代汉语方言看澳门中文的副词“更”152
三 从汉语史看澳门中文的副词“更”154
本章小结158
第七章 普通话动词“以为”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61
第一节 “以为1”和“以为2”162
一 “以为1”的语义162
二 “以为2”的语义162
第二节 形式差异165
一 “以为”与人称165
二 “以为”与谦辞166
三 “以为”与主语166
四 “以为”与宾语167
五 “以为”与修饰语167
六 “以为”与感叹格式168
第三节 语用价值169
一 “以为1”可以突出郑重、严谨的口气170
二 “以为1”可以表达委婉、谦和的语气170
三 “以为2”可以适应中性语体和书面语体的需要171
第四节 方言表现172
一 陕县方言172
二 南阳方言173
三 武汉方言173
本章小结174
第八章 普通话形容词“重”“沉”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75
第一节 “重”和“沉”的语义差异175
一 主观感觉与客观说明175
二 事实证据177
三 关于词典的释义178
第二节 “重”和“沉”的形式差异179
一 与数量短语搭配的差异179
二 句法功能的差异180
三 反义对举的差异181
第三节 现代汉语方言里的“重”和“沉”182
一 方言表现182
二 考察结论183
本章小结184
第九章 普通话名词“说法”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86
第一节 新的语义功能187
一 两种新语义187
二 词典上的记录188
第二节 新的形式特点189
一 宾位上的特点189
二 “说法”与“讨”189
三 “说法”与“连也/都”190
四 “说法”与介词191
第三节 新的语用价值191
一 语义轻弱191
二 口语风格192
三 文化色彩193
第四节 方言表现195
一 方言事实195
二 表义特点195
本章小结196
第十章 普通话时间词“刚刚”与句法机制的管控197
第一节 “刚刚1”和“刚刚2”197
一 “刚刚1”的语义198
二 “刚刚2”的语义199
三 “刚刚1”和“刚刚2”的语义比较199
第二节 形式差异201
一 造句功用201
二 相对位次202
三 对VP的要求204
第三节 语用价值205
一 表义上的价值206
二 节律上的价值208
三 语体上的价值208
第四节 从“刚刚”的使用看现代汉语语用的节奏规律209
一 避免叠用复现210
二 倾向于选择双音节以上的组配成分212
三 在“一X,就Y”结构中配置时要求X为单音节213
四 “刚刚”的使用反映现代汉语节奏规律的另一面214
第五节 关于词的语法个性215
一 关于时间名词“刚刚”215
二 关于动词“以为”218
三 词的语法个性的形成219
本章小结219
第十一章 普通话状位NA主谓短语与句法机制的管控221
第一节 状位的选择和规约222
一 结构上的选择和规约222
二 语义上的选择和规约223
三 “地”的作用225
第二节 语义指向与句子格局226
一 关于格局一226
二 关于格局二227
三 关于格局三228
四 关于格局四229
五 关于格局五230
第三节 N的隐现机制与A的语义自足度231
一 N的隐现条件231
二 N的隐现机制231
第四节 语用价值232
一 句子表义上的价值233
二 句子结构和语气上的价值233
本章小结234
第十二章 普通话“尚且”句与句法机制的管控236
第一节 句法标志236
一 预逼标“尚且”236
二 承逼标“何况”239
第二节 前项后项241
一 前项p241
二 后项q242
三 pq的排列配置243
第三节 句式语义244
一 “以深证浅”的反逼性244
二 从扩展形式看“以深证浅”的反逼性247
三 从可转化形式看“以深证浅”的反逼性249
本章小结249
第十三章 汉语教学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252
第一节 关于缩句和抓主干问题252
一 问题的提出252
二 关于抓主干253
三 关于缩句253
四 关于《系统提要》的处理254
第二节 关于“一行(háng)人”254
一 问题的提出254
二 “一行”的用法255
三 认知的影响256
四 语境的规约257
本章小结258
第十四章 理论思考259
第一节 “方—普”语法现象研究的理论启示259
一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259
二 不同语言、不同方言表达意义的手段有不同特点,而手段的不同是由系统的不同决定的260
三 不同系统之间的比较可以相互启发261
四 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具有普遍意义262
五 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语法现象263
六 汉语语义同语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64
七 参照点对于说明语言使用现象有重要价值264
八 表义中心对于说明语言使用现象有重要价值265
九 短语也有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两个角度266
十 语言使用受认知影响266
十一 词义相近相等,词性相同,但有语法个性266
十二 形容词的语义自足度制约句法结构266
十三 有时还需避免叠用复现,以错综求顺口267
十四 节律可以压倒表义,表义也可以压倒节律267
第二节 推进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267
一 单点研究与类型比较相辅相成267
二 紧紧抓住句法机制这个纲268
三 运用“两个三角”的研究方法268
四 不断学习先进的语言学理论269
五 深入调查方言事实269
附录一 陕县(原店镇)方言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的读音271
附录二 陕县方言语法例句277
附录三 陕县方言动词“体”的专项调查表280
附录四 从入句规约看“有点儿A”286
参考文献289
后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