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 关于人类文字起源模式重构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 关于人类文字起源模式重构的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4735567.jpg)
- 何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500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文字-起源-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 关于人类文字起源模式重构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论20世纪普通文字学研究领域的建树与缺失1
第一节 引言1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语言学与“布龙菲尔德时代”3
第三节 普通文字学的创立与格尔伯模式的基础8
第四节 白瑟拉托的突破与普通文字学原则的回归11
第五节 关于普通文字学起源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15
上编 “图画文字说”与欧美近代以来的文字发生学研究19
第一章 瓦尔博顿与“图画文字说”的“原始版”19
第一节 前言19
第二节 瓦尔博顿与“图画而文字”的假说20
第三节 “图画而文字”的理论误点22
第四节 材料检验27
第五节 结语34
第二章 布龙菲尔德文字体系与欧洲19世纪的语言文字研究35
第一节 前言35
第二节 布龙菲尔德的文字发生学体系述要36
第三节 布龙菲尔德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语言学研究40
第四节 布龙菲尔德与欧洲19世纪下半叶的语言发生学理论46
第五节 结语53
第三章 论格尔伯模式56
第一节 前言56
第二节 格尔伯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56
第三节 格尔伯体系的突破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61
第四节 格尔伯的“亚述情结”及其对古埃及圣书字的类型定位63
第五节 格尔伯的“印欧语情结”——析格尔伯模式的根本缺陷73
第六节 结语78
第四章 白瑟拉托的“陶筹起源论”及其带来的思考81
第一节 前言81
第二节 关于“陶筹”的研究84
第三节 “陶筹起源说”的产生过程90
第四节 白瑟拉托研究中的三重突破99
第五节 “陶筹起源说”带来的重大启示105
第五章 关于广义文字材料的分类和甄别115
第一节 前言115
第二节 从现代岩画学看史前时期的“表意的符号(图画)”116
第三节 关于“表语的图画”的分析128
第四节 前文字(文物)雏形系统析要139
第五节 结语140
第六节 上编结语141
中编(上) 国内关于图画文字的早期研究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145
第六章 国内关于图画文字的早期研究及其代表人物145
第一节 前言145
第二节 序幕——西学东渐与沈兼士的“文字画”理论147
第三节 发展——甲骨文研究的进展与唐兰的“图画文字”理论154
第四节 结语165
第七章 “图画文字说”跟汉字起源研究领域的“引进”和“甄别”艺术167
第一节 前言167
第二节 求同——周有光先生人类起源理论的核心169
第三节 周有光先生论著所反映的欧美文字分类研究的发展178
第四节 结语182
中编(下) 国内20世纪后期汉字起源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述评187
第八章 突破——郭沫若关于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性质判断187
第一节 前言187
第二节 关于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讨论188
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其带来的启示192
第四节 饶宗颐先生的研究带来的新思路——代结语194
第九章 求实——裘锡圭:按汉字的本来面目描写汉字的起源198
第一节 两项突破198
第二节 “假借起源说”202
第三节 “音符”、“借音符”及其引起的思考——兼论假借与“类假借”212
第四节 结语223
第十章 正本——李学勤:中华文明与汉字的起源224
第一节 前言224
第二节 关于大汶口—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的系联和解析225
第三节 上溯式推断方法及其科学性试析243
第四节 关于大汶口—良渚文化符号释读成果简评252
第五节 结语256
第六节 中编结语257
下编 关于普通文字学起源模式重构的初步研究261
第十一章 关于普通文字学新模式的构拟和初步论证261
第一节 “双线谱系图”与“两极文字树”261
第二节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整体突破264
第三节 “两极”语言的词音框架的结构编码比较267
第四节 文字系统的主要符号层级及其形成过程270
第五节 语言基本类型与文字基本类型内在关联机制剖析271
第六节 关于新模式的初步验证276
第七节 关于语言基本类型对文字起源方式的内在制约能力的初步探讨281
第八节 结语283
第十二章 关于纳西族文字文化的分类分层研究——兼探汉字系统的形成时间284
第一节 前言284
第二节 纳西族文化分类分层述要287
第三节 纳西族东、西部方言述要293
第四节 关于纳西族自源文字的分类分层研究305
第五节 纳西东巴文与汉字甲骨文对比研究述要331
第六节 结语336
第十三章 古埃及圣书字类型性质新论337
第一节 前言337
第二节 述评338
第三节 正论354
第四节 结语379
第十四章 关于人类自源文字起源规律的初步探索381
第一节 自源文字系统形成条件初探——兼论语言类型对文字起源方式的影响381
第二节 古埃及“图画文字”的成因——兼论图画文字说的适应范围386
第三节 汉字系统与东巴文系统的分类分层比勘——兼探单音节孤立型语言的自源文字系统的形成过程396
第四节 论亚述地区的文字竞争——兼论语言类型对文字起源和演变的影响402
第五节 结语406
第十五章 人类自源文字起源过程小结408
第一节 愿望和能力408
第二节 人类文字起源过程小结410
第三节 人类文字发展规律述略413
第四节 结论415
参考文献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