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电气工程师实用手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电气工程师实用手册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4860403.jpg)
- 本书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7801244591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154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2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电气工程师实用手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2
前 言2
第一篇常用数据和资料2
第一章数学公式2
第一节复数2
第二节三角函数2
第三节微积分3
一、微分的运算法则和基本公式3
二、不定积分3
三、定积分4
四、级数5
五、傅立叶(傅氏)变换6
六、拉普拉斯(拉氏)变换7
第四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9
一、概率论9
二、数理统计11
第二章量和单位15
第一节法定计量单位15
第二节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16
第三节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19
第三章常用物理数据23
第一节常用物理常数23
第二节常用元素的物理性能23
四、部分化学试剂的性能25
三、部分气体材料的性能25
二、部分液体材料的性能25
第三节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25
一、部分固体材料的机械性能25
第四章 电气文字图形符号28
第一节电气文字符号28
第二节电气图形符号29
第二篇电工基础40
第一章 电路40
第一节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40
一、电路模型40
一、正弦量41
二、相量法41
第二节正弦交流电路41
二、电路定律41
三、电阻、电感和电容中的正弦电流42
四、R、L、C串联电路44
五、R、L、C并联电路44
六、复阻抗和复导纳的等效互换44
七、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45
八、功率因数的提高45
九、复功率45
第三节三相电路45
一、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45
二、三相电路的功率46
第四节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46
第五节具有互感的电路46
二、空心变压器47
一、互感电路的计算47
三、理想变压器48
第二章网络分析48
第一节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48
一、电阻的连接48
二、电源的连接49
三、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50
四、支路电流法51
五、回路法51
六、节点法51
三、戴维南定理52
二、替代定理52
一、叠加定理52
第二节电路定理52
四、诺顿定理53
五、特勒根定理53
六、互易定理53
七、对偶原理53
第三节二端口网络54
一、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54
二、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55
三、二端口网络的连接56
第四节电路中的谐振56
一、串联电路的谐振56
二、并联电路的谐振57
二、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58
一、换路定律58
第五节一阶和二阶电路的过渡过程58
三、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59
四、一阶电路的全响应59
五、一阶电路加正弦函数的响应59
六、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59
七、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59
八、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60
第六节运算法和网络函数61
一、运算法61
第七节网络的拓扑分析62
一、网络的图62
二、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和割集矩阵62
三、卷积积分62
二、网络函数62
三、节点电压方程、回路电流方程和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63
四、状态方程63
第三章磁路和铁芯线圈64
第一节磁场和磁路64
第二节磁路定律65
第三节无分支磁路的计算65
第四节铁芯线圈66
第四章电磁场66
第一节静电场66
一、电荷守恒定律67
二、库仑定律67
三、电场强度67
五、电位68
四、电力线68
七、电介质69
六、电压69
八、电位移70
九、高斯通量定理70
十、电容70
第二节恒定电场71
一、电流72
二、电流密度72
三、电动势72
六、焦耳定律73
第三节恒定磁场73
四、电阻和电导73
五、欧姆定律73
一、磁感应强度(磁通密度)74
二、毕奥—萨伐尔定律75
三、磁通量75
四、磁通连续性定理75
五、磁介质75
九、标量磁位76
八、安培环路定律76
六、磁场强度76
七、磁力线76
十、矢量磁位77
十一、磁链77
十二、电感78
第四节时变电磁场79
一、电磁感应定律79
二、位移电流80
五、坡印廷定理81
四、电磁场能量81
三、麦克斯韦方程组81
六、趋肤效应82
七、涡流82
八、磁滞损耗82
九、电磁屏蔽82
十、电磁波83
十一、电磁辐射83
二、杂质半导体87
一、本征半导体87
一、保温设计的基本原则(GB8175—87
第三篇电子技术基础87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87
第一节PN结87
三、PN结88
四、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88
五、PN结的伏安(VA)特性88
六、PN结的击穿89
七、PN结的电容效应89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89
一、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与类型89
二、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89
四、半导体二极管的等效电路90
三、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90
五、半导体二极管的分类和命名91
六、半导体二极管的测量与选用91
七、特殊的半导体二极管92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93
一、双极型晶体管的类型与符号93
二、NPN型晶体管放大状态下载流子94
运动情况94
三、双极型晶体管的连接方式95
四、晶体管的特性曲线95
五、共射接法、晶体管的h参数交流小信号模型96
七、晶体管的偏置电路与稳定97
六、双极型晶体管的主要参数97
第四节场效应晶体管98
一、N沟道增强型MOS管98
二、N沟道耗尽型MOS管99
三、P沟道MOS场效应管99
四、结型场效应管100
五、场效应管在恒流区的等效电路100
一、放大倍数101
第二章放大电路101
六、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101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101
第二节单管放大电路102
失真系数102
二、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o102
三、通频带102
四、最大输出幅值、功率、效率和102
一、双极型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103
二、场效应管单管放大电路104
三、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05
第三节差动放大电路107
一、电路组成与静、动态分析107
二、共模放大倍数和共模抑制比108
三、差动放大电路在不同输入、输出方式下的动态性能指标108
四、改进型差动放大电路108
一、甲类单管功率放大电路110
第四节低频功率放大电路110
二、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11
三、场效应管功率放大电路112
四、集成电路功率放大器113
第五节集成运算放大器114
一、集成运放的结构与符号114
二、集成运放的性能指标与等效电路115
三、放大电路中的反馈115
四、集成运放的基本运算电路118
第三章模拟信号的运算和处理120
电路120
第一节模拟信号运算电路120
一、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120
二、对数和反对数运算电路122
三、乘除运算电路123
第二节模拟信号处理电路127
一、有源滤波电路127
二、开关电容滤波器133
三、电压比较器136
四、信号测量电路140
五、整流和限幅电路141
六、模拟开关142
第四章波形发生电路145
第一节正弦波振荡电路145
一、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145
二、RC正弦波振荡电路146
三、LC正弦波振荡电路147
四、石英晶体振荡电路150
一、方波发生电路151
第二节非正弦信号发生电路151
二、三角波发生电路152
三、锯齿波发生电路152
四、压控振荡器153
五、函数发生器简介154
第五章直流电源156
第一节整流和滤波电路156
一、整流电路156
二、滤波电路157
三、倍压整流电路159
第二节稳压电路159
一、硅稳压管稳压电路159
一、集成稳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60
第三节集成稳压器160
二、串联型稳压电路160
二、三端集成稳压器161
三、开关型稳压电源163
第六章数字逻辑基础165
第一节数制与码制165
一、数制165
二、码制166
第二节逻辑代数166
一、基本运算166
二、常用公式和规则167
第三节逻辑函数的化简168
一、公式法168
二、卡诺图法168
三、列表法(Q—M法)169
第一节基本概念170
第二节数字集成逻辑电路的分类170
第七章逻辑门电路170
第三节TTL集成逻辑门电路171
一、TTL与非门171
二、特性与参数171
三、集电极开路与非门(OC门)172
四、三态输出与非门172
第四节CMOS集成逻辑门电路173
类别说明174
四、我国TTL、CMOS集成电路产品174
二、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命名方法174
第五节常用逻辑门电路说明174
三、几种集成门电路的主要性能比较174
一、常用逻辑门电路新、旧符号对照174
第八章组合逻辑电路175
五、不同门电路间的接口问题175
第一节译码器176
一、变量和代码变换译码器176
二、显示译码器176
第二节编码器178
第三节数据选择器178
第四节数值比较器179
一、一位数值比较器179
二、多位数值比较器179
第五节加法器180
一、半加器180
二、全加器180
第六节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181
现象181
一、产生原因181
二、检查方法181
三、消除方法181
第九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181
第一节触发器182
一、基本RS触发器182
二、钟控触发器182
三、集成触发器及使用中注意的问题184
第二节寄存器184
二、移位寄存器185
一、数码寄存器185
三、集成寄存器及应用举例186
第三节计数器187
一、二进制计数器187
二、十进制计数器188
三、任意进制计数器(计数器的一般188
分析方法)188
四、集成计数器的类型及应用举例190
五、计数电路的应用举例——数字钟192
二、RC耦合式振荡器193
第一节多谐振荡器193
一、环形振荡器193
第十章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193
三、石英晶体振荡器194
第二节施密特触发器194
一、工作原理194
二、电压传输特性194
三、应用举例195
第三节单稳态触发器195
一、工作原理195
二、集成单稳和应用195
二、定时器类型197
三、定时器应用举例197
第四节555定时器197
一、工作原理197
第十一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198
第一节数/模转换器(D/A)198
一、工作原理198
三、集成D/A转换器199
二、主要技术参数199
第二节模/数转换器201
一、工作原理201
二、主要技术参数203
三、集成模/数转换器203
四、采样保持电路(S/H)204
一、只读存储器(ROM)206
第一节存储器206
第十二章大规模集成电路206
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08
第二节可编程逻辑器件(PLD)210
一、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211
二、可编程逻辑阵列(PLA)212
三、可编程阵列逻辑(PAL)212
四、通用可编程阵列逻辑(GAL)212
五、新型PLD简况216
第四篇电工材料220
第一章绝缘材料220
第一节电绝缘树脂220
二、浸渍漆221
三、覆盖漆221
一、绝缘漆和胶的分类及用途221
第二节绝缘漆和胶221
四、半导体漆的配制及应用范围225
一、层压纸板226
二、层压布板226
三、层压玻璃布板226
第三节层压制品226
第四节橡胶制品230
一、橡皮230
二、薄膜231
三、粘带231
四、复合制品231
一、弹性塑料231
第五节塑料、薄膜、粘带及复合制品231
二、硬橡皮231
第六节天然纤维纺织品235
一、电工用棉布、麻布、丝绸235
二、电工用棉布带235
第七节浸渍纤维制品236
一、漆布236
二、漆绸236
三、玻璃漆布236
四、防电晕漆布240
五、漆管240
六、绑扎带240
七、未浸渍的玻璃纤维制品240
第八节电绝缘纸和纸板243
第九节云母制品245
第十节液体电介质251
第十一节气体电介质252
第十二节绝缘材料用的防霉剂和防霉剂253
的溶剂253
第十三节电工用玻璃与陶瓷254
一、电工用玻璃254
二、电工用陶瓷255
第十四节 电机、电器和变压器用绝缘材料的耐热分级255
一、分级255
二、耐热等级的定义256
第十五节 电工绝缘材料产品分类、命名及型号编制方法(JB2197—77)256
一、分类256
二、命名原则257
三、型号编制方法257
第二章导电材料258
第一节常用有色金属材料258
一、材料的特征258
二、铜的型号、成分和用途260
三、铝的型号、成分和用途260
四、换向器用铜的型号和性能261
第二节电工中常用的合金261
一、铜合金261
二、铝合金261
三、各种电刷的技术特性、工作条件和外型尺寸262
二、电刷的选择262
第三节电刷262
一、电刷的更换262
第三章磁性材料266
第一节磁性材料的分类266
一、软磁材料266
二、硬磁材料266
第二节电工用硅钢片267
一、电工硅钢片的分类和用途267
二、热轧硅钢片的电磁性能267
三、冷轧硅钢片的电磁性能268
四、硅钢片的标称尺寸268
二、中小型变压器用硅钢片特性曲线269
数据269
一、中小型电机用硅钢片特性曲线269
数据269
曲线数据269
第三节常用硅钢片的磁化曲线和损耗269
第四节 电工用纯铁材和纯铁薄板273
一、纯铁材的电磁性能273
二、纯铁薄板的电磁性能273
第五篇电力系统276
第一章概述276
第一节电力网络的构成276
一、电力系统及电力网276
二、电网接线276
一、电力系统负荷的构成277
三、电压等级和额定电压277
第二节电力系统的负荷277
一、联网效益278
二、负荷曲线278
第三节联网效益与电网规划278
三、负荷预计278
一、保证供电可靠性279
二、保证合格的电能质量279
二、电力规划279
第四节对电力网的要求279
三、保证运行经济性280
第二章电力系统解析280
第一节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280
一、电力线路和变压器中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280
二、开式网的潮流计算282
三、闭式网的潮流计算282
四、电力网络简化283
第二节 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平衡与频率284
调整284
一、有功功率平衡284
二、频率调整及有功功率最优分配287
第三节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调整287
一、无功功率平衡287
二、电网调压方式287
三、调压措施288
四、无功功率电源最优分配288
第四节短路电流计算288
一、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288
二、对称短路计算288
三、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289
四、复故障计算291
五、短路电流的影响和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291
一、稳定性的概念293
二、静态稳定计算及判据293
第五节电力系统稳定性293
三、提高静态稳定的措施295
四、暂态稳定计算及判据295
五、提高暂态稳定性的措施295
第三章电缆输电296
第一节电缆输电线路概述296
一、电缆输电线路适用的场合296
二、电缆输电线路的优缺点296
三、电力电缆的品种及型号296
三、短路容许电流计算297
第二节 电缆输电线路的载流量计算297
二、短时间容许电流计算297
一、持续容许电流计算297
四、充电电流和临界长度298
第三节 电缆线路的选用和敷设298
一、电缆的选用298
二、电缆的敷设299
第四章高压直流输电300
第一节高压直流输电的优缺点300
第二节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的构成300
二、变电所的主接线及特点302
第一节变电所的构成及作用302
第五章变电所302
一、变电所的构成与分类302
第二节变电所的主要电气设备304
一、主变压器304
二、高压断路器305
三、隔离开关305
四、电流互感器306
五、电压互感器308
六、电抗器310
七、电力电容器311
八、调相机311
十一、消弧线圈312
十、绝缘子312
九、母线312
第三节配电装置313
一、对配电装置的基本要求313
二、配电装置的形式313
三、屋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313
四、屋内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313
第四节变电所的其他要求317
一、变电所的防火317
二、配电装置的防震317
三、变电所的环境保护319
第六章配电网络319
第一节配电网络的构成319
二、配电变压器321
第二节配电所321
一、配电所概述321
第七章 中性点接地方式322
第一节中性点不接地系统322
三、配电设备的选择及布置322
第二节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323
第三节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323
第四节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综合比较324
第八章 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保护324
第一节概述324
一、过电压与电力系统设备的绝缘324
水平324
二、过电压的分类324
第二节 内部过电压防护的一般规定325
一、计算用内部过电压倍数的规定325
二、内部过电压的限制措施326
第三节绝缘配合326
一、绝缘配合方法326
二、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327
三、变电所的绝缘配合328
第四节变电所的过电压保护330
一、直击雷的防护330
二、对侵入雷电波的防护331
二、阀型避雷器334
一、避雷针和避雷线334
第五节过电压保护设备334
三、金属氧化物避雷器336
四、各型避雷器的应用范围336
第六节接地装置337
一、发电厂、变电所的接地网337
二、避雷针、避雷线的独立的接地装置338
第一节调度339
第二节通信339
第九章调度、通信、远动339
第三节远动340
第六篇水力发电342
第一章水能规划342
第一节概述342
第二节水能开发和水电站类型342
一、水能开发方式342
二、水电站类型343
一、径流调节的分类346
二、设计保证率和设计枯水年346
第三节径流调节346
三、水库调节能力的判断347
四、水库特征水位与相位库容347
五、径流调节计算348
第四节水能计算349
一、水能计算的内容和方法349
二、年调节水电站的水能计算349
运行特点350
第五节 电力系统的组成及各类电站的350
三、多年调节水电站的水能计算350
一、电力负荷图351
二、电力系统及水电站的装机容量352
三、各类电站的运行特点353
第六节水电站的经济指标和经济分析353
一、总指标及单位指标353
二、经济分析354
第七节水电站主要参数的选择354
一、正常蓄水位的选择355
二、死水位的选择355
三、装机容量的选择356
第一节水轮机357
一、水轮机的类型、构造及型号357
第二章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357
二、水轮机基本工作参数和工作358
原理358
三、水轮机相似律、单位参数和比359
转速359
四、水轮机的特性曲线360
五、水轮机的选择361
第二节水轮发电机363
一、水轮发电机的形式363
二、水轮发电机主要参数选择363
三、水轮发电机主要尺寸和重量的估算364
一、调速系统的作用365
第三节调速系统365
二、调速器类型和组成366
一、调节保证计算的任务和标准367
三、调速设备的选择367
第四节调节保证计算367
二、调节保证主要参数计算368
三、调节保证计算条件的选择,减小水击压力和转速升高的工程措施369
第五节辅助设备370
一、进水阀370
二、技术供排水系统370
三、油系统371
四、压缩空气系统371
五、起重设备、启闭机械及机修设备371
六、水力监视测量系统371
二、电气主接线的接线方式373
第一节电气主接线和厂用电接线373
一、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和设计的依据及考虑因素373
第三章 电气主接线和电气设备373
三、厂用电接线377
四、电气主接线及厂用电引接示例379
第二节主要电气设备381
一、电气一次设备的种类381
二、水电站主变压器的选择381
三、厂用变压器的选择381
四、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381
一、高压配电装置布置的一般原则382
三、高压配电装置的布置382
二、高压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382
第三节高压配电装置382
三、水轮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公用385
设备的自动化385
第四节水电站的自动化385
一、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和控制方式385
二、水电站的操作、控制、调整和信号385
四、水电站的综合自动化387
五、电子计算机在水电站中的应用387
第五节操作电源系统388
一、操作电源的基本要求388
二、励磁系统的一般技术参数390
一、励磁系统的作用和组成390
第六节水轮发电机的励磁系统390
二、直流电源系统390
三、励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391
第七节通信系统392
一、按通信功能分类及其基本内容392
二、按通信方式分类及其基本内容392
第四章水电站建筑物393
第一节水电站枢纽及水电站厂房393
一、水电站枢纽393
二、水电站厂房393
第二节挡水和泄水建筑物395
一、混凝土挡水建筑物395
二、土石材料挡水建筑物397
三、河岸式泄洪建筑物398
四、河床式泄洪建筑物398
第三节进水建筑物399
一、有压进水建筑物399
二、无压进水建筑物401
第四节引水建筑物401
一、引水渠道401
二、压力前池401
三、引水隧洞402
四、压力管道402
五、岔管403
第五节调压室404
一、调压室的作用和设置条件404
二、调压室的类型405
三、调压室基本尺寸的确定405
第六节地面厂房406
一、厂房的组成406
二、影响主厂房平面尺寸的主要构件406
三、主厂房尺寸的确定408
四、机电设备的布置409
五、副厂房布置414
第七节地下厂房414
一、地下厂房的布置方式414
二、地下水电站的枢纽布置415
三、地下厂房布置415
二、水库调库图417
第一节水库调度417
一、水库调度的任务和内容417
第五章水电站运行417
三、利用预报兼顾发电、防洪的调度418
第二节水轮发电机的正常运行418
一、开停机与带负荷418
二、发电机运行中的监视与调节、处理419
第三节水轮发电机的特殊运行420
一、调相运行420
二、进相运行420
第四节水轮发电机组的事故421
一、水轮机的事故及处理421
二、水轮发电机的事故及处理421
类型422
第六章抽水蓄能电站422
第一节抽水蓄能电站的功用、组成及422
第二节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424
一、静态效益424
二、动态效益425
第三节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425
第四节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动力设备426
一、三机式机组426
二、二机式机组427
三、水泵水轮机的发展趋势427
一、上水库和下水库428
特殊问题428
四、发电电动机428
第五节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建筑物及其428
二、进(出)水口429
三、压力管道和调压井430
四、电站厂房431
第六节抽水蓄能机组的起动及运行431
一、水力起动方法432
二、电气起动方法432
三、各种起动方式的比较433
四、蓄能机组的运行434
第二节焓和熵438
第一章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效率438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二定律438
第七篇火力发电438
第三节?和?439
第四节水和蒸汽的?值440
第五节 火力发电厂全厂总效率ηcp的计算方法444
第六节典型不可逆过程的作功能力损失446
第七节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449
第八节火力发电厂的典型生产过程及450
生产系统450
二、火电厂建设应遵循的程序453
一、火电厂建设应遵循的技术规程453
第二节建设规划453
第一节火力发电厂建设应遵循的技术453
规程453
第二章火力发电厂建设453
第三节厂址选择454
第四节防震、防火与道路459
第五节发电厂各房间的温湿条件460
第三章燃料贮运与除尘排灰464
第一节燃料的贮运装卸464
第二节除尘装置466
第三节排灰系统468
第四节排灰设备469
第五节灰场堤坝470
第四章燃料与燃烧471
第一节燃料选择471
气量(氧浓度按21%体积计算)473
第二节燃烧计算473
二、固体或液体燃料燃烧所需理论空473
一、每千克可燃元素燃烧的基本数据473
三、燃烧干烟气的成分及特性474
四、燃烧烟气的体积474
五、过剩空气系数475
六、锅炉烟气量的近似计算475
第五章锅炉476
第一节锅炉参数476
第二节锅炉的热效率计算及燃料消耗478
量计算478
一、锅炉的热平衡及热效率478
四、排烟热损失479
三、输出热量479
二、输入热量Qr479
五、可燃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481
六、灰渣未完全燃烧热损失481
七、灰渣物理热损失481
八、锅炉散热损失481
九、锅炉的燃料消耗量计算481
第三节磨煤机482
第四节给煤机和制粉系统483
第五节通风方式及风量484
第六节风机型号与规格486
一、型号识别486
二、常用风机的性能换算及主要技术487
数据487
三、常用风机主要性能表488
四、通风机新、旧型号对照表489
第六章汽水质量标准及其处理497
第一节汽水标准497
第七节点火及助燃497
第二节原水处理499
第三节锅炉排污500
第四节化学水处理500
第五节凝结水精处理502
第六节循环水处理502
第七节废水处理503
第七章汽轮机503
第一节主机503
四、汽轮机效率及热经济性指标506
三、热效率506
效率506
二、热耗率506
一、汽耗率506
第二节汽轮机的汽耗率、热耗率与热506
第三节中、小型汽轮机的实际效率507
第四节给水系统508
第五节除氧器511
第六节凝结水泵511
第七节凝汽冷却系统513
第八节空气抽出器的容量与型式515
第九节回热系统516
第十节 高压给水加热器的运行监控518
第一节管道设置519
第八章管道519
第二节管道技术规范520
第三节管子的选择522
第四节管子的计算523
第九章热工仪表检测和控制524
第一节热工检测524
一、热工检测的用途524
二、发电厂各系统主要检测项目524
三、仪表的配置525
四、温度仪表的分类及性能526
五、热电偶的分类与使用条件526
公式528
六、常用热电阻的技术性能528
七、玻璃管液体温度计的读数与修正528
八、流量计的分类与性能529
九、压力测量仪表的分类与性能531
第二节热工信号532
第三节热工保护533
第四节热工控制534
第五节 电子计算机和微处理机的应用535
第十章汽轮发电机535
第一节汽轮发电机设备535
第二节发电机的中性点537
第三节汽轮发电机励磁538
第四节发电机引出线540
第五节汽轮发电机运行543
第十一章发电厂与电网的连接及变545
压器545
第一节发电厂与电网的连接545
第二节升压主变压器547
第三节变压器的性能548
第四节电力变压器故障分析及用色谱法550
检测内部故障的方法550
第五节电力变压器的技术数据553
第十二章厂用电和电动机556
第一节厂用电556
第二节厂用变压器557
第三节厂用电动机558
第四节电动机的技术参数560
第一节保安电源562
第十三章发电厂其他电气装置562
第二节直流电系统564
第三节电缆564
第四节厂内通信和远动通信567
第五节照明系统568
第六节 一些常用电气设备的技术数据568
第十四章电工测量582
第一节 电工仪表常用符号及型号组成582
第二节 电工仪表产品型号类别与组别584
第三节 电工仪表的技术指标及测量方法585
一、互感器的型号含义586
第四节仪用互感器的型号与技术数据586
二、互感器的主要技术数据587
三、互感器的准确等级和允许误差587
第五节互感器的连接及使用注意事项590
第十五章保温设计及耐火材料保温591
材料591
第一节锅炉的密封和热力设备的隔热591
保温591
第二节耐火材料及制品591
三、保温层厚度的计算和结构确定598
—92)598
(GB8175—87第5~7条)598
第3条)598
第三节保温设计598
四、保温计算主要数据选取原则599
六、抹面层、外壳、涂色600
七、涂抹法保温600
五、保温结构600
第四节保温材料602
第十六章发电厂几种常用材料606
第一节几种常用金属材料606
第三节常用漆包线技术性能618
第四节常用油漆的技术性能618
第二节发电厂常用油的技术性能618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627
第二节大气环境标准627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627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627
第一节大气保护627
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估算630
第三节水域保护636
一、发电厂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利用和处理636
二、水质标准636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644
四、废水排放量计算646
第四节噪声保护646
一、噪声防治646
二、噪声标准646
三、噪声度量651
第十八章火力发电新技术656
第一节大型排烟脱硫技术656
第二节清洁煤燃烧技术656
第五节电磁辐射保护656
第四节大型火电机组运行人员模拟657
培训657
第三节我国的热电联产事业657
第五节火电厂自动化658
一、裂变能660
第一节核能发电的理论基础660
二、聚变能660
第一章核能发电概述660
第八篇核能发电660
二、经济性661
一、安全性661
三、清洁能源661
第二节核电的基本特点661
第三节核反应堆和核电厂的类型662
一、压水堆662
四、最终能源662
二、沸水堆663
三、重水堆663
四、高温气冷堆664
五、快中子增殖堆665
第四节 国内外核电的现状665
一、开展厂址选择工作的依据和组织669
第一节厂址选择工作669
二、选址工作的阶段划分669
三、选址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669
布置669
第二章核电厂厂址选择与总平面669
第二节选址中应考虑的主要厂址特征671
一、适宜厂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71
二、厂址选择中应考虑的主要厂址672
特征672
一、技术可行性评价673
二、安全可靠性评价673
第三节厂址适宜性评价673
四、经济合理性评价678
第四节总平面布置678
三、环境相容性评价678
一、总平面布置的设计工作679
二、总平面布置的原则680
三、总平面布置的技术要点681
第二节堆芯核设计683
第一节概述683
一、核反应的物理基础683
第三章核电厂反应堆堆芯设计683
二、堆芯核设计原则684
三、堆芯装载和布置685
四、反应性控制686
五、堆芯功率能力687
第三节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688
一、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任务688
六、堆芯燃料管理688
三、反应堆内的热源及其分配689
四、燃料元件的传热689
二、堆芯热工—水力设计准则689
五、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堆芯水力学690
第四节燃料组件及相关组件691
一、概述691
六、热点和热通道因子691
二、燃料组件692
三、相关组件694
结构695
第一节引言695
第四章核电厂反应堆及其冷却系统695
第二节反应堆结构696
一、反应堆压力容器696
二、堆内构件698
三、控制棒驱动机构699
第三节反应堆冷却系统700
一、蒸汽发生器700
二、反应堆冷却剂泵701
三、稳压器703
第五章核电厂主要系统704
第一节概述704
一、主要功能705
二、系统说明705
第二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705
第三节专设安全设施706
一、安全注入系统706
二、安全壳喷淋系统707
三、蒸汽发生器辅助给水系统708
四、安全壳隔离系统708
一、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710
二、余热排出系统710
第四节核辅助系统710
三、反应堆水池和乏燃料水池冷却和712
处理系统712
第五节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713
一、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713
二、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714
三、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715
四、放射性废水排放系统715
第六节常规岛主要系统716
一、主蒸汽系统716
二、汽轮机旁路系统716
三、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717
第七节 厂用电系统717
一、概述717
二、厂用电源717
三、厂用负荷718
四、应急柴油发电机718
第六章核电厂的控制和仪表718
第一节引言718
第二节核电厂监测(系统)719
一、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719
二、堆芯测量719
四、事故后监测720
五、辐射监测720
三、控制棒位置指示720
二、功率控制的调节特性721
一、核电厂的控制方式721
三、核电厂的控制系统721
第三节核电厂控制721
六、其他监测系统721
二、设计准则723
一、功能723
三、反应堆停堆系统723
第四节反应堆保护系统723
五、ATWS缓解系统(多样化保护724
系统)724
四、专设安全设施驱动系统724
二、设计准则725
一、主控制室系统的功能725
三、主控室系统组成725
四、主控室的布置725
体)725
第五节核电厂的主控制室系统(综合725
一、安装试验726
第一节核电厂调试726
二、预运行试验726
第七章核电厂调试、运行和退役726
三、起动试验728
三、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运行特性730
二、基本日负荷跟随循环730
四、核电厂的运行状态730
五、核电厂运行的水化学730
一、核电厂运行的基本特性730
第二节核电厂的运行730
六、核电厂的运行限值和条件731
七、核电厂的运行规程732
八、核电厂管理人员组织732
一、核电厂的维修736
二、核电厂的退役736
第三节核电厂的维修、退役736
第八章核燃料循环737
第一节引言737
一、铀矿石开采738
二、铀矿石加工738
第二节铀矿石开采和加工738
第三节铀的精制和转化739
一、铀的精制739
二、铀的转化740
第四节铀的浓缩和还原741
一、铀的浓缩741
一、二氧化铀燃料芯块的制造742
第五节核燃料元件制造742
二、燃料包壳742
二、铀的还原742
第六节乏燃料后处理743
四、燃料组件组装743
一、首端处理743
三、燃料元件棒组装743
二、化学分离744
三、尾端处理744
处置745
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和a废物的745
三、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特殊形式745
一、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处置745
第七节反射性废物处置745
一、核电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746
第一节核电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746
二、核电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特点和步骤746
辐射防护、发展前景746
第九章核电的经济分析、质量保证、746
三、核电经济分析与评价的范围及内容747
四、核电工程概(预)算编制特点与750
主要内容750
五、核电工程概(预)算动态管理与752
投资控制752
二、质量、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大纲、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753
一、概述753
三、《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的适用范围及责任753
第二节核电厂的质量保证753
四、质量保证大纲754
五、组织754
六、文件控制755
七、设计控制755
十、工艺、检验、试验控制756
九、物项控制756
十一、对不符合项的控制756
八、采购控制756
十三、记录757
十四、监查757
十二、纠正措施757
二、核电厂的安全目标758
一、概述758
三、核电厂的安全设计758
第三节核电厂安全与设计运行758
四、核电厂状态分类760
一、基本的物理量761
二、辐射防护标准761
第四节核电厂的辐射防护761
三、核电厂的辐射源762
四、辐射防护设计763
五、放射性气体净化和三废处理764
六、核电厂安全审管程序764
七、核安全分析765
八、核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765
九、核电厂的严重事故及应急准备765
第五节改进现行核电厂的基本考虑766
第六节 对下一代先进轻水堆(ALWR)767
核电厂的主要要求767
第七节下一代先进的轻水堆核电厂767
举例767
一、System80+767
二、APWR—1000768
三、AP600769
四、ABWR770
二、柴油发电机组的组成774
三、柴油发电机组的分类774
一、柴油发电机组的特点774
第二节柴油发电机组的用途和主要技术774
参数774
第一节概述774
第一章柴油发电774
第九篇其他能源发电774
一、功率匹配775
第三节柴油发电机组的匹配与选型775
二、转速匹配775
二、发电机的主要技术规格775
一、柴油发电机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775
第四节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与结构776
一、柴油机的工作原理776
三、发电机组的选型776
二、柴油机的结构777
二、柴油的牌号778
一、燃油的特性778
三、柴油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778
第五节燃油的特性、使用及存放778
一、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操作779
维护779
二、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779
第六节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安装与779
三、柴油发电机组的维护780
第一节概述781
一、燃气轮机发电的应用781
第二章燃气轮机发电781
第二节燃气轮机发电原理、系统和类型782
三、燃气轮机电站的发展782
一、燃气轮机发电原理782
二、燃气轮机发电的主要特点782
二、燃气轮机发电的系统和类型784
一、压气机786
参数786
二、透平786
第三节燃气轮机电站主要设备及性能786
三、燃烧室788
四、燃气轮发电机组的参数789
第四节燃气轮机电站的运行和维护790
一、燃气轮机电站的运行790
二、燃气轮机电站的维护791
一、煤的直接燃烧问题792
第一节概述792
二、燃煤(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意义792
第三章燃气—蒸汽联合发电792
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794
一、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794
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系统794
及系统794
第二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原理794
设备797
一、燃气轮机797
第三节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站的主要797
二、余热锅炉798
第一节供热发电800
一、概述800
第四章其他发电形式800
二、供热发电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800
三、供热发电的方式800
前景800
第四节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站的发展800
三、汽轮机800
四、热电厂的热经济指标801
五、供热发电的其他应用802
第二节地热发电803
一、地热发电原理803
二、地热发电系统示意图804
三、地热发电站的主要设备804
一、概述805
第三节热电偶发电805
二、热电偶发电原理及主要装置805
四、应用现状805
一、概述806
第四节太阳能发电806
二、太阳能发电的原理和系统806
三、热电偶发电的特点及发展前景806
三、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和类型808
四、太阳能发电的储存810
三、热电子电源的发展前景811
二、热电子电源的特性811
第六节燃料电池811
一、燃料电池的发展概况811
一、热电子电源的原理811
第五节热电子电源811
五、太阳能发电的特点及发展前景811
二、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812
三、燃料电池的结构、种类和特征813
二、磁流体发电的原理814
一、概述814
三、磁流体发电的方式与循环系统814
第七节磁流体发电814
四、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814
四、磁流体发电的优点及发展前景815
三、风力机的性能和类型816
二、风力发电的原理816
四、风力发电系统816
一、概述816
第八节风力发电816
一、潮汐能的原理及开发利用概况817
第九节潮汐发电817
二、潮汐电站机组817
五、风力发电系统的发展前景817
第十节波力发电818
四、潮汐发电的主要技术问题818
一、波能利用概述818
三、潮汐电站类型818
三、波力发电方式819
四、波力发电主要特点819
二、波力发电原理819
第一章输电概况822
第一节输电与输电电压822
第十篇输电与配电822
第二节输电容量823
第三节输电网络824
第二节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及设计826
第一节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及定位826
一、输电线路杆塔基础826
金具826
第二章输电线路的路径、杆塔及826
二、杆塔基础设计827
三、基础本体强度计算828
第三节输电线路杆塔及设计829
一、输电线路杆塔829
二、输电线路杆塔设计831
一、悬垂线夹834
二、耐张线夹834
第四节架空输电线路金具834
三、连接金具835
四、接续金具835
五、保护金具836
六、拉线金具837
第一节架空线路导线设计838
一、架空输电线路导线截面选择838
第三章架空线路电气设计838
二、分裂导线841
第二节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设计842
一、概述842
二、工频电压下塔头设计843
三、操作过电压作用下塔头绝缘设计845
四、雷电过电压作用下塔头绝缘配合847
设计847
五、导线相间最小距离的确定848
一、换位的意义849
二、换位方式849
第三节架空输电线路的换位849
三、换位循环长度850
第四节架空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850
三、中间电位作业法851
二、等电位作业法851
四、分相接地作业法851
一、间接作业法851
七、绝缘材料和工具852
六、带电水冲洗852
八、安全技术852
五、全绝缘作业法852
第四章架空线弧垂应力计算853
第一节电线悬挂曲线方程式853
九、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853
第三节连续档的代表档距856
二、悬挂点不等高的电线状态方程式856
一、常用的代表档距856
二、考虑高差影响的代表档距与代表温度伸长系数856
一、常用的电线状态方程式及解法856
第二节电线的状态方程式856
第五节极大档距和极限档距857
二、垂直档距857
一、极大档距857
二、极限档距和允许档距857
一、水平档距857
第四节水平、垂直档距857
第六节电线弧垂应力曲线计算858
一、控制应力的选定858
二、临界档距及其选定859
第一节电缆线路路径选择860
第五章 电缆线路设计860
一、路径与安装方式860
三、临界比载及临界温度860
一、导体材料和截面的选择861
第二节电缆选型861
二、绝缘种类的选择861
三、道路结构与路径861
二、路径与电缆类型861
第四节 电缆供油装置允许供油压力计算862
第三节充油电缆油路分段862
一、静态压力计算862
三、护层种类的选择862
二、暂态压力计算863
第五节电缆线路电气参数的计算863
三、电缆阻抗864
二、电缆电容864
四、波阻抗864
一、交直流电阻864
第一节系统构成与机理865
一、直流系统构成865
第六章直流输电865
第二节直流输电的特点及研究868
一、直流输电的特点868
二、工作机理868
二、研究课题869
第三节直流输电线路870
一、概述870
二、直流架空线路870
三、直流电缆线路871
第四节直流输电接地相的回流方式872
一、直流输电接地电极872
二、回流方式874
第五节直流输电线路电参数874
一、单极架空线路的参数875
二、双极架空线路的参数875
三、单极电缆线路的参数876
四、双极电缆线路的参数876
第七章配电网概述877
二、中压配电网878
三、低压配电网878
四、电缆配电网878
一、高压配电网878
第一节配电网类别878
三、环式配电网879
二、多回线式配电网879
四、网络式配电网879
一、放射式配电网879
第二节配电网络结构879
一、电源特性880
二、供电方式类型880
第三节配电网供电方式880
一、有效接地881
二、非有效接地881
第四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881
二、电压等级标准化882
一、电压等级的正确选择882
第二节配电网负荷882
一、负荷特性882
第一节配电网电压等级882
第八章配电网电气性能882
第五节配电网的发展趋势882
二、负荷曲线883
三、负荷同时率884
四、日负荷率884
五、负荷预测885
六、负荷密度885
第四节配电网电压调整886
二、线路容载比886
一、电压偏差标准886
二、电压调整措施886
一、变电容载比886
第三节配电网容载比886
一、无功功率补偿887
二、降低无功功率消耗887
第五节配电网无功补偿887
第一节配电网调度运行888
第二节配电网调度所888
第九章配电网管理、运行及规划888
二、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措施889
一、配电网线损和线损率的统计计算889
第五节配电网计算机辅助管理889
第四节配电网电能损耗889
第三节配电网调度自动化889
第六节配电自动化中的继电保护890
三、经济分析891
二、规划编制891
四、规划实施891
一、规划年限891
第七节配电网规划891
二、城市配电线路与农村配电线路892
一、架空配电线路与电缆配电线路892
三、发展趋向892
第一节配电线路概况892
第十章配电线路892
第二节配电线路类型893
一、高压架空配电线路893
二、中压架空配电线路894
三、低压架空配电线路894
第三节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施工895
一、架空配电线路设计895
二、架空配电线路施工898
一、巡视899
二、预防性试验899
第四节配电线路运行检修899
四、事故处理900
五、技术资料900
三、检修900
二、配电方式和配电电压901
一、功能和设备901
三、分类及特点901
第一节概述901
第十一章配电变电所901
第二节变电所防雷902
一、直击雷防护902
四、发展趋势902
二、侵入波防护903
第三节配电变压器防雷904
第四节配电变电所运行检修905
三、Z形变压器905
一、正常运行工作905
二、反变换过电压905
一、正变换过电压905
三、设备检修906
四、技术资料管理906
二、异常情况处理906
二、主变压器类型907
一、结构类型907
三、发展趋势907
第五节箱式变电站907
第二节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的原则和910
第一节建筑电气设施的组成及作用910
依据910
第一章概述910
第十一篇工业与民用建筑用电910
第四节建筑电气工程图911
一、建筑电气工程图的组成和特点911
第三节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步骤911
一、低压电器的分类912
第一节概述912
二、低压电器型号编制方法912
第二章低压电器及其选择912
二、建筑电气工程图的阅读912
四、低压电器的防护型式916
五、常用低压电器的检修周期916
三、低压电器使用类别和安装类别916
第二节刀开关917
一、普通式刀开关917
四、铁壳开关918
三、熔断式刀开关918
五、组合开关918
二、胶盖开关918
二、螺旋式熔断器920
一、插入式熔断器920
三、管式熔断器920
第三节低压熔断器920
六、刀开关的选用920
四、熔断器的选择921
第四节低压接触器922
第五节继电器925
第三章低压供配电系统及线路926
第一节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926
第二节负荷计算方法929
一、需要系数法929
二、单位负荷法930
第三节导线及电缆的选择931
第四节架空配电线路936
一、架空配电线路敷设的一般要求936
三、横担938
四、电杆938
二、绝缘子938
五、拉线939
第五节电缆线路941
一、电缆线路敷设的一般要求941
二、电缆埋地敷设942
三、电缆在沟内敷设942
四、电缆在隧道内敷设943
五、室内电缆敷设943
六、电缆穿管敷设944
第六节室内配电线路944
一、接户线945
二、绝缘导线明敷布线945
三、线管布线947
第四章电梯948
第一节电梯的分类948
第二节电梯构造及型号949
第三节电梯的电气设备950
第四节电梯的选用951
一、系统组成953
第一节概述953
二、有关CATV系统的基本概念953
第五章共用天线电视系统953
一、接收天线955
二、前端设备955
第二节主要器件955
三、分配系统958
四、分配网络的形式960
三、放大器的选用960
五、混合器、分配器、分支器的选用960
六、系统电平的计算960
二、前端设备的组成960
一、接收天线的选择960
第三节系统设计960
第四节系统安装与调试961
一、天线安装961
二、前端设备的安装962
四、天线避雷装置963
五、系统调试963
三、分配系统的安装963
一、用户数量确定和电话设备选择964
第一节电话964
二、电话交换站964
第六章 电话通信及广播音响系统964
三、电话线路敷设967
一、信号传输系统968
二、广播网络968
第二节广播音响系统968
三、广播器材选择970
第一节概论973
一、防火类别973
第七章消防监控系统973
第二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974
三、消防系统供电要求974
一、火灾探测器974
二、保护对象的确定974
二、自动报警装置979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980
一、消火栓灭火系统981
二、自动喷洒水灭火系统981
第三节湿式灭火系统981
一、CO2灭火系统984
二、卤代烷灭火系统984
第四节干式灭火系统984
第五节防排烟系统电气控制986
一、功能987
二、要求987
第六节消防控制中心987
一、建筑物易受雷击的因素988
分类988
二、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988
三、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988
第一节建筑物遭受雷击的特点和防雷988
第八章建筑物防雷保护988
一、第一类工业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989
第二节建筑物的主要防雷措施989
二、第二类工业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与第一类的主要区别989
四、建筑物的防雷分类989
第三节特殊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990
五、第二类民用建筑物的防雷措施990
一、古建筑物和木结构建筑物的防雷990
二、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建筑物防雷990
四、第一类民用建筑物的防雷措施990
三、第三类工业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990
一、接闪器991
第四节防雷装置991
二、引下线991
三、建筑工地的防雷991
第九章 自备应急电源992
第一节概述992
三、接地装置992
装置993
一、用自动开关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993
二、在备用线段上采用交流接触器的自动投入装置993
第二节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993
一、柴油发电机组功率的标定994
二、柴油发电机组容量的计算994
第三节柴油发电机组994
三、柴油发电机组的起动特性995
四、发电机组的布置995
一、智能大厦名词的由来996
第一节概述996
二、智能大厦的相关知识996
第十章智能大厦996
三、智能大厦的发展趋势1000
举例1006
一、通信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1006
第二节智能大厦的系统集成及设计1006
二、管理自动化系统及方案设计1015
三、楼字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1025
四、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1042
第三节智能集成系统设备的施工安装1047
一、施工进度计划1047
四、保修协议1048
三、现场情况1048
五、维修及指引手册1048
二、现场设备的存放区1048
九、测试及验收1049
八、竣工后清除垃圾1049
十、保证1049
十一、工程的保护1049
七、在施工过程中清除垃圾1049
六、免费保修服务1049
十七、放线1050
十八、施工洽商1050
十六、发票1050
十九、现场记录及竣工图1050
二十、现场情况1050
十五、设备的来源1050
十四、工程施工1050
十三、包装、储存及保护1050
十二、样品1050
第四节智能大厦各系统的工程范围1051
一、工程范围1051
二、工程协调及配合1052
三、责任和条例1053
四、文件的呈交1053
五、设备产地要求1054
六、试验调校及试运行1054
第二节电机的额定值1058
第一节电机的分类1058
一、基准额定值1058
二、电压的额定值1058
第一章概述1058
第十二篇旋转电机1058
第三节电机的工作条件1059
一、海拔要求1059
七、额定转速1059
二、环境温度要求1059
三、电压、电流波形与对称性要求1059
四、电压偏差要求1059
六、额定电流1059
五、额定频率1059
四、电机的定额1059
三、多种额定值1059
第一节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063
第二章异步电动机1063
一、异步电动机的构造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