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艺术史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669190.jpg)
- 刘谦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5061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器物艺术1
第一章 陶瓷艺术3
第一节 绚烂的彩陶5
一 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窑文化彩陶6
二 彩陶的艺术特征8
第二节 黑陶与“轮制”的发明11
一 轮制由“慢”到“快”11
二从“轮制”的发明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13
第三节 瓷器的发明与影响14
一 从原始瓷到真正的瓷14
二 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16
第四节 瓷器彩绘之滥觞——长沙窑彩瓷18
一 瓷器彩绘自长沙窑始19
二 长沙窑彩瓷的装饰特色20
三 长沙窑彩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22
第五节 蔚为大观的宋瓷23
一 窑变无双24
二 白地黑花婴戏纹25
三 黑瓷与斗茶27
第六节 青花溯源探流29
一 青花的起源30
二 从至正青花到青花五彩31
第七节 典雅的紫砂器34
一 紫砂的“紫”34
二 紫砂壶中的文人精神35
三 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38
第八节 康雍乾彩瓷39
一 五彩——古彩40
二 粉彩——洋彩41
三 珐琅彩——中西合璧之彩42
第九节 张扬个性的现代陶艺43
一 百花齐放44
二“出新”而不“推陈”48
本章小结50
第二章 玉器艺术52
第一节 红山玉龙飞腾53
一 最早的玉龙54
二 红山玉器的工艺风格55
第二节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56
一 琮王56
二 神秘的良渚玉器纹饰57
第三节 殷墟玉凤起舞58
一 玉人之态与玉凤之姿59
二 商代玉器纹饰探微61
第四节 东周玉器的变革63
一 造型多见复合类型64
二 纹饰趋于图案化64
三 风格奇巧且灵动65
四 文化意蕴深厚65
第五节 汉玉67
一 汉玉纹饰亦真亦幻67
二“比德于玉”思想的深化与普及69
第六节 唐宋玉器的生活化70
一 外来文明影响了唐代玉器70
二 世俗文化影响了宋代玉器71
第七节 元朝读山大玉海72
一“玉海”的来龙去脉73
二“玉海”的历史文化意义73
第八节 乾隆皇帝与玉器74
一 玉山巍巍75
二“仿古”与“模外”76
三 时做玉的吉祥意蕴77
第九节“玉”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78
一 美化生活78
二 净化心灵80
本章小结81
第三章 青铜器艺术82
第一节 象鸟兽之形83
一 雀之灵——铜酒爵84
二 兽之形——铜牌饰84
第二节 国之重器——鼎85
一“铸九鼎,像九州”86
二 鼎上饕餮87
第三节 尊神重鬼89
一 虎食人卣之谜89
二 四羊方尊之巧90
三 鸟兽纹觥之奇91
第四节 过了长江的商代青铜文明91
一 一锹铲出一个青铜王国92
二 猛虎生威93
第五节 礼制的象征与体现94
一 礼器趋于完备94
二 纹饰趋于写实95
第六节 天子征伐之器96
一 利簋与牧野之战97
二 吴王金戈越王剑98
第七节 人性化的东周青铜器100
一“天道远,人道迩”100
二 莲开鹤飞101
第八节 制铜器的陶范103
一 从陶范看青铜器制造技术104
二 陶范也是艺术105
第九节 汉代青铜器的世俗化106
一 设计精巧的宫灯107
二 风格奇幻的博山炉108
第十节 古滇国青铜器109
一“猎猪”与“猎鹿”110
二 牛虎铜案111
第十一节 青铜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112
一 纹饰对汉代石刻的影响112
二 造型对紫砂壶的影响113
本章小结114
第二编 绘画与书法艺术115
第一章 绘画艺术121
第一节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绘画作品122
一 乘龙御凤123
二 绵延不绝的线条124
第二节 顾恺之的画与画论125
一“翩若惊鸿,婉若游龙”125
二“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127
第三节 人物尽收笔下128
一 帝王气派128
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129
三 婀娜多姿的仕女130
第四节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132
一 青绿山水之色调133
二水墨山水之意境135
第五节 集古代绘画之大成的著作与画作137
一 张彦远写《历代名画记》138
二 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139
第六节 奇异的画风142
一“墨点无多泪点多”142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145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146
第七节 明代版画与清代年画148
一 辉煌于明代的版画148
二 繁荣于清代的年画149
第八节 中国宫廷的外国画家151
一 历康、雍、乾三朝的画家152
二 跨意、法、波三国的画家154
第九节 东画西渐与西画东渐155
一 旅居澳门的外国画家155
二 蔡元培论中西绘画158
三 徐悲鸿融中西绘画技法160
第十节 笔墨当随时代161
一 齐白石“衰年变法”161
二 黄宾虹“以水接气”163
三 高剑父“中西折衷”165
本章小结165
第二章 书法艺术167
第一节 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171
一 正在成熟的文字171
二 正在成形的书法艺术172
第二节 金文174
一 金文遍布“金”上174
二 周代金文之流变176
第三节 从隶变到“变隶”177
一 隶变178
二“变隶”179
第四节 书圣王羲之180
一 鹅池观鹅181
二 曲水流觞之杰作181
三 书及东瀛183
第五节 南秀北雄的南北朝书法185
一 地分南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185
二 南北书风差异探微186
第六节 唐人书法的无法与有法187
一“颠张狂素”187
二“楷书四大家”之颜真卿189
第七节 宋代书家翘楚苏东坡190
一创“刚健婀娜”之苏体191
二重“遗貌取神”之妙谛192
第八节 亦褒亦贬赵孟頫192
一 广博多样的成就193
二 毁誉参半的评价194
第九节 明清书论举要195
一 无所不通的傅山196
二 集书论之大成的《艺概·书概》198
第十节 信息时代的中国书法200
一 中国书法魅力永存200
二 传统书法与现代生活201
本章小结202
第三编 建筑与雕塑艺术203
第一章 建筑艺术206
第一节 从阿房宫到紫禁城209
一 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特征209
二 明清故宫紫禁城211
第二节 设坛筑庙214
一 天圆地方——天坛与地坛215
二 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218
第三节 事死如事生219
一 一陵二帝220
二 明十三陵之长陵与定陵221
三 一东一西两清陵222
第四节 园林从“皇家”、“私家”到“公共”224
一 皇家园林颐和园227
二 私家园林拙政园231
三 公共园林蜀南竹海233
第五节 不同的“天国”234
一 圆通寺的圆通胜境236
二 白云观里探清幽239
三“政教合一”的布达拉宫242
四 艾提尕尔清真寺244
五 南堂与北堂245
第六节 居者有其屋247
一 稳重的北京四合院249
二 飞扬的徽州天井院251
三 多姿的天津小洋楼253
四 高耸的香港塔式楼254
第七节 走向现代的中国建筑255
一 上海外滩255
二 从燕园到清华园258
三 鸟巢——鲲鹏展翅的地方262
本章小结263
第二章 雕塑艺术265
第一节 远古的雕与塑267
一 运用减法的旧石器时代石雕267
二 运用加法的新石器时代陶塑268
第二节 神秘的三星堆青铜雕塑269
一 具有神性的人270
二 具有神性的物271
第三节 雕塑中的“秦”与“楚”272
一 秦风之作272
二 楚韵之作274
第四节 两汉骏马奔腾276
一 西汉玉奔马277
二 东汉铜奔马277
第五节 佛光普照的敦煌彩塑278
一 彩塑之依托洞窟279
二 与彩塑相得益彰的壁画280
三 煌煌大观的彩塑281
第六节 唐三彩的来龙去脉283
一 唐三彩是大唐盛世的独特产物283
二 唐三彩是大唐盛世的千古遗韵286
第七节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288
一 犍陀罗风格的云冈大佛289
二 大足石刻众生相290
三 世俗化的双林寺群雕293
第八节 屋顶上的雕塑295
一 卷尾的鸱吻295
二 昂首的狻猊297
第九节 居室中的雕塑297
一 明代德化的一片洁白297
二 化洋技为中艺的景泰蓝299
三 出自大地的惠山泥人300
第十节 城市雕塑302
一 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303
二 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306
本章小结309
第四编 音乐、舞蹈与戏剧艺术310
第一章 音乐艺术314
第一节 从远古吹到今天的埙316
一 埙之为埙316
二 悠远的埙音317
第二节“乐”在西周东周318
一“礼乐”之“乐”318
二 编钟气派320
第三节《乐记》之于乐321
一《乐记》的主要内容322
二《乐记》的深远影响322
第四节 地分南北的—“歌”一“乐”324
一 北方的相和歌324
二 南方的清商乐326
第五节 余音至今绕梁的古琴327
一 象天法地的古琴形制327
二 鼓琴之道328
三 古琴的南派与北派330
第六节 中古的回声331
一《胡笳十八拍》——悲愤之声331
二《广陵散》——激越之声332
三《梅花三弄》——清雅之声333
第七节 大唐盛世听法曲335
一 法曲之渊源335
二 法曲之意义335
第八节 宋代的乐器与器乐338
一“八音克谐”的乐器339
二“八音克谐”的器乐340
第九节 民族之声342
一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343
二 蒙古族的长调344
第十节 不绝于耳的20世纪歌曲345
一 中国新音乐之先声——学堂乐歌345
二 正气之浩歌348
三 流行歌曲大流行349
四 影中歌与视中曲351
本章小结353
第二章 舞蹈艺术355
第一节 人为什么起舞357
一 舞之渊源357
二 舞之意义358
第二节 文舞与武舞359
一 舞龠翟的文舞360
二 舞干戚的武舞362
第三节 两汉舞翩跹362
一 稼穑之舞363
二 舞在盘鼓之上364
三 长袖善舞365
第四节 敦煌的飞天366
一 飞天来自天外366
二 飞天飞越千年367
三 飞天活在人间368
第五节 大唐盛世之舞369
一从《破阵乐》到《霓裳羽衣舞》369
二 刚柔并济的健舞与软舞371
第六节 走向民间的宋代舞蹈372
一 内容的戏剧性372
二 形式的多样性372
三 风格的诙谐性373
第七节 从人间舞到天界374
一 元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374
二《十六天魔舞》375
第八节 戏曲中的舞蹈377
一 舞蹈融入戏曲的形式377
二 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378
第九节 从大自然舞来379
一 傣族的孔雀舞379
二 苗族的锦鸡舞381
三 满族的蝴蝶舞381
第十节 舞出生命的精彩382
一 舞张扬着生命的个性382
二 舞宣泄着生命的情感383
三 舞展示着生命的哲理385
本章小结386
第三章 戏剧艺术388
第一节 戏剧之滥觞393
一 同源异构的世界戏剧393
二 多元起源的中国戏剧394
第二节 从傩乐到傩戏396
一 娱神的傩乐396
二 神人共娱的傩戏398
第三节 汉代百戏中的“戏”400
一 以角抵表演为主的《东海黄公》401
二 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倡》401
第四节 唐代表演艺术对后世戏剧的影响402
一 歌舞戏的曲与舞403
二 参军戏的说与白403
第五节 有宋一代之戏曲404
一 融歌舞与对白于一体的杂剧405
二 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的南戏406
第六节 元曲——中国戏曲全面成熟407
一 剧本创作日趋繁荣408
二 戏剧结构日趋完整408
三 曲调体制日趋完善409
四 角色分工日趋明确410
第七节 明代传奇的两大流派411
一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412
二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414
第八节 驰名世界的Beijing Opera——京剧415
一 徽班进京唱出一个新剧种415
二 梅兰芳——百世流芳418
第九节 从希腊的Drama到中国的话剧421
一 源于古希腊的Drama421
二 中国人在日本演法国故事422
三《雷雨》过后看《日出》423
第十节 话剧中国化的典范——《茶馆》意境之创造425
一 结构:“多人多事”,意境丰富426
二 人物:命运多蹇,意境悲凉427
三 语言:“开口就响”,意境深远428
四 歌唱:韵味无穷,意境独特430
本章小结432
参考文献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