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阮汝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978780218401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军民关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相关概念概述2
1.1.1 国防经济2
1.1.2 国防工业5
1.1.3 军品及军用品7
1.1.4 军工企业7
1.1.5 军民结合8
1.1.6 寓军于民9
1.1.7 军民融合10
1.2 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12
1.2.1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12
1.2.2 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技术关联性13
1.2.3 国防科技工业对其他工业在资源方面的“挤出效应”14
1.3 军民融合的必要性14
1.3.1 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军民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14
1.3.2 军民融合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16
1.3.3 军民融合有利于国防基础能力的提高17
1.3.4 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17
1.3.5 军民融合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18
1.4 军民融合的可行性19
1.4.1 高技术及产业化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军民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19
1.4.2 丰富的高技术资源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20
1.4.3 民用高科技企业明显的发展优势为军民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2
1.4.4 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为军民融合营造了有力的法规制度环境24
第2章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27
2.1 军转民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27
2.1.1 军转民发展历程27
2.1.2 主要成就29
2.2 民用单位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现状分析32
2.2.1 参与军品任务的意向分析32
2.2.2 “十五”期间在军品和民品方面的经营情况33
2.2.3 设备设施的配置结构34
2.2.4 从事军品人员比例34
2.2.5 军民品运营模式分析34
2.2.6 任务来源及获得任务方式分析35
2.2.7 进入军品领域的困难分析35
2.2.8 参与军品活动的优势分析36
2.2.9 军民融合的动因分析36
2.3 军民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39
2.3.1 管理体制不完善39
2.3.2 运行机制不协调43
2.3.3 法律法规不健全45
2.3.4 思想观念不适应46
2.4 中央领导集体军民融合思想47
2.4.1 毛泽东军民一致思想48
2.4.2 邓小平军民结合理论53
2.4.3 江泽民协调发展论述54
2.4.4 胡锦涛军民融合思想58
2.5 军民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6
第3章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考察71
3.1 美国国防工业的“军民一体化”模式71
3.1.1 美国军民兼容的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发展历史71
3.1.2 美国目前国防工业的管理及其政策73
3.1.3 美国军民兼容国防工业体系的特点75
3.2 苏联/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军民分离”模式78
3.2.1 苏联国防工业管理体制78
3.2.2 俄罗斯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及有关管理政策79
3.3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工业的“民技优先”模式83
3.3.1 德国国防工业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83
3.3.2 英国国防工业发展及相关政策85
3.3.3 法国国防工业发展相关政策88
3.4 日本国防工业的“以民掩军”模式92
3.4.1 官、军、民三方相结合的决策运行体制92
3.4.2 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93
3.4.3 实行合同化管理93
3.4.4 重视咨询与协调94
3.4.5 加强军事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4
3.4.6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95
3.4.7 确立以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基础工业96
3.5 印度国防工业的“国防优先”模式97
3.5.1 调整军事工业政策,提高武器装备国产化率97
3.5.2 建立健全军民结合型管理体制98
3.5.3 引进竞争机制,推行合同制,健全国防工业的运行机制98
3.5.4 强化国家对军事科研生产的组织和领导98
3.5.5 加强国防科研建设99
3.5.6 改革管理,增强国有军工企业活力99
3.5.7 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100
3.5.8 扩大国际合作101
3.6 以色列国防工业的“以军带民”模式101
3.6.1 以色列军民兼容的基本情况101
3.6.2 以色列军民兼容的管理机构及主要绩效103
3.6.3 以色列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104
3.6.4 以色列促进军民兼容所采取的措施105
3.7 相关重要启示106
3.7.1 军民共享的国家高技术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07
3.7.2 民营高技术企业进行军工科研生产,是军与民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和方式108
3.7.3 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融合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实际情况108
3.7.4 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融合要选择适当的高技术项目109
3.7.5 市场化是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相融合的有效形式110
3.7.6 军民融合中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11
3.7.7 军民融合要加大投入,发展关键技术和增强核心军工能力111
3.7.8 各国都推出各自的国防科技工业竞争政策,提升竞争力112
第4章 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机制建设115
4.1 树立新的安全观和发展观115
4.1.1 各项改革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115
4.1.2 树立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117
4.1.3 树立中国新时期的国家发展观122
4.2 用科学发展观和新的安全观统筹谋划军民融合125
4.2.1 从战略上正确把握新时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125
4.2.2 统筹协调军民融合发展战略130
4.2.3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134
4.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改造机械化的科技强军之路137
4.3.1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产业为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最主要特征137
4.3.2 国防工业承担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141
4.3.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技强军的双重需要142
4.3.4 以信息化改造机械化,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及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147
第5章 军民融合的机制设计和评价153
5.1 军民融合机制的内涵及表征153
5.2 指导思想153
5.3 设计原则154
5.3.1 系统性原则154
5.3.2 综合性原则154
5.3.3 操作性原则154
5.4 建设目标154
5.4.1 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增强综合能力154
5.4.2 服务于国防建设及国防科技发展全局154
5.4.3 整合经济与社会资源,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155
5.4.4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155
5.4.5 打破军工封闭格局,提高平战转换能力155
5.5 机制构成156
5.5.1 决策协调机制156
5.5.2 准入退出机制157
5.5.3 优先发展机制160
5.5.4 公平竞争机制161
5.5.5 双向传导机制161
5.5.6 促进激励机制162
5.5.7 保密监管机制162
5.5.8 评价评估机制163
5.5.9 综合保障机制163
5.6 机制的评价163
5.6.1 评价指标设计主要原则164
5.6.2 评价指标框架164
5.7 评价方法168
5.7.1 方法概述168
5.7.2 指标权重的确定170
5.7.3 综合评价打分170
5.7.4 综合评价值172
第6章 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重点和措施173
6.1 军民融合建设的领域重点173
6.1.1 我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173
6.1.2 具有军民融合发展前景的领域174
6.1.3 国防科技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180
6.2 促进军民融合的战略重点183
6.2.1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183
6.2.2 制定和实施以关键产品和技术为重点的专项规划186
6.2.3 以高技术产品研发为突破口,加强军民行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协作188
6.3 促进军民融合的战略举措建议189
6.3.1 完善体制,强化高层决策和综合协调职能189
6.3.2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内部改革,加强相关机制建设195
6.3.3 构建军民互动平台,打通军地技术及信息资源链接通道199
6.3.4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军民融合的法律制度环境201
附录A 军民融合体制问题研究209
附录B 新时期军民融合途径研究235
附录C 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法规问题研究254
附录D 军民融合信息平台研究280
附录E 军民融合中介服务体系研究289
附录F 军民融合重点发展领域研究301
附录G 军民融合技术评估情况分析313
参考文献346
后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