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戏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戏曲
  • 《当代中国戏曲》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43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732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戏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当代中国戏曲是古老戏曲文化的新生一代2

二、当代戏曲的发展是近、现代戏曲改革运动的继续5

三、当代戏曲是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组成部分11

第一编 当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18

第一章 “改戏、改人、改制”(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18

第一节 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18

第二节 戏曲改革方针政策的制订19

第三节 “改戏、改人、改制”的全面实施21

第四节 “三改”中的偏向及其纠正27

第五节 戏曲改革初战告捷28

第二章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30

第一节 剧目贫乏与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30

第二节 全面发掘、整理戏曲遗产31

第三节 剧目创作水平的新突破32

第四节 戏曲艺术革新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34

第五节 提高艺人素质的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36

第六节 人民艺术家的荣耀37

第七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38

第三章 从“以现代剧目为纲”到“三并举”(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40

第一节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掀起高潮40

第二节 戏曲剧目政策的失误、调整和进一步完善43

第三节 戏曲剧目政策调整后的新局面45

第四节 “左”倾错误在戏曲领域愈演愈烈47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与“一花独放”(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5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戏曲事业的破坏50

第二节 “样板戏”的由来及其影响51

第三节 阴谋文艺的破产与“四人帮”的覆灭53

第五章 新时期戏曲的复苏与振兴(一九七七——一九八六年)56

第一节 中国戏曲艺术的复苏56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60

第三节 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局面61

第四节 危机声中的振兴浪潮66

第二编 当代中国戏曲剧种73

第六章 戏曲剧种概述73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73

第二节 当代戏曲剧种概貌7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经存在的戏曲剧种7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造发展的新剧种107

第七章 当代戏曲剧种的发展114

第一节 戏曲剧种发展的曲折道路114

第二节 戏曲剧种建设的成就与经验120

一、重视扶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121

二、抢救、发掘古老剧种122

三、采用民间艺术创造新剧种123

四、扶植、发展少数民族戏曲125

第八章 戏曲剧种(上)130

第一节 昆剧130

第二节 梨园戏135

第三节 藏戏139

一、西藏藏戏139

二、安多藏戏144

第四节 壮剧、壮师剧146

一、壮剧146

二、壮师剧153

第五节 白剧155

第九章 戏曲剧种(下)163

第一节 吉剧163

第二节 苗剧168

一、湘西苗剧168

二、广西苗剧171

第三节 侗戏173

第四节 布依戏176

第五节 彝剧179

第六节 阜新蒙古剧183

第三编 剧目建设的成果194

第十章 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194

第一节 五十年代初期的整理改编194

第二节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对传统剧目和古典名著的改编201

第三节 新时期对传统剧目和古典名著的改编212

第四节 提供的经验214

第十一章 新编古代剧218

第一节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作品218

第二节 新时期的历史剧作品227

第三节 新时期的新编故事剧233

第四节 新编古代剧的作用和创作方法238

第十二章 现代戏创作240

第一节 五十年代初期的现代戏240

第二节 一九五八年至六十年代初的现代戏246

第三节 六十年代中期的现代戏25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现代戏257

第五节 现代戏在戏曲中的位置及创作经验265

第四编 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与提高271

第十三章 戏曲导演、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成就271

第一节 戏曲导演制的建立271

一、古代戏曲的搬演271

二、“主角制”下的排演方式272

三、新中国成立后导演制的建立274

第二节 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277

一、五十年代初期278

二、五十年代中期279

三、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前期282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283

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85

第三节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286

一、综合性286

二、程式性287

三、虚拟性290

第四节 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291

一、表演艺术发展的繁盛期(一九四九——一九六五年)291

二、表演艺术发展的曲折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298

三、表演艺术发展的振兴期(一九七七——一九八六年)301

第五节 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309

第十四章 戏曲音乐的革新与发展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二节 唱腔319

一、继承传统320

二、广泛吸收324

三、大胆创新328

四、积极借鉴334

第三节 唱念336

一、演唱形式的发展337

二、男声改革340

三、女声改革342

四、音韵改革344

第四节 乐队346

一、乐队编制347

二、管弦乐348

三、打击乐350

四、器乐音乐的新发展352

第五节 理论研究354

第十五章 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发展358

第一节 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概况358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戏曲舞台美术358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戏曲舞台美术359

第二节 戏曲舞台美术传统的批判继承365

一、继承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适用性原则365

二、继承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空间不固定原则367

三、继承传统戏曲舞台装置中性化的原则369

第三节 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370

一、发展了戏曲舞台美术的功能371

二、发展了戏曲舞台美术的形式374

第四节 从越剧看剧种舞台美术特色的形成382

一、越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色是根据剧种的需要而形成的382

二、越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色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物造型上384

三、越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386

第五节 主要经验和值得重视的问题387

第五编 戏曲事业的全面繁荣393

第十六章 戏曲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393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393

第二节 中等戏曲教育397

一、从创建到初具规模397

二、坎坷的二十年399

三、重建之后404

第三节 成人教育408

一、第一、二、三届演员讲习会408

二、新时期的成人教育与第四届演员讲习会410

三、戏曲理论研究班411

第四节 戏曲高等教育412

一、中国戏曲学院的创建412

二、研究生的培养416

三、重建后的中国戏曲学院419

第五节 几点经验420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420

二、需要时刻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和提高421

三、认真对待“口传心授”与因材施教423

四、戏曲教育的布局、层次结构尚待调整425

第十七章 戏曲理论研究的开拓与深入427

第一节 戏曲史的综合研究428

一、对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讨428

二、发现并出版戏曲海内孤本,编印戏曲总集与选集,提供戏曲史研究的新材料430

三、多种戏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出版432

四、戏曲文物的新发现435

五、对中国戏曲通史的综合研究438

六、《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的撰写与《中国戏曲志》的编纂443

第二节 戏曲基础理论的探讨445

一、对戏曲舞台艺术规律的探讨446

二、关于戏曲发展规律的研究447

三、生活真实与表演艺术真实的辩证探求449

四、关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的研究450

五、关于戏曲艺术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研究454

六、探求衡量戏曲剧目思想性的理论是非455

七、戏曲编剧、导演、音乐方面的理论和技巧的研究456

第三节 戏曲评论及现状研究457

一、对于反历史主义倾向的讨论459

二、关于历史剧的深入讨论460

三、关于继承戏曲遗产与推陈出新问题的论争461

四、关于戏曲反映现代生活的论争463

五、现代化与戏曲化的争鸣464

第十八章 戏曲的对外交流466

第一节 戏曲艺术走向世界的历程466

第二节 京剧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473

一、京剧及个别地方戏以古典舞蹈、哑剧、民间歌唱的形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473

二、京剧作为中国古典歌舞团或是中国艺术团的组成部分,演出武打小戏或歌舞性较强的折子戏474

三、以“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为标志的京剧团独立出访477

四、戏曲对外交流空前活跃,形式多种多样,出访活动频繁479

第三节 多彩多姿的地方戏曲艺术令外国朋友惊叹484

一、率先走向世界的越剧485

二、较早地被介绍到世界的古老剧种——川剧488

三、被东南亚观众称作“南国红豆”的粤剧490

四、粗犷古朴的地方剧种——秦腔走向世界492

五、古老高雅的昆曲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外国朋友492

六、少数民族剧种开始引起国际的重视和关注494

第四节 多层次、多渠道的戏曲艺术交流495

一、浇灌开放在异国他乡的戏剧之花495

二、中国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通过对外交流播撒戏曲的种子499

三、精心培育外国留学生,为访华的外国艺术家演出503

四、戏曲移植演出世界古典名著和优秀剧目504

五、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会,作为访问演出的延伸和补充506

第五节 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507

第六编 戏曲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514

第十九章 戏曲队伍的建设514

第一节 戏曲艺人政策的历史评价514

一、在尊重、爱护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改造514

二、艺人改造主要是艺人自己改造自己516

第二节 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戏改的战略意义519

一、新文艺工作者肩负的特殊使命及其进行的特殊的自我改造519

二、新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戏曲事业的贡献是丰富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521

第三节 “两结合”是戏曲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524

一、“两结合”经验的深刻内涵525

二、“两结合”经验的现实意义528

第二十章 艺术生产的组织530

第一节 戏曲剧目政策的形成及其历史评价530

一、如何对待传统剧目,必须有政策的指导530

二、丰富而曲折的艺术实践,呼喊和催动“三并举”剧目政策的诞生531

三、“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本质意义在实践与争议中日益明确与深化533

第二节 艺术竞赛的组织及其得失534

一、“得”在哪里535

二、“失”在何处537

三、如何改革538

第三节 调动艺术生产的积极性是组织领导工作的中心540

一、采取多种支持、扶植与奖励的措施540

二、戏曲艺术生产组织工作中需要探讨与改进的问题543

第四节 既反粗暴又反保守是指导戏改工作的基本思想546

一、粗暴与保守是两种具有同等危害的倾向546

二、反对粗暴与反对保守的长期性与复杂性548

三、粗暴与保守倾向的主要分歧与矛盾的焦点550

第二十一章 剧团体制的改革553

第一节 合理布局的形成553

一、经过民主改革,戏曲剧团的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553

二、基本合理布局的主要特征与标志556

第二节 合理布局的打破558

一、戏曲剧团合理布局与平衡状态的打破558

二、各方面的“失调”现象日益显露559

第三节 为寻求新的平衡与合理布局进行的艰苦探索561

一、“承包责任制”的提出561

二、“综合治理,分类指导”的思想逐步形成564

第四节 “三适应”是戏曲剧团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566

一、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567

二、艺术建设、经济积累与思想建设的关系567

三、剧种与剧团的关系568

四、专业戏曲剧团与业余戏曲剧团的关系569

五、剧团体制改革与领导骨干素质的提高的关系570

结语 历史的回答572

一、加强与改善戏曲改革组织领导工作的必要性572

二、戏曲改革的领导工作主要体现为方针政策的领导574

三、正确的领导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575

附录一 当代中国戏曲大事记(一九四九——一九八六年)578

附录二 中等戏曲(包括话剧)专业学校统计表622

附录三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一九五五——一九六三年代训学员按专业分配统计表624

附录四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一九五五——一九六三年代训学员按地区分配统计表625

附录五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一九五五——一九六三年代训学员按剧种分配统计表627

附录六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一九七九——一九八六年培训人才统计表629

附录七 中国戏曲学院一九七九——一九八五年代培、派往少数民族地区人数统计630

附录八 中等戏曲教育基本情况631

附录九 一九八六年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机构、职工人数统计表634

彩色插图目录635

后记6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