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 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 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4808682.jpg)
- 吴德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1807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 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读(第一章)第一章 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3
第一节 全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3
第二节 人类社会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12
导读(第二章)第二章 人类社会全民教育及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进程及其反思19
第一节 人类社会关于全民教育及教育机会平等的思想渊源19
第二节 近现代全民教育及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历史实践——普及义务教育运动52
导读(第三章)第三章 当代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流派对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研究73
第一节 西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历史演变74
第二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研究及其方法论86
第三节 冲突论学派的基本研究及其方法论93
第四节 解释论学派的基本研究及其方法论98
第五节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104
第六节 启示与局限性批判114
导读(第四章)第四章 实施全民教育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历史条件的理论思考121
第一节 实施全民教育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内部系统的分析124
第二节 实施全民教育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外部条件的分析135
导读(第五章)第五章 新中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实践和成就——兼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伟大成就165
第一节 新中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基础165
第二节 青少年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得到保障170
第三节 妇女教育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177
第四节 特殊儿童教育取得显著成就179
第五节 成人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及其成功经验181
第六节 农村与贫困地区教育状况发生深刻变化188
第七节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伟大成就191
第八节 西藏教育的巨大变化及其人权和民主化意义199
第九节 新中国对在押罪犯公民的国民教育实践及其民主化意义203
第十节 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上取得重大成就207
第一节 我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面临的问题与困难221
导读(第六章)第六章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面临的现实困难221
第二节 有关我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质量的分析246
第三节 关于我国教育机会存在不平等状况的几点思考252
导读(第七章)第七章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现实道路的思考263
第一节 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263
第二节 促进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基本原则266
第三节 推动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机制275
第四节 促进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若干具体建议290
导读(第八章)第八章 中国千余名初中学生家庭背景与学习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315
第一节 文献分析316
第二节 调查分析与结论320
导读(第九章)第九章 中国2000名1989级(93届)大学生家庭背景及大学教育机会的调查研究341
第一节 文献分析342
第二节 调查分析与结论351
结束语 神话?理想?实践!365
导读(附录)附录:附一、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369
附二、儿童权利公约(节选)377
附三、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381
附四、德里宣言386
附五、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389
附六、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393
附七、联合国机构和组织领导人就全民教育的公报——社会发展之必需397
附八、北京宣言399
附九、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404
附十、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414
附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418
附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节选)420
附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节选)422
主要参考文献425
后记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