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宋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
  • 吕志兴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4290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64页
  • 主题词:法律体系-研究-中国-宋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宋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1

二、宋代立法及法律形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6

三、本书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4

第一章 立法及新法律体系的形成23

第一节 主要法律的编修23

一、太祖、太宗时期23

二、真宗、仁宗、英宗时期25

三、神宗时期28

四、哲宗、徽宗、高宗时期32

五、孝宗时期至宋末39

第二节 新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41

一、太祖、太宗时期——沿袭期41

二、真宗至神宗前期——萌芽期42

三、神宗熙宁末及元丰时期——形成期44

四、哲宗至孝宗前期——巩固期45

五、孝宗淳熙以后至宋末——完备期47

第二章 各法律形式的性质及其变化(上)49

第一节 律、令50

一、律50

二、令68

第二节 (编)敕、格、式73

一、(编)敕73

二、格76

三、式83

第三章 各法律形式的性质及其变化(下)91

第一节 制、敕、宣、御笔等91

一、制92

二、敕93

三、宣93

四、御笔94

五、赦书、德音、内降、指挥、制敕断罪101

第二节 申明107

一、申明刑统108

二、申明敕110

第三节 例112

一、例及有关术语的含义112

二、例的分类及特点120

三、例的属性及地位123

第四章 各法律形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125

第一节 律与令、格、式125

一、律中不少犯罪的罪状须由令、格、式的内容补充125

二、令、格、式的法律强制力须由律来保证127

第二节 令与格、式129

第三节 律、令、格、式与(编)敕134

一、律与(编)敕135

二、令、格、式与(编)敕138

第四节 律、(编)敕、令、格、式与制、敕等139

一、律与制、敕等139

二、(编)敕、令、格、式与制、敕等143

第五节 律、(编)敕、令、格、式、制、敕等与例144

一、例补法之不足,但不得破法144

二、例对创立新制有一定的影响145

第五章 法典体例的变化及其特点148

第一节 法典体例的变化148

一、法典内容结构发生变化149

二、令、格、式之卷数发生变化149

三、令、格、式之篇目发生变化149

第二节 法典体例的特点152

一、《宋刑统》152

二、“敕令格式”法典153

三、“条法总类”、“条法事类”法典157

第六章 变化之因剖析及评价166

第一节 变化之因剖析166

一、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及政治体制的变化是根本原因166

二、皇帝重视法制,积极进行立法改革是主要原因169

三、具有救世情怀和务实精神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74

第二节 对变化后的法律体系的评价179

一、唐代法律体系概述180

二、宋代法律体系的主要变化184

三、宋代法律体系较唐代更加完备189

第七章 宋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194

第一节 中华法系法典体例特征诸观点194

一、中华法系研究概述194

二、中华法系法典体例特征诸观点195

第二节 中华法系法典体例特征诸观点辨析198

一、律典都是“诸法合体”的法典,而不是纯粹的刑法典199

二、中国古代法律体系“诸法并用,民刑有分”说依据不足238

三、“诸法合体”是中华法系成熟时期的法典体例特征240

第三节 “诸法合体”新解:多种法律形式的合体244

第四节 宋代“多种法律形式合编”法典体例是中华法系臻于成熟的表现及标志之一247

参考文献249

一、中文著作249

二、中文文章253

三、外文文章2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