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辛亥武昌首义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辛亥武昌首义史
  • 贺觉非,冯天瑜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11106·182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51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辛亥武昌首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湖北社会状况1

导言1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深入湖北3

一 开商埠,设领事,向华中腹地打入楔子4

二 圈占租界7

三 设立银行,控制金融10

四 兴办工厂,输出生产资本15

五 辟航道、筑铁路,控制交通18

一 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兴办及夭折23

第二节 后期洋务建设的中心地区23

二 近代文教设施的创立及留学生的派遣28

三 湖北新军的组训38

第三节 湖北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特点46

一 湖北民族资本的形成46

二 湖北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状况55

三 艰难困顿的湖北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61

一 武昌花园山聚会缘起65

第二章 湖北革命组织的建立、演变和发展65

第一节 武昌花园山聚会65

二 武昌花园山聚会的革命活动68

第二节 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71

一 继花园山聚会而起的科学补习所71

二 日知会的演变及其活动74

三 日知会“丙午之狱”78

第三节 同盟会湖北分会81

第四节 其他革命小团体82

一 群学社83

二 黄冈军学界讲习社83

三 鸠译书社84

四 天锡会84

五 铁血军85

六 安郡公益社85

七 神州学社85

九 集贤学社86

十 辅仁会86

八 薪春学社86

十一 忠汉团87

十二 自治团87

十三 将校研究团87

十四 种族研究会88

十五 军队同盟88

十六 湖北军队同盟会89

十七 群治学社89

十八 振武学社91

十九 兰友社92

二十 益智社92

二十一 竞存社92

二十二 义谱社92

二十三 德育会93

二十四 武德自治社93

二十五 振团尊心会93

二十七 数学研究会94

二十六 黄汉光复党94

二十八 群英会95

二十九 柳营诗社95

三十 共和会95

第五节 共进会96

一 组织缘起96

二 湖北共进会的活动99

三 会员分布102

一 文学社的成立105

第六节 文学社105

二 文学社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概况107

第七节 湖北各革命团体的特点109

第三章 暴风雨前116

第一节 清朝立宪骗局的破产及湖北立宪派的活动117

一 清廷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出现117

二 湖北立宪派从“哀请立宪”转为决心“推倒皇族内阁”118

第二节 湖北人民保卫铁路权益的斗争124

一 1909-1910年间湖北铁路风潮的勃兴124

二 1911年湖北铁路风潮的曲折发展132

一 农村的凋敝和饥民起事136

第三节 湖北城乡民众的自发性暴动136

二 会党在湖北的活动及温朝钟领导的会党起义140

三 各州县的反洋教斗争143

四 武汉的市民运动、吴一狗事件和《大江报》社评事件146

五 湖北当局严防革命的军事部署150

第四章 武昌起义153

第一节 湖北革命组织的联合和起义计划的制订154

一 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趋势154

二 起义经费的筹措157

三 联合会议的召开及起义计划的制订159

四 南湖炮队失事与起义指挥机关的分散设置164

第二节 机关败露,彭、刘、杨殉难169

一 宝善里失事169

二 小朝衔军事指挥部的紧急决策173

三 小朝街机关被破坏,彭、刘、杨慷慨就义175

第三节 工程营、辎重队发难,革命军楚望台会师179

一 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181

二 辎重队首先纵火,第二十一混成协直属各营队举义187

三 右旗第二十九标响应190

四 右旗第三十标响应191

五 炮队第八标入城参战192

六 陆军测绘学堂响应193

七 左旗第三十一标留守部队响应194

八 左旗第四十一标冲破黎元洪阻挠,奔赴楚望台194

九 南湖第三十二标起义入城195

十 南湖马队第八标入城担任“传骑队”196

一 武昌城清方布防大概197

十一 陆军第三中学及其他军事学堂举义197

第四节 攻克督署,占领武昌197

二 革命军攻克督署的战斗198

第五节 汉阳、汉口光复203

一 汉阳驻军起义203

二 汉口驻军起义及汉口军政分府成立205

三 信阳驻军起义208

第六节 武昌起义期间的清方动向210

一 湖北军政要员相继出逃210

二 清廷对湖北“失职”要员的处置及应变措施212

第五章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及建制215

第一节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215

一 谘议局联席会议和都督人选的确定216

二 谋略处组成和建元改制223

三 祭天大典228

第二节 军政府组织及直属机构229

一 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在入事安排上的斗争229

二 总监察处237

三 集贤馆238

四 中华民国公报馆239

第三节 军事行政和鄂军的组建240

一 军务部的组织和人事240

二 湖北民军(简称鄂军)的规章制度241

三 军队扩编242

四 汉阳兵工厂的管理246

五 陆军测量局的设立247

二 变更地方行政体制248

一 内务部沿革248

第四节 内务部及内政革新248

三 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时规则》251

四 安抚各属251

五 筹设警察252

六 革除旧俗253

第五节 理财部及财政措施254

一 理财部组织大要254

二 废除恶税255

三 接收存款256

四 募集公债259

五 救急办法260

第六节 外交部261

一 外交部沿革261

二 湖北军政府期间的外交活动262

第七节 司法部265

第八节 交通部267

第九节 实业部268

一 鄂州约法的制订270

第十一节 鄂州约法270

第十节 教育部270

二 湖北临时议会成立275

第六章 阳夏战争277

第一节 汉口争夺战278

一 民军初战告捷278

二 张景良渎职,汉口战局转危284

三 黄兴抵汉督师287

四 清军纵火,民军苦战败退289

五 宋锡全率部擅离汉阳,詹大悲东下求援291

六 汉口商民的义勇行为293

第二节 汉阳保卫战294

一 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295

二 湖南援军抵达汉阳297

三 民军反攻汉口,功败垂成298

四 清军开始进攻汉阳,民军从武昌偷袭汉口失败303

五 汉阳战场的往复拼杀304

六 湘军王、甘两部擅自撤离前线306

七 汉阳失陷前的死战307

第三节 协助民军参战的各种志愿战斗组织310

一 鄂军敢死队310

二 学生军311

三 童子军312

四 上海援鄂志愿决死团312

五 广东决死队312

六 独立将校决死团312

九 游击队313

十 社会党敢死队313

七 特别义勇军313

八 陆军特别同学后盾军313

十一 南洋敢死队314

十二 江南敢死队314

十三 中央敢死队314

十四 中国学生决死队314

十七 湖北女子北伐队315

十八 学士军315

十六 战时运输队315

十五 横滨敢死团315

十九 和尚军316

二十 奋勇军(一)316

二十一 奋勇军(二)316

二十二 河南奋勇军317

第四节 海军反正318

一 黎元洪致书萨镇冰318

二 海军酝酿反正和正式易帜321

三 阳夏战争末期海军的行动324

第五节 阳夏战争的后果325

一 拖住清军主力,给各省光复创造时机325

二 袁世凯东山再起326

第六节 阳夏战争民军失利的原因331

一 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333

二 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334

三 士兵新募,军纪涣散,而又无暇整顿335

四 军事布置失误甚多336

第七章 十府一州光复及四川资州鄂军起义339

第一节 汉川、京山起义340

一 梁氏兄弟领导的汉川起义340

二 刘英领导的京山起义341

第二节 黄州光复343

第三节 宜昌光复345

一 党人在宜昌的活动345

二 宜昌军政府支部成立347

第四节 施南光复349

一 日知分会、天锡会等革命团体在施南的活动349

二 施南驻军起义及领导权的争夺350

第五节 攻取荆州、沙市353

一 武昌起义前后的荆州形势353

二 宜昌分司令部攻取荆州的决策354

三 民军胜利进入沙市355

四 民军由草市围攻荆州,荆州将军请降356

五 民军之间的权利之争357

第六节 郧阳光复360

第七节 安陆光复362

一 清兵备道妄图顽抗363

第八节 襄阳光复363

二 光化军的由来和进取襄阳364

三 襄阳军政分府和司令部成立365

第九节 招讨安襄郧荆367

一 季雨霖出任安襄郧荆招讨使367

二 梁钟汉、刘英、李亚东三部的编并368

三 沙洋分兵和安陆戡乱370

四 安抚襄阳和整编军队372

五 联络各方,出师北伐373

六 北伐中途班师,招讨工作结束374

第十节 鄂军资州起义376

一 鄂军入川后的复杂局势376

二 鄂军杀端方,资州举义378

三 重庆、万县军民欢迎鄂军380

第八章 各省响应382

第一节 “易帜独立”成功的地区383

一 湖南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响应383

二 陕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响应384

四 南昌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十(1911年10月31日)响应385

三 九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三(1911年10月24日)响应385

五 山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八(1911年10月29日)响应386

六 云南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九(1911年10月30日)响应386

七 贵州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387

八 上海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388

九 苏州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响应389

十 镇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389

十一 南京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十二日(1911年12月12日)攻克390

十二 浙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391

十三 广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响应391

十四 安徽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392

十五 福建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393

十六 广东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394

十七 重庆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二日(1911年11月22日)响应395

十八 成都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七日(1911年11月27日)响应396

第二节 响应未果的地区398

一 石家庄398

二 滦州399

三 山东400

四 河南401

五 甘肃401

六 绥远402

七 东北三省402

八 新疆403

第一节 阳夏战争期间和谈尝试405

一 袁世凯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405

第九章 停战议和405

二 南北间的最初接触407

三 汉阳失陷后湖北军政府的混乱局面414

第二节 从停战到议和418

一 帝国主义列强的“助北压南”方针419

二 英国公使、领事斡旋停战421

三 由汉口议和改为上海议和427

第三节 半途而废的北伐432

一 湖北军政府吁请援军及各省增援湖北432

二 湖北军政府派系之争的加剧438

三 北代军组成及北伐夭折440

第十章 辛亥革命在“首义之区”的失败445

第一节 武昌集团的形成及危害445

一 阳夏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实际地位的变化445

二 在武昌建立中央政府计划的提出及其被搁置448

三 黎元洪从大元帅到副总统451

四 以“拥黎反孙”为宗旨的民社成立,武昌集团与南京临时政府对立日益明显460

五 定都之争464

六 孙中山武汉之行466

七 黎元洪统治期间的湖北社会467

第二节 湖北党人挽救革命的斗争及其失败472

一 群英会“二次革命”472

二 祝制六倒黎未遂,张振武北京遇害478

三 南湖马队“倒黎”失败483

四 袁黎的进一步勾结和“改进团”的“反袁倒黎”485

五 “霸王请客”和“二段督鄂”489

尾声496

辛亥武昌首义史大事略表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