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析化学
  • 潘祖亭主编;李步海,李春涯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723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1.1分析化学的定义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2分析方法分类2

1.2.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2

1.2.2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3

1.2.3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3

1.2.4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及痕量分析3

1.3分析过程4

1.3.1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4

1.3.2分析方法的选择4

1.3.3样品的采取与处理6

1.3.4必需的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6

1.3.5计算分析结果并写出报告6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数据处理及质量保证8

2.1误差、数据处理8

2.1.1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8

2.1.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4

2.1.3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7

2.1.4显著性检验24

2.1.5可疑值取舍27

2.1.6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29

2.1.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32

2.2质量保证33

2.2.1质量控制34

2.2.2质量评价35

2.2.3不确定度和溯源性44

思考题与习题46

第3章 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49

3.1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49

3.1.1分析试样的采取49

3.1.2样品的制备50

3.2常用分离方法52

3.2.1沉淀分离法52

3.2.2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54

3.2.3平面色谱分离法60

3.2.4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62

3.2.5液膜分离法64

思考题与习题64

第4章 化学分析概论66

4.1化学分析概述66

4.2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66

4.3滴定分析概述68

4.3.1滴定分析过程与术语68

4.3.2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68

4.3.3滴定分析方式68

4.4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69

4.4.1标准物质69

4.4.2基准物质70

4.4.3标准溶液71

4.5滴定分析中的计算72

4.5.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公式72

4.5.2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72

思考题与习题76

第5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80

5.1引言80

5.1.1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的主要内容80

5.1.2酸碱平衡的研究方法80

5.1.3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80

5.1.4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82

5.2分布系数δ的计算83

5.2.1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83

5.2.2多元弱酸及其共轭碱84

5.3质子条件与pH计算86

5.3.1质子条件86

5.3.2 pH的计算87

5.4酸碱缓冲溶液90

5.4.1缓冲溶液pH的计算91

5.4.2缓冲指数β与缓冲范围92

5.4.3缓冲溶液的种类、选择与配制94

5.5酸碱指示剂95

5.5.1酸碱指示剂原理95

5.5.2指示剂的用量96

5.5.3混合指示剂97

5.6酸碱滴定原理97

5.6.1用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97

5.6.2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曲线99

5.6.3用强碱滴定多元酸或混合酸的滴定曲线100

5.7终点误差101

5.7.1强碱滴定强酸的终点误差101

5.7.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102

5.7.3强碱滴定多元弱酸103

5.8酸碱滴定的应用104

5.8.1混合碱的测定104

5.8.2极弱酸(碱)的测定105

5.8.3铵盐中氮的测定106

5.8.4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磷106

5.8.5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107

5.8.6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107

思考题与习题108

第6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112

6.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112

6.1.1络合物的基本概念112

6.1.2氨羧络合剂及乙二胺四乙酸113

6.2络合物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114

6.2.1络合物的平衡常数114

6.2.2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116

6.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17

6.3.1副反应系数118

6.3.2条件稳定常数121

6.4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23

6.4.1络合滴定曲线123

6.4.2金属离子指示剂125

6.4.3终点误差127

6.5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30

6.5.1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130

6.5.2混合离子分别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131

6.6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32

6.6.1控制溶液的pH132

6.6.2掩蔽干扰离子133

6.6.3其他滴定剂的应用135

6.7络合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的计算135

6.7.1络合滴定方式135

6.7.2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137

思考题与习题138

第7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142

7.1氧化还原平衡142

7.1.1电极电势方程和条件电极电势142

7.1.2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143

7.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47

7.1.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49

7.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50

7.2.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50

7.2.2氧化还原指示剂154

7.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156

7.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58

7.4.1高锰酸钾法158

7.4.2重铬酸钾法160

7.4.3碘量法161

7.4.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65

7.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68

思考题与习题173

第8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分析法176

8.1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76

8.1.1溶度积、条件溶度积和溶解度及相互换算176

8.1.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因素177

8.2沉淀滴定180

8.2.1滴定曲线180

8.2.2沉淀滴定法181

8.3重量分析法183

8.3.1概述183

8.3.2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184

8.3.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85

8.3.4沉淀条件的选择187

8.3.5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188

8.3.6有机沉淀剂189

思考题与习题190

第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192

9.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192

9.1.1概述192

9.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192

9.1.3常用术语197

9.1.4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199

9.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02

9.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202

9.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04

9.3紫外-可见光谱的应用206

9.3.1纯度检查206

9.3.2定性分析206

9.3.3定量分析208

思考题与习题213

第1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215

10.1引言215

10.1.1红外光区的特点215

10.1.2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216

10.2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217

10.2.1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217

10.2.2分子振动与振动频率217

10.2.3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220

10.3红外光谱仪225

10.3.1红外光谱仪的类型225

10.3.2红外光谱仪主要部件227

10.4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228

10.4.1试样的制备228

10.4.2定性分析230

10.4.3定量分析231

思考题与习题233

第11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234

11.1引言234

11.2荧光和磷光分析法234

11.2.1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234

11.2.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237

11.2.3影响荧光和磷光的因素239

11.2.4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242

11.2.5荧光、磷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44

11.3化学发光分析法246

11.3.1概述246

11.3.2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246

11.3.3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247

11.3.4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248

思考题与习题249

第12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250

12.1引言250

12.1.1发展简史250

12.1.2分析特点250

12.2原子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251

12.2.1原子光谱的产生251

12.2.2原子能级图251

12.2.3谱线强度252

12.2.4谱线的自吸与自蚀253

12.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254

12.3.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254

12.3.2分析方法261

12.3.3光谱背景的扣除263

12.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263

12.4.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263

12.4.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67

12.4.3干扰及其消除方法273

12.4.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实验技术276

12.4.5原子吸收的分析方法277

12.4.6分析方法的评价278

12.5原子荧光光谱法279

12.5.1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79

12.5.2原子荧光分析仪器281

12.5.3原子荧光干扰及消除282

思考题与习题282

第13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284

13.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84

13.1.1原子核的自旋运动284

13.1.2核的自旋能级和核磁共振285

13.1.3核自旋能级分布和弛豫过程287

13.2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288

13.2.1化学位移288

13.2.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90

13.2.3化学位移与结构的关系292

13.2.4核磁共振谱图294

13.3自旋偶合与自旋系统294

13.3.1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294

13.3.2偶合常数296

13.3.3自旋系统297

13.4核磁共振波谱仪298

13.4.1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298

13.4.2脉冲傅里叶变换波谱仪299

13.4.3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301

思考题与习题303

第14章 电分析化学法305

14.1引言305

14.1.1电分析化学基本装置305

14.1.2电分析化学基本术语和概念307

14.1.3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类309

14.2电位分析法309

14.2.1概述309

14.2.2电位分析法的指示电极310

14.2.3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313

14.2.4电位分析方法315

14.3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317

14.3.1电解分析法317

14.3.2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19

14.4极谱法和伏安法322

14.5电分析化学新方法329

14.5.1化学修饰电极329

14.5.2生物电化学传感器330

14.5.3微、纳米电分析化学330

14.5.4联用技术330

思考题与习题330

第15章 色谱分析法332

15.1引言332

15.1.1色谱法简介332

15.1.2色谱法的分类332

15.1.3色谱图及色谱常用术语333

15.2色谱理论基础336

15.2.1塔板理论336

15.2.2速率理论337

15.2.3分离度340

15.2.4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341

15.3气相色谱法343

15.3.1概述343

15.3.2气相色谱仪344

15.3.3气相色谱固定相347

15.3.4气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351

15.4高效液相色谱法353

15.4.1概述353

15.4.2高效液相色谱仪353

15.4.3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和分离原理357

思考题与习题361

第16章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363

16.1热分析法363

16.1.1概述363

16.1.2热重法363

16.1.3差热分析法366

16.1.4差示扫描量热法368

16.2电子能谱法370

16.2.1概述370

16.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原理及应用370

16.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371

16.3质谱分析法373

16.3.1概述373

16.3.2质谱仪373

16.3.3质谱分析过程、原理及应用376

16.4拉曼光谱法377

16.4.1概述377

16.4.2拉曼光谱仪378

16.4.3拉曼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的比较379

16.4.4拉曼光谱法的应用380

思考题与习题381

参考文献382

附录384

附录1离子的a值384

附录2离子的活度系数384

附录3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385

附录4常用缓冲溶液387

附录5酸碱指示剂388

附录6混合酸碱指示剂389

附录7络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389

附录8氨羧络合类螯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I=0.1mol·L-1)395

附录9 EDTA的lgαY(H)值396

附录10一些络合剂的lgαL(H)值397

附录11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397

附录12校正酸效应、水解效应及生成酸式或碱式络合物效应后EDTA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398

附录13常用金属指示剂398

附录14标准电极电势E?(ψ?)(18~25℃)399

附录15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E?′(ψ?′)403

附录16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404

附录17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406

附录18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4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