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主体性哲学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主体性哲学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修订版
  • 郭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3054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4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主体-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主体性哲学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1

第一章 主体与主体性7

一、主体与客体7

(一)主体:从物质到人7

(二)广义与狭义主客体9

(三)活动的主体与客体11

(四)活动主客体的中介14

二、作为主体的人15

(一)人之主体地位的确立15

(二)主体的素质和能力18

(三)人的决定性作用21

三、人的主体性23

(一)人的主体性概念23

(二)主体论中的分野26

(三)主体性:人的生命的自觉29

(四)群体对人的主体性的塑造31

第二章 主体性的矛盾内涵35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35

(一)从自发到自觉35

(二)自觉性的诸层含义38

二、为我性与我为性40

(一)从为我到我为40

(二)为我与我为的统一42

三、受动性与能动性44

(一)从受动到能动44

(二)能动性的具体表现48

第三章 个人主体性的演化52

一、问题的提出52

(一)人生的阶段52

(二)心理、生理与主体性演化55

二、初级期个人主体性57

(一)阶段一,自在的主体性57

(二)阶段二,自然的主体性57

(三)阶段三,自知的主体性58

(四)阶段四,自我的主体性60

三、转折期个人主体性61

(一)阶段五,自失的主体性61

四、高级期个人主体性62

(一)阶段六,自觉的主体性62

(二)阶段七,自强的主体性63

(三)阶段八,自为的主体性64

(四)阶段九,自由的主体性65

五、后期主体性退行演化67

第四章 群体主体性71

一、人群、社群和群体71

(一)“能群”的人类71

(二)人群共同体74

(三)社会群体77

(四)作为主体的群体80

(五)群体中的核心83

二、群体的主体性85

(一)群体主体性:特征和变化86

(二)群体主体效应的复杂性89

第五章 人类主体性93

一、人类主体和人类主体性93

(一)类存在与“类主体”93

(二)人类作为主体何以可能96

(三)人类主体与“人类中心主义”98

(四)属于人类的主体性101

二、个人、群体和人类103

(一)个人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104

(二)当代个人和社群的关系108

(三)群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111

(四)民族主义及其局限性的克服114

(五)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一致性117

第六章 认识的主体性121

一、认识的主体性的内涵121

二、认识中的结构、图式、定势124

(一)认识结构的主体性125

(二)认识图式、定势的主体性126

三、认识与情感、意志、利益和价值128

(一)情感与认识的主体性128

(二)意志对主体认识的作用129

(三)主体“知、情、意”的统一130

(四)利益和价值对认识的影响132

四、主体差异、个性和认识的主体性134

(一)认识的个体差异和个性134

(二)认识主体性的扩展和发展136

第七章 对象化中的主体性139

一、占有性与生产性139

(一)占有性的主体性139

(二)生产性的主体性143

(三)占有性与生产性的关系146

二、破坏性与建设性150

(一)破坏性的主体性151

(二)建设性的主体性153

(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关系154

三、重复性与创造性158

(一)重复性的主体性158

(二)创造性的主体性161

(三)重复性与创造性的关系165

四、生产、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169

(一)生产性、建设性和创造性169

(二)当代中国创造力的激发与引导171

(三)创造: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173

第八章 当代的主体性困境177

一、主体性与反主体性177

(一)主体自身的异化177

(二)客体的反主体化181

(三)他人不等于客体185

二、面对后现代的否定187

(一)主体性的“消解”187

(二)作为现代观念的主体性191

(三)当代对主体的迫切要求195

第九章 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199

一、主体间与主体间性199

(一)主体间:主体与主体199

(二)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201

二、交往世界和交互主体性202

(一)交往及其实践性203

(二)交往世界中的交互主体性209

三、共同主体与共同客体212

(一)面对共同客体的共同主体212

(二)共同主体的共同主体性214

第十章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性218

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生存218

(一)作为中介系统的信息与网络218

(二)人和世界关系的新趋势222

二、信息、网络和作为主体的人227

(一)信息、网络和人谁是主体227

(二)信息与网络时代主体性的特点230

结语 主体性:夕晖还是朝霞236

参考书目242

再版后记247

热门推荐