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方经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878423.jpg)
- 汪祥春,夏德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40403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78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8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方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导论1
1 经济学的性质1
前言1
1. 1 经济学的定义3
1.1.1 资源的有限性及其用途的选择3
1.1.2 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6
1. 2 基本经济问题9
1.2.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9
1.2.2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11
1.2.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12
1.3 基本研究方法14
1.3.1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14
1.3,2 理论模型的检验16
1.3.3 实证经济分析和规范经济分析18
2. 1.1 什么是需求?20
2 需求、供给与价格20
2.1 需求20
2.1.2 需求表与需求曲线21
2.1.3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与需求函数23
2.2 供给27
2.2.1 什么是供给27
2.2.2 供给表与供给曲线28
2.2.3 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与供给函数31
2.3 均衡价格34
2.3.1 均衡、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销量34
2.3.2 均衡价格的形成35
2.3.3 均衡价格与实际价格37
2.4 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38
2.4.1 需求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38
2.4.2 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40
〈Ⅱ〉微观经济学:需求、供给与产品价格决定41
3 效用45
3.1 效用的定义与量度45
3.1.1 效用的定义45
3.1.2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47
3.2 效用的基本假定48
3.3 无差异曲线50
3.3.1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50
3.3.2 边际替代率53
3.3.3 边际替代率递减54
3.4 效用最大化56
3.4.1 预算线57
3.4.2 消费者均衡59
4.1.1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63
4.1 消费者需求函数63
4 消费者行为与个人需求63
4.1.2 齐次需求函数64
4.2 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65
4.2.1 恩格尔曲线66
4.2.2 正常品和低档品67
4.3 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68
4.3.1 替代效应69
4.3.2 收入效应69
4.3.3 吉芬之谜70
4.3.4 替代与互补71
4.4个人需求曲线72
4.4.1 个人需求曲线的导出72
4.4.2 个人需求曲线的形状74
4.4.3 个人需求曲线的移动75
5.1.1 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77
5 市场需求77
5.1市场需求曲线77
5.1.2 市场需求曲线的移位79
5.1.3 行业需求曲线与企业需求曲线80
5.2 需求的价格弹性81
5.2.1 弹性概念81
5.2.2 需求的价格弹性82
5.2.3 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84
5.2.4 价格弹性与总支出85
5.2.5 价格弹性与边际收入86
5.3 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交叉弹性92
5.3.1 需求的收入弹性92
5.3.2 需求的交叉弹性95
6.1.1 企业的目标98
6.1 企业的目标与生产函数98
6 生产98
6.1.2 生产函数的性质100
6.2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102
6.2.1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102
6.2.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06
6.2.3 生产的三个阶段和合理投入区间108
6.3 两种可变要素按不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110
6.3.1 等产量曲线113
6.3.2 生产的经济区域115
6.3.3 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116
6.4 两种可变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118
6.4.1 长期和规模收益118
6.4.2 两种要素必须按固定比例使用的生产函数121
7.1.1 成本既定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123
7.1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123
7 成本123
7.1.2 产量既定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127
7.1.3 企业扩展线128
7.2 成本的基本概念129
7.2.1 机会成本129
7.2.2 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131
7.2.3 外显成本与隐含成本131
7.3 短期成本函数132
7.3.1 短期和长期的含义132
7.3.2 总成本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133
7.3.3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136
7.4 长期成本函数144
7.4.1 企业扩展线与长期总成本144
7.4.2 短期平均成本函数与长期平均成本函数的关系145
7.4.3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的形状148
7.5 成本曲线的移位151
7.5.1 投入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151
7.5.2 技术创新的影响152
8 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的决定153
8.1 市场结构153
8.1.1 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153
8.1.2 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需求与行业需求157
8.2 超短期均衡价格157
8.3 短期均衡价格160
8.3.1 行业短期供给曲线160
8.3.2 短期均衡价格的决定162
8.3.3 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163
8.4 长期均衡价格165
8.4.2 成本不变行业长期价格的决定166
8.4.1 行业长期均衡和企业长期均衡166
8.4.3 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价格的决定168
8.4.4 成本递减行业长期价格的决定171
8.5 市场调整172
8.5.1 瓦尔拉价格调整172
8.5.2 马歇尔数量调整173
8.5.3 蛛网模型174
9 垄断市场价格的决定177
9.1 垄断的原因177
9.1.1 技术的进入障碍177
9.1.2 法律的进入障碍178
9.2 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决定179
9.2.1 短期均衡179
9.2.2长期均衡181
9.3垄断的后果182
9.3.1 垄断利润182
9.3.2 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183
9.3.3 价格歧视188
9.4 垄断的管制193
9.4,1 反垄断法193
9.4.3 双轨制定价194
9.4.2 边际成本定价的局限性194
9.4.4 公平收益率规则196
10 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决定198
10.1 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与特点198
10.1.1 寡头垄断市场的定义和原因198
10.1.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198
10.2 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决定200
10.2.1 相互勾结的寡头垄断市场定价模型200
10.2.2 非相互勾结的寡头垄断市场定价模型206
10.3 广告与资源配置212
10.3.2 广告费用最适量的确定213
10.3.1 广告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作用213
10.3.3 广告与资源配置214
10.4 产业组织理论216
10.4.1 市场结构216
10.4.2 企业行为223
10.4.3 行业绩效223
〈Ⅲ〉微观经济学: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223
11 生产要素的需求227
11.1 生产要素需求的特性227
11.1.1 生产要素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227
11.1.2 生产要素需求具有相互依存关系229
11.1.4 生产要素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231
11.2 经济租金232
11.2.1 经济租金232
11.2.2 经济租金和机会成本233
11.2.3 准租金234
11.2.4 地租236
11.2.5 李嘉图的地租论237
11.3 边际生产力理论239
11.3.1 边际生产力理论239
11.3.2 生产要素需求量的确定240
11.3.3 边际产量收入与边际产量价值241
11.4 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244
11.4.1 一种要素的情况:劳动价格变化244
11.4.2 两种要素的情况:替代效应与产量效应的作用247
11.5 价格变化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影响249
11.5.1 替代效应249
11.1.3 生产要素需求变化的原因250
11.5.2 产量效应250
11.6 买方垄断要素市场251
11.6.1 买方垄断者的投入决策252
11.6.2 买方垄断的原因255
11.6.3 雇佣中的歧视257
12 劳动的价格259
12.1 时间分配259
12.1.1 闲暇的机会成本260
12.1.2 效用最大化抉择261
12.2 劳动的供给曲线263
12.2.1 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63
12.2.2 劳动的个人供给曲线266
12.2.3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267
12.3 工资决定的其他因素270
12.3.1 补偿性工资差别270
12.3.2 工会的作用271
12.3.3 最低工资法的影响273
12.3.4 人力资本理论274
13 资本的价格278
13.1 资本收益率278
13.1.1 资本的定义278
13.1.2 收益率的决定279
13.2 投资理论284
13.2.1 税收政策对投资的影响284
13.2.2 贴现值与投资286
13.3 耗竭性资源的价格决定290
13.3.1 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成本290
〈Ⅳ〉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政府的作用292
13.3.2 耗竭性资源价格的进一步分析292
14 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299
14.1 一般均衡分析299
14.1.1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299
14.1.2 投入产出分析303
14.2 资源配置与艾吉渥斯盒形图306
14.2.1 艾吉渥斯盒形图306
14.2.2 交换问题308
14.2.3 生产问题310
14.3 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完全竞争312
14.3.1 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312
14.3.2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315
14.4 效率与收入分配的平等317
14.4.1 个人间效用比较与帕累托效率317
14.4.2 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的平等319
15 外部效果与产权322
15.1 外部效果322
15.1.1 外部效果的含义322
15.1.2 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324
15.1.3 外部效果导致的市场失效326
15.2 外部效果的传统解决办法329
15.2.1 征税329
15.2.2 合并330
15.2.3 污染的最优控制331
15.3 产权理论334
15.3.1 产权的分类与性质334
15.3.2 科斯定理337
15.3.3 交易成本问题338
15.3.4 权利分配与平等340
16.1 共用品341
16.1.1 共用品的性质341
16 共用品与政府的作用341
16.1.2 共用品导致的市场失效343
16.2 共用品的需求与供给345
16.2.1 共用品的需求345
16.2.2 共用品的最优产量347
16.2.3 由私人生产时的共用品供给348
16.3 政府干预352
16.3.1 政府干预与成本—收益分析352
16.3.2 导致政府干预失效的因素355
16.3.3 直接投票表决与资源配置357
〈Ⅴ〉宏观经济学:国民产出的决定及其波动357
17 宏观经济学概述363
17.1 宏观经济问题363
17.1.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363
17.1.2 宏观经济目标与宏观调控手段365
17.2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368
17.2.1 国民产出369
17.2.2 就业与失业371
17.2.3 价格水平372
17.3 总需求与总供给373
17.3.1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373
17.3.2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374
17.3.3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应用376
18 国民产出的概念和计量381
18.1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381
18.1.1 实际的和名义的国民生产总值382
18.1.2 国民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384
18.2 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可支配收入393
18.3.1 国民生产总值恒等式394
18.3 核算但等式394
18.3.2 投资与储蓄恒等式395
18.4 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福利397
18.4.1 关于闲暇397
18.4.2 关于非市场性经济活动的价值397
18.4.3 关于地下经济活动398
18.4.4 关于国民产出的社会价值399
19 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消费与投资401
19.1 消费与储蓄401
19.1.1 消费、储蓄和收入401
19.1.2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402
19.1.3 消费倾向406
19.1.4 储蓄倾向407
19.1.5 消费函数理论408
19.2.1 决定国民消费的要素413
19.2 国民消费413
19.2.2 国民消费函数415
19.3 投资416
19.3.1 决定投资需求的要素417
19.3.2 投资需求曲线420
19.3.3 投资需求曲线的转移423
19.3.4 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的差异424
20 国民产出决定理论426
20.1 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理论426
20.1.1 古典理论427
20.1.2 凯恩斯理论430
20.1.3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政策432
20.2 国民产出的决定434
20.2.1 储蓄和投资如何决定国民产出435
20.2.2 消费和投资如何决定国民产出436
20.2.3 用数字例子说明国民产出的决定438
20.3 国民产出变动的原因440
20.4 乘数444
20.4.1 乘数的概念及其作用444
20.4.2 乘数的图示446
20.4.3 价格水平变化对乘数的影响448
21 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与国民产出决定451
21.1 财政政策451
21.1.1 财政政策与预算平衡451
21.1.2 中央政府预算与地方政府预算453
21.1.3 节俭是非论456
21.2 财政政策与国民产出决定458
21.2.1 政府支出的影响459
21.2.2 税收的影响460
21.2.3 数字例子463
21.3 财政政策乘数464
21.3.1 政府支出乘数464
21.3.2 税收乘数466
21.3.3 平衡预算乘数469
21.3.4 财政乘数的现实估计470
21.4 财政政策实践471
21.4.1 财政中的自动稳定因素472
21.4.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475
21.4.3 现实中的政府支出乘数477
21.5 开放经济乘数479
21.5.1 开放经济的国民产出决定479
21.5.2 开放经济乘数481
22.1 短期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485
22.1.1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485
22 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485
22.1.2 短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变化的作用488
22.1.3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490
22.1.4 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491
22.2 长期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493
22.2.1 总需求变化的长期影响493
2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496
22.2.3 长期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497
22.3 供给方面经济学500
22.3.1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501
22.3.2 税收对资本投入的影响503
22.3.3 拉弗曲线504
22.3.4 减税在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的作用506
23.1.1 经济周期的阶段和长度508
23.1 经济周期的阶段与特点508
23 经济周期:国民产出波动的原因508
23.1.2 经济周期的特点509
23.1.3 研究经济周期的基本线索:资本形成510
23.2 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作用过程511
23.2.1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511
23.2.2 加速原理513
23.2.3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521
23.2.4 经济周期中的货币因素522
23.2.5 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周期的影响525
〈Ⅵ〉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和稳定政策525
24 货币与银行体系531
24.1 货币与银行的历史531
24.1.1 货币的发展531
24.1.2 货币供应量的构成535
24.1.3 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537
24.2.1 银行能否创造货币541
24.2 银行存款的创造541
24.2.2 银行怎样创造货币542
24.2.3 银行创造货币的两个限制条件548
24.2.4 银行创造货币过程的数学描述549
25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553
25.1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其职能553
25.1.1 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553
25.1.2 中央银行的职能555
25.1.3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557
25.2 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559
25.2.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559
25.2.2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561
25.2.3 货币政策工具567
25.3.1 货币政策如何控制支出580
25.3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580
25.3.2 货币政策作用“时间差”582
26 货币需求与货币主义586
26.1 货币需求586
26.1.1 货币的功能586
26.1.2 货币的交易需求589
26.1.3 货币的预防性需求598
26.1.4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599
26.1.5 货币的总需求函数606
26.2 货币对国民产出的影响608
26.2.1 货币供给与需求608
26.2.2 货币供给变动怎样影响国民产出610
26.2.3 货币政策与总供求曲线612
26.2.4 货币影响产出的传递途径613
26.3.1 货币流通速度617
26.3 货币主义617
26.3.2 货币数量论的交换方程:一个恒等式619
26.3.3 早期的货币数量论619
26.3.4 现代货币主义620
26.3.5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623
27 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624
27.1 财政赤字与财政一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624
27.1.1 关于财政赤字问题624
27.1.2 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627
27.1.3 财政赤字会不会产生“挤出效应”630
27.2 公债与货币—财政政策634
27.2.1 政府债务的含义635
27.2.2 公债与货币政策635
27.2.3 关于政府债务负担639
27.3 IS—LM曲线分析640
27.3.1 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641
27.3.2 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644
27.3.3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IS—LM曲线647
27.3.4 IS—LM曲线与货币—财政政策效力649
〈Ⅶ〉宏观经济学:失业与通货膨胀649
28 失业655
28.1 失业的影响与失业的计量655
28.1.1 失业的影响655
28.1.2 失业的计量657
28.2 失业的种类与原因659
28.2.1 失业的种类659
28.2.2 失业的原因662
28.3 自然失业率665
28.3.1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665
28.3.2 自然失业率的上升趋势及其原因666
28.4.1 调节总需求668
28.4 反失业政策668
28.4.2 调控工资水平669
28.4.3 改进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投资670
29 通货膨胀671
29.1 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影响671
29.1.1 通货膨胀的含义671
29.1.2 通货膨胀的影响674
29.2 通货膨胀的原因678
29.2.1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678
29.2.2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680
29.2.3 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混合683
29.2.4 预期与通货膨胀的惯性686
29.3 菲利普斯曲线687
29.3.1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687
29.3.2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688
29.3.3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690
29.3.4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694
29.4 通货膨胀的抑制695
29.4.1 防止一次性通货膨胀演变为持续性通货膨胀695
29.4.2 抑制持续性通货膨胀697
29.4.3 收入政策699
〈Ⅷ〉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699
30 经济增长706
30.1 经济增长模型706
30.1.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706
30.1.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712
30.1.3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715
30.2 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原因718
30.2.1 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718
30.2.2 技术进步721
30.2.3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类723
30.2.4 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726
30.3 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727
30.3.1 经济增长的益处727
30.3.2 经济增长的代价729
30.3.3 关于最优增长730
30.3.4 是否存在增长的极限732
3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735
31.1 国际贸易理论735
31.1.1 绝对优势735
31.1.2 比较优势737
31.1.3 机会成本741
31.1.4 贸易结果的图形分析743
31.1.5 成本可变时的情况745
31.2.1 保护主义政策的工具748
31.2 国际贸易政策748
31.2.2 保护主义政策的经济影响751
31.2.3 关于保护主义政策的各种观点754
32 汇率与国际收支758
32.1 汇率758
32.1.1 汇率的定义与表示方法758
32.1.2 汇率与相对价格759
32.1.3 汇率制度761
32.2 国际收支均衡766
32.2.1 国际收支平衡表766
32.2.2 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768
32.2.3 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的推导770
32.2.4 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的移动773
32.3 IS-LM-BP曲线综合分析775
32.3.1 开放经济的全面均衡775
32.3.2 向充分就业均衡的调整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